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18-2018-1公共选修《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强化结果的观察而获得新的行为的过程称为( A )。

A 观察学习 B 联想学习

C 经典条件反射 D 操作条件反射

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

A 弗洛伊德(Freud S.) B 冯特(Wundt W.)

C 达尔文(Darwin C.) D 马斯洛(Maslow A.)

3. 社会学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它强调(C )。

A 文化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

B 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C 直接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

D 事物意义及符号对个体行为的作用

4. 角色扮演有三个过程,指出下列中不是角色扮演过程中的那一个( C A 角色领悟 B 角色期待

)。

C 角色尝试 D 角色实践

5. 在行为方式上表示男女差异的概念是,( B )。

A 性别认同 B 性别角色

C 性别 E 性别差异

6.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自尊是一种( C )需要。

A 基本 B 普遍

C 高级 D 选择

7. “眼睛是心灵之窗”这是个体对他人( C )的知觉。

A 身段表情 B 性格

C 面部表情 D 语言表情

8. 现代心理学用于“图式”概念来解释( A )。

A 认知者的知识、经验 B 认知者的动机

C 认知者的选择 D 认知者的想象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发明了“V”手势,成了世界上广为运

用的代表胜利的手势语。(“V”是英语Victory的头一个字母),这是(B )的传递。

A 语言表达 B 身段表情

C 面部表情 D 语言表情

10. 在于它人接触形成印象过程中,最先获得的信息起关键作用的现象,叫( C )。

A 刻板印象 B 定型

C 首因效应 D 近因效应

11. 在大学生择业中,有些单位拒收女大学生,这就是( B )的一种表现形式。

A 光环效应 B 刻板印象

C 首因效应 D 近因效应

12. 中国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种( A )。

A 光环效应 B 刻板印象

C 首因效应 D 近因效应

13. 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作( B )。

A 印象形成 B 印象整饰

C 印象模式 D 印象产生

14. “贤妻良母”是按( C )整饰自己的印象策略。

A 社会常模 B 隐藏自我

C 社会期待 D 投人所好

15. 人们认识科学家时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对演员来说则是看其吸引力。这种形成的总体印象的整合模式是( C )。

A 加法模式 B 平均模式

C 加权平均模式 D 累加模式

16. 某考生高考名落孙山,他说“今年的高考题出偏了”,这种归因是( B )。

A 内归因 B 外归因

C 可控 D 不可控

17. 某一系列失窃案原因的分析,最终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线索都集中到同一人身上,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失窃,都有此人踪影,而这人不出现时就平安无事。此事就断定作案的就是这个人。这种归因遵从的是( B )

A 协变原则 B 不变性原则

C 折扣原则 D 隐藏性原则

18. 在印象形成中,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较大。正确的表述是( A )。

A 信息的获得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

B 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C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D 近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19. A姑娘和K小伙经他人介绍第一次见面时,A姑娘发现K小伙很机灵,有礼貌。

但个儿矮,穿着寒酸。A姑娘认为机灵很好,给+10分,有礼貌也不错,给+4分,个儿矮她不喜欢,给-5分,寒酸说明贫穷,她较烦,给-9分。把这种正性与负性的信息进行加工,四个特质分为0,说明A姑娘对K小伙的印象不好不坏,正负抵消,这种对他人的总体评价是印象形成过程中的( D )。

A 加权平均模型 B 平均模型

C 双重加工模型 D 加法模型

20. ( D )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A 自我概念 B 角色

C 印象 D 图式

2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作用。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 A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第一印象 D 初次印象

22.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新获得信息,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的称为( B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第一印象 D 最新信息

23.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 C )。

A 基础 B 效果

C 机制 D 信息

24、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 C )。

A 光环效应 B 刻板印象

C 定型 D 概括化印象

25. 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 A )。

A 归因 B 互动

C 知觉 D 整饰

26.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是(C )。

A 直线 B 正态分布

C 倒U型典线 D U型曲线

27. 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这就是个体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 B )。

