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直接PCI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直接PCI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患者8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择期PCI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直接PCI治疗,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7 d、6个月的随访结果发现,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LVEF水平,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值得临床关注,并推广使用。

臨床研究发现,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之后,发生血小板激活与聚集,形成血栓,从而引起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闭塞而引起的一种心肌梗死[1]。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较高,临床治疗应及时有效。现阶段对于心肌梗死的治疗以迅速开通梗死相关冠脉为主,常用的手段包括溶栓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PCI治疗[2]。近几年诸多的临床经验表明,PCI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有效率和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和死亡率低,为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3]。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直接PCI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86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临床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31例,女12例,年龄35~76岁,平均(56.4±12.7)岁,合并糖尿病者8例,高血压者12例,有吸烟史者13例,梗死部位为:前壁者21例,前壁+侧壁者3例,下壁者10例,下壁+后壁者9例;观察组男32例,女11例,年龄34~78岁,平均(56.9±13.6)岁,合并糖尿病者9例,高血压者11例,有吸烟史者13例,梗死部位为:前壁者22例,前壁+侧壁者4例,下壁者10例,下壁+后壁者7例。两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首次出现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症状,且临床症状表现的持续时间超过20 min,未接受过其他治疗;患心律不齐、胸前区疼痛等症状表现显著;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4]。排除标准为: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不愿参与该项研究者均予以排除[5]。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择期PCI术治疗和直接PCI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包括:术后7 d、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术后复发率、死亡率。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择期PCI术治疗,入院后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抗凝药物、ACEI类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1周后,择期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6]。

观察组:直接PCI术治疗,在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冠脉介入治疗,术前口服方式给予300 mg的阿司匹林和300 mg的氯吡格雷,而后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3000 U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在行介入术前再给予5000~7000 U肝素,在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每1小时给予1000 U肝素[7]。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研究对象年龄、LVEF检查结果等计量资料均采取(x±s)形式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7 d、6个月两组患者LVEF变化情况比较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经PCI术治疗后7 d和6个月后的LVEF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和死亡情况比较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和死亡情况比较 例(%)

组别 复发情况 术后30 d死亡 术后6个月死亡

观察組(n=43) 3(6.98) 1(2.33) 3(6.98)

对照组(n=43) 7(16.28) 5(11.63) 9(20.93)

字2值 1.251 5.657 6.754

P值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经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CK-MB峰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该组达峰值时间较对照组早(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组别 CK-MB峰值(U/L) 达CK-MB峰值时间(h)

观察组(n=43) 89.93±21.38 13.2±1.1

对照组(n=43) 126.14±25.61 28.5±2.3

t值 14.5637 15.4362

P值 <0.05 <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病中的一种急、危、重症,一般情况而言,在具备急诊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需要在患者发病后12 h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使梗死的相关动脉血流得以早期恢复,这对于抢救濒死的心肌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8]。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为心肌梗死中病情发展速度较快、临床致死率较高的病症类型,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在短时间内解决阻塞,使心肌血液供应得以早期恢复,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使心肌损伤得以减少,对患者的心功能可以产生良好的保护效果[9-10]。由此可知,针对该类疾病患者,需及时接受介入治疗,争取宝贵时间,从而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11]。近几年PCI术的治疗时机选择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次研究中对ST段抬高患者分别行直接PCI术和择期PCI术进行治疗,结果发现,直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术后LVE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且该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死亡率均较对照组低,直接治疗组患者CK-MB峰值较对照组低,达峰值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由此可知,针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早期展开PCI介入术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的效果,临床应给予关注[12-13]。

参考文献

[1] 叶少武,陆兆华,彭晓燕,等.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55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6):2209-2211.

[2] 孙鸣宇,韩雅玲,李毅,等.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的疗效及安全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0,14(11):332-334.

[3] 陈纪言.与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J].中国循环杂志,2011,26(3):163-165.

[4] 刘卫其,张励庭,黄炫生,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预后对比[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9(9):781-784.

[5] 谭志强,薛洹亦,王伟.急性心肌梗死Ⅰ期康复治疗方案对直接PC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15(35):443-445.

[6] 杨树森,甘润韬,孙延明,等.阿托伐他汀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16(1):789-791.

[7] 刘兆川,沐贤友,郭海平,等.冠脉急诊PCI替罗非班的临床应用及血清

黏附分子变化[J].重庆医学,2009,32(20):768-769.

[8] 李大鹏,苏大宇,张桂霞,等.急诊PCI和静脉溶栓对3小时内急性心梗QT离散度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1,16(5):219-220.

[9] 危小军,谢东阳,孙肇琴,等.易化PCI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应用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21(4):231-234.

[10] 彭毅,陈志楠,蒋桔泉,等.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a)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16(2):912-914.

[11] 陈刚,丁彦春,曲鹏.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近期预后影响因素[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4(19):1321-1323.

[12] 刘冬生,赵红磊,何如平,等.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8(13):3192-3194.

[13] 王耿,韩雅玲,荆全民,等.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叉病变的疗效[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1,17(3):914-9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