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日本式企业经营机制与不良资产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04年 第2期 现代日本经济 No. 2. 2004 (总第134期) Contemporary Economy of Japan (Vol.134)

日本式企业经营机制与不良资产

王 丽

(长春税务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竹中冲击”作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案,其目的是通过银行国有化变更经营者,以新的经营机制和国际通行手段实现银行重建。但是,不良资产的根源产生于日本式经营机制的弊端。因而,“方案”的流产表明,虽然银行改革阻力重重,但政府解决不良资产的方向正确,具体步骤尚需探讨。 关键词:日本式企业经营机制;银行国有化;竹中冲击;利益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F279.3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5X(2004)02—0058—03 

The Japanese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VS Non-performing Capital

WANG Li

(Changchun Taxation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21 China)

Abstract: As the result of the persisted recession of the economy, much discussion is taking place in the Japanese economic field about the urgency of solving the non-performing capital problem of the banks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Japanese economy. As a scheme to solve the non-performing capital problem of the banks, the “Takenaka Shock” is aimed a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anks through nationalization, so as to change the managers, and introducing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new management systems. The non-performing capital problem, however,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defect of Japanese-type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refore, the abortion of the scheme suggests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various obstacles on the way to the reform of banks and the specific approaches are still open to discussion, the direction the government takes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correct.

Key Words: Japanese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bank nationalization; the “Takenaka Shock;” interest community

一、日本处理银行坏账举步维艰

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陷入经济衰退,已经持续10年有余。生产萧条、通货紧缩、失业持续上升、国债居高不下等现象长期并存。3年来,日本的预算赤字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公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0%;到2003年3月,日本消费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下跌;最令人担忧的是银行坏账,至2002年3月底,民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总额高达52.4万亿日元;与此同时,降息、经济重振计划、减税等老办法均告无效。

2001年4月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上任以来,雄心勃勃地致力于日本经济重建,但 :2003—06—05 收稿日期 他的日本经济结构改革计划被舆论界批评

为“雷声大、雨点小”。日本经济界人士纷纷指出,尽快从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入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成为2002年日本经济界一大亮点的事件,就是任命竹中平藏同时兼任经济财政大臣和金融大臣。2002年10月30日,日本政府终于出台了旨在清理不良资产和促进产业振兴的“加速改革综合对策”。这是由竹中平藏领导的金融厅以及“金融领域紧急对策特别小组”提出的。该方案主要包括不良资产处理对策、重振产业、雇佣对策等内容。主要目的是银行改革和坏账处理,提出到2005年3月,将日本 作者简介:王丽(1956—)女,现为长春税务学院经贸日语教研室副教授。 第2期                          王 丽:日本式企业经营机制与不良资产                        59

银行业不良资产减少一半的目标。因而,日本媒体将该方案称为“银行坏账处理方案”。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该方案出台的前前后后,在日本朝野各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把该方案称作“竹中冲击”。自2002年9月底,金融厅在竹中主持下提出方案的初稿,到10月中旬向金融界和自民党提交讨论,再到10月30日方案的正式公布,以及11月29日公布的银行改革时间表,我们看到方案的出台走过了艰难的道路。舆论界普遍认为,方案与竹中平藏上任之初的观点相比,调子降低了许多,是个内容倒退的方案。

自2002年9月底到10月中旬,竹中平藏以及“金融领域紧急对策特别小组”紧锣密鼓地讨论方案。《日本经济新闻》10月24日以《竹中平藏关于金融和产业重建的措施方案——对不良债权另计账目》为题,讨论初稿的主要内容。方案初稿的矛头直指银行国有化。提出对主要银行实施以政府资金为基础的资本注入;并将1999年以没有表决权的优先股形式注入商业银行的政府资金,转为有表决权的普通股。达到将银行收归国有的目的。其具体措施,一是对实施该措施的银行,以出售为前提,将其分为不良资产(旧账目)和正常资产(新账目)。新经营班子继承正常资产的新账目,从而实现银行经营的重建。为此,政府将设立金融监督会,以检查资本注入申请企业的经营和金融行政,加强银行经营监督体制。二是,对造成不良资产的银行经营者追究责任,不能让他们“逍遥法外”。如果银行经营者于年底前申请注入资本,则放宽对经营责任的追究。到2003年1月以后,银行自有资本明显不足,将不仅追究董事长的责任,还要严格追究董事的责任。通过分两步追究责任的方式,促使大银行年底前申请政府注入资金。

由于初稿中银行国有化的问题从根本上动摇了银行经营者的切身利益,日本七家最大的银行联合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作为银行利益代言人的一些自民党议员,也猛烈攻击初稿内容。银行的观点是,初稿有关银行改革的建议,等于把银行交由国家控制,这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政府最终屈服于商业银行集团的强大压力,仅一周后的10月30日,就公布了“加速改革综合对策”,将银行国有化和追究银行经营者责任的两个关键内容一并删除。而11月29日公布的银行改革时间表中,对银行可以计为自有资本的延税资产问题,也还要对具体的限制数量进行讨论。轰轰烈烈的“竹中冲击”终以政府的屈服草草收场。

