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要求
1. 掌握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组成,形态,结构。 2. 掌握花药和胚囊的发育过程。
3. 掌握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了解常见的果实类型。 4. 了解被子植物生殖与粮食生产,水果业等的关系。
二、主要内容
1.花的组成及其类型。 2.雄蕊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3.雌蕊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4.开花、传粉和受精。 5.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6.被子植物生活史的概述。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 被子植物花的组成与类型。
2.雄蕊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3. 雌蕊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4. 胚的发育与种子的形成. 难点:1. 双受精过程。 2.雄蕊的发育。 3.胚囊的形成。
1 / 22
概 述
一、营养繁殖(vegetative propagation)
营养繁殖是植物用其自身的一部分,如鳞茎、块茎、块根和匍匐茎等,自然地增加个体数的一种繁殖方式。低等植物的藻殖段、菌丝段等和高等植物的孢芽、珠芽、根蘖均可用来营养繁殖,农林生产中广为应用的扦插、压条、嫁接和离体组织培养等也属于营养繁殖。
二、孢子繁殖(或无性繁殖 asexual reproduction)
孢子繁殖是藻、菌、地衣、苔藓、蕨类等植物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繁殖方式。这些植物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能产生一种具有繁殖能力的特化细胞----孢子,当孢子离开母体后,在适宜外界环境下便能发育成一新的植物体的繁殖方式。
三、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指植物在繁殖阶段产生两种生理、遗传等均不同的配子,经其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的植物体的生殖(或繁殖)方式,故又称配子生殖。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产生两种形态大小、生理功能、活性完全不同的两种配子即雄性的精子和雌性的卵子,精卵结合产生合子发育成胚,由胚发育成新的植株。
第一节 花的组成及其类型
一、花的概念、组成和类型
(一)花的概念
从形态和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花是节间极度缩短而具有变态叶(雄蕊、心皮)以适应于生殖的变态短枝。花是种子和果实的先导,可进一步发展为种子和果实。
花的来源:从枝条--> 茎-->(逐渐缩短)花柄, 叶(演变)-->花萼、花冠、雄蕊、雌蕊。 (二)花的组成
一朵被子植物的完全花(Flower)通常由花梗、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几部分组成。
1. 花梗(花柄)
花梗是着生花的小枝,结构和茎的结构相似。支持花向各向展布,各种营养物质由茎转运到花的通道。花梗的长短因植物种类而异,有的植物甚至没有花梗。
2. 花托
花托是花梗顶端略微膨大的部分,其节间很短,很多节密集在一起,花的其它部分按一定的方式排列其上。
花托有扁平、凸起、圆锥状、倒锥、坛状、杯状等多种特殊形状。草莓的花托膨大呈圆锥状,并且肉质化;莲的花托呈倒圆锥形,俗称莲蓬;桃的花托凹陷呈杯状;落花生的花托,在受精后迅速延伸,将着生在其先端的子房插入土中,结成果实,这种花托叫做雌蕊柄或子房柄。
3.花萼
由若干萼片组成。萼片结构与叶类似,但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 离萼:萼片彼此分离,不存在任何联合。油菜;
合萼:萼片多少存在联合,萼片彼此合生。合萼下端称萼筒,上端分离部分称萼裂片。茄子。 早落萼:萼片先于花冠脱落。罂粟; 落萼:萼片与花冠同时脱落。油菜、桃
宿存萼:萼片与果实一起发育并留在花梗上。茄子、海椒、番茄、柿子等。
花萼通常一轮,多轮者,外面的花萼(叶状苞片)为副萼。棉花、木槿等锦葵科植物。
2 / 22
4.花冠
由若干花瓣组成。花瓣颜色鲜艳,含有色体时呈橙色、黄色、橙黄色;含花青素时呈红色、蓝色、紫色。有的花瓣有香气,或有蜜腺可以分泌蜜汁。
由于花瓣的离合,花冠筒长短,花冠裂片深浅不同,从而形成各种不同花冠。 筒状花冠(向日葵心话); 漏斗状花冠(牵牛); 钟状花冠(南瓜); 十字形花冠(油菜、萝卜); 唇形花冠(一串红); 蝶形花冠(蚕豆); 舌状花冠(向日葵边花)。 a. 十字形花冠:花瓣4枚,对角线排成十字,白菜、芥菜等十字花科的植物;
b. 蝶形花冠:花瓣5枚,其中旗瓣1,翼瓣2,龙骨瓣2,似蝶形,如豆科蝶形花亚科植物的花。
假蝶形花冠也属于花瓣分离的花冠。 c. 蔷薇型花冠:花瓣5枚,等大。
d. 轮状花冠:花冠管很短,花冠平展,似轮状,如茄科茄属;
e. 高脚蝶状花冠:花冠筒细长,花冠裂片平展,成蝶状,如龙船花、长春花的花; f. 漏斗状花冠:下部筒状,渐渐向上扩大成漏斗状,如红薯、牵牛等旋花科植物的花;
g. 钟状花冠:花冠筒宽且短,如杜鹃花科吊钟花,鸡矢藤,倒悬钟状,如桔梗科的桔梗等的花;
南瓜。
h. 筒状花冠:基部连合成筒,上部分离成裂片。菊科植物头状花序的管状花; i. 舌状花冠;花冠管短,花冠上部平展成舌状,菊科头状花中舌状花;
j. 唇形花冠:花冠基部连合成筒状,顶端分离成二唇形,上唇二裂,下唇三裂,如唇形科、玄参
科等植物的花。
离瓣花:花瓣没有任何联合。棉花、桃
合瓣花:花瓣多少有联合。合生的下部称为花冠筒,上部称为花瓣裂片。南瓜、芝麻。 重瓣花:花瓣多轮。山茶花、小桃红。栽培品种的重瓣类型的内层花瓣由雄蕊瓣化而来。 花瓣的排列方式有:
镊合状:花瓣或萼片各片的边缘彼此相接触,但不覆盖。
旋转状:花瓣或萼片每一片的一边既覆盖着相邻一边的边缘,而另一边又被另一相邻片的边缘所覆盖
复瓦状:和旋转状相似,只是各片中有一片或二片完全在外,另一片完全在内。
花萼、花冠合称为花被。是两轮不能育的变态叶,在花中起保护作用。 花萼、花冠都有的称为双被花,豌豆、番茄等;
仅有一轮花被的称为单被花,大麻、荞麦、桑、板栗无花冠,郁金香、虞美人无花萼; 完全不具花被的花称为无被花,柳书、扬树、杜仲。 5. 雄蕊群
雄蕊群是一朵花中雄蕊的总称,由多数或一定数目的雄蕊所组成。
雄蕊的数目常随植物种类而不同,原始种类的雄蕊数目多而不定,较进化的则减少,以达到一定的数目。
雄蕊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花丝细长,多呈柄状,具有支持花药的作用,也是水分和物质通往花药的通道。花丝一般是等长的,但有些植物,花丝的长短不等,如十字花科。花丝有的聚合,有的分离,如蚕豆。花药在花丝顶端,是产生花粉的地方,是雄蕊的主要部分,通常由四个或两个花粉囊组成,分为左右两半,中间以药隔相连。花粉囊里产生许多花粉粒,花粉粒成熟时,花粉囊破裂,散放出花粉粒。