A 需要 B 依恋

C 合居 D 亲合

28.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景中,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 B )越强。

A 成就动机 B 亲合动机

C 社会赞许动机 D 自然动机

29. 由饥、渴、性、倦等需要而产生的吃、喝、求偶、休息等动机,是( A )。

A 自然动机 B 社会动机

C 亲和动机 D 非优势动机

30. 1969拉特纳的不幸女士实验: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到隔壁房间去了。4分钟后听到的是尖叫声,椅子摔倒和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搬不动……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结果显示:被试单独一人时,70%会试图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比例为40%;若房间里还有一些与实验无关的一群人,则仅有7%的被试尝试提供帮助。这种现象是( A )。

A 责任分散 B 自然环境因素

C 时间压力 D 人格因素

31. 当一辆车出现意外驶向人行道,人们立即跑开。这种人躲开行为的动机是(D )。

A 清晰动机 B 优势动机

C 社会动机 D 自然动机

32. 在侵犯原因的本能论解释中,多拉德等人提出的学说观点是( C )。

A 性本能 B 生物保护意义本能

C 挫折—侵犯学说 D 社会学习论

33. 幼儿园中,老师用贴小红花的方式,激励孩子行为,这是利用( B )的驱动。

A 亲和动机 B 社会赞许动机

C 成就动机 D 权力动机

34. 亲合行为起源于( B )。

A 一幅反射 B 依恋

C 学习 D 社会性

35. 态度形成三阶段(服从——认同——内化)是( B )提出的。

A 霍夫兰德 B 凯尔曼

C 海德 D 费斯廷格

36. 一般地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占重要地位的是( C )。

A 认知成分 B 行为倾向成分

C 情感成分 D 情感成分与行为倾向成分

37. 个体获得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就好像找到一个应付新情境的向导。这里指的是态度的(D )功能。

A 工具性 B 价值表现

C 自我防御 D 认知

38. 在态度转变模型中,沟通信息重点频率与说服效果是中等程度的重复,呈( B )。

A 正比关系 B 倒U性曲线关系

C 促进关系 D 反比关系

39. 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态度是社会交换的产物,个体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里,态度的功能是( C )功能。

A 工具性 B 价值表现

C 自我防御 D 认知

40. 态度认知成分的核心是( D )。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评价是中心环节。评价即确定价值,就是确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

A 情感 B 意志

C 人格 D 价值

41.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 A )关系。

A 心理 B 行为

C 物质 D 交换

42. Buss(1989)对37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女性,是因为她们漂亮,而女性却喜欢年长的男性,是因为他们成熟、有地位,这种现象在人际吸引中,是影响喜欢的(B )因素。

A 外貌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人品

E 邻近性 F 熟悉性

43. 大学新生中,老乡之间会有几分亲近感,这是人际吸引中( C )的影响因素。

A 外貌 B 互补性

C 相似性 D 人品

E 邻近性 F 熟悉性

44. 当不同个体的目的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个体之间是(B )关系。

A 竞争 B 合作

C 没有 D 从属

45. 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势是( C )。

A 友谊 B 喜欢

C 爱情 D 尊敬

46.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俗语描绘的是人际吸引中喜欢因素的( A )。

A 相似性 B 互补性

C 外貌 D 熟悉性

47.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交往结果遵循的是( C )原则。

A 平等 B 相互性

C 交换性 D 尊重

D 自我价值保护

48. “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D )类型。

A 合作 B 竞争

C 主从-合作-竞争 D 竞争-合作

49. 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作( C )。

A 帮助 B 亲密

C 合作 D 友谊

50. 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作( A )。

A 竞争 B 压制

C 好胜 D 冲突

51. 在人际关系中,双方交往频率与彼此喜欢呈( D )。

A 正比关系 B 反比关系

C 相互促进关系 D 倒U型(曲线)关系

52. 安德森研究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发现,最受他人喜欢的因素是(A A 真诚 B 性格外向

