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NP为定指的“有+NP+VP”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19年7月第47卷第4期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njiang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SocialScience)July,2019Vol.47,No.4NP为定指的“有+NP+VP”结构功能

及其形成机制*

张伟平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要:NP为定指的“有+NP+VP”结构数量不多,但在语言系统中发挥着自身的功能价值。该结构一般为无

主语句。该结构中,NP定指形式主要有:人称名词、专有名词、这/那+(量词)+名词、代词;“有”与NP之间并非存在或领有的语义关系;整个结构凸显NP所具有的功能属性,而VP则将NP的功能属性进一步显化与具体化。NP功能属性的凸显是NP次认知域凸显的结果。关键词:定指NP;“有+NP+VP”;结构功能;转喻机制DOI:10.13568/j.cnki.issn1000-2820.2019.04.018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20(2019)04-0131-06

“有+NP+VP”结构中,NP具有明显的不定指

倾向。如:

(1)有人敲门呢[1]136。(2)有个乡下人进城逛庙[1]136。(3)有朋自远方来[1]136。

此类结构中NP的不定指性质,很多学者都有过相关论述。

吕叔湘先生认为,这里的“有”“一般地说来,有一种介绍作用,因为主语是上文没有提过的,带

[1]137

有或多或少的无定性质,需要介绍一下”。此外,吕先生还谈到“有”后接专有名词的情况,认为“假如这个人名已见上文,或已见于题目(如某某

[1]138

传),通常是不用这个‘有’字的”。

吕冀平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有’在这里首先表示‘有这种现象存在’,其次是表示这个被陈述的主体是无定的。有的语法书就分析‘有’的作用是‘引进无定的主语’。既然这个被陈述的主体是无定的,所以一般地说来,表示特指的代词(如‘这、那’)和专有名词就不常作这种成分。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所以‘有’的宾语大多都是泛指的或者在前边加上数量词,以表示不是特定的人或者

[2]

事物”。

张斌也明确指出此类现象,“这种兼语式中的

*收稿日期:2018-08-05

兼语通常是无定的,所以‘有’后边一般不接专有

名词,我们只说‘有人表示反对’,不会说‘有张三表示反对’。因此‘有’后边的兼语常带有‘一个’、

[3]

‘几位’、‘好些’等不定指的定语”。

从以上学者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此类结构中NP主要由不定指成分充当,具有明显的不定指倾向。其他学者在讨论此类结构时,关注点也集中在NP为不定指的情况。①但语言事实中确实存在一定数量的NP为定指的例子,如:

(4)有龙哥坐镇!谁还敢来捣乱!②(5)有我们大家在这儿,不要再怕!(6)有淝水阻隔,他要全军涉水过来,至少需半个时辰。

(7)有第四师团参战,本来能打赢的仗,因为敌军士气大振,也会打输。

(8)有这样一个人陪在海棠身边,的确让人放心许多。

(9)好在有那个老郎中护着,让他成了有史以来在伤兵营呆了最久的伤兵。

以上各例中,NP皆为定指成分。此类结构虽属少数,但正如范继淹先生所言:“两种相关的句式,如果有常见和少见之分的话,也宜于着重分析少见句式出现的环境和条件,并且跟常见句式对

期,第94-95页;蔡玮《“有”字句中的预设》,《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第11-13页;其他文献有所涉及但并未深入讨论,参见徐阳春《“有+NP+VP”结构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第45-53页。②本文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CCL语料库)。

①目前专门探讨NP为定指的“有”字句文献只有两篇,参见蔡玮《带定指兼语的“有”字句》,《镇江师专学报》,2000年第2

作者简介:张伟平(1980—),女,山东潍坊人,文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讲师,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132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

[4]

比,才能明确二者的区别,深入认识句法的机理。”

鉴于此,我们对NP为定指的“有+NP+VP”结构从结构、功能、功能形成机制以及相关语言事实几个方面进行挖掘和探讨。

一、“有+NP+VP”的结构特点

(一)以无主语句为主“有+NP+VP”结构一般为无主语句。如:(10)有赵普打点,赵光义那二千亲兵果然不难调动。

(11)有新罗牵制了百济和倭国,大军直接挺进辽东谁能抵挡?