(1)雄蕊常随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常见有:
3 / 22
单体雄蕊 多体雄蕊 聚药雄蕊 二体雄蕊 二强雄蕊 四强雄蕊 棉花 蓖麻 菊花 蚕豆 唇形科 十字花科 (2)花药着生方式:
基着药:花药仅基部着生于花丝顶端,如:望江南、莎草、小蘖、唐菖蒲等; 背着药:花药背部着生于花丝上,如:桑、苹果、油菜;
丁字药:花药背部中央一点着生于花丝顶端而易摇动,如:小麦、水稻、百合等; 广歧药:花药基部张开几乎成水平线,顶部着生于花丝顶端,如:毛地黄、地黄; 个字药:花药张开成“个”字形的广歧药,如:凌霄花; 贴着药:花药全部着生于花丝上,如:莲、玉兰等。
(3)花药开裂方式:花药成熟后开裂散出花粉。开裂有如下几种:
纵裂:(最常见) 孔裂 瓣裂 小麦、油菜 茄、马铃薯、杜鹃 樟树、小蘖
6.雌蕊群
雌蕊群是一朵花中雌蕊的总称,位于花的中央。一个典型的雌蕊可分为柱头、花柱、子房三个部分。
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是心皮,心皮是具有生殖作用的变态叶,是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 雌蕊的类型:
单雌蕊:一朵花中只有一个心皮构成的雌蕊,如:大豆、花生、桃;
离生单雌蕊:一朵花中有若干彼此分离的单雌蕊,如:八角、木兰、毛茛、蔷薇、草莓; 复雌蕊:一朵花中有一个由二个以上的心皮合生构成的雌蕊。复雌蕊中有子房合生,花柱、柱头分离(如:蓖麻);有子房、花柱合生,柱头分离(如:荞麦);也有子房、花柱、柱头全部合生,柱头呈头状(如:油菜)等三种类型。
4 / 22
(1) 柱头
位于花柱顶端,是承受花粉的地方。多数植物的柱头能分泌水分、糖类、脂类、酚类、激素和酶等物质,有助于花粉粒的附着和萌发。柱头分泌物的化学成分和浓度,随植物种类而异,从而对来源不同的花粉粒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具有选择性。 (2) 花柱
介于柱头和子房之间,是花粉管进入子房的通道。同时,花柱对花粉管的生长能提供营养及某些向化物质,有利于花粉管进入胚囊。
花柱:花柱道;引导组织;薄壁细胞间隙。 (3) 子房
子房是雌蕊基部膨大的部分,外为子房壁,内为一至多个子房室。着生在子房内的卵形小体称胚珠,每一个子房内胚珠的数目,各种植物不同,由一到数十个不等。
子房与花托的关系,子房类型可分为:
上位子房(子房上位):上位子房下位花—油菜、玉兰;上位子房周位花—桃、李; 半下位子房(子房半下位或子房中位):半下位子房周位花—菱、马齿苋; 下位子房:下位子房上位花—南瓜、苹果、梨。
5 / 22
(4)胚珠
依据胚珠中胚囊与珠柄的相对关系,可有以下几种胚珠类型:直生胚珠(荞麦),横生胚珠(锦葵),弯生胚珠(油菜),倒生胚珠(水稻、小麦、瓜类)。 (5)胎座
胚珠着生的地方叫胎座。常见的胎座类型有:
边缘胎座:单心皮,子房一室,胚珠生于腹逢线上,如:豆类;
侧膜胎座:多心皮,子房一室或假二室,胚珠生于心皮边缘,如:油菜、南瓜、黄瓜;
中轴胎座:多心皮,子房多室,心皮边缘于中央形成中轴,胚珠生于中轴上,如:棉花、杆桔; 特立中央胎座:多心皮,子房一室,子房基部向上延伸成中轴,但不到子房顶,胚珠生于轴上,如:石竹科植物;
顶生胎座:胚珠生于子房室顶部,如:瑞香科植物; 基生胎座:胚珠生于子房室基部,如:菊科植物。
根据花中雌蕊、雄蕊的具备与否,可把花分为3类: 两性花:雌、雄蕊都具有。桃花、梅花等;
单性花:只有雌、雄蕊之一。又可分为雌雄同株(南瓜、玉米)、雌雄异株(白杨、柳); 无性花:雌、雄蕊都不具有。向日葵的边花。 (三)禾本科花的构造
1. 禾本科植物的小穗结构:由小穗轴、颖片(2枚)、小花(3-5枚)组成 2. 禾本科植物的小花结构:由小花轴、外稃(1枚)、内稃(1枚)、浆片(鳞片、花被)(2枚)、
雄蕊(群)(3枚)、雌蕊(群)(1枚或2枚心皮)组成。 3. 禾本科植物的花序的形成,一般称为幼穗分化。 (四)花程式与花图式
1. 花程(公)式:用字母、符号、数字等概括表示花的构造。
(1)
性别:——两性花
;♂——雄花;♀——雌花;
(2) 对称性:*——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3) 花中各部分用其拉丁文中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表示;
P——花被;K——花萼;C——花冠;A——雄蕊群;G——雌蕊群;
(4) 用数字1,2,3,4,……表示各轮的数目,以“∞”表示多数或不定数,以“O”表
示缺失或退化。萼片、花瓣(或花被片)、雄蕊、心皮如连合“( )”; (5) 某部分不止一轮,轮与轮用“+”相连,如A 5+5; (6) 用“( )”表示连合,C(5)表示花瓣5枚,连合, 表示贴生;
(7) 子房上位用G,子房下位G,子房半下位G,组成雌蕊的心皮是否连合,心皮数、子房
室数,胚珠数均可用数和符号来表示:如G(5:5:∞)表示:5 个心皮连合成5室的子房,每室胚珠多数。
2. 花图式:是花的横切面的简图,表示各部分数目离合状态、排列状况: (1) 花轴:以圆圈表示,有时为圆点;
(2) 花萼:以新月形,背有突起的弧形来表示; (3) 花瓣:以背面无突起的新月形弧形来表示;
要表示出花萼、花瓣排列位置、连合状况及相互间的位置 (4) 雄蕊:以花药的横切面来表示;
雌蕊以子房横切面表示,并要表示心皮的数目、合生、离生、子房室数、胎座、胚珠着生情况。
6 / 22
二、 花芽分化(Neptunia pubescens)
(一)双子叶植物的花芽分化
生长锥 --> 半球状突起(花序原基)--> 花序轴伸长 基部半球状突起(花原基分化)--> 花萼原基分化(K)--> 花瓣(C)原基分化、 顶端生长 --> 雄蕊原基分化(A)--> 雌蕊和心皮的突起 --> 顶端生长 --> 两心皮愈合 --> 雌雄蕊顶、边、居间生长、花瓣顶、边生长 --> 依次居间生长 -->花芽生长 --> 开花
(二)禾本科植物花芽分化
\"种子\" --> 幼苗 --> 生长锥(半球形-->圆球形)--> 生长锥伸长(花序轴分化)--> 由下向上:苞叶原基(变态叶)分化(单棱期)--> 由中间向两端:小穗原基分化(二棱期)--> 颖片原基(2枚)--> 由下向上:小花原基--> 外稃原基(1枚)-->内稃原基(1枚)-->浆片原基(2枚)-->雄蕊原基(3)--> 雌蕊原基(2心皮)
生长锥生长期:茎的半球形生长锥显著伸长,扩大成长圆锥形。
单棱期(苞原基分化期):生长锥的基部两侧,自下而上地出现一系列环状突起,即为苞叶原基。 小穗分化期开始(二棱期初):从幼穗中部开始,以向基和向顶的次序发育,在各苞叶原基的叶腋分化出小穗原基。
小穗分化期末(二棱期):由于小穗原基也呈隆起,与苞叶原基构成二棱。小穗原基继续增大,苞叶原基不再发育,而为小穗原基所盖没,最后逐渐消失。
颖片分化期:小花的分化开始于中部,先在基部分化出2个颖片原基。
小花分化期:随后在小穗的两侧自下而上地进行小花的分化,出现小花原基。后又逐渐分化出1片外稃原基、1片内稃原基、2个浆片原基、3个雄蕊原基及1个雌蕊原基。小麦的雌蕊由2枚心皮组成,雌蕊原基初发生时,心皮合生,呈环状结构,包围着突起的单生胚珠,以后环状结构闭合,上部形成两个花柱,并发育出柱头毛。
三、花序
花序是指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情况。
花序可分为无限花序(总状类花序)和有限花序(聚伞类花序)两大类:
无限花序(总状类花序): 其开花的顺序是由花轴下部的花先开,渐向上部,或由边缘向中心。又称向心花序或总状花序。其中根据花柄、花托等的不同又可分为:
