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测试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凡是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称为冻土。读下图“北半球多年冻土分布剖面图”,回答下面题。
1.图中所示的冻土分布特点是( ) A. 季节冻土水平分布的范围小 B. 不连续多年冻土带多分布在高纬地区 C. 季节冻土多分布在极地附近
D. 中纬度的多年冻土随纬度增高而增厚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理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完成下面题。
2.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
A. 大气圈 B. 岩石圈 C. 水圈 D. 生物圈
读“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面两题。
3.下列说法可能与图中山地分布一致的是( ) A. a位于新西兰 B. b位于欧洲某地 C. c位于亚洲某地 D. d位于非洲某地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垂直地带性 D. 非地带性
5.某贸易代表团7月从吐鲁番出发沿铁路前往中亚考察,有关沿线的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 自咸海至阿拉木图呈现草原向荒漠的变化 B. 在乌鲁木齐看到坡上有植被、顶部有积雪的山峰 C. 锡尔河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增加
D. 从阿拉木图往北走看到山地针叶林分布海拔高度不断上升
科西嘉岛自然风光优美,布满了柠檬树、橘树和油橄榄树,盛产葡萄酒和橄榄油,被称为“美丽岛”。读科西嘉岛位置图,完成以下题。
6.每年的12月到次年4月,岛上山区积雪较厚,吸引了众多滑雪爱好者前来游玩。冬季岛上积雪较厚的原因是( ) A. 受东北风影响 B. 受西北风影响 C. 受东南风影响 D. 受西南风影响
下图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位置图”,该农牧交错带是很多自然特征的过渡地带。读图回答下面题。
7.该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特征( ) A. 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 B. 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 C. 从草原向荒漠过渡
D. 从地势的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
下图为“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主要分布在海拔1 700~3 000米的高度范围,在森林带以下和以上分别为热带草原带和高山草甸带,分析原因 ( )
①高山草甸带,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森林的生长
②森林带以下海拔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水分条件较差,不适宜森林生长 ③森林带以下,海拔低,水汽不易抬升,降水较少不适宜森林生长 ④森林带以下位于背风坡,降水少,不适宜森林生长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图中甲图为非洲和欧洲大陆由赤道到两极以及山地从山麓向山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乙图为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从山麓向山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据此完成以下题。
9.甲图中,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 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B. 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C. 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D. 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10.图示内容可以反映的森林功能是( ) 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 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 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读“世界海陆分布局部区域图”,完成以下题。
11.某些年份,e沿海地区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关于这一现象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增多 B. 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可能出现洪涝 C. 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可能出现干旱 D. 我国北方易出现暖冬
图中的虚线为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据此完成以下题。
12.与该自然带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线相比,图示界线( ) A. 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B. 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 C. 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形 D. 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寒流影响大
读“祁连山区某小流域不同海拔植被分布状况图”,回答下面题。
13.该流域( )
A. 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B. 海拔越低,荒漠所占面积比值越大 C. 深居内陆,夏季气温高 D. 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后减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下面题。
14.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 ⑧ B. ⑦ C. ⑥ D. ⑤
下图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附近的约特干古城遗址某处地层剖面图”。完成下面题。
15.据该地层剖面图,可推知约特干古城遗址自然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A. 1 000年以来气候稳定不变 B. 2 000年以来沉积速度加快 C. 6 000年以来湿润期大于干旱期 D. 距今8 000年开始出现绿洲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16.丁地降水量及主要水汽来源组合正确的是( ) A. 大于300毫米;印度洋 B. 大于300毫米;大西洋 C. 小于300毫米;北冰洋 D. 小于300毫米;印度洋
) 小皮去年6月9日夜乘坐火车出门休假,次日凌晨5点多钟醒来,发现左前方地平线上的太阳十分耀眼,成片的农田里麦穗泛着金光,农田边上排排的树木一片葱绿。据此回答下面题。 17.小皮桑坐火车前进的方向最可能的是( ) A. 向东 B. 向南 C. 向西 D. 向北
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以下题。
18.影响①②两段自然带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分布 C. 大气环流 D. 相对高度
读“某山地南北坡降水量图”,回答以下题。
19.该山地所处自然带的自然景观为( ) A. 森林带 B. 森林—草原带 C. 草原—荒漠带 D. 草原带
下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迹地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题。
20.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及判断依据组合正确的是( ) A. 东、西、南、北——地形、水源 B. 北、南、西、东——热量、光照 C. 南、北、东、西——土壤、水源 D. 西、东、南、北——地形、光照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0分,共40分) 21.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2.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 23.东南亚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地理景观多姿多彩。读图,完成问题。
据图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南半岛主要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4.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读图回答问题。