(12)有燕威镖局出面的话,家里就安全了。(13)今后不论去何处,有这三位师长帮助,你会大有用武之地的。

(14)有你帮助他,相信别人不容易整倒他。也有少数情况,“有”前有其他成分,如:(15)潼关有徐晃将军坐阵,万无一失。(16)城前还有沁水河为阻,如果强行攻击,大军损失必然惨重。

(17)此事有内务府去办,你就不用操心了。以上3例去掉VP之后仍然成立,如下:(15)’潼关有徐晃将军,万无一失。(16)’城前还有沁水河,如果强行攻击,大军损失必然惨重。

(17)’此事有内务府,你就不用操心了。以上3例去掉VP之后,“有”前成分与“有”后成分之间并不是领有或存在关系。我们将其变换为否定形式,其语义关系更为明显,如下:

(15)’’*潼关没有徐晃将军。(16)’’?城前没有沁水河。(17)’’*此事没有内务府。例(15)’—(17)’变换为否定形式(15)’’—(17)’’,语义上不成立或者语义发生改变。而表示领有或存在语义关系的“有”字句,变为否定形式,却依然成立,如:

(18)a.我有铅笔。(内省)

b.我没有铅笔。(19)a.山上有树。(内省)

b.山上没有树。可见,两种结构内部的语义关系存在差异,属于两种不同的结构。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有+NP+VP”结构中“有”前成分的性质,我们尝试在“有”前成分后添加表示停顿的标记,使“有”前成分不再处于主语的位置,如:

(20)潼关么,有徐晃将军坐阵,万无一失。(21)城前,还有沁水河为阻,如果强行攻击,大军损失必然惨重。

(22)此事啊,有内务府去办,你就不用操心了。

以上3例,我们在“潼关”“城前”“此事”之后添加了表示停顿的“么”“啊”等辅助成分。添加辅助成分之后,我们发现,“潼关”“城前”“此事”的话题角色凸显出来,该话题成为后文讨论的中心。由此可见,该结构中的“有”前成分扮演着话题的角色。

从语言事实来看,NP为定指的“有+NP+VP”结构中很少出现话题,一般以无主句形式为主。我们认为,该特征与语言经济原则有关。“经济原则是语言表达的总原则。在经济原则的驱动下,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信息量低的话题形式,以减少

[5]58

冗余信息。”篇章中,“零形式话题使用非常普遍……零形式由于信息量小,回指能力强,常常用在

[5]62

联系紧密的小句之间。”这也与该结构承上启下的特征相辅相成①。因该结构语义上与上文联系密切,故倾向于选择零形式话题,表现为无主语特征。

(二)NP构成形式

陈平从词汇形式着眼,将汉语中名词性成分

各种词汇表现形式归并为七组:

A组人称名词B组专有名词C组“这/那”+(量词)+名词D组光杆普通名词(barenoun)E组数词+(量词)+名词F组“一”+(量词)+名词G组量词+名词”并指出,“所列的七组格式中,自C组而上居于上端的三组格式一般只用来表现定指成分,自F组而下居于下端的两组格式一般只用来表现不定指成分,位于中端的D组和E组则表现出相当大

[6]115-116

的灵活性”。

从统计的语言事实来看,“有+NP+VP”结构中,其定指成分的形式主要是A—C组,其中A组

①限于篇幅,该结构在篇章中承上启下的特征,我们另文分析。

②参见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87年第4期,第114页。

第4期张伟平:NP为定指的“有+NP+VP”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133

占绝对优势。

1.人称名词

主要包括表示人称的名词和短语。其中,名词充当NP的频率最高,短语形式相对而言出现频率较低。如:

表人称的名词形式:(23)有赵普打点,赵光义那二千亲兵果然不难调动。

(24)有张云风带路,几个人很快就来到了林中的茅屋前。

表人称的短语形式,一般为同位短语,如:(25)有陈彤这样的强手挂帅,基本无忧,新浪博客项目的成功更证明了这一点。

2.专有名词

主要包括表示地名的专有名词和表示组织机构的专有名词。其中,表示地名的专有名词多于表示组织机构的专有名词。

表示地名的专有名词充当NP,如:(26)有新罗牵制了百济和倭国,大军直接挺进辽东谁能抵挡?