总状花序 穗状花序伞形花序肉穗花序
复穗状花序 复总状花序 伞房花序 隐头花序
头状花序
柔荑花序 复伞形花序
7 / 22
1.简单花序:花序轴不分枝的称简单花序,有如下面八种类型:
(1) 总状花序:花序轴不分枝,花柄近等长。如一串红,白菜(成熟时); (2) 伞房花序:花柄不等长,但最后花排在一平面上,如梨,绣线菊; (3) 伞形花序:花由一点长出,花柄等长,形同一把张开的伞; (4) 穗状花序:花轴单一,无花柄;
(5) 柔荑花序:花序轴上着生无柄或具短柄的单性花,开花后整个花序脱落,如杨、柳、枫杨、
山毛榉科植物。
(6) 肉穗花序:同穗状花序,但花序轴膨大且肉质化。有的种类具大型佛焰苞,又称佛焰花序; (7) 头状花序:花序轴缩短成球形或盘形,上面密生许多近无柄或无柄的花,苞片常聚成总苞,
生于花序基部,如菊科植物;
(8) 隐头花序hypanthodium:花序轴较短,肥厚肉质化,呈中空的囊状体,内壁着生有无柄的单
性花,顶端有一小孔,孔口有许多总苞。
2.复合花序:花序轴分枝的,并且每一分枝是简单花序中的一种,称为复合花序,有下面四种类型: (1) 圆锥花序:又称复总状花序,如女贞、山指甲; (2) 复穗状花序:如小麦、水稻;
(3) 复伞形花序:小茴香、芹菜、胡萝卜; (4) 复伞房花序:如花楸、石榴。
有限花序(聚伞类花序): 花序中最顶点或最中的花先开,由于顶花的开放,限制了花序轴顶端继续生长,因而以后开花顺序渐及下边或周围。有限花序又称离心花序或聚伞类花序,它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单歧聚伞花序: 花序主轴顶端先生一花,然后在顶花下的一侧形成侧枝,继而侧枝的顶端又生一花,其下方再生一侧枝,如此依次开花,形成合轴分枝的花序。
蝎尾状聚伞花序: 各分枝为左右间隔生长,如: 唐菖蒲、美人蕉。 卷伞花序: 如果各分枝都朝一个方向生长,则称,如: 附地菜、聚合草
二歧聚伞花序: 顶花下的花序主轴向两侧各分生一枝,枝的顶端生花,每枝再在其两侧分枝,如此反复,如: 繁缕。
多歧聚伞花序: 花序主轴顶端发育出一花后,顶花下的主轴上又分出三个以上的分枝,各分枝又自成一小聚伞花序,如: 泽漆。
轮伞花序: 多为唇形科植物,对生叶序的叶腋内侧各生3朵以上的花组成的花序,如:益母草等。
8 / 22
第二节 雄蕊的发育及其结构
一、雄蕊的发育
1. 雄蕊的发育过程
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雄蕊是由雄蕊原基发育而来的,经顶端生长和原基上部有限的边缘生长后,原基迅速伸长,上部逐渐增粗,不久即分化出花药和花丝两部分。
二、花药的发育和结构 1. 花药的发育过程
花药由花粉囊和药隔组成。花药发育初期,结构简单,外层为一层原表皮,内侧为一群基本分生组织,不久,由于花药四个角隅处分裂较快,花药呈四棱形。以后在四棱处的原表皮下面分化出多列体积较大,核亦大,胞质浓,径向壁较长,分裂能力较强的孢原细胞(archesp-orial cell)。随后孢原细胞进行平周分裂,成内、外两层,外层为初生周缘层(primary parietal layer);内层为初生造孢细胞(primary sporogenous cell),初生周缘层细胞继续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逐渐形成药室内壁(endothecium)、中层(middle layer)及绒毡层(tapetum)。花药中部的细胞逐渐分裂,分化形成维管束和薄壁细胞,构成药隔。
2. 花药的结构
药室内壁通常仅1层细胞,初期常贮藏大量物质。花药成熟时,细胞径向扩展,贮藏物质消失,除外切向壁外,均发生多条斜纵向条纹状的纤维素次生加厚,故称纤维层(fibrous layer)。药室内壁在形成纤维层时,常在2个相邻花粉囊交接处留下一狭长的薄壁细胞--裂口。
中层由1至数层较小的细胞组成,初期可贮存有淀粉等营养物质,以后其细胞被挤压逐渐解体和被吸收,所以,其在成熟的花药中已消失。
绒毡层的细胞较大,初期为单核的但在花粉母细胞开始减数分裂时,形成双核或多核。该层胞质浓,胞器丰富,胞质含较多的RNA及蛋白质,并含有丰富的油脂和类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对花粉粒的发育或形成起着重要的营养和调节作用,后渐退化。绒毡层能合成和分泌胼胝质酶,分解花粉母细胞和四分体的胼胝质壁,使单核花粉粒分离。绒毡层还合成蛋白质,通过运转至花粉粒的外壁上,这是一种识别蛋白。
花粉粒成熟后,纤维层细胞失水,所产生的机械力使花药在裂口处断开,花粉粒由裂口处纵轴形成的裂缝散出。花粉囊壁因绒毡层的解体而消失,或仅存痕迹,只剩有表皮及纤维层。
9 / 22
三、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造孢细胞经几次分裂后,形成花粉母细胞(Pollen mothercell-pmc)。花粉母细胞排列紧密,早期具有一般的纤维素壁。整个花粉囊内,花粉母细胞之间与绒毡层细胞之间都有胞间连丝相贯通。在相邻的花粉母细胞间,常形成直径为1-2微米的胞质管(Cytoplasmic channel),将同一花粉囊的花粉母细胞连接成为合胞体(Syncytium)。研究发现有染色质、内质网片段等细胞器、营养物质等通过胞质管进行物质交流。这种连接现象与花粉囊中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同步化与营养物质、生长物质的迅速运输及分配有关。
以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花粉母细胞在质膜与细胞壁之间积累胼胝质,形成胼胝质壁,并逐渐加厚,致使胞间连丝和胞质管被阻断。
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前,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常有很多变化,如细胞和核的体积增大,胞质增稠,RNA和蛋白质大量合成,核蛋白体密集,质体和线粒体增多,液泡小而不明显等,所以花粉母细胞显著地与周围花粉囊壁细胞不同。
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比较复杂,现分为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部分分别叙述。 (一)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核分裂 1.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
