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翻页年
年的起源年的传说年的习俗
年的起源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如夏朝以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为正月,秦代统一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年的起源
过年的起源,是来自一个「年兽」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相貌如狮,体型大如牛的独角兽,称为「年兽」,据说「年兽」十分凶猛,经常出来伤人。因此被天神所于深山,但天神答允它,每当春天来临之际,给予他一天的自由。这一天它就出来祸害百姓,百姓与它斗,就产生了年。
年的习俗
••••••
除旧佈新贴春联守岁
拿压岁钱放鞭炮拜年
年的意义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传说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春联
春联探源:秦汉时期,悬挂桃符祝贺新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惯,上至宫廷权贵,下至黎民百姓都时兴挂桃符。五代十国时期,蜀国孟昶特别喜欢桃符,每当除夕,他总是将桃符悬挂于宫门。公元964年除夕,他命学士辛寅逊在桃符上写联语,可辛寅逊写得不好,他便自己动手,挥毫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个大字。据考,这便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因这春联仍写在桃本之上,因而被称为‚桃符对句‛。
贴春联
农历腊月三十为一年的除夕。如果小年,除夕则在腊月二十九。老百姓管这一天叫‚年三十‛。在所有的节日里,‚年三十‛要算是老百姓最忙活也是最乐呵的一天了。
先是要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两边都要贴上用红纸写成的春联,门楣上还要贴横批。春联内容大多是增福、增寿、招财、进宝什么的,反正都是吉祥话。其次是贴门神。老北京的门神用的是唐朝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位,一个白脸儿,一个黑脸儿,一左一右威风凛凛。据说,驱邪捉妖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有的住户还要贴挂千。挂千也叫挂钱,用红纸或彩纸剪成,贴在门窗上,据说可以避穷神。
贴春联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注意:由于现在汉字横写,造成好多人贴门联时把上下联贴颠倒。
楹联年画
这些春联年画大家一定很熟悉吧!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些春联
家家气象新处处春光好
万水千山尽朝晖五湖四海皆春色
瑞雪兆丰年东风迎新岁
福满人间春回大地
春联欣赏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守岁琐谈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团圆和谐,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爆竹(鞭炮)
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传统习俗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传统食品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
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只饺子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传统食品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无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饺子
提到过年,包饺子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有一句民谣叫道:‚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叫做饺子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饺子更成为一种过年时的一道重点佳肴!
汤圆
想必大家对都很了解,正月十五吃完了汤圆就意味着年的结束,据说,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搓成球,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
腊八粥
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事儿当然是熬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祭祀神农,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岳飞,有的说是从朱元璋那儿传下来的。但流传最广的,要算是纪念佛祖的说法。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
十二生肖
起纪生来月肖,的不在赋方仅几予法是千了,一年一更种的种已形中神与象国奇每生传的一动统性个的文格人纪化。结年中合、,
祝年年快乐天天快乐!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
李秋弟
恭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