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试从地质、气候、生物等方面综合分析该地貌的形成原因。
答案
1.【答案】D
N到75°N左右都有分布,水平分布范围广;不连续多【解析】从图中季节冻土分布分析,从40°
年冻土带多分布中纬度地区;而中纬度的多年冻土随纬度增高而增厚。故选D。 2.【答案】A
【解析】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3.【答案】C
【解析】根据“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及“阳坡热量较多,带谱分布位置较高”规律,结合图中信息可知,a南坡为阳坡,应该位于北半球,而新西兰在南半球,北坡为阳坡,A错;b北坡植被带分布位置高,所以北坡为阳坡,应该位于南半球,B错;c南坡植被带分布位置高,所以南坡为阳坡,应该位于北半球,可能位于亚洲某地,C正确;d基带为高山草甸带,该地应该位于高纬度地区,而非洲位于中低纬度地区,D错。 4.【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 5.【答案】B
【解析】咸海至阿拉木图,地处中亚腹地,气候干旱、自然景观变化不大,大致是荒漠向草原的变化,A项错误。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地区,受西风带影响,山地降水相对较多,有植被分布,且海拔较高,顶部有积雪,B项正确。锡尔河流经干旱地区周围引水灌溉,自上而下到河口水量不断减少,C项错。针叶林分布的海拔高度,此地区越向北、海拔越低,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科西嘉岛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南)风控制,降水(雪)较多。 7.【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结合中国主要地理分界线的位置可知,该农牧交错带位于从暖温带向
中温带的过渡区域;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区域;从森林向草原、荒漠过渡区域;从平原向山地、高原的过渡区域,故选项B正确。 8.【答案】D 9.【答案】C
【解析】甲图中,A处在北冰洋沿岸,纬度高水热条件较差,出现苔原植被是纬度地带性表现。选C正确。 10.【答案】D
【解析】图中反映了森林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11.【答案】D
【解析】e沿海地区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即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我国北方出现暖冬。西北太平洋台风增多和我国北方夏季洪涝、南方夏季干旱都是反厄尔尼诺现象,即拉尼娜现象。 12.【答案】A
【解析】日本周边环海,气候海洋性显著,加之受日本暖流的影响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北界纬度较高。 13.【答案】D
【解析】该山脉山麓地带多为草原、中部森林面积最大、上部主要为裸岩,依据森林和草原对水分需求不同可知,中部降水多于山麓和山顶,故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后减。 14.【答案】D
【解析】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15.【答案】B
【解析】1 000年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沉积粘土层,表明气温升高,冰雪融水增加,流水沉积加强,气候更加干旱,风沙沉积加强;6 000年以来,气候干旱,古城消失;8 000年以前就形成古城,表明就形成了绿洲;而2 000年以来,形成的沉积地层较多,表明沉积速度加快。故选B。
16.【答案】B
【解析】丁地地势较高,受来自大西洋的水汽的影响,多地形雨,B项正确。 17.【答案】A 18.【答案】A
【解析】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的山脉,垂直带谱越多;而图中②段虽然相对高度大,但垂直自然带数量却比①段要少,因此影响两地自然带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 19.【答案】C
【解析】根据年降水量低于150mm,说明该山地位于干旱区,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选C正确;森林分布在降水高于400mm的湿润半湿润区,A错;草原带多分布在降水在200~400mm的地区,D错。 20.【答案】B
【解析】把图中树桩年轮密集和稀疏的两个方向连成一条直线,该直线就表示南北方向。其中稀疏的一方代表南方,因为南方向阳,气温较高,树木生长较快。相反,密集的一方代表北方。与该直线垂直的方向就表示东西方向。再根据方位的判断规律就可知:甲——北方,乙——南方,丙——西方,丁——东方,所以该题选B。
21.【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解析】组成地理环境的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过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这种整体性特征。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稳定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2.【答案】(1)热带雨林。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
【解析】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 、河流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
23.【答案】中南半岛大致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北与中国相连。一年中受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风向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形成明显的旱季(冬)和雨季(夏);地势北高南低,山脉大致呈南北向延伸,大河下游平原广阔,易于暖湿空气北上深入内陆;夏季的台风和热带风暴对气候又起强烈的影响作用。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南半岛独特的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的热带季风气候。
对河流航运的影响:受气候和地形影响,中南半岛河流较多,河流流域面积狭小、由北向南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流量大、含沙量小、水流平稳利于航运。
对农业的影响:热带季风气候,对这里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油棕等生长十分有利,产量大、质量高,种植业以水田农业为主,水稻等粮食产量较大。
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南半岛的气候、北高南低的地形造就北部林业、热带经济作物、南部水稻种植业,是形成当地以稻米为主的饮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物质基础。
对人口、城市和工业的影响: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势地形的影响,沿海、河流沿岸、河流冲积平原及三角洲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人口分布密度大,城市众多,工业区稠密。
【解析】首先要明确中南半岛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继而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方面分析影响气候的各要素对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人文地理包括工农业生产活动、人口和城市、交通、地域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24.【答案】西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空隙和裂隙广泛发育,透水性、可溶性好。 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水的流动性强,水的溶蚀性强。
亚热带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和有机质积累,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增加了水的溶蚀能力。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是地质、气候、生物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析】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是地质、气候、生物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西南地区石灰岩广布,透水性好,可溶性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沛;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生物生长和有机质积累,土壤中的有机质酸类物质含量较
高,增加了对地貌的溶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