前细线期(preleptotene):核中染色体极细,一般难以分辨,但染色体已开始凝缩,出现螺旋丝。 细线期(leptotene):染色体因螺旋卷曲,开始逐渐变成细丝状,上面分布着许多大小不同的球状染色粒。染色体已含有2条染色单体(在光学显微镜下仍不能见到),且常有一定的极性。它们的端部常附着在核膜上的某处(邻近核仁或中心粒),并向另一方向散开成花束状。如水稻等植物,其染色体经过一定缠络(凝线期 synizesis stage)后,随即 形成\"花束\"状附聚,此期核及核仁有所增大。至期末,核仁的体积和RNA的含量增加一倍。 前偶线期(合线期 zygotone):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期本,两者的形状、大小很相似,而且基因顺序也相同的染色体)逐渐两两成对靠拢。在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的基因(或位点 loci)非常准 I 确地依次配对。这种染色体配对的现象称为联会(synapsis)。偶线期有极少量DNA合成,与联会有密切关系。 粗线期(pachytene):染色体缩短变粗。粗线期中期,由于联会,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对(称为二价体bivalent)的数目为原来二倍体数目的一半。每个二价体含4条染色单体,又称四联体(tetrad)。此时,二价体中不同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可在一处或几处相同的位置上发生横断,并且发生片段的互换和再结合的现象,而另外两条染色单体不变。称之为交换(crossing-over)。它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有重大意义。粗线 期也有DNA的合成,对染色体中DNA断裂后的修复起一定的作用。 10 / 22
双线期(diplotene):染色体继续缩短,核仁体积缩小,有的仍附在一定的染色体上。紧密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排斥和开始分离。但在发生交换的地方--交叉(chiasma),仍连接在一起。因此,联会染色体呈现X、V、8和O等形状。本期内,能清楚地见到二价体的四条染色单体。 终变期:染色体继续缩短变粗,表面变光滑,染色体对常常分散排列在核膜的内侧,故此时期为观察、计算染色体数目的最适宜时期。 中 染色体螺旋化缩短达到最大值。二价染色体以交叉处排列在细胞中部期 的赤道板上。二条染色体上的着丝粒以等距分列于赤道板的两侧,纺锤体形成。此期也是观察、研究染色体的适宜时期。接在赤道板的两I 边。 后 由于纺锤丝的牵引,两个着丝粒分别向两极移动,使二价体分离,分 期 别移向各自的极区,故每一个极区只有原来母细胞染色体的一半。每个极区就各有一套完整的单倍的染色体组 I 末 期 I 两组染色体分别到达极区。有些物种在此期会有核膜形成和染色体螺旋解体。而在另一些物种,则不形成核膜,染色体也不螺旋解体。
2.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
从减数分裂I到减数分裂Ⅱ,细胞没有进行DNA的复制,不存在间期或只有极短的间期,便进入到减数分裂Ⅱ。减数分裂Ⅱ实际是一次普通的有丝分裂,也分为前、中、后、末4个时期,当进入后期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使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细胞两极,最终形成4个单倍体的子细胞。
(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细胞质分裂
减数分裂的细胞质分裂有两种连续型:
同时型(simultaneous type):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末,先形成二分体,然后在第二次分裂末,再在二分体各自的细胞中产生细胞板,形成四分体。
连续型(successive type):直到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末,形成4个子细胞核以后,才同时发生细胞壁。如:小麦花粉母细胞分裂。
11 / 22
(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意义
1.花粉母细胞(二倍体)-->花粉粒(单倍体)--> 精子(单倍体),与卵细胞(单倍体)受精 --> 胚(二倍体),恢复遗传上的稳定性。
2.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间片段交叉互换,产生遗传物质的重组,丰富了植物的变异性。 减数分裂对保持遗传的稳定性和丰富遗传的变异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花粉粒的形成与发育
初生造孢细胞 -->{有丝分裂}-->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 四分体 -->{(旧)胼胝质壁溶解}--> 单细胞花粉粒(核居中)-->{纤维素壁形成}--> 单细胞花粉粒(液泡扩大,细胞核靠边)-->{有丝分裂(核分裂伴随胞质分裂)}--> 二细胞花粉(营养细胞、生殖细胞)中生殖细胞 -->{有丝分裂}--> 三细胞花粉(营养细胞1个,精子3个)(成熟花粉粒)
大部分被子植物(70%)的成熟花粉粒为二核花粉粒,如:棉花、茶、梨、柑桔、百合、薯蓣。 少数被子植物的成熟花粉粒为三核花粉粒,如:水稻、小麦、玉米、向日葵。
药隔:薄壁组织和维管束
花 原表皮 表皮 药 药室内壁 纤维层 平周分裂 (与花药开裂有关)
幼花粉囊 初生周缘层 中层(最后消失) 花粉囊壁 垂周分裂 绒毡层(为花粉粒发育提供养料; 平周分裂 分泌识别蛋白。最后消失) 孢原细胞
(2N)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营养细胞(N) 初生造孢细胞 花粉母细胞 四分体 单核花粉粒 二核花粉粒 (2N) (2N) (N) (N) 生殖细胞(N)
精细胞(N) 精细胞(N) 五、花粉粒的形态和结构
1.花粉粒形态
球形:如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桃,柑桔,南瓜,紫云英等。 三角形:如茶等。
椭圆形:如油菜,蚕豆,桑,梨,苹果等。 其他形状。 2.花粉粒大小
直径15-20微米。最大的如紫茉莉为250微米,属巨粒型,最小的为高山勿忘草,仅2.5-3.5微米,属微型粒。 3.花粉粒结构
外壁(exine)、内壁(intine)、花粉粒外壁(exine):较厚,硬而缺乏弹性。主要成分为孢粉素,此外尚有纤维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素、脂类及蛋白质,所以花粉粒常呈现黄、橙色。外壁的雕纹变化很大,常构成美丽的图案。这是孢粉学(Palynology)研究的主要内容。 4.雄性生殖单位与精子异型性
雄性生殖单位是指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一对精子与营养核构成的一个功能复合体。 精子异型性 有的植物(如白花丹、油菜、玉米)中,两个精子在大小、形态和细胞器的数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大的精细胞含质体少,而含线粒体多,受精时与中央细胞融合,而小的精细胞含质体丰富而线粒体少,与卵细胞受精(趋向性受精现象)。这种来源于同一生殖细胞的一对精细胞之间的差异,称为精子异型性。
12 / 22
六、花粉的生活力
花粉生活力因植物种类而异,既决定于植物的遗传性,又受环境条件(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植物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后只能存活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在干燥、凉爽的条件下,一些花粉的存活力。苹果:10-70天;柑桔:4-50天;棉属:1天之内;玉米:1-2天;水稻:3-4分钟。
花粉生活力还大致有这样的规律:
一般木本植物的花粉生活力大于草本植物; 2-细胞花粉生活力要大于3-细胞花粉的生活力。
环境因素亦明显影响花粉生活力:
温度、相对湿度和气体环境是主要因素。降低温度(如用超 低温、-192℃的液态空气或-196℃的液态氮)、真空和快速冷冻等,可大幅度地延长花粉生活力。
七、花粉植物
通过利用花药或花粉粒进行离体培养,使之长出愈伤组织(callus)或胚状体(embryoid),然后由其分化成植株。这些植株就称为花粉植物(Pollen plant)。
主要特点有:
单倍体,故又称单倍体植物;不能正常开花结实,需经人工或自然加倍,才能正常结实;通过加倍,可以很快得到纯合二倍体植物(pure dip-loid plant)。
八、雄性不育与花粉败育
雄性不育:由于遗传或生理原因,花中的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或正常的雄配子,但雌蕊发育正常,这种现象称为雄性不育。
花粉败育:由外界条件(如低温、干旱)或遗传因素引起的植物花粉不能正常发育的现象。
雄性不育原理在作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雄性不育在杂交育种中有重要作用。应用雄性不育系进行杂交育种,可节省劳力,保证种子纯度。雄性不育资源的研究已成为作物育种的方向之一。
第三节 雌蕊的发育及其结构
一、雌蕊的发育与组成
(一)柱头的类型
多数植物的柱头有乳突,乳突原是表皮毛。细胞为长形、较大,壁外有薄的角质膜;核大、质较浓,轻度液泡化,常含淀粉粒。此外,常覆盖一层水合蛋白质薄膜。这与花粉粒和柱头的识别有关。柱头上的分泌液的组成主要有蛋白质、氨基酸、酚类化合物、脂类和糖类。脂类有助于粘住花粉粒,减少柱头失水;酚类有助于防止病虫对柱头的侵害,有选择地促进花粉粒的萌发。糖类供给花粉管生长的营养。蛋白质参与识别反应。 (1)干柱头(dry stigma):雌蕊成熟时,柱头没有分泌物,多数被子植物属此类。 (2)湿柱头(wet stigma):雌蕊成熟时,柱头能产生很多液态分泌物。 (二)花柱类型
1.实心型花柱(solid style):无中空的花柱道,但常有引导组织(transmitting tissue)。其细胞为长形。横壁薄,有很多胞间连丝,纵向壁常很厚;核大,呈浅瓣裂;高尔基体分泌小泡的活动旺盛,线粒体、多核蛋白体、内质网、脂肪球等多,液泡大,质体大,含淀粉粒。引导组织细胞多为圆柱形,胞间隙大,其间充满分泌液,主要成分为糖类(果胶质)和蛋白质。花粉管多经引导组织穿过。
2.空心型花柱(hollow style):在花柱的中央有1至数条纵行的沟道,称花柱道(stylar canal),自柱头通向子房。花柱道的表面衬着高度腺性的细胞,称花柱道细胞,具有传递细胞的特征。细胞呈乳突状,内切向壁多作拱形,壁厚,壁-膜器丰富;核大或呈多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蛋白体很
13 / 22
多。花柱道分泌物经邻近细胞合成,转运到花柱道细胞,在开花期间,将粘性物质释放在花柱道的表面上。花粉粒的花粉管即沿着花柱道的表面分泌液生长。
3.半封闭型花柱:花柱中也有中空的花柱道,但其周围是由2-3层退化的引导组织的腺性细胞,也能向外分泌粘液,如仙人掌等植物。 (三)子房的结构
二、胚珠的组成和发育 (一)成熟胚珠的结构
合点(chalaza):珠心基部,珠被、珠心和珠柄连合的部位。
珠心(nucellus):胚珠中最重要的部分,位于珠被内的薄壁组织,其中产生大孢子,进一步发育成胚囊。
珠被(integument):包被珠心组织的结构,有的植物可有外珠被(outer integument)和内珠被(inner integument)。
珠孔(micropyle):珠被前端未闭合留下的小孔。
珠柄(funiculus):胚珠基部着生于胎座上的小柄,维管束经胎座进入胚珠。
(二)胚珠的发育
胚珠的发育过程首先在胎座表皮下层的一些细胞经平周分裂,产生一团突起,成为胚珠原基。原基的前端成为珠心(nucellus)。珠心是一团相似的薄壁细胞,原基的基部成为珠柄。由于珠心基部的表皮层细胞分裂较快,产生一环状的突起,逐渐向上生长扩展,将珠心包围,此包围珠心的组织即为珠被(integument),仅在珠心的前端留下一小孔,即珠孔。
三、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一)胚囊的结构
胚囊(embryo-sac):是被子植物的雌配子体,由卵细胞、助细胞、极核和反足细胞组成的结构。 1.卵细胞是一个有高度极性的细胞,通常它的壁在珠孔端最厚,接近合点端的壁逐渐变薄。棉花、玉米等植物,其卵细胞合点端的壁消失,只有质膜与中央细胞的质膜为界。卵细胞核大,核仁的RNA含量高于胚囊中其他细胞,细胞内常有一个大液泡。核和细胞质等在卵细胞内的分布也常有明显的极性,如向日葵、烟草等植物卵细胞的细胞质通常集中在合点端,核也位于合点端,大液泡则居于珠孔端;成熟卵细胞中,质体和线粒体常退化,数量减少(棉花和向日葵除外),内质网及高尔基体也常变得稀少或不发达,反映出卵细胞代谢活动的强度是低的。小麦、玉米、百合、金盏菊等植物的卵细胞,常含大量淀粉粒,有的还有脂肪小滴和RNA等,它们可能用于卵细胞的受精和胚早期的发育。 2.助细胞与卵细胞在珠孔端排列成三角形。它们也是有高度极性的细胞。助细胞的壁和卵细胞一样,也以珠孔端为最厚,向合点端逐渐变薄。助细胞最突出的特征是在珠孔端的细胞壁上有丝状器(filiform apparatus)结构,它是壁向内延伸的部分,类似传递细胞壁的内褶突起。丝状器主要有果胶
14 / 22
质、半纤维素及纤维素等组成。不同植物的组成常有变化。丝状器的结构,大大地增加了质膜的表面面积,这可能与助细胞的功能有关。
3.中央细胞是胚囊中最大的一个细胞,也是高度液泡化的细胞。成熟胚囊的增大,主要由于中央细胞液泡的膨大。中央细胞的壁厚薄变化很大,在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相接处,通常只有质膜而没有细胞壁;而与反足细胞相接处,则具有胞间连丝的薄壁。不少植物中央细胞壁的内侧也有许多指状的内突,说明它能从珠心组织或珠被组织吸取营养物质,中央细胞的细胞质内在不少植物中发现含丰富的质体、核蛋白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中央细胞的极核或次生核常被许多细胞索悬挂在高度液泡化的细胞中间,极核通常很大,核仁也很大。
4.反足细胞是胚囊中一群变异最大的细胞,不仅细胞数目可差异很大,在细胞的结构上也因植物而有各种变化。一般在反足细胞与珠心细胞和中央细胞相邻处,通常为有一层电子透亮的、有纤丝组成的细胞壁。反足细胞具有从珠心吸收营养物质,经过反足细胞输入中央细胞的功能。大多数植物反足细胞的细胞质含丰富的质体、核蛋白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反足细胞是代谢活动非常活跃的细胞,对胚囊的发育具有吸收、传输和分泌营养物质的多种功能。除一些植物的反足细胞能存在较长的时间外,在多数植物中,它们通常是短命的,在受精前或受精后不久即退化。
(二)胚囊的发育