C 相似性 D 魅力

53. 个体与个体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和心理状态的交流,叫做( C A 人际互动 B 感染

C 人际沟通 D 大众沟通

)。)。

54. 在人际沟通中,信息是沟通者传达给他人的( D )。

A 观念 B 表情

C 词语 D 观念和情感

E 情感

55. 美国总统大选时,竞选人总不辞辛苦地奔波各地区演讲。这里总统竞选者和民众的沟通的通道是( C)。

A 广播 B 电视

C 面对面视听 D 电话

E 媒体

56. 相声演员表演时,不时地听到观众大笑。这个过程就是 ( B )。

A 效果 B 反馈

C 交流 D 动听

57. 一个国外旅游者在一个乡村小店想喝牛奶,在纸上画了一头牛,结果店主真的牵来一头大水牛。这种现象是沟通过程中的( C )因素。

A 意外 B 反馈

C 障碍 D 背景

58. 丈夫在自己的妻子在场时,与异性保持的距离更大。这是交流中的( B )因素的影响。

A 障碍 B 背景

C 异性 D 腼腆

59. 夫妻居家生活属于( B )沟通。

A 正式沟通 B 非正式沟通

C 口头沟通 D 平行

60.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描述的( A )沟通。

A 体语 B 情景

C 刺激 D 沉默

61. 见面握手是一种( B )沟通。

A 礼貌 B 接触

C 姿势 D 表情

62. “暗送秋波”是一种( A )沟通。

A 目光 B 面部表情

C 身体运动 D 姿势

63. 警察审问小偷时,居于优势的开展性攻击状态而小偷则是低头,缩脖、手臂和腿部向内收敛状态,此时,警察不着制服,人们听不见审问话语,也能很好地判断出谁在审问,谁在受审。这是( C )沟通途径使人们觉察到的。

A 身体语言 B 身体运动

C 目光接触 D 面部表情

64. 最重要的体语沟通形式是( A )。

A 目光 B 面部表情

C 身体运动 D 姿势

65. 个体在群众压力下,在意见和行为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A 服从 B 顺从

C 响应 D 从众

E 模仿 F 暗示

66. 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使个体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叫做( C )。

