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教学设计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教学设计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本章作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本章作业》,教学内容属于“习题课”,从一些简单知识考察的习题到综合能力考察的习题,逐渐深入考察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本节课属于第八章复习课后的一节习题课,学生对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已经有所了解,通过习题课测查,学生应该具备的以下能力:能从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知道某些物质(甲醛、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有危害,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能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处理习题的过程中增加实验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

(2)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对人体的营养作用和来源,掌握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鉴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哪些因素会破坏水果、蔬菜中的维生素C,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的饮食习惯;初步认识化学学科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2)发展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巩固营养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2.鉴定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方法

难点: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五.教法分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将本章作业中涉及的一些实验题进行改编,如区别牛奶和米汤改为用米汤、牛奶书写密信,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区别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区别蚕丝和棉纱线都让学生进行实验来体会知识的应用。设计实验说明食醋显酸性,充分挖掘学生对酸的性质实验的掌握和应用,通过不同试验方法的呈现,提高学生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难点是结合习题“怎样烹调蔬菜才能减少其中维生素C的损失”进行生物和化学不同学科知识的横线联系,提出“探究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的设计。

1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是基于“十六进制基础教育云平台”开展的课堂教学,以“一堂两测”、“再现实验”为核心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学生用“手机端”完成作业, 作业检测、点评 教师通过“优师端”汇总作 (课前线上作业) 业,并通过“教育均衡发展 联盟”平台进行课堂展示和区别牛奶和米汤、葡萄糖和 点评。 可溶性淀粉、蚕丝和棉纱 重点习题实验再现 线,说明食醋显酸性等再现 (演示、分组) 实验。 以“怎样烹调蔬菜才能减少 其中维生素C的损失”展开 讨论,提出新的问题“探究

发现问题、进行探究 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因

(控制变量法) 素”,指导学生结合生物有

精选本章习题进行测验,使 关维生素C检验的知识并

用“学习魔方”,进行成绩 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

当堂检测、点评 汇总,通过 “教育均衡发展解决问题。 (及时巩固拓展) 联盟”平台及时反馈、点评。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使用“教育均衡发展联盟”平台学生课前用“手检测学生对本作业 布置线上本章作业1-5题(见附机端”完成作章知识的掌握检测 录) 业,并提交 及应用情况 积极听课,查缺使用“教育均衡发展联盟”平台,通过对易错题作业 补漏 根据线上作业提交和汇总情况,的梳理,帮助学点评 针对问题较多的习题进行针对生查缺补漏,巩讲解 性讲评,重点剖析易错点。 固知识 展示用牛奶和米汤书写的密信 并提问:如何让字迹显示出来, 米汤书写书信哪个更适合用来书写密信? 的显色反应,增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演示 加趣味性,避免 仔细分析 习题课的枯燥。 出示两包白色粉末葡萄糖和可 实验 溶性淀粉,如何鉴别呢? 再现 (注意方案的多样性) 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演示 回答问题 通过对重点习食醋是厨房中重要的调味品,如 题的实验再现,何设计实验证明显酸性? 锻炼学生应用

2

(提示:结合酸的通性) 设计方案 指导学生优化实验方案,选择最 佳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对实验方案的优化能力。 实验 探究 提出问题:怎样烹调蔬菜才能减认真思考 少其中维生素C的损失? 回答问题 (提示:需要结合维生素C的性质展回忆生物中学开讨论) 习过的知识回提问:维生素C如何检验? 答:维生素C可 以使高锰酸钾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影响果溶液褪色。 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因素有哪结合所学知识些? 进行猜想:光提示:维生素C能溶于水,易被氧化照、温度、碱性而破坏(尤其在加热或碱性环境中)。环境、储存时间维生素C制剂不能存放太长的时间。 长短等会影响 维生素C含量。 指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有关维 生素C检验的知识并运用控制结合控制变量变量法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法设计方案。 以蔬菜的烹调方法引出维生素C的检验及影响含量的探究实验,拓展学生利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熟练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的设计。 师生研讨,设计下列实验进行探究: 用量筒量取10mL0.1%高锰酸钾溶液放于小烧杯中,用滴管吸取1-6号试管内的维生素C溶液,滴入高锰酸钾溶液中,一边滴加,一边摇荡,直至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近无色)为止,记录滴数 编号 1 2 4 5 6 …… 处理方式(课前24小时用Vc片配制溶液) 维生素C溶液放室内光线较暗的地方(对照) 维生素C溶液放在强烈阳光下照射 维生素C溶液煮沸10分钟后放于室内光线较暗的地方 维生素C溶液露置一段时间再放室内光线较暗的地方 …… 滴数 维生素C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放于室内光线较暗的地方 结论:光照、温度、碱性环境、露置时间长短等会影响维生素C含量。 应用:尽量吃新鲜果蔬,蔬菜烹调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能生吃尽量生吃;不可加碱;先洗后切,防止菜汁流失。 课堂 检测

利用“学习魔方”布置课堂检测试卷(附录2),并回收、处理试认真完成检测卷,针对测试情况进行针对点试卷 评。 通过课后测查,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基于“十六进制基础教育云平台”开展的课堂教学,以“一堂两测”、“再现实验”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容量大,既有旧知复习,又有新问题的探究.