首先,在胎座表皮下层的一些细胞经平周分裂,产生一团突起,成为胚珠原基。原基的前端成为珠心(nucellus)。1 珠心是一团相似的薄壁细胞。原基的基部成为珠柄(funiculus)。 通常在靠近珠孔一端的表皮下,逐渐形成一个与周围不同的细胞,即孢原细胞(archesporial cell)。孢原细胞的体积较大,细胞质较浓,细胞器丰富,RNA和蛋白质含量高,液泡化程度低,细胞核大而显著,壁上具有很多胞间连丝。在分化时,核内DNA合成 至四倍体或4C水平。孢原细胞在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发育长大成胚囊母细胞(embryo-sac 2 mother cell或EMC)。其发育的形式随植物不同而有差异。很多被子植物,包括棉花等作物,其孢原细胞先进行 一次平周分裂,形成内、外两个细胞:外侧的一个称为周缘细胞( parietal cell),内侧的一个称为造孢细胞(sporogenous cell)。 周缘细胞继续进行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增加珠心的细胞层数,而造孢细胞则长大形成胚囊母细胞。 胚囊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由于珠心基部的表皮 层细胞分裂较快,产生一环状的突起,逐渐向上生长3 扩展,将珠心 包围,仅在珠心的前端留下一孔。此包围珠心的组织即为珠被 (integument)。 15 / 22
4 减数分裂的二次分裂:形成四分体。 近珠孔端的3个细胞退化。近合点端的细胞逐渐发育为单核 胚囊。并从珠心组织中不断吸取营养物质,体积不断5 增大,细胞核也稍有增大,同时出现大液泡。以后单核胚囊进行三次有丝分裂形成八核胚囊。 6 第一次分裂,分别移到胚囊细胞的两端,形成二核胚囊。 第二次分裂,形成四核胚囊。胚囊细胞进一步长大,核暂7 时游离于共同的细胞质中。 第三次分裂,形成八核胚囊。随后,每一端的4核中,各8 有1核向胚囊的中部移动,互相靠拢。 9 成熟的八核胚囊。珠被前端留下一小孔,即珠孔。 16 / 22
周缘细胞
平周分裂 珠心的一部分
珠心 孢原细胞 造胞细胞 小麦、水稻 胚囊母细胞 减数分裂 四分体
(珠孔端3个消失,合点端1个发育) 反足细胞(3个,n) 中央细胞(1个,2n) 卵细胞(1个,n) 助细胞(2个,n) 单核胚囊 3次有丝分裂 成熟胚囊
胚囊的发育除了蓼型之外,还有贝母型(百合型、四孢型)、葱型(双孢型)、五福花型、椒草型、白花丹型、待宵草型等类型。
第四节 开花、传粉和受精
一、开花
开花(anthesis):当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中的胚囊(或二者之一)已经成熟时,花萼和花冠即行开放,露出雄蕊和雌蕊。
开花习性:一、二年生开花一次,开完花就死亡。多年生植物到一定年龄才开花,以后每年开花一次。竹子为多年生植物,一生只开一次花。开花后地上部分死亡,
开花季节:早春、秋季。
开花的昼夜周期性:许多植物每天定时开花,亚麻是早上开花,晚上闭合;曼佗罗则是晚间开花,白天闭合。
开花期:长短不一,每一朵花保持多久各有不同,昙花开花1-2小时后凋谢,有的植物人第一朵花到最后一朵花开放可维持1-3月,如热带兰科植物。
花开后,花药逐渐失去水分,花药收缩,在花药凹陷地方开裂,纤维层与薄壁细胞交接处结合力较弱。
二、传粉
传粉:成熟的花粉粒借外力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传粉(pollination)。 植物的传粉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 1. 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及其生物学意义
(1)自花传粉:同一朵花上,两性花才能发生,花较小,无蜜腺,无香味,雌雄蕊同时成熟,雌雄生殖细胞来自同一朵花,具有基本相同的条件,遗传差异性少,结合后产生的后代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有些植物有闭花授精现象,开花前,雌雄生殖细胞已结合,完成了生殖过程,如豌豆、花生。 (2)异花传粉:花粉粒落在另一朵花的柱头上。
17 / 22
有两种情况:
i. 同株植物;花与花之间的同株异花。 Ii.不同株植株间的同种植物的异株异花。
自然界多数被子植物是异株异花传粉,有更多的优越性,雌雄生殖细胞来自不同花,不同植株,不同环境,遗传性差异较大,产生后代生活力较强,而在天气异常,低温阴雨,风雨太大,自花传粉在这时具有意义。
2. 花的结构、生理功能适应异花传粉的性有: (1) 单性花:各种瓜类、玉米、桑等; (2) 雌、雄蕊异熟:雄蕊先熟,如向日葵;雌蕊先熟,如柑桔类。 (3) 雌雄蕊异长:如荞麦(三角麦)长柱花:雌蕊花柱长,柱头凹凸面大,雄蕊花丝短,花粉少。
短柱花:雌蕊花柱短,柱头凹凸面小,雄蕊花丝长,花粉粒大。 (4) 自花不育:同朵花花粉落在同朵花的柱头上,花粉不萌发,或萌发不好,如大白菜。 3. 风媒传粉的花与虫媒传粉的花:
(1) 风媒花:靠风力传粉的花,称为风媒花,如裸子植物,禾本科,莎草科,占被子植物的20%。
风媒传粉的花花被细小,无鲜艳的颜色,无香气,无蜜腺,花丝细长,丁字着药,易被风吹摇动,花粉量多,小,轻,外壁光滑,无花纹,雌蕊柱头较大,扩展成羽毛状。
(2) 虫媒花:靠昆虫来传粉:是长期对环境的适应,能更好地吸引昆虫、颜色鲜艳,花大,香气
浓,具蜜腺或花盘,花粉粒大,外壁粗糙,或结合成花粉块。80%的有花植物靠昆虫来传粉。昆虫的种类极多,蜂、蛾、蝇、甲虫形态结构产生特化来适应于特定的昆虫。
如果传粉时自然条件不好,无风,低温,阴雨,风雨很大,将减少传粉的机会,作物结实率
也会受到影响。
(3) 人工辅助传粉:雌蕊的柱头能获得充足的花粉,砂仁自然结实率低,靠彩带蜂传粉,但彩带
蜂繁殖率低,用人工授粉可提高受粉率40—80%。
三、受精
受精是指雌、雄性细胞即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融合的过程。传粉是受精的必要前提条件。 (一)花粉粒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
花粉粒与柱头间相互识别(recognition),如是亲和(compatible)的,则花粉粒从柱头上吸水。吸水导致内部压力增加,使内壁在萌发孔处向外突出,逐渐形成花粉管。在角质酶和果胶酶的作用下,花粉管穿过柱头乳突的已被侵蚀的角质膜,经乳头的果胶质-纤维素壁,进入柱头组织。花粉管吸收花柱中的营养,经花柱道或引导组织不断生长深达胚珠。
花粉管在花柱中不断伸长,有两种情况,花柱中空的,沿着花柱道不断延伸(单子叶植物)。花柱实心的,花粉管沿着花柱的引导组织(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供给花粉管以营养物质,在双子叶植物中常见)的细胞间隙而延伸。花粉粒的内含物进入花粉管,细胞核集中前端,营养细胞核,两个精细胞或生殖细胞和营养核,如系生殖细胞,则在它到达花粉管前端时才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精细胞。
花粉管进入胚珠的方式有3种:珠孔受精、合点受精和中部受精。 (二)双受精作用 1.双受精过程:
精细胞从珠孔进入胚中,珠孔受精(多数植物如此),也有从合点进入胚囊,为合点受精(如木麻黄等)。
根据电镜研究,花粉管进入胚囊助细胞起一定作用,助细胞有向药性,花粉管穿老过胚囊壁进入1个助细胞,花粉管破裂,里面的内含物溢出,营养核解体消失,1个助细胞解体消失,其中1个精细胞核与卵细胞核融合成为受精卵(2n),发育成为胚;另1个精细胞与中央细胞的两个极核融合成为受精的中央细胞(3n),发育成为胚乳。这就是“双受精”。
18 / 22
卵细胞核和中央细胞核各自同时和2个精核融合,这种现象叫做双受精现象,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双受精后,反足细胞和另1个助细胞解体。
