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当代文学(下)期末复习题

来源:小奈知识网


名词解释

1、样板戏:样板戏是指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五个剧目。特点①、写实与虚拟的结合。②、打破主演体制,实行没有名师、服从主题的演出制度。③、音乐创新。样板戏的配乐,仍以传统京剧的三大件为主,又吸收多种中国其他乐器和西洋乐器,既保持了京剧特有的韵味儿,有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2、寻根文学:进入 80 年代中期,文坛出现 “文化寻根”热 ,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 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3、赵树理方向

即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迥异于40年代之前小说的一种新倾向。在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首次一直提出,陈荒煤又在《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一文中作了具体阐述。“赵树理方向”的核心内容是围绕一个革命文学要为群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爱憎分明的反映解放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二是在艺术表达上运用群众口头语言,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好典型;三是作家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服务。赵树理代表作

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

4、新生代小说:新生代小说亦称\"新状态小说\"、\"晚生代小说\",是指朱文、韩东、鲁羊、徐坤、刁斗、李冯、王彪、述平、邱华栋、毕飞宇、刘继明等一批年轻作家创作的作品。他们的创作以当下生活为题材,将个体的生存状态置于显著的地位,描述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挣扎与奋斗,表现人生的坎坷与艰难。深刻地展示了现代人的复杂内心。在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形态和人生观念时,作家们着重突出了对欲望的书写。代表作邱华栋的《闯入者》、毕飞宇的《雨天的棉花糖》、韩东的《障碍》等。

5、女性小说(写作)(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已经开始自觉的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这一批女作家包括了穿越80年代和9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她们的小说作品具有典型的私语化倾向,同时还有结构性女性写作倾向。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这一类的小说作品被称为“女性小说”代表有王安忆《长恨歌》陈染的《私人生活》、徐坤的《白话》等。

6、三突出: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党羽于会咏在《文汇报》发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后经姚文元定夺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他们把三突出作为文艺宪法,把它说成是进行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坚定不移的原则。实质是:反现实主义。不是从客观生活出发,而是从先验的主观的框子出发,修改和歪曲生活。

7、朦胧诗:新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是以舒婷、顾城、杨炼等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为代表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有北岛的 《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

代人》等;曾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 “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8、新写实小说:又称“新写实主义”, 80 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 《一地鸡毛》 等;他们热衷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崇尚对现实的“原生态”表现,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其创作呈现出新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9、王安忆的小说 三个“之恋”

王安忆的小说《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不仅直接细腻地描写了性,而且从女性独特的视角,成功地书写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处境和心态,把女性的欲望,对爱情的追求,女性在平凡生活中的痛苦与自我超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反映了觉醒的女性逐步深化发展的女性意识。

10、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产生于80年代末的欧美。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 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

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

简答:

1 朦胧诗的意义

1、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注重于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2、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

3、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都是其典型特征。

2 三突出原则

1968年5月23日,“四人帮”党羽于会咏在《文汇报》发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创作原则,后经姚文元定夺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他们把三突出作为文艺宪法,把它说成是进行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坚定不移的原则。实质是:反现实主义。不是从客观生活出发,而是从先验的主观的框子

出发,修改和歪曲生活。

”三突出原则在实践中起着模糊社会主义文艺方向、践踏党的双百方针和宣扬唯心史观的作用,它使文艺创作走上了反现实主义的公式主义道路,形式主义地给作品中的人物排座次,只允许作家在英雄人物身上多费笔墨,扼杀了文艺工作者的独创性。

3、新写实小说创作特点(艺术追求)

(一)描写小人物的生存困境,表现他们的物质性和精神性烦恼,揭示人的各种尴尬处境,以对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境遇的描写替换关于生活的终极价值判断,放弃对人生意义的正面阐说。

(二)表现人的顽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冲动,以最基本的生命欲望的满足来阐说生存的意义,从而消解掉政治和文化的阐释。

(三)罗列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断和细屑的感性经验,对平庸的世俗人生不厌其详的现象描绘以图还原生活本相。

(四)作品不回避粗俗、猥琐的场面描写,用艺术画面展现大量卑污、鄙陋、晦暗但又闪烁着真实的细节。

(五)作者在创作中回避激情,避免主观介入,即退出作品的不动情的观照方式,革命现实主义中的理想主义为冷静的客观主义态度所取代。

意义: 使生活现象本身成为写作的对象,作品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及生存中感性和生理层次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强烈体