A 观众效应 B 结伴效应

C 社会促进 D 社会抑制

67. 缺乏经验的新教师初上讲台,往往“怯场”,这一现象属于( C )。

B )。

A 社会促进 B 观众效应

C 社会惰化 D 结伴效应

68. “杯弓蛇影”的故事,说的是社会影响中的( C )现象。

A 模仿 B 感染

C 暗示 D 从众

69. “字帖”是在人们练习写字的初期训练方法之一,这是一种(B )的现象。

A 练习 B 模仿

C 感染 D 暗示

70. 不法商人雇佣“托儿”来进行不正当的促销。这里利用的是人们的( A )心理。

A 从众 B 暗示

C 模仿 D 顺从

71. 跑步中的“带跑”行为,就是一种社会促进中的( B )效应。

A 观众效应 B 结伴效应

C 运动效应 D 暗示效应

72. 当校长突然去班里听课时,缺乏经验的任课老师课堂发挥不好,这是一种(D )现象。

A 结伴效应 B 观众效应

C 社会促进 D 社会惰化

73. 演员在演出过程中的“扇情”行为是( A )的过程。

A 暗示 B 感染

C 社会促进 D 社会惰化

74. 在足球比赛中球迷闹事是( C )造成的结果。

A 暗示心理 B 从众行为

C 社会感染 D 求胜动机

75. ( C )是由于他人在场而使个体活动效率提高。

A 观众效应 B 结伴效应

C 社会促进 D 社会控制

76. 服从与从众之间的区别是( C )。

A 群体压力 B 群体互动

C 自愿性 D 社会评价

77. ( B )是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非常普通的社会心理现象。

A 社会活动 B 社会影响

C 社会互动 D 社会促进

78. 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 C )。

A 自觉行为 B 暗示行为

C 自愿行为 D 模仿行为

79.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 B )。A 产生过程 B 传递过程

C 认知过程 D 注意过程

80. 根据爱情三角形模型,只有亲密和激情的爱情是(C A 愚味的爱情 B 同伴的爱情

C 浪漫的爱情 D 完美的爱情

81. 婚姻关系的本质是( A )。

A 社会性 B 自愿性

C 相互性 D 稳定性

82. 对于爱情的表述,下列中( C )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

A 爱情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

B 爱情是在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

C 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也是纯粹的精神之恋

D 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爱情有其性爱因素

83. “青梅竹马”是( B )的爱情。

A 激情式 B 友谊式

C 游戏式 D 逻辑式

84. 某夫妻由于男方整天在高校的实验室中,女方下海忙生意,常发生冲突而导致破裂,这多是由( A )因素引发的。

A 需求不满足 B 价值观不一致

C 远离的“自我” D 夫妻性差异

85. 弗里德曼(Freedman J L.)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 C )。

A 群体心理现象 B 社会互动

C 个体社会行为 D 社会情境

86.“宽大效应”属于( C )。

A 光环作用 B 类化原则

C 积极偏见 D 相似假定作用

87.人们认识科学家时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对演员来说则是看重其吸引力。这种形成的总体印象的模型是( C )。

A 加法模型 B 平均模型

C 加权平均模型 D 累加模型

88.相信“一个外表迷人的人会更聪明”属于( D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宽大效应 D、光环效应

89.三维归因理论是由( A )提出的。

A 凯利(Kelly H H.) B 海德(Heider F.)

C 维纳(Weiner B.) D 贝姆(Bem S.)

90.( D )是指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

A 群众 B 正式组织

C 统计集体 D 团体

91.亲和倾向起源于婴儿期,主要与婴儿的(A )有关。

A 依附 B 社会整合

C 寂寞 D 吸引

9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强调对人际吸引的( C )重要性。

A 接近性 B 熟悉性

C 相似性 D 互补性

9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D )。

A 态度 B 价值观

C 理想信念 D 生活信念

94.认知失调理论是由(C )提出来的。

A 谢里夫(Sherif C W.) B 霍夫兰德(Hovland C L.)

C 费期汀格(Festinger L.) D 卡茨(Katz D.)

95. 我将来是体育明星,这是( C )。

A 生理自我 B 心理自我

C 理想自我 D 反思自我

96. 认为男性均是胸怀宽广、直爽大方的,女性均是胸怀狭窄、细心温和的,这是社会知觉的( B )。

A首因效应B刻板作用

C近因效应 D 晕轮效应

97.有个小孩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其父要他自负责任,扣了他两个月的零花钱并让其子用些钱去赔偿

