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公元581年至907年,这近330年是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是历代所无法比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上:隋统一全国,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局面。隋确立的三省六部制,从由集权的方式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发展到用分权的办法来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打破了单纯按门第出身选官的制度,将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地主阶级。扩大了统治基础。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隋炀帝的暴政使其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政策,善于用人纳谏,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政治比较清明,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统治逐渐衰落,使唐朝后期政治黑暗混乱,在农民战争打击下瓦解。
2. 经济上:隋的统一和运河的开凿使南北文化得以交流,封建经济呈现繁荣局面。唐初的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唐中期以后,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征税以土地财产为标准,而庄园经济则成为唐后期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城市内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和管理机构,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城市。
3. 民族关系上:唐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统治者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使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对外交通除陆路外,更开辟了海路与海外来的联系加强。外贸纳入政府管理范围(设立市舶使)。这一时期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4. 文化上: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平民文化产生,专业教育确立,多姿多彩的雕刻绘画艺术出现。隋唐时期政治上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中外交流,以此为基础各族人民缔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原因: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前提。②中央统治者,特别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是重要原因。③中央在边疆地区设立了管辖机构,并任
用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将军,不改变当地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隋唐时期,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对边疆地区的强大吸引力,边疆地区积极采用中原的先进技术,发展生产,主动派人来中原学习,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⑤隋唐交通发达,使中原和边疆往来便利,促进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交流和联系。
(2)表现:①北方的突厥、回纥、靺鞨,西南的吐蕃、南诏等先后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②交通的发达使中原和边疆往来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中央王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2.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
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到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印度和波斯湾。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②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和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往频繁。隋唐时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
④政府采取对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唐代与日本、朝鲜、印度、中亚、西亚各国的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政府还曾在广州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
⑤人民群众的辛勤努力。
1. (2019·湖南)“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描述的是( ) A.赵州桥 B.长城 C.丝绸之路 D.大运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通涿郡”“南运江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大运河。隋炀帝时,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 (2016·黑龙江)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著作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
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给平民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3.(2018·四川)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 A. 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 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 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领先于全世界,由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以及文官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A项表述错误;B项与题意表达的含义不符;D项表述错误。故选C。
4.(2017·山东)“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答案】C
【解析】依据题文的“开元初,四方丰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由此可知,题文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唐玄宗前期。A的年号是贞观,B出现在唐玄宗之前,D的年号是天宝。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2019·重庆)唐代出现了筒车。它是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 )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答案】C
【解析】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材料中“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可知筒车是农业灌溉工具,C符合题意;耕作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均不符合筒车的特点,AB和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2016·重庆)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B杜甫被称为诗圣;C白居易和D王维没有称号。所以答案选A。 7. (2018·湖南)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 A. 《唐本草》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金刚经》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到天竺取经。他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B项符合题意;A项是药学著作;C项是吴承恩编著的长篇神话小说;D项是我国最早标有确切是日期的印刷品。由此可知ACD三项与题干“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信息不符。故选B。
8. (2019·山东)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 )
A. 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 B. 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 C. 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调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唐朝采取开明民族政策、中外交流开启唐朝盛世、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9. (2019·山东)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 开凿运河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靖康之变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755-763年,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C项是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是发生在北宋时期。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0.(2016·山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篡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1)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
【解析】(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是;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3)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当时的国家统一,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国家统治者的实行的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1.(2017·湖北襄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二:如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旧唐书·吐蕃传》
(1)材料一中的“夷狄”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材料三中,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2)和亲和会盟。
(3)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中华”指的是汉族;“夷狄“指的是少数民族;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2)第一问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和亲和会盟。
(3)依据所学可知,唐与吐蕃“和同一家”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