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来源:小奈知识网
百家论坛

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李兰竹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摘要:校企合作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入手,以建立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充分的发挥人才在创新建设中的作用。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分析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说,不同的学者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将重点放在了教育教学的创新上,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以达到促进人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而一部分的学者还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教育的创业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培养具备开创性质的人,对人进行事业心、进取心等心理层面上的培养以及树立自己独立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技能的教育模式。还有一部分学者标新立异,从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及实践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其能够独立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确定创业创新意识,实现掌握创业基本技能的教育模式。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它也是创业的灵魂所在,创业的本质就是进行事物的再创造,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开创什么企业、公司,而是要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会在社会上生存,学会怎么去发展,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教育教学手段。2.2.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类型这一类型主要指的是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纸上谈兵型教育有机的整合起来,采取增设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相对要薄弱一些,很多的院校都缺乏实训场地,只有理论建设,没有实践建设。2.2项目培育型主要指的是我们的高职院校让学生根据自己项目培育型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也是按照自由选择的原则,这也是一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类型。这一类型的实施主要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计划有关,有些项目培育是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完成的,还有的是在创业基地完成的,还有一部分则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现的。因此高职院校会通过筛选一些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来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的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2.3这一类型主要是我们的高职院校通过事先的校内选拔,精英培训型先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单独的开设创新班、精英班,这样做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类型也是我们高职院校目前最受欢迎的教育模式之一,因为这种类型不仅可以满足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能够通过组建精英班来培养一部分高素质人才,让这部分人才带动其他学生的进步,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又一大独特之处。3.3.1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怎样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建校企参与组织支持体系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相互支持的组织机构,然后利用这一组织机构来增强企业的资源投入力度,我们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看做是一种专业,这一专业主要体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创建由学校党政领导带头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以及学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此外还负责开展创新教育的咨询和指导工作。而另一方面则是建立由教学管理人员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学院的建立主要负责的是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校企共同创建实践训练项目等工作,学院的建立不仅可以向在校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还可以为待业的社会人员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咨询工作。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在学院建立的基础上成立创业校友会,让更多成功创业的毕业生返回母校谈谈自己的创业心得。3.2教育如果缺少评价的话,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反馈体系就会非常的单一,没有任何的可变性,因此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一定要有科学的合理的反馈机制来辅助才可以,而我们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根据用人单位对当前实习毕业生的满意程度而定的,所以说企业也就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的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从企业岗位对创新创业要求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来获取评价的数据,进一步的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搭建和师资队伍等要素要求,逐步的提高人才与企业之间的默契程度。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来看,在认知层面上,我们还没有将其与国家的实际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也没有将其作为一种人才的培养战略来考虑。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我们还没有很好的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来进行构建,基于此,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一定要从理念上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的开展校企合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创业的观察与思考[1]张永奇;程明武——以创业经济学为视野;周宝玲;许娜;机遇与挑战[A];:新时期青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2008)[C];研究[2]年[A];陈晓红第四届;王傅强(2009);王慧民中国管理学年会;我国不同地区的创业特征比较——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文献评述[3]张玉利[A];第四届;田新;(王瑞2009;不确定条件下的创业决策年)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手段导向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与发展状况[4]秦志华[C];2009年[A];;赖晓第五届;胡浪(2010;创业活动不确定性研究的理论渊源)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以北京为例[5]吴强;李二勇[A];;[C];2010年创新驱动与首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机制创新研究“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备案课题,课题编号:ZJC1215143作者简介:李兰竹(1985.6-)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学本科。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2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