损失,以后其子很注意爱护财物,这做法叫(B )。

A正强化 B 负强化

C 阳性强化 D 阴性强化

98.春天植树,每人每天包干单植,一天可完成10棵;如20人一块植,不分树到人,一天总共完成

140棵,平均每人7棵,这种现象叫(B )。

A社会促进 B 社会惰化

C 社会感染 D 去惰性化

99.小张平日不拘小节,脾气暴躁,今日拾收得整洁美观去会女友,这是“印象整饰”中的哪种策略

( C )。

A隐藏自我 B 暴露自我

C 符合社会期待 D 投人所好

100.奶奶久病,经济困难,最近要动手术,对门邻居借给一笔钱,这是(A )。

A助人行为 B 利他行为

C 亲和行为D 合理利己行为

101.Hovland的态度转变的模型是( A )。

A外部刺激-说服对象-作用过程-结果 B 外部刺激-作用过程-说服对象-结果

C 结果-说服对象-作用过程-外部刺激 D 说服对象-外部刺激-作用过程-结果

102. 关于爱情的表述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是纯粹的精神现象

B 爱情是人类的普遍情感,在儿童阶段方可出现

C 爱情以奉献为基本倾向

D 典型的爱情可以发生于一切人类个体之间,甚至人与动物个体之间

103.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那一年? C

A 1679年B 1779年 C 1879年 D 1979年

104. 社会心理学诞生于那一年? D

A 17世纪20年代 B 18世纪20年代

C 19世纪20年代 D 20世纪20年代

105. 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 A )。

A 他人 B个体 C另一对象 D环境

106. 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A )。

A诱因的强度B回避动机C趋向动机 D达到平衡状态

107.沟通是( )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A信息 B情感C物质D意识

108.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A目光B面部表情C空间距离D姿势

109.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 B )距离。

A公众B社交C个人D亲密

110.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主要是以( A )来划分的。

A信息流动的方向B一方是否传递更多的信息

)。 A

C一方是否主动D信息源及接受人的位置是否互换

111.( C )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

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

112.除了目光接触外,( D )是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

A身体语言B身体运动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

113. ( D )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A自我暴露程度B情感卷入程度C好恶评价D亲密行为

114.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是指(B )。

A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

的他人则予以疏离。

B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C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人际交往中的接近与疏远、喜欢与不喜欢是相互的。

D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从属地位。

115.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取向是( D )。

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D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

116.( D )不是基本的人际需要。

A包容需要B支配需要C感情需要D认知需要

117.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 C )。

A智慧 B真诚C热情D幽默

118.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 A )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C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119.( C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A人际关系B利他关系C依恋D人际吸引

120.( A )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

A人际互动B人际交往C人际喜欢D人际吸引

121.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为( C )。

A竞争B人际互动C合作D协调

122.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之为( B )。

A合作B竞争C让步D妥协

二、多项选择题

1. 态度形成的环境因素有( ABCD )。

A 社会环境 B 家庭

C 同伴 D 团体

2. 邻近性会产生喜欢是因为( AC )。

A 邻近交往成本低 B 积极性偏见

C 熟悉 D 兴趣相投

3. 影响寂寞感的因素有( ABCD )。

A 婚姻 B 经济

C 年龄 D 人格

4. Zimbardo于1970年指出,去个性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 匿名性 B 责任分散

)。

ABC

C 自我意识下降 D 群体的淹没性

5. 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要经历( ABCD )阶段。

A 定向 B 情感发展

C 情感交流 D 稳定交往

6. 社会感染的主要特点是( BCD )。

A 有效性和广泛性B 双向性

C 爆发性 D 接受的迅速性

7. 美国学者霍兰德提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A 哲学思辨阶段 B 经验描述阶段

C 快速成长阶段 D 实证分析阶段

8.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 ABD )。

A 客观性原则 B 系统性原则

C 经验性原则 D 伦理原则

9. 设计调查问卷是应遵循( ABD )。

A 目的性原则 B 非歧义性原则

)。 ABD

C 暗示性原则 D 全面性原则

10. 社会学习论认为,观察学习包括( ABCD )。

A 注意过程 B 保持过程

C 动作再现过程 D 动机过程

11.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ABD )。

A 本我 B 自我

C 力比多 D 超我

12. 社会化的条件是(AC )。

A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B 人类有很强的认知能力

C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D 人类能够掌握语言

13. Higgins认为,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 BCD )。

A 生理自我 B 应该自我

C 理想自我 D 实际自我

14. 常见的角色失调形式有( ABCD )。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不清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 社会知觉是个体对(ABCD )的知觉。