现出中国文学中少有的生存意识。

4、王安忆小说的女权色彩

王安忆创作“三恋”展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她把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来展现,开始勇敢地面对人最本能的'性',直接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生理欲望。 《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三个中篇就表现出王安忆女性意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展示出女性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心路历程,并且体现出她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女性意识。

《小城之恋》漠视伦理展示了人的欲望。那一对几乎没有精神内涵而只受本能欲望控制的舞蹈演员,其相恋过程只源于原始欲望,作者塑造了一个冲破传统束缚大胆追求性爱的女性,表现了女性性爱意识的觉醒和涌动。作者试图告诉我们,女性在性活动中不是弱者,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是强者。在展示女性意识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这种女性意识毕竟是苦涩的。这表现在作家对性的负面情绪的浓墨重彩的叙写及并不完美的结局之上。《荒山之恋》的男女主角已开始具有精神的追求。王安忆想通过女性爱情理想的实现,来完成女性自我的塑造。与《小城之恋》中的她相比,金谷巷女孩的女性意识显然提高了一层,她要爱情,她要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她要肉体和灵魂的双重结合。 “女人爱男人,并不是为了那男人本身的价值,而往往只是为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曾经一度进行着爱情游戏的女孩,当真正地爱上了大提琴手时,她是那样勇敢,又那样坚定,与那个胆小懦弱没有主见的男人相比,她对爱情的态度显然更值得敬仰。她能够不顾众人的嘲笑,与他走在一起,当世俗不能容忍他们的爱情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殉情。不管那个男人是不是优秀,他只是女孩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只是为了自己那个美丽的纯洁的爱情之梦,这是女性意识中的较高层次,是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和女性对真正爱情的呼唤。而《锦绣谷之恋》中的女主人公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她的追求也成为三者中女性意识的最高层次:

在与男性的交往中,她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升华,男人只是她获得力量的一个途径与媒介,他们的爱情,是与性无关的精神之爱,这表明女性可以从男性世界中独立出来,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的心态,并且对自己生命形式进行不懈的探求,从而能够在心灵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超越。

“三恋'通过“性——恋——爱”从低到高的层级推进的描写,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不断发展。在两性关系中女性越来越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出现。

5、汪曾祺小说的文体追求(艺术要求)

①、不注意情节、逻辑、因果关系、戏剧性。汪曾祺的小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既不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加强小说的故事性,着意塑造“典型人物”,但也不想把风俗民情作为推动故事和人物性格的“有机”因素。他要消除小说的“戏剧化”设计。

②、不注重小说结构,结构松散。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文字则简洁、质朴,但不缺乏幽默和典雅。

③、写事写人最终都是为了写生活,不是塑造典型人物,整体韵味十足。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他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写作“自自然然的”“散文化的小说”。

④、表面上杂乱无章,内中深藏着秩序和整体韵味。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连比喻也用得很少。这就使他的语言去掉了一切枝蔓和芜杂,清水出芙蓉般单纯、明快,细细读来似乎只剩下了语言的原味。

5、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与一些作家不同,并不在探寻人生或文学的意义,作品大多不会深入探讨大道理,重在追求文本和谐,自然和谐和精神和谐。

6、“随便”语言,风俗文化,目的是抒情的。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是由他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共同形成的,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总的特点是简洁自然、不重修饰。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连比喻也用得很少。这就使他的语言去掉了一切枝蔓和芜杂,清水出芙蓉般单纯、明快,细细读来似乎只剩下了语言的原味。

6、北岛诗歌的独特性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以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为抒情内核的冷色调,代替了以往诗歌的乐观热烈和慷慨激昂,如《雨夜》;

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对现实保持清醒的同时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如《雨夜》中对爱情的追求;

善于运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及及意象拼接出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如《生活》用一个单位的意象构筑一个空间,让读者去想象。

7、先锋文学的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股非理性主义浪潮,先锋小说迅速地吸收、借鉴、模仿西方非理性主义作品,在文学的主题上。重在体现生存的虚无,先锋文学大多都是对暴力、死亡、欲望和罪恶这些在以前的作品里是只有坏人才有的人性的描写和揭露,

