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诗意: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借用文言文知识) 明确 时间、地点、景物、人物、事件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3、方法——圈点批注法
粗读诗歌,圈点表层信息:圈点出时间、地点、人物、行为、景物基本
理解大意。
精读细品,批注深层意思,力求全面读懂诗词,正确把握作者情感:批
注出意境、情感、思想、手法等,全面读懂诗词。
二、分析语言:
1、炼字题:
解字:语境义(表义深意)+手法 解句:句义+手法效果
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技巧方面的作用 2、语言风格类题:
点特色+析特色+联情旨(对意境、形象、情感、结构、技巧方面的作用)3、语言风格积累
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 朴实无华 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 笔调婉约 雄浑豪放 4、语言风格详解
沉郁:用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凝聚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自然: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委婉:不直接写出,通过写看似无关的事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样子直接写出。 洗练:语言表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雄奇:气势雄伟,立意新奇。 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
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以为深长。
平淡:朴素,不求辞藻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明快: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
三、分析形象:
1、答题步骤
概括形象:客观词+主观词+定性(人、物、景) 分析形象:解诗句,重点分析主观词在诗中的表现 联情旨:形象对主旨情感的作用。咏物诗要谈手法。 2、人物形象积累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3、景物形象——意境积累
豪放型: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 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高旷壮阔、雄浑苍茫、 辽阔深远。
清幽型: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 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 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伤感型:空蒙迷茫 、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 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
悲苦型: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凄寂、朦胧渺远
欢快型: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四、把握情感:
1、答题步骤: 判断诗歌类型:(内容)
分析诗歌情感:意象 意境 形象 行为事件 诗眼 沾染情感类的词语2、注意事项提醒: 情感的原因分析
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复杂性:情感的矛盾与变化
多样性:情感的多项和多种
3、情感词语积累
惆怅、寂寞、孤独、伤感、烦闷、激愤、悲苦、忧愁 钦佩、向往、仰慕、闲适、恬淡、旷达、洒脱、喜悦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激励劝勉 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登高怀远 4、诗歌分类+情感积累
写景诗:因景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描绘景物来抒发感慨。 咏物诗: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的高尚情操; 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思乡诗: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边塞诗: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情;
厌恶战争,揭批统治者,思念家乡亲人。
怀古诗:缅怀、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业;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吟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人民疾苦;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感怀诗:怀才不遇,爱国情怀不得重用;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 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伤春悲秋。
山水诗:不满现实,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送别诗: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
哲理诗: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 闺怨诗:易逝青春的哀怨,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对丈夫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
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悼亡诗:通过追忆往昔,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生活情境,
或以“记梦”的形式,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
干谒诗:为求得进身机会,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五、鉴赏技巧
1、技巧分类梳理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 描写(角度)、抒情(方式)
结构技巧:悬念、伏笔、铺垫、呼应、照应、开篇点题、承上启下、卒
章显志
语言特色:平实、生动、典雅、通俗、幽默诙谐、清新自然、质朴优美 、辛辣反讽、含蓄隽永
其他手法:象征、联想、想象、对比、线索、烘托(景)、衬托(人)(正衬、反衬)扬抑、以小见大、渲染、蒙太奇手法等
2、解题思路
(1)认真审题
题干中无提示,要求赏析诗歌诗歌诗句: 从语言(修辞、炼字、语言风格)
从表达方式(抒情方式、描写角度、情景角度) 从结构方面等。
没有提示的赏析可点面结合来解答,从形象塑造、情感抒发、
手法运用、意象意境等方面
有提示从技巧方面赏析的可从语言、描写、抒情三方面考虑。 (2)注意步骤:判断+分析+情旨
判断(宁多无缺,有几种写几种)
分析(解句结合判断依据分析+手法效果分析)
情旨(多向分析:写景句要分析意象意境;写物写人要分析形象;
抒情句要分析情感作用。) 3、重点记忆:
(1)描写(写景角度)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人物、事物、景物
①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
②概括与具体—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 ③动静结合 ④虚实结合
⑤空间(时间)顺序(远近、高低)
⑥感官角度的变化(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⑦光影(明与暗)、色彩的渲染(色彩多) ⑧观察点角度的变化(平视、昂视、俯视)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衬托(烘托):正衬、反衬
反衬:以景衬情、以动写静、以虚写实、以声写静 (2)抒情(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顺序3多少3、喜悲4) 托物言志(象征手法3)
因事抒情
借古抒怀(伤、讽、赞、颂) 借典抒情
(3)情景关系:情景交融(顺序3、喜悲4 、多少3 )
顺序:触景生情: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缘情造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景结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喜悲:以乐景写乐情、以悲景写悲情 以乐景写悲情、以悲景写乐情
多少:借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以动衬静,以虚衬实、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渲染 烘托 衬托 对比区别:
渲染:只用于写景,渲染气氛,为意境服务。 烘托:可以写人写物,相当于正衬。
衬托:属于间接(侧面)描写、抒情,可写人、物、景。 融情于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情景交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
②借物抒情(言志)。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④塑造意境。
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⑥奠定情感基调。 ⑦以景衬境。 (5)景物描写作用
内容分析:写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 结构分析:
开头:触景生情、奠定感情基调 结尾:以景结情、留有想象空间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情旨分析:渲染气氛,表达心情、塑造形象,烘托意境 (6)渲染 烘托 衬托 对比
渲染:指对环境、景物做正面形容描写,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
灯花。
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衬托: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
现的事物。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相同事物来衬托。
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正衬:用相同事物来衬托。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
对比:属于修辞手法,不分主次,常用于论述 (7)几种手法详解
细节描写:写人物、事物、景物的正面侧面细致入微的描摹。 抑扬:为使人信服,或防止别人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不足,对要
贬的先写其长处。
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使诗歌
更含蓄。
重章叠句: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语言更具有
音乐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感情,包
括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让情感的表达更深沉。 比兴:以物起兴或以物为喻,更显形象具体。
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使语言更加含蓄、风
趣。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六、最后叮咛
1、诗歌鉴赏题不用怕,考题多为理解,考不到鉴赏程度。 • 2、力求理解诗歌,在读诗上多下功夫。 • 3、积累记忆诗歌术语词语,为答题准备。 • 4、审题很重要,明确考察点、答题方向。 • 5、熟练运用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按步答题。 • 6、独问详细答,组合问简略答。
•
7、不会答,盲答、多答,大胆猜测、臆断。解词解句也给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