A 他人 B 行为原因

C 群体 D 自己

16.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有( ABC )。

A 加法模式 B 平均模式

C 加权平均模式 D 信息综合模式

17. 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的信息有(ABC A 持异性信息B 一致性信息

C 共同性信息 D 客体性信息

18. 个体归因时遵从的原则大致有( ABC)。

A 协变原则 B 折扣原则

C 不变性原则 D 客观性原则

19. 社会知觉通常指( ABCD )。

A 人际知觉 B 自我知觉

)。

C 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D 个体对群体的知觉

20. 在印象形成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正确的表述是( ABC )。

A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B 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C 最近出现的信息影响也较大,称为近因效应D 近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21. 归因研究在分析行为原因时包括的维度有( ACD )。

A 内因——外因 B 强——弱

C 可控——不可控 D 稳定——不稳定

22. 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是( ABC )。

A 以利他为目的 B 不求回报

C 自愿 D 会有所损失

23. 偏见包括错误的( ABC )。

A 情感 B 认知

C 意向 D 行为方式

24. 儿童习得偏见的具体途径有(BC )。

A 直接学习 B 模仿学习

C 环境气氛的熏陶 D 群体活动

25. 态度测量的方法有( ABCD )。

A 自陈法 B 问卷法

C 投射法 D 行为观察法

26. 引起夫妻心理冲突的常见因素有( ABCD )。

A 需求不满 B 价值观不一致

C 远离的“自我” D 性差异

27. 完美的爱情应该是下列因素的平衡状态( ABC )。

A 激情 B 承诺

C 亲密 D 完整家庭

28. 亲和的作用主要有( ABCD )。

A 价值保证 B 依恋

C 得到指导D 社会整合

28. 请判断下列行为哪些属于侵犯行为( AD )。

A 开枪杀人,但子弹没有命中目标,未造成实际伤害

B 偶然的车祸伤害行为,并致人残疾

C 由于医生的处置错误对病人造成伤害

D 警察制服歹徒后,继续对他进行强力以致打伤

29. 下列中哪些有利于儿童成就动机的培养( ACD)。

A 严格子女的自律训练 B 过度管束和限制儿童

C 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D 把孩子送往重点学校

30. 表现利他行为的性质有( ABCD )。

A 益于社会 B 不图回报

C 亲社会行为 D 助人为乐

三、判断题

1、希芬鲍尔认为,近距离既会增强积极的反应,也会增强消极的反应。………………………(2、偏见是与态度中认知成分相联系的倾向性。……………………………………………………( )2、偏见是与态度中情感成分相联系的倾向性。……………………………………………………( )3、随着团体规模的增加,从众行为也总是增加。…………………………………………………( )3、随着团体规模的增加,从众行为不一定会增加,而是减少的概率更高。……………………( )

4、行为主义(Behaviorism)实际上是最强调内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 )

4、行为主义(Behaviorism)实际上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学派。………………( )

5、心理紧张总不利于健康。…………………………………………………………………………( )

5、适度的心理紧张有利于健康和提高活动效率。…………………………………………………( )

6、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

7、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

7、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一般都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8、个人从成人一直到老年时期,可以称之为社会化的继续发展阶段。…………………………( )

9、人的意志是自由的。………………………………………………………………………………( )

9、人的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总的来说是不自由的。…………………………………( )

10、团体成员越能自由交流信息,他们的满意感也就越高。……………………………………( )

10、团体成员越能自由交流信息,他们的满意感不一定越高。 …………………………………( )

11、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力必多”即性本能。……………………………………………( )

12、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是少年期。………………………………………………………( )

13、亲和行为起源于早期本能依恋。………………………………………………………………( )

14、全人类面部表情有较高差异性。………………………………………………………………( )

14、全人类面部表情非常一致,差异性很小,这说明不同人种源于同一个原始先祖。………( )

15、助人行为就是利他行为。………………………………………………………………………( )

15、助人行为中可以有互助或回报的诉愿,而在利他行为中不能有互助或回报的诉愿。……( )

16、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喜欢。………………………………………………………………( )

16、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的形式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