(27)有长城为依托,九原郡也就不必担心匈奴来袭。

表示组织机构的专有名词充当NP,如:(28)有燕威镖局出面的话,家里就安全了。(29)有袁世凯中心撑持大局,虽局势动荡,但国事尚不至不可收拾。

表示组织机构的专有名词,还有一种借代的情况,即把代表某一势力的人的所居之所作为某一势力的代名词,类似于一种组织机构的专有名词。如:

(30)泰齐有宁寿宫撑腰,您绝斗不过他。3.“这/那”+(量词)+名词陈平总结的C组,即“这/那”+(量词)+名词①。在这里其范围有所扩大,指受指示代词修饰的名词短语(名词前有数量短语作定语)。如:

(31)今后不论去何处,有这三位师长帮助,你会大有用武之地的。

(32)我没事,阿叔,我这也不用天天守着,有那两只藏敖看家呢,有空来看看就行。

以上是三种名词形式充当NP,此外还有代词充当NP的情况。

4.代词

单个代词充当NP,如:

(33)有你帮助他,相信别人不容易整倒他。

(34)有他出马,大事必成。短语形式的代词充当NP,一般为同位短语,此类情况所占比重极小。如:

(35)一切的后事有我做姐姐的担待。(36)你想想看,有我李敖这样的人出来,这是多么好的榜样?

NP中,核心名词前很少有修饰成分,只有极少数带有简单的修饰成分。如:

(37)有那个白痴少爷挡着,他们在里面的消费当然就是免费的了。

二、“有+NP+VP”的结构功能

该结构的功能通过内部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

关系浮现出来。

(一)“有”与NP的语义关系上文例句,重引如下:(38)有赵普打点,赵光义那二千亲兵果然不难调动。

(39)有新罗牵制了百济和倭国,大军直接挺进辽东谁能抵挡?

(40)有燕威镖局出面的话,家里就安全了。(41)有你帮助他,相信别人不容易整倒他。我们将VP主题化,使其从“有+NP+VP”中分离出来,“有”与NP之间的语义关系会更加明显,如:

(38)’打点呀,有赵普。(39)’牵制百济和倭国,有新罗。(40)’出面的话,有燕威镖局。(41)’帮助他,有你。以上各例中的VP与“有+NP”分离后,结构仍然成立,表示“做VP这件事,有NP”。在这里,“有”并非指NP的存在。因为NP为定指成分,定指属于有指,而有指即存在,没有必要再次使用“有”表示其所指对象的存在。此处使用“有”,是为了凸显NP功能属性的存在,如例(38)’中“有赵普”并不是表示存在“赵普”这个人,而是强调“赵普”所拥有的能力、才能、人脉等功能属性的存在。若表示“赵普”这个人的存在,则一般使用“有赵普这个人”的表达形式,而不会使用“有赵普”这种表达形式。

(二)VP——显化NP的功能属性根据线性增量原则,“说话的自然顺序要从旧

①参见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87年第4期,第114页。

134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

信息说到新信息。随着句子推进,线性顺序靠后

[7]

的成分比靠前的成分提供更多的信息”。而该结构中的NP为定指成分,对听话者而言是已知信息,即旧信息,其后VP才是新信息。那么VP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内容呢?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42)有李渊支持,根本无需畏惧西梁军。(43)有你陪同,晚一点回来也不要紧。(44)有南洋为依托,民意为导向,萧统有着绝对的自信和把握。

以上3例中,NP是其后VP的施动者,而VP(“支持”“陪同”“为依托”“为导向”)是NP(“李渊”“你”“南洋”“民意”)的施动行为,也是NP所具有的功能属性。

将以上3例中的VP去掉,句子变为:(42)’有李渊,根本无需畏惧西梁军。(43)’有你,晚一点回来也不要紧。(44)’有南洋,有民意,萧统有着绝对的自信和把握。

去掉VP以后,该结构依然成立,上下衔接连贯顺畅。①唯一不同的是,NP所具有的功能属性可以有多种理解,如例(42)’中的“有李渊”,可以理解为“有李渊支持”“有李渊帮助”“有李渊领导”“有李渊效力”“有李渊坐镇”等等,其他各例同理。可见,该结构中的VP作为增量信息,其作用是凸显NP所具有的功能属性,使其功能属性进一步显化、具体化。

至此,我们可以推断,NP为定指的“有+NP+VP”这一结构的使用是为了凸显NP所具有的功能属性。篇章中,“有+NP+VP”是言者主体针对某一话题提出的在当时境况下所能倚仗的条件,其后续句是言者主体在此条件下所做出的判断和评论。

概念转喻机制。认为像“Proustistoughtoread”中的“Proust”,其认知域矩阵中包括创作活动。“Proust”是著名作家,其创作的作品则是创作活动的凸显因素,所以概念转喻的发生非常自然。概念转喻伴随着认知域的转变,即由“人”到“该人的作品”。在认知域发生转变的过程中,认知域的地位也就随之改变,“该人的作品”由原来的次认知域(secondarydomain)变为主认知域(primarydo-main),而“人”则由主认知域(primarydomain)转变为次认知域(secondarydomain)。Croft将这种概念上的变化称为“域凸显”(domainhighlight-②ing)。