双受精的意义:使胚具有父母双方的遗传性状,供给胚发育的胚乳也有父母本双方方的遗传性状,由胚形成植物体的后代生活力强,被子 植物种类多,分布广,双受精是内在的因素之一。 (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1.无融合生殖:在正常情况下,被子植物胚囊中卵细胞受精后,产生受精卵(经过休眠),发育胚。但有些植物不经过雌雄生殖细胞结合,产生胚。 (1) 卵细胞不经过受精直接发育成胚(1n):单倍体孤雌生殖(蒲公英) (2) 助细胞或反足细胞直接发育成胚(1n):单倍体无配子生殖(百合、韭) (3) 珠心或珠被细胞直接发育成胚(2n):二倍体无孢子生殖(柑桔)
2.多胚现象:通常在一个胚珠中只产生1个胚,如一个胚珠中产生2个以上的胚称多胚现象。如柑桔类,1个种子有4—5个胚。导致多胚现象的原因:无融合生殖是产生多胚现象的原因之一,在1个胚珠内有多个胚囊(木麻黄科),由于在一个受精卵发育成胚中,分裂成几个胚(兰科)。
第五节 种子和果实
一、胚的发育
受精卵(2N)外面产生纤维素的细胞壁,经休眠横分裂成两个大小不等的细胞,靠近珠孔端的细胞较长,高度液化,称为基细胞,远珠孔端的细胞较小,细胞质较浓,称为顶端细胞。基细胞经过分裂形成胚柄细胞。顶端细胞也同时进行分裂,经过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阶段,发育成幼胚。随着胚的发育,胚柄不断伸长,将胚体不断推向胚囊深处。(顶端细胞经2次纵(球形胚),上面4个发育成胚芽、子叶,下面4个发育成胚轴,胚根,8个细胞分裂成球形胚体,经细胞分裂分化,两边分裂较快,成子叶原基,中央凹陷处为胚芽,此时形成了心形胚。胚体下半部成胚根、胚轴,单子叶植物子叶原基发育不均等,一个子叶原基发育成子叶,另一个子叶原基退化,只留下一些痕迹。)
二、胚乳的发育
胚乳的形成:胚乳由受精的极核(受精的中央细胞)发育而来,胚乳发育在先(先于胚乳的发育),不经休眠。胚乳(3N)形成的方式:
1. 核型胚乳:胚乳核不经过休眠,进行多次的核分裂,由外到内向心发展。整个胚囊最后被胚乳
细胞充满,将胚包围起来。咖啡形成几百个游离核,才进行细胞质的分裂,形成细胞壁。核形胚乳是最普遍的,如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离瓣花。
2. 细胞型胚乳:胚乳核每次分裂都伴随着细胞质的分裂和细胞壁的形成,无游离核阶段,如双子
叶植物的合瓣花。
3. 沼生目型胚乳介于核型胚乳与细胞型胚乳之间,初生胚乳核第一次分裂时形成横壁,把胚囊分
成珠孔室和合点室。珠孔室较大,核多次分裂成游离状态,并一直保持游离状态。如单子叶植物沼生目:泽泻、慈菇,某些百合植物。
胚的发育,胚乳的形成,胚囊外围的珠心组织不断被胚、胚囊发育时吸收掉。
成熟种子一般看不到珠心组织,有的植物珠心组织反而增大,形成一种类似胚乳的贮藏组织,称为外胚乳,如石竹科、藜科、苋科(苋科有外胚乳无内胚乳)、睡莲科。外胚乳与内胚乳功能相同,但来源不同。
多数植物是有胚乳种子,无胚乳种子如豆科植物,有外胚乳的植物占少数,胡椒、姜有外胚乳和胚乳;苋、甜菜有外胚乳无胚乳。
三、种皮的形成
胚、胚乳发育的结果使胚珠体积增大,胚珠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珠被通过一系列变化形
19 / 22
成种皮,内珠被形成内种皮,外珠被形成外种皮,如蓖麻、苹果等。但有些植物,如毛茛科、豆科等,内珠被在发育过程中被破坏掉,只有外珠被发育成种皮。另有一些植物,如玉米、小麦、水稻外珠被被毁坏,内珠被发育成种皮。
有的植物具有由珠柄或胎座发育而成的假种皮,包被于种皮之外,如荔枝、龙眼果实中肉质可食用部分就是假种皮。
四、果实的形成和类型
1.果实的形成和结构
果实的形成:胚囊中的卵细胞经过受精,花萼、花冠、雌蕊群、柱头、花柱枯萎(有的植物花萼宿存:如茄、柿、茶),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发育成果皮。
果实的构造:果皮和种子。果皮可分成三层:外,中,内果皮。通常难于分辨,三层果皮合生在一起,如花生,豆类。 2.单性结实和无籽结实
一般说来要经过受精后才能结实,但有些植物不经过受精作用也能形成果实,但果实内不含种子,如葡萄、香蕉、菠萝等。单性结实有两类:一为自发单性结实(authomous parthenocarpy),一为诱导性单性结实(induced parthenocarpy)。农业生产可用植物生长素处理将要开放的花蕾,诱导单性结实。单性结实能形成无子果实,但无子果实不一定完全由单性结实所致。 3.果实的类型: (1)按来源分:
a. 真果: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桃、柑桔、柿等。
b. 假果:除子房外还有花的其他部分参加果实的形成,最常见的是花托、花被、花轴,苹果、梨、
番石榴等。
(2)按果实形成时是一朵花或花序可分:
c. 单果:1朵花只有一个雌蕊(单雌蕊或复雌蕊)该雌蕊发育成一个果实,如大多数植物。
d. 聚合果:一朵花由几个离生雌蕊组成,每一离生雌蕊形成一个小果,很多个小果聚生在花托上。
如八角、莲、木兰科植物。
e. 复果(聚花果):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如桑椹,是雌花序,每朵雌花形成一个果实,吃用的
是果肉质花被(只有花萼,无花冠)。菠萝吃用的是花序轴,吃用时运动去世掉的是苞片和花被。无花果的食用部分是肉质的花轴。
(3)按果实的性质及成熟后是否开裂可分为肉果和干果两类: f. 肉果:果皮肉质化,又可分为:
a) 浆果:果皮除外面几层细胞外,大部分肉质化,富含汁液。如蕃茄。
b) 柑果:柑桔植物果实由多室子房、上位子房发育而来,是真果,外果皮革质,具油囊,中果皮
疏松,内果皮薄膜向内愈合成囊状,分隔成室,内面长出多细胞的肉质表皮毛,柚吃多细胞表皮毛,柑、桔、橙吃内果皮及其多细胞表皮毛。
c) 瓠果:瓜类所特有,由下位子房发育而成的假果。花托与外果皮结合为坚硬的果壁,中果皮和
内果皮肉质,胎座常很发达。
d) 核果:内果皮坚硬,由石细胞构成,将种子包在里面,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是主要的食用
部分。李、桃、杏、橄榄种子在内果皮中,桃仁、杏仁、榄仁是种子。椰子中果皮纤维质,内果皮坚硬,称椰壳,内面才是种子,有硬化胚乳和水样胚乳,球形胚。
e) 梨果:由下位子房发育而来,假果、花托和子房愈合,外果皮和花托无明显界线,中果皮肉质,
带酸味,内果皮革质,吃用部分是花托。
g. 干果及其类型:果皮干燥,根据果实成熟后果皮是否开裂划分为裂果和闭果: a) 裂果:
i. 荚果:由单雌蕊发育而成,果皮沿着背缝线和腹缝线同时开裂成两瓣。豆科植物的果实,但有
20 / 22
些豆科植物的果实不开裂,如花生,或成节荚,成熟时一节节脱落。
ii. 骨突果:由一个心皮或离生雌蕊心皮形成,果实成熟时沿着背缝线或腹缝线开裂,如羊角拗、
八角、木兰科,常见的是两个以上的骨突果聚生在花托上。
iii. 蒴果:由2个或2个以上心皮所组成的合生雌蕊发育而成中轴胎座。开裂方式各种:纵裂:室
间,室背,如棉花,茶;盖裂:马齿苋;孔裂:罂粟。
iv. 角果:由两个心皮组成的合生雌蕊发育而来,属十字花科的果实,侧膜胎座,两心皮边缘合生
部分长出一假隔膜次生性将一个子房分成两个沿着两个腹缝线自下而上开裂,中间留下假隔膜。角果可分为长角果和短角果,如荠菜。
b) 闭果:果实成熟后果皮不开裂。
i. 瘦果:果由1-3心皮组成,内含1种子,成熟时果皮与种皮易分离。1心皮如石龙芮,2心皮如
向日葵,3心皮如荞麦。
ii. 颖果:禾本科植物的果,仅含1种子,果皮与种皮不易分离。如糙米粒,麦粒,玉米粒。 iii. 翅果:果皮延伸成翅状,如杜仲,枫杨,槭属等。
iv. 坚果:果皮坚硬,革质,种子1粒,在坚果有总苞的如壳斗科的板栗。