通过“平台”进行课前检测并回收试卷,能快捷的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参与习题点评,能从他人的答题中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白纸显字”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了学习兴趣;区别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让学生学生参与实验体会知识的应用。

本节课难点是结合习题“怎样烹调蔬菜才能减少其中维生素C的损失”进行生物和化学不同学科知识的横线联系,提出“探究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的设计,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课堂教学中个别组有较大误差的异常现象生成,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对定量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取得了意外的收获。通过对维生素C含量影响因素的探究,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如果能将维生素C溶液变成新鲜果蔬的汁液(比如黄瓜)进行实验,更能贴近生活实际,教学效果会更好。

依托“平台”进行课后检测并回收试卷,能及时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通过本节的难点教学,近三分之一学生仍然理解的不够好,还需要在以后教学中进行指导。

总之,源于生活事实的化学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真实性,能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化学才更能体现化学的学科价值。习题课的教学设计更应充分挖掘实验的创新,凸显学科特色,让学生通过习题课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4

附录1

作业检测:

1.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A.碳酸钙 B.一氧化碳 C.碳酸 D.纤维素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 B.葡萄糖氧化 C.用糯米酿酒

D.将小麦加工成面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胃酸过多可以服用稀氢氧化钠溶液

B.少吃蔬菜,多吃含蛋白质的肉类,可以增强体质 C.食品中缺乏维生素不利于健康 D.吸烟使人精神振奋,有益健康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加以改正。 (1)组成中含有碳元素的物质都是有机化合物。 (2)称为糖类的有机化合物都有甜味。

(3)人们从食物中摄入蛋白质,在体内先要转化成各种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4)工业酒精含有甲醇,不能用于勾兑饮用酒。

5.人们经常用甲醛溶液来浸制动物标本,但不能用甲醛溶液来泡制肉片、虾仁等食物,为什么?

6.怎样用简单的试验方法区别下列物质? 牛奶和米汤:

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 蚕丝和棉纱线:

7.怎样用实验证明食醋呈酸性?

5

附录2

课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物分子中可以有一个或几个碳原子B.有机物只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有机物就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吧 D.分子中含有碳原子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2.下列关于油脂和淀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组成元素都是碳、氢、氧 B.组成、结构与性质都一样 C.都是有机化合物 D.都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3.在试管中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1mL,然后滴入2%的硫酸铜溶液2-3滴,稍加振荡,加入某病人的尿液,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沸腾,溶液呈砖红色。该实验现象证明了该人尿液中含有的物质是 ( ) A.尿酸 B.蛋白质 C.葡萄糖 D.氯化钠

4.如右图所示,在一生苹果切片上滴上1滴碘水,颜色变化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现象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生苹果中含有淀粉 B.生苹果中不含淀粉 C.生苹果中含有葡萄糖 D.生苹果中不含葡萄糖

5.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的最佳物质是( )

A.水 B.纯碱 C.食盐 D.食醋

6.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易溶于水,易被氧化,能与碘反应。人体缺乏维生素C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它研究如下: (1)猜想:维生素C可能具有酸性? (2)实验方案:

提供试剂:维生素C片、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pH试纸。

根据以上试剂,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 方案Ⅰ:将维生素C片溶于蒸馏水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石蕊试液 方案Ⅱ: (3)结论:维生素C具有酸性。根据维生素C的性质,判断下列物质中能与维生素C反应的是__________。

A.金属镁 B.食盐 C.氢氧化钠 D.硫酸铜

(4)某同学联想到西红柿等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放置时间长短是否对维生素C的含量产生影响。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Ⅰ.把新鲜西红柿和放置一周的西红柿分别捣碎,用纱布将汁液挤入两个烧杯中;

Ⅱ.取两支盛有2 mL蓝色碘的淀粉溶液的试管,分别滴加上述两种汁液,边加边振荡,直到蓝色刚好消失,记录滴数如下: 汁液 新鲜西红柿的汁液 放置一周的西红柿的汁液 20 滴数 12 你认为西红柿中维生素C含量高的是__________。 实验现象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