NP为定指的“有+NP+VP”,其功能价值的实现恰恰是次认知域凸显的结果。若按常规表达方式理解该结构,将“有”后宾语的主认知域置于凸显的位置,那么该表达方式不符合表达规范,不能够成功地应用到交际中去。既然该结构能够成功地应用到交际中去,就说明受话人并没有从主认知域凸显的角度上去理解输出的话语,而是从次认知域凸显的角度进行了解码,这样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并达到说话人预期的交际目的。如:

“政事有狄仁杰,军事有你”中,不是“狄仁杰”“你”所指的人处于凸显的位置,而是其所指对象所具有的能力、才能等次认知域处于凸显的位置。“有李渊支持,根本无需畏惧西梁军”中,“有”后定指成分“李渊”,也是其次认知域占据凸显的位置,即“李渊”的功能属性——所拥有的力量占据凸显的位置,而不是“李渊”这个人占据凸显的位置。

四、语言事实的进一步推演

在分析“有+NP+VP”的基础上,纵观语言事

实,我们发现,除该结构外,还有相关的“有”字句也具有此类功能,且其形成机制相同。

(一)表达无标记信息的“有”字句

石毓智区分了有标记信息和无标记信息。有标记信息是指能够刺激交际动机的信息,“在同类事物或者现象中,一些新发生的、有异于其他成员

[8]23

的信息,往往是有标记信息”。无标记信息是指不刺激交际动机的信息,“在同类事物或现象中,

三、“有+NP+VP”结构功能形成机制

NP为定指的“有+NP+VP”结构为数不多,但

却是活生生的语言事实。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该结构在语言系统中有着自身的功能价值。该结构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服务于交际,实现自身的功能价值,与语言交际参与者“域凸显”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

Croft用“域凸显”(domainhighlighting)解释

①语言事实中也存在此类结构,可以看做结构“有+NP+VP”的变体。p.348.

②WilliamCroft.Theroleofdomainsintheinterpretationofmetaphorsandmetonymies,CognitiveLinguistics,1993,Iss.4,

第4期张伟平:NP为定指的“有+NP+VP”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135

全部成员或者绝大多数成员都拥有的信息特征,

[8]23

往往是无标记信息”。

表达无标记信息的“有”字句。如:(45)我有脑子。(46)鼻子下有嘴。(47)我有浑身的力气和一双手。

以上3例中的信息皆为无标记信息。每个人都有脑子,鼻子下都有嘴,都有力气和一双手,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认知中的常识,所以这样的信息无法刺激交际动机。

按照Grice会话含义的合作原则之一——数

量准则(maximofquantity),表达无标记信息的“有”字句违反了数量准则的第一条,即“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如果在没有满足数量准则的情况下仍然使用该表达形式进行交际,是对数量原则的违反。这样会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一种是产生某种语用上的特殊功能,即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从而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即“言外之意”。那么“言外之意”如何被语言受众识解呢?

我们将其前后语境补充完整:(45)’他的眉头就开始蹙起,扫了我一眼,淡淡开口:“我有脑子,会想。”

(46)’甭管它,到了那儿再说、再打听,鼻子下有嘴。(47)’虽然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但我有浑身的力气和一双手,我的手能种地、能砍柴、能撑船、能打鱼……就凭着这些,我来向刘三姐提亲。

以上3例中“会想”“打听”“能种地、能砍柴、能撑船……”恰恰是“我有脑子”“鼻子下有嘴”“我有浑身的力气和一双手”的言外之意,是言外之意的显化。而这种显化的言外之意又正是“脑子”“嘴”“力气和一双手”所具有的功能属性。所以该类表达无标记信息的“有”字句,其言外之意这一特殊表达功能的实现也是次认知域凸显的结果。正因为语言受众是从该机制出发去识解此类语言形式,所以在言外之意不外显的情况下,交际依然能够顺利进行。

我们尝试反推一下。石毓智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拥有’有关的有标记和无标记信息可

[8]23

以互相转化。”按照这种思路,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而言,“电脑”应该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便捷工具。“我有电脑”则是一种无标记信

息,不能刺激交际动机。若使用该句,则是对该语言形式功能的运用,即凸显“电脑”的功能属性,产生言外之意。如:

(48)A:我给你上网查。(内省)

