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
实践主题: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1年 1 月 1 日 地点:盐城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程中,促进就业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而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是继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之后的另一庞大求职人群。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越加艰难,初步估算,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中将有一半左右无法实现就业。这样的现实,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高。面对新的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和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客观存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约着劳动力需求的扩张,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和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等方面的原因,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从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2000年为107万;2003年迎来了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毕业生人数212万,首次超过200万。接下来几年,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2005年为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至2008年高达532万,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
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有所增多,但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给数量。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测算,“十一”五时期,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增加4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00万。根据《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要点》提出的要“确保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00万人”目标,考虑到城镇新增就业人口中还有农村富余劳动力、中专毕业生以及城镇其他新增劳动力等,根据经验判断,这1000万新增岗位留给高校毕业生的不大可能超过60%。
很显然,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供给量高于总需求量,以后几年,供给高于需求的情况还会继续。
二、造成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的原因 (一)与市场严重脱节的毕业生供给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不足以外,高校毕业生供给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
1、高等教育行政化过浓,与就业市场脱轨严重
高等教育行政化色彩浓厚,已经不能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行政化色彩浓厚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僵化、专业结构老化等。 以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为例,高校设置专业需要报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从对就业市场的敏感性而言,高校比高校管理部门更有优势。尽管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大学等22所高校开始试点自主招生,到2007年自主招生名单增加到59所,但在全国1794所普通高校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并且自主招生的比例仅占所在学校招生的总数的3%〜5%,而其中只有6所高校拥有自设专业的权利。
2、毕业生及其家庭期望值过高
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大学生很稀缺,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毕业
后能找份好工作,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报酬。但是现实社会,留给毕业生的机会远远低于他们的想象,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前夕才发现生活的艰难和理想的遥不可及,但是思想的转变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家庭寄希望孩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光宗耀祖,对大学生的期望超越了实际上社会所能给予的水平。这种压力转嫁给毕业生,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轻易不能接受层次较低、待遇不高的工作,不愿意面向基层就业。
另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是因为通过高等教育这一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可以增加个人的市场竞争力,并获得比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更高的报酬。家庭和毕业生长期以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理所当然希望通过获取一份优质的工作,回收前期的投资。但现实社会能提供的工作和报酬,与他们前期人力本投资价值的差距较大,从而造成毕业生拒绝低端工作,寻找能获取高收益的工作。
(二)不规范的就业市场 1、学历崇拜盛行。
很多用人单位,包括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的现象。雇主对雇员提出的学历要求,在很多国家有严格的限制。比如韩国对低级公务员没有学历要求,美国《华尔街日报》招聘广告上多数没有学历要求,只有4%的职位要求学士,只有2%要求硕士。但是我国学历高消费却大行其道,很多用人单位要求硕士、博士。而国有单位的人才高消费更是起着不良的效标作用。以公务员招考为例,要求本科学历的,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学位的职位屡见不鲜,而实际上也没有理由证明一般性的岗位需要本科学历,甚至硕士和博士。
2、就业歧视
就业歧视是某些用人单位招聘时根据毕业生非经济特征的因素给予工资报
酬、工作条件和工作机会等方面的不公平的待遇。这些非经济特征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地域、外貌等等。就业歧视是毕业生就业经常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干扰了就业公平。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整体就业状况的一个晴雨表。站在求职应聘的角度,我们大学毕业生能否看清其中的就业发展趋势,对自己的择业观念、学习动力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经济发展影响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因素与中国自身特有因素的双重作用
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它们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是,给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得趋于饱和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部分年轻人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窘境。而我们中国经历三十年高速发展之后,就业状况正在由前一种情况向后一种情况过渡,加上中国自身特有因素,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的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状况更为突出。
1、普遍原因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吞噬了大量低端职业,却没有产生出足够多的高端职业。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30年得益于发达国家产业的转移、大量的外需以及起步初期的空缺,就业机会大得多。而经过30年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沿海地区也已基本进入较发达地区状况,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进程。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正是大学毕业生心仪的就业城市,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这样的大城市,刚出校门的学生,一方面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职业,另一方面也难以接受服务员、售货员、送货员等低端工作。
2、中国自身特有因素加剧了这种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状况。
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市场也无法消化这么多的高学历人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越来越高,而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却与当初的期许相背离,家长失望,学生也只能拿着大学毕业文凭,长叹怀才不遇的苦闷。
四、总结
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绝对不要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难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绝不要就这样失去了信心。或许我们以后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还是要有我们来时的那颗火热的心,把我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管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在这四年内无愧于心,这样就够了,如果我们太注重结果的话我们有可能欣赏不到沿途的美丽的风景,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想通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会失去信心了,所以我们要把握好现在,把什么就业烦恼都抛到一边,认真学习,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4-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