二、不良资产源于日本式经营机制的弊端

战后日本经济迅猛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诸多原因之中,日本式企业经营机制,始终是人们赞不绝口的佳话。日本式经营机制的突出特点,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将参与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各因素连接成一个经济共同体,以实现各自效益的最大化。

从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来看,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的“终身雇佣制”,和倡导协作精神的企业文化,把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生死存亡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日本老一代忘我的敬业者。他们视企业和工作如生命,员工与企业形成了一个经济共同体,企业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最大利用。从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来看,日本式经营机制具体体现为,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银行之间,通过相互持股、互派人员指导、共同开发项目等经济手段,把一切有业务往来的法人组织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的网络。而日本政府在战后经济发展中,又成功地实现了宏观调控和大力扶持的国家干预职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团结协作的整体的日本。可以说,日本从制度、体制到精神、思想、文化,无处不浸透着岛

国人民特有的同舟共济的团队意识。

正是这个极富人情味、又最大限度地调

60  现代日本经济 总第134期

动了每个经济细胞的日本企业经营机制,创造了那段辉煌的战后日本经济。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前提,是战后废墟上腾飞的日本,以一个贸易加工出口国的竞争者身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一致对外开拓市场、对外竞争的日本,造就了日本独特的企业经营机制。恰恰是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日本银行与企业间的市场机制作用,掩盖了日本式经营机制的弊端。市场机制以自由竞争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大大地冲击了日本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在应对世界经济环境的变革中,日本式的企业经营机制,暴露出企业“一方有难,八方告急”的局面。由于日本企业与企业之间,尤其是企业与银行之间,作为相互持股的利益共同体,在企业经营不善,甚至濒临破产之际,银行还会尽力加以扶持。这实质上是把维持业务往来和商业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削弱了银行对信贷企业的监控作用。结果必然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也极为不利。企业间共同利益的关系,取代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不良资产久拖不决的根本原因。

企业经营机制导致银行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弊端,日本业内有识之士已经展开了讨论。三菱银行驻美经济调查部部长松田庆太郎指出:在美国,维系银行与企业间关系的只有市场机制。这促进了美国企业的新陈代谢,促进了破产企业人员和资本的循环。他呼吁尽快恢复日本银行援助企业经营的正常职能,恢复企业间的市场调节功能,改变目前银行对企业的“救济”现象。[1]

三、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任重道远 可以说,“竹中冲击”已不仅限于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本身。由于它触及到日本经济体制、经营理念,甚至政治和文化的社会方方面面,它的“流产”说明,解决不良资产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2002年11月29日公布的银行改革时间表来看,对银行将延

税资产计为自有资产的数量限制,以及2003年4月开始采用欧美国家商业银行普遍通行的现金流量折算法这两项措施,可看作是加强对银行监管机制的新举措,反映了政府目前解决不良资产持谨慎推进的思路。至于其现实操作的可行性尚不得而知。舆论界普遍认为,竹中平藏领导的“坏账处理方案”的大方向是对的,但由于目前通货紧缩还困扰着日本经济,按“竹中冲击”的初稿立即执行,会给银行业带来重创,导致大批负债公司濒临破产,使日本经济很快衰退。因而支持政府2002年10月30日公布的“加速改革综合对策”。法国巴黎银行日本股票分析负责人让—帕斯卡尔罗兰代认为:这个方案是“务实的、切实可行的。”它会使“事情按部就班地推进,而不是操之过急。”[2]

从2002年末日本几大商业银行股价暴跌、日本的巨额公债导致各大金融机构下调日本国债信用等级,以及全国90多处高尔夫球场出现破产狂潮等迹象表明,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阴影下的日本银行改革,的确是“一发千均”。日本《选择》月刊2002年12号刊载文章《高尔夫球场出现廉价抛售狂潮》中,作者尖锐抨击道:“泡沫破裂后许多银行干部担心遭逮捕而夜不能寐。10年过去了,当时的大部分干部已离开银行,现已过了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时间,终于开始对有问题的高尔夫球场进行处理了。大伤元气的银行已没有隐瞒旧时错误的余地了……。”可见,解决长达10年之久的银行不良资产已迫在眉睫,然而这个触及日本经济和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将孕育着日本式经营机制的大变革。可喜的是我们从竹中领导的“银行坏账处理方案”看到,日本政府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松田庆太郎.米国リ—ジョナルパンクの「メインベンケ」機能[J].日本:金融ジャ—ナル,2002(7),30-33. [2]日本经济改革小步推进[N].参考消息,2002—12—23. 

责任编辑  张晓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