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功能研究

来源:小奈知识网
休闲文化

休闲 2020 / 04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功能研究

陈丽明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大平瑶族乡宗文小学

摘 要:文化共生下的"民族教育"内涵不应是人们狭义认识的"少数民族的教育",而应是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的理性反思,汲取各民族文明成就,实现自身文化重构与提升,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功能,以供参阅。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功能

1民族教育功能与民族教育文化功能

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又特指精神财富,包括教育、科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道德、制度、宗教、习俗等。西汉刘向《说苑·指武》首次运用“文化”一词:“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即凡是武力的动用,为的是讨伐不从命者。实施文明教化政策,仍然不改行暴作乱之习,然后用武力诛灭之。这里说明“文化”最初始的含义是:文治教化。据此,南齐王融《从武帝琅琊城讲武应诏诗》将“文化”与“武功”对举:“早逢文化洽,复属武功宣。”其中透漏:文治与武功均有建树,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标志。从中可以引出另一概念:文化功能,在于促使整个国家在文治教化方面取得成果。

2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功能

2.1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适应功能

按照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解释,所谓适应功能,是指保证整个社会系统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所需能源,以便输入新的活力,使之毫不紊乱地运行。民族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从中获取可供支配的资源,注入新鲜血液,以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此期间,民族教育与周围环境彼此相互作用、影响、制约,最终形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民族的成长与壮大,演变与分布,民族教育的形成与发展,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关系密切。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并说明该学科的研究重点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此后,130年来,它的研究范围急剧扩展,从整个生物学到所有环境条件,从生产科学到自然科学,再从生理生态学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错渗透,由此诞生新的研究学科或领域,如人类生态学、人口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民族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民族教育生态学等。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民族教育所处的环境,就是民族生态环境,主要包含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等。2.2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整个社会系统可以分为若干组成部分,其资源来自各个领域。为了使社会这部机器正常运转,必须让那些若干组成部分,像各种零件那样发挥应有的作用,即协调这些零件,让整部机器投入生产。社会这部机器投入生产,需要原材料,类似各个领域的资源。所谓整合功能,也就是整合资源,让社会这部机器投入生产时有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让社会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各种资源,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合力。少数民族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为了配合社会的资源整合,它的文化要素、类型等,也需要整合,以便相互适应、彼此协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

74

2.3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目标达成功能

所谓目标,多指预期的目的或要达到的某种境界。少数民族教育发挥怎样的文化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要提出相应的目标来实现。少数民族教育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德、智、体、美四育相互联系、依存、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凭借美育,将德育教育寓于人的愉悦情感之中,并在潜移默化过程实现德育目标的达成。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让人产生一种愉悦的同时,获得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知识;让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养成探索真知灼见、寻求客观规律的习惯,最终达成美育、智育的双重目标。我们凭借体育让人身心健康,凭借美育让人表里俱美,达成健与美的双重目标,达成体育、美育双重目标。2.4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潜在模式维系功能

潜在模式维系功能,是一种维系社会共同价值观得以实现的模式,它使社会的某一系统内部,在运作当中,保持在正常化、制度化、机制化、更新化的水平上。它保证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按部就班地运作,即使运作一时中断,原有运作模式也能保留下来。整个系统一旦重新运作,其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互补、互动关系又被重新恢复起来。潜在模式维系功能与文化的关系,在于前者显示、突出后者在维系各种关系的重要位置,在于加强、增添后者各种因素如精神、理念、方针、政策、制度、规则等的作用。发挥潜在模式维系功能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建立健全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主要形成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社会某一领域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循适合客观情况的法则、制度、章程等,即遵循机构或组织系统的运作规则。一定的法则或规章制度,一定的机构或组织系统,两者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前者落在纸上,后者要见诸于人的行动;前者虽然制约后者,却要依靠后者执行、落实它。同样,作为社会的一个领域的少数民族教育,自然形成各级各类机构与组织体系,这一体系在运作当中,自然需要一整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作为支撑。

3结语

总之,在文化人类学的视域中,民族教育研究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民族教育理论研究、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民族教育问题研究,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可以预见,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人类学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王瑜,刘妍.论我国民族教育的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14(14)

[2]董清宇.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功能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3]刘桂英.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人文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