来体现人性的两面性和真实,体现人生的荒诞。以前的文学在写作上都带有历史必然性,先锋作家写的并不是这样而是带着偶然性,不是像我们过去看到的那样,作品里只要是成为了英雄就是因为加入的中共这类的历史必然性。

8、先锋文学的意义

1、文学观念上。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研究真实,强调的是客观真实,对客观现实生活的重现,如战争、文革等。先锋文学反映的是主观的真实,重在描写主观的内在心灵所以常常表现了扭曲变态的人性。

2、文学自主性。强调文本和语言的独立性。马原小说里单纯地进行叙事,怎样进行叙事。过去文学讲究写什么,而先锋文学讲究怎么写。

3、文学的主题上。重在体现生存的虚无,先锋文学大多都是对暴力、死亡、欲望和罪恶这些在以前的作品里是只有坏人才有的人性的描写和揭露,来体现人性的两面性和真实,体现人生的荒诞。以前的文学在写作上都带有历史必然性,先锋作家写的并不是这样而是带着偶然性,不是像我们过去看到的那样,作品里只要是成为了英雄就是因为加入的中共这类的历史必然性。

4、形式上的追求。所有的先锋文学都具有鲜明的文体艺术,追求叙述本身即文体本身,把叙事本身当成审美的对象,用虚构的想象等进行叙事的实验,重视形式的本身。追求语言本身,提升语言的表达力进行叙事的语言实验。重要的是形式要素,内容要素则次之。

9、莫言小说叙事的狂欢化

莫言的小说具有巴赫金所分析的狂欢化文学的各种特征,各种类型的狂欢节及其变体、狂欢式场景、狂欢化人物形象、狂欢化的语言风格等各种狂欢要素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丰乳肥臀》中的“雪集”和《檀香刑》中的“叫花子节”、清明节等是典型的狂欢节。。但莫言式的狂欢与巴赫金意义上的狂欢也有一定区别。表现在张扬生命力、展现狂欢精神、发掘民间文化等角度对粗鄙化描写、怪诞肉体形象、杂语风格等。

莫言的狂欢化风格还体现在狂欢思维对作品的题材、体裁、创作方法、艺术个性等方面的影响。文章的第二部分从狂欢化思维方式、体裁诗学的拓展、狂欢化的艺术原则等方面对他小说中颠覆和反叛的狂欢精神进行分析,把莫言在文本中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对传统写作规范和艺术审美原则的颠覆、对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的反叛、对工业文明的抵抗等所产生的意义展现出来,从而凸现出莫言自觉创新的叛逆式写作对当代文坛的贡献。莫言小说中的复调叙事在结构探索上的成就以及复调叙事对文本表达的意义。在艺术原则上,莫言采用讽刺性摹拟的方式对现实生活中的高调、丑恶现象进行戏仿,使文本具有意义上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山东的儒家正统文化和志怪文化的集体积淀在无意识中对莫言的心理和思维具有塑形作用。莫言的童年生活、爷爷和大爷爷的传奇经历、时代氛围和个体生存环境等为他的文学创作储备了丰厚的资源,80年代的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他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心理认同的对象。文章通过多种因素的整合分析探讨莫言形成狂欢风格的文化机制和个人心理机制。

10、莫言小说的民间性

一、鲜明的民间写作立场。,“平等”是民间创作的重要特点。这一点,在莫言的身上得到了鲜明的展现。 莫言在他的文学创作的历程中,坚定地坚持着“作为老百姓写作”写

作立场,在他看来,只有“作为老百姓写作”才是真正的民间写作。从早期的《透明的红萝卜》到《四十一炮》,真正的完成了他对民间写作立场的最终抉择。另外,在他的作品中自然流露的民间话语倾向也表明了他坚定的民间写作立场。莫言正是通过民间话语的运用,表现出他对民间以及民间话语下小人物生活状态的关照。他力图再现出最真实最鲜活的民间人物,比如土匪余占鳌。

二、复调型的民间叙事结构。莫言小说的复调性就在于他的小说的“多声部”。他一改传统小说单一的声音模式,由多个人发出声音,每个声音代表各自的思想立场。《檀香刑》标志着他的复调型小说的成熟。作者设置了媚娘,赵甲,小甲,钱丁等人物,通过他们的不同声音展现了在1900年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运动。

