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深化改革,构建一个新型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是完成既定目标的根本保证。
统筹全局规划先行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新理念,农业部提出的“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就是立足全局、立足市场、立足人本的一种新理念。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科学规划,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以怎样的理念建立国家支农体系. 科学规划,应该是以人为本,和谐为先,不能“以补为买”,“拆东补西”。必须平衡地区关系,平衡产业关系,由“数字增长”投入向“农业发展”投入转变。
规划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第一产业,农产品的加工业亟待重整规划。近年来,加工能力增长快于原料生产能力增长的状况越来越明显,两者若不能协调发展,必定是他人获利。发展现代农业,要有超越农业的大规划。
深化改革体制跟进
减少成本: 目前,农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行政成本过高。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少,但资金使用效益不佳。原因在于多头管理,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发放分散,环节复杂,执行成本高,应整合项目,减少环节,便于操作。创新投资机制,整合现有资金和项目,提高使用效率。
相互协作: 农业部门现在的难处在于管理的片断化。土地整理是涉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农业部门不参与,不利于解决耕地减少和增加粮食产量的矛盾。农业
部门应参与基本农田补划工作,争取将土地整理资金用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农业部门不参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障。
精兵简政, 提高效率: 改革成效定位在减员撤机构上,而首当其冲被减的又是农口各站所。实际情况是,现在基层是事多得没人干,而不是人多得没事干。机构改革应该是自上而下,应该跨部门进行职能整合,合并同类项。应该从政策到位的状态确定机构的效益模式。
深化改革,必须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前提。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循序渐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
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