v. 双悬果:由2心皮组成的下位子房发育而来的假果,成熟后果实分成两个小果,处下而上离开
悬挂在中央果轴(心皮轴)的顶端。如茴香,葫萝卜等伞形科植物。
五、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风、水、动物和人类、自身开裂时的弹射力。没有适应传播的机制的果实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增加种群的数量,实际上传播方式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第六节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被子植物个体的生命活动,一般从上代个体产生的种子开始。经过种子萌发,形成幼苗,逐渐成长为具有根、茎、叶的植株。植株经过一段时间的营养生长,然后在一定部位形成花芽。在花芽发育成花朵时,雄蕊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的花粉粒,花粉粒萌发,形成两个精细胞(雄配子);同时,在胚珠内形成胚囊母细胞,胚囊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胚囊,胚囊中又产生卵细胞(雌配子)、极核(或称中央细胞)等。这时,植株就开花、传粉和受精,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合子(受精卵),随后,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与极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最后发育成为胚乳;珠被发育为种皮。从而形成了新的一代种子。“从种子到种子”这一整个生活历程,称为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稻、麦、棉花、番茄、南瓜、油菜等一年生和二年生植物,在种子成熟后,整个植株不久枯死。茶、桃、李、柑桔等多年生植物则经多次结实之后,才衰老死亡。
在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中,都要经过两个基本阶段;一个是从合子开始,直到胚囊母细胞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为止。这一阶段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为二倍体(2N),称为二倍体阶段(或称孢子体阶段)。另一个是胚囊母细胞和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成熟胚囊(雌配子体)和2个或3个细胞的花粉粒(雄配子体)为止。这时,其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单倍体(N)的,称为单倍体阶段(或称配子体阶段)。被子植物的整个生活史的过程中,单倍体阶段极短,由二倍体阶段到单倍体阶段,必须经过减数分裂过程才能实现。二倍体阶段较长,由单倍体阶段到二倍体阶段的转折点,就是精卵融合为合子。所以,减数分裂和精卵融合(受精)是被子植物生活史中的重要环节和转折点。单倍体阶段不仅时间短,而且不能独立生活,须寄养于二倍体上以获得营养物质,来营造自身。
21 / 22
本章小结
1.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包括花、果实和种子,学习这一章时,首先要了解花的各组成部分,掌握从花芽分化直到果实、种子发育的全部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规律。要从整体上把握生殖过程这一复杂的变化过程,要认识到这些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2.花是适应生殖作用的变态短枝。一朵典型的花,由花柄、花萼、花瓣、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最重要的是雄蕊的花药和雌蕊的子房。禾本科植物的小穗由第1颖、第2颖和几朵小花组成,小花由1枚内稗、1枚外稗、2枚浆片、3—6枚雄蕊和1枚雌蕊组成。
3.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花药由花粉囊壁、花粉囊和药隔组成。花粉囊是产生花粉粒的地方。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孢原细胞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外层称周缘细胞,里层称造孢细胞。周缘细胞分裂形成药室内层、中层、绒毡层,它们与表皮一起构成花粉囊壁。与此同时,造孢细胞分裂形成花粉母细胞,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核花粉粒,进一步分裂形成二胞或三胞的成熟花粉。
4.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子房内有胚珠,胚珠由珠心、珠被、珠孔、合点和珠柄等几部分构成。胚囊的发育过程中,首先在近珠孔的珠心表皮层下形成孢原细胞,孢原细胞发育为胚囊母细胞,胚囊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直线形的四分体,近珠孔端的3个消失,近合点端的一个发育成为单核胚囊。单核胚囊经三次有丝分裂,发育为成熟胚囊。成熟胚囊包括1个卵细胞,1个大型的中央细胞(内含2个极核或1个次生核),3个反足细胞(位于胚囊合点端),2个助细胞。
5.当雌蕊、雄蕊成熟后,即可开花。花粉粒由花粉囊中散出,借外力传到雌蕊柱头上,称为传粉。传粉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异花传粉对植物生活有利。花粉粒与柱头识别后,亲和的则萌发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经花柱进人胚珠的胚囊并释放2个精细胞,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称为双受精,分别形成合于和初生胚乳核。双受精作用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现象。
6.受精以后,合子发育成胚,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房以外的其他部分参与形成的称为假果。果皮由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组成。 7.果实分为单果、聚合果、聚花果(复果)三种类型。单果是花中只有一个雌蕊形成的果实,分为肉质果和干果。肉质果包括浆果、核果、柑果、梨果、瓠果等类型。干果分为裂果和闭果,裂果包括荚果、蓇葖果、角果、蒴果,闭果包括瘦果、颖果、翅果、坚果、分果(双悬果)。聚合果是一花内有若干个离生心皮形成的果实。聚花果为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
8.被子植物从种子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再形成种子的过程称为被子植物生活史。
22 /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