莫言的小说创作特点

1.生命意识与感觉主义的色彩。《红高粱》渲染红高粱般的民族性格,开掘农民意识的两重性,即伟大与卑微,善良与残忍,野性生命与韧性生命。《红高粱》我奶奶就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张力的、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形象,使人们看到民族生存意识和生命力的高扬。

2.战争历史与民间审视。民间立场体现:一是情节框架,主干写土匪司令余占鳌织的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另还有由余占鳌与戴凤莲的爱情故事串起的乡野世界中的野性故事。前者是土匪和村民参加的民间战争,体现出一种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望,弱化了历史战争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后者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野性生命力。

3.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它写的本是一出悲剧,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它

不是在最悲恸之处引起人们的“悲悯”“同情”的美感,达到教化的目的。而是采用反讽的技巧给人一种新鲜的美学感受。以幽默的笔调将读者从本来悲恸的从本来的悲剧审美中拉出来。《红高粱》中,罗汉大爷受刑是的场面就是例证。作者通过这种反讽,正是为了表现那种原始的生命本能。

4.象征、隐喻的现代派表现技巧。莫言的小说经常被一种难以抹去的童年记忆所萦绕,他带着对以往消逝的岁月的忧郁和留恋,浸透了个人富有梦幻色彩的超常人的主观感觉,贫困与饥饿的阴影,荒漠土地的色调虽已成为一种过去,但情绪记忆和想象的创造却又使它再生成为“莫言的世界”。

论述

1、民间写作及其意义:

民间写作的概念是1990年代里作为与“知识分子写作”对抗的概念而提出来的,代表着一类与知识分子写作创作实践完全不同的诗歌写作方法。

民间写作的诗人们认为,写作应该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发挥常用的不受任何规范约束的语言的、甚至是地方方言的优势,描述直接的生活经验和客观的原生存在。对于民间写作诗人们来说,民间写作是口语化的写作,是对现代诗歌中原有的那些理论体系结构的否定。

代表诗人:徐江 侯马 李伟 阿翔 张敏华 魏风华等。

在”民间立场“和“知识分子立场”之间,有人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对两派不偏不倚。

“民间写作”的特定意义不是仅仅重视日常生活、口语化的写作,它的意义即在于完

全自由状态下的写作精神。它包括反官方反主流的边缘姿态,发表的场地(大多是民间刊物或者网络),不被主流诗坛承认,甚至被排斥,也暂时没有被专修文学史的学者重视。更重要的是写作者的个体自由写作状态。如果说“知识分子写作”代表的是一些学院作风的写作,“民间写作”给予了诗歌爱好者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它看起来是“另类”的,与现代新诗传统、意识形态诗歌、朦胧诗、“知识分子写作”都有着不同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从这点来说,“民间写作”又可以看作一次诗歌的先锋突围。它不仅仅表现为所提倡的一些比较具体的内容,它的价值即在于它来自民间的自由精神。

1、挣脱了权利话语构建了个人话语。真正的个人化写作与传统集体叙事相比,更具有前瞻性与深切内涵,这种写作将抛弃皇帝的新衣,穿上朴素但是保暖的外套,以真诚的心灵来唤醒读者,唤醒世界,譬如陆离的《安乐死》。这样的写作脱离了集体经验和权力话语,而是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感,用细致的笔墨把这种隐秘情感真实地再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惊讶。

2、商业社会诗性的追求。商业社会里的人们追求的是商品、物质、财富、权力,人们充满物欲的眼里看到的只有无限的熊熊燃烧的欲望,而看不到人本身。个人化写作则是对这些物质性东西的反抗,主张提倡对人性本真的美的追求与重视,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是充满诗性的是富含人性的追求。

3、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拯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花花世界中现代人逐渐迷失在充斥着权利、诱惑、金钱种种欲望之中,无法自拔。他们的灵魂却被丢在身后,跟不上身体的脚步。个人化写作的兴起,唤起了人们关注最真实的人性和心灵,是对渐渐迷失心性与本真的现代人的一种拯救。

4、个人化写作标志着独立作家、独立诗人的成长和形成。个人化写作首先是真正文学

的再现,坚持个人性的批判勇气与艺术敏锐,是对传统文字的一次解放。在这种解放的方式下,个人化写作才显示出自身独一无二的生存主体性。说到底,尽管作家的禀赋和想象力、形式的转换固然可以弥补个人经验的贫乏,但对于写作来说,经验或经历毫无疑问依然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2、1990年代出现“散文热”的原因及表现(如何理解90年代文学的大众化)