B:我有电脑。这里的“我有电脑”并非表示我所拥有的财产,而是表示“我可以自己上网查”之类的言外之意。

(二)宾语是定指的简单“有”字句赵元任先生认为“有一种强烈的趋势,主语所

[9]

指的事物是有定的,宾语所指的事物是无定的”;邓守信也认为“汉语的一个普遍倾向是,在表层结构中无定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后,不论动词是何种

[10]

类型”;朱德熙也持同样观点,认为“说话的人选来作为话题的往往是他已经知道的事物。因此汉语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即让主语表示已知的确定

[11]

的事物,而让宾语去表示不确定的事物”。虽然语言事实的普遍倾向如此,但也确实有逆向而行的语言事实存在,如:

(49)我凉,我有我的衣裳。[12]陈平曾经指出,“领属性定语具有强烈的定指性质,带有这类定语的名词性成分一般作定指理

[6]116

解”。例(49)即为此种情况。

又如:(50)我有我的双脚,我跟着他,不必害怕。为凸显该表达形式的表达意图,我们变化一下表达方式:

(49)’我凉,我有我的衣裳,不用你关心。(50)’即使没车,我有我的双脚,我跟着他,不必害怕。

添加“不用你关心”“即使没车”之后,“我有我的衣裳”“我有我的双脚”的“言外之意”被凸显。该言外之意也是通过凸显“衣裳”“双脚”的功能属性来实现的,即“衣裳可以保暖”“双脚可以走路”,不需要“你的关心”,不需要“有车”。这里的“有”与领有“我的衣裳”和“我的双脚”相比,更倾向于对“我的衣裳”“我的双脚”所具功能属性的领有,表达言者主体对这种功能属性的依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部分表达“言外之意”的语言形式,其“言外之意”的功能也是通过次认知域凸显来实现的。

版社,2010年,第260页。

①参见HerbertPaul.Grice.LogicandConversation.载刘润清、崔刚《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136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

五、余论

参考文献:[1][2][3][4][5][6][7][8][9]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吕冀平.复杂谓语[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87:71.张斌.中华学生语法修辞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7.

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J].中国语文,1985(5):321.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87(4).

方梅.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6):166.

石毓智.论社会平均值对语法的影响——汉语“有”的程度表达式产生的原因[J].语言科学,2004(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6.

[10]邓守信.汉语及物性关系的语义研究[M].哈尔滨:黑

龙江大学科研处,1983:105-106.

[1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6.[12]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1.[13]方梅.谈语体特征的句法表现[J].语言文字学,2013

(9).

[责任编辑:王正良]

在语言事实中,NP为定指的“有+NP+VP”并

非常用结构,但该结构的存在具有自身的功能和价值,即凸显NP所具有的功能属性。而这种结构功能的实现又是由人类认知中次认知域凸显促成的。与该结构具有相同功能价值的还有表示无标记信息的“有”字句以及“有”后宾语为定指的简单“有”字句。是否还有其他的语言形式也具有该功能,其形成机制是否也与认知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如方梅提出的两个句子:

(51)这是词典,你查查不就知道了。[13]61(52)这是纸和笔,不写完你甭想玩去。[13]61

方梅从语体依赖的角度探讨了以上两例中“这是词典”“这是纸和笔”的语义解读,认为“在互动交际中,表等同关系的‘是’字判断句却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是’字句不表判断,而表存在,用

[13]61

来提示言谈现场的事物”。我们认为,在这里,以下理解也未尝不可:此处的两例依然是判断句,但因为现场交际主体都能看到该事物,所以该句法形式表达的是无标记信息。而它之所以具有交际价值,是因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凸显了事物的次认知域,即凸显了“词典”“纸和笔”的功能属性。

TheFunctionof\"YOU+NP+VP\"Structure

ZHANGWei-ping

(SchoolofInternationalEducation,Shando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JinanShandong,250014)Abstract:Thestructure\"You+NP+VP\"inwhichNPisdefiniteisfewinnumber,buthasitsownfunctioninthelan-guagesystem.Thisstructureisusuallysubject-absent.Inthisstructure,theNPcanbeapersonalnoun,apropernoun,athis/that+(measureword)+nounstructure,andapronoun;\"YOU\"doesnothavesemanticrelationswiththefollowingNP,thestructurehighlightsthefunctionalattributesofNP,andtheVPfollowedmanifestsandlimitsthefunctionalattributeoftheNP.ThefunctionalattributesoftheNPhighlightthesecondarydomainoftheNP.Keywords:DefiniteNP,\"YOU+NP+VP\StructuralFunction,Metaphor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