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民俗2011年第164期 文化遗产 运用美术教育手段 拓展“非遗"传承路径 肖雪贤 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引起共同关注的今天,如何在广大青少年 中开展“非遗”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是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作为美术教 育工作者,可运用美术教学的手段,将有形或无形的“非遗”事像描绘为生动具象的图画, 让青少年在学习绘画知识的同时,得到“非遗”知识的学习与普及,使他们懂得什么是“非 遗”,将来才能担当起保护和传承的重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少年教育与传承 美术教育手段 自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新概念己进入我国民众的视野,唤起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各级政府的 重视下。一批批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相继公布,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时至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已日益深入人心。 应当看到,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虽然取得重要成绩,但对 于未来一代的广大青少年来说,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而处于强势的西方文化则通过信 息网络手段迅速地渗入他们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他们 觉得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比过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目更有意思;月饼没有汉堡包、麦 当劳那样时髦;观看赛龙舟、欣赏地方戏剧显得“老土”,甚至不知道有“乞巧节”和“木卡姆”……这种 文化理念的错位和对传统文化的“失忆”使得我们认识到,一个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民族将会在全球化的浪潮 中迷失自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 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 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育活动。”教育部和中宣部已启动了一个保 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把每年9月份定为“传承月”,目的就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 -—143—— 育普及工作。使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进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乡土 文化观念与知识,使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人。 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各级教育文化部门已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 的成效。笔者作为文化馆的美术辅导人员,近年来通过少儿美术教学实践,认识到运用美术教学手段,提高 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人类祖先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是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下来。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神话传说、民 族图腾崇拜,以及刀耕火种的狩猎、农耕生活方式,都是我们的祖先通过壁画、岩画、石雕艺术等形式记录 下来的。如古希腊的太阳神庙斯形象,我国的阿尔泰山岩画、敦煌壁画,让人们从中读解远古的历史与文 明。留传至今的畲族盘瓠的传说,因其先人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保存下来,使今人了解到畲族的历史。因此 说,图画可以生动地记载历史,也可给后代传递信息。同理,运用美术教育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形 或无形的事象转化为生动具象的图画,为下一代留下一幅幅瑰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景。汕头青年画家卢 中见先生近年创作并在全国美展中获奖的作品《潮汕英歌舞》、 《潮汕蜈蚣舞》、 《潮汕龙舟舞》、 《潮汕 布马舞》等,都是直接取材于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画作让观者从中了解到潮汕的风土人情,也能 读解作品中所承载的潮人团结奋进、勤劳勇敢的精神理念。由此,运用美术教育手段,对青少年进行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教育与传承是一件切实可行的方式。那么,如何将“非遗”教育与传承,同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 来呢?笔者认为: 一、 在绘画内容中融入“非遗”元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个类别中绝大部分项目都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如民族民间艺术、传 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等都可以通过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情节描绘出来。譬如最 能反映京剧艺术特点的是它的脸谱;最能代表朝鲜族舞蹈特点的是女子长鼓舞;春联与鞭炮最能代表我国春 节民俗的文化特征。编织、锻制、皮影等传统技艺都可直接描绘出具象的物品。用绘画手段反映“非遗”内 容,美术教师应事先了解某一“非遗”项目的相关知识,以便准确地描绘出该“非遗”项目画面,向学生介 绍相关常识。让他们在学习绘画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非遗”知识的传播。例如流传于粤东地区及东南亚 潮语范围的潮剧,是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地方剧种。笔者曾向学生讲授潮剧绘画课程时,搜集了潮剧 的幻灯剧照,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潮剧来源、发展、代表性剧目,以及它的程式套路,让学生直观了解潮剧 的艺术特色,然后启发他们描绘剧中人物脸谱或故事情节。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述、演示,学生在理解的基础 上,进行绘画创作,使潮剧这一已经被广大青少年淡出生活视野的艺术形式重新回到他们关注之中。这样的 教学方式既是美术的专业课程,又是“非遗”的知识传播的课程。近期,广东韩山师范学院该校美术专业的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动漫教程与潮剧题材结合进行有关的尝试。将学到的动漫知识应用到潮剧题材的 设计上,让流传了四百多年的潮剧折子戏中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用青少年所喜欢的卡通形式反映出来。目 前已有潮剧《柴房会》、 《辞郎洲》等名段在网上青少年中广为传播。使“非遗”教育得到真正的传播与发 扬。 二、运用手工课传授“非遗”技艺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技艺的种类繁多,如风筝、剪纸、香包、雕刻、篆刻、花灯,蜡染等等, 这些项目均可以列入美术教育中手工课程的内容。风筝的制作过程既是手工技艺又是绘画艺术;香包是一个 集美术设计、织绣、布艺,香料选材于一体的手工艺术品;剪纸更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这都可 以纳入美术教学的内容。作为老师应善于认真学习,经常深入民间向老艺人学习技艺,了解各种传统技艺的 特点及其制作方法,将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以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职责。譬如教学生制作风筝 时,可组织他们走访民间老艺人,亲眼目睹老艺人的风筝制作全过程,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最后组织他 们集体放飞亲手制作的风筝。通过手工艺术活动,让他们了解我国风筝两干多年的演化历史。这样的手工美 术课程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风筝”是物质的,而风筝的历史和传承脉络,以及它所寄寓的文化内涵,才构成 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三、让学生参与当地民俗文化活动,将自己的感受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 一l44—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民俗文化生活的民族。每年在民间都有丰富节庆民俗活动。在“非遗”的美术教学 内容中,可组织学生参与当地民间的民俗活动。观察节庆中的饮食、服饰、娱乐,以及活动的礼仪程序。让 他们把感受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如端午节期间,组织学生观看赛龙舟、包粽子,或举办赛诗会等。充分调 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习俗和体育竞技项目的热爱。又如,让学生参观各地或本地区举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知识讲座。有条件的情况下,举办“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进行艺术交流活 动。这样既提高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又能让青少年在民俗活动中得到独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从 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健康向上的美好情操。 四、注重“非遗”原产地的教育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定的地域产生的,与该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 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俗都是从各方面决定了其 特点和传承。”由此可知,我们运用美术教育的方式向青少年传递“非遗”知识时,应特别注意在本土中寻 找“非遗”的内容。如以民间故事作为绘画内容时,应选择当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题材。这样他们可以在 祖父辈口头传授下来的故事变成色彩斑斓的图画。如果让生长在潮汕地区的孩子们去描绘流传于杭州地区的 “西湖传说”图景是不切实际的;同样,要求潮汕的孩子学习傣族的织锦技艺,他们将无可适从,也毫无意 义的。孩子们笔下的画面应该是本地域传统文化和民俗事象。哪怕是画得稚拙的“英歌”舞者动态,或者粗 浅的潮汕剪纸刀法,或者是形态滑稽的“李老三故事”,都能加深青少年对本地区“非遗”的感性认识。 综上所述,运用美术教育的手段,将有效地拓展青少年“非遗”教育的途径。只有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历 史才能知道今天,只有认识当地的“非遗”是什么的时候,才能使他们将来懂得如何去保护和传承。一 参考文献: [1]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og一版 [2]黄正山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技术与组织工作规范化管理及成功经验交流实用手册》,文化出 版社,2009.6第一版 作者简介:肖雪贤,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助理馆员。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