一、90年代出现“散文热”的原因:总体上说是受当时的文化转型的影响而出现的。

二、在文学由中心到边缘的位移中,散文在边缘处的定位,保证了散文这一文体的从容发展;

三、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与立场的分配,使散文成为知识分子精神与情感的存在方式;

四、市场经济不仅使散文的创作与出版带有商业性,而且确认了市民阶层的合法性并因此使部分散文成为消藏品,

五、传播媒介的发展为散文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电视、电影等新兴的传媒手段都有利于散文的发展。

六、文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审美时代。各种题材都可以成为散文的叙述对象,不同的审美和广泛的选材都使散文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90年代的所谓\"散文热\"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表现):

一是旧作重刊,各类散文书系、类编、选本层出不穷:在各种选本、书系中,浙江文艺

出版社的\"现代散文全编\"系列,百花文艺出版检的\"百花散文书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以及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海派小品集丛\"等,都是体现了编选的学养、识见的。

二是散文刊物增多,\"晚报\"、\"周末\"类报纸几乎都辟有随笔、小品专栏:作家们或以文人性的情趣见长,或以现代人的睿智通达取胜;有的面向社会历史,有的走向自我心灵。无论是走进历史还是直面现实抑或回归自然,都以散文的方式表达了知识分子的文化关怀,大致构成了文化转型期散文创作的主要审美特征。

三是染指散文者日众,名家、非名家的散文集(或随笔、小品)成为畅销书:在众多的散文家中,汪曾祺、王蒙、刘心武、余秋雨、张中行、张承志、韩少功、张炜、史铁生、张抗抗诸家的创作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品位。

四是读者对散文的高消费。

3 寻根文学的意义

寻根文学是“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①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

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例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中就揭示了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丑陋不堪的“老根”:丙崽。丙崽上一个白痴却被全村人奉若神明。作者再次就批判了我们这个民族常常将自己的命运交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

②“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比如阿城的《棋王》写“吃”和“下棋”的故事,揭示了民族凭借“吃”和“下棋”这样简陋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度过了许多动乱的年代,体现出民族的韧性和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

③但\"寻根文学\"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

寻根文学虽有别于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但又是两者合乎逻辑的发展。由反思文学来看,它标志着文学视野由政治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由改革文学来看,寻根文学不过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现代与传统相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回声。

4 为什么称汪曾祺为“当代文体家”?

1、不注重情节逻辑,因果关系,很少有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按照生活本身来写。他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写作“自自然然的”“散文化的小说”。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2、结构够较为松散。常常是先写环境,再写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人”。其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构建的,也就是说,是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写的。那些描写市井风情的小说,结构更松散,不断地有插入成分,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等等。

3、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最终目的都是写生活,不是要塑造典型人物。他笔下主要是小人物多,三教九流的都包含其中,小人物身上承担了感天动地的悲壮,小人物多是小事件,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执着坚忍,随意而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都是对生活最原生态的描写,并不着重刻意地塑造人物形象。

4、表面上杂乱无章,但内中深藏秩序。虽然在结构上自然随性,没有进行刻意的安排,但是却保持着抒情的风格,追求理想和和谐。汪曾祺结构小说的方式就如同一段生活流,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繁杂无矩,却潜藏着一种内在的秩序,所有穿插进来的叙述都暗含着这种内在秩序,一切是那么自然、仿佛水的流动,不拘一格,浑然天成。

5、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与一些作家不同,并不在探寻人生或文学的意义,作品大多不会深入探讨大道理,重在追求文本和谐,自然和谐和精神和谐。

6、“随便”语言,风俗文化,目的是抒情的。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是由他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共同形成的,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总的特点是简洁自然、不重修饰。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连比喻也用得很少。这就使他的语言去掉了一切枝蔓和芜杂,清水出芙蓉般单纯、明快,细细读来似乎只剩下了语言的原味。

5 网络文学

答: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传统文学和电脑网络碰撞的产物,随着电脑网络的延伸和普及,在网络上创作、发布(首发)和流传的作品为主流自由的,随意的,不功利的,而且并不以纸媒的发表为最终目的,它具有的独特性、前沿性和复杂性。网络可资利用的特点有二:一是开放性,二是多媒体性。网络创作呈现开放态势,它永远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网络文学正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而开拓出文学的新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