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2-4956 CN11-2034/T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第37卷 第12期 2020年12月
Vol.37 No.12 Dec. 2020
DOI: 10.16791/j.cnki.sjg.2020.12.005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张 琤1,李 明2,高 航2
(1. 太原理工大学 办公室,山西 太原 030024;2. 太原理工大学 大数据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太原理工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秉承“自由探索,兴趣驱动”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了“五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基于该模式构建了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和生态育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创了新书院制的生态育人试验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新书院制
中图分类号:G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956(2020)12-0017-04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Cheng1, LI Ming2, GAO Hang2
(1. Party Committee Offic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2. Big Data Colleg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gards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s a breakthrough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Free exploration and interest driving”, the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Five innovation +”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model.Based on this model,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talent training system for the curriculum education, culture educ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education has been constructed, the ecological education experimental field of the new academy system has been created, and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system; new academy system
*总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特点,正在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2]。因此,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3]。
惟改革创新者胜”。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创新”出现了几十次,可见国家对创新的重视。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既是各高校肩负的责任,也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关键环节[1]。地方本科院校因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办学模式多元等
收稿日期: 2020-06-04 修改日期: 2020-07-12
基金项目: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指令性项目(J2018023) 作者简介: 张琤(1977—),女,山西太原,博士,讲师,办
公室副主任,山西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
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E-mail: zclgx@126.com
1 构建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的“五创+”
育人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单个环节,而是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为所有大学生的选择,这是对当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一种改革与完善[4]。我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积极对接山西省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秉承“自由探索,兴趣驱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
18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校”等[5]。
我校2013年着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依托自身学科优势与特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山西省区域发展特点,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提出“五创+”创新创业育人模式。该模式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双创”教育的顶层设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相融合,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深植于人才培养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五创+”着眼于创,核心在育,从不同维度调动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赋能升级,由5个工作层组成梯度复合化的金字塔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每一工作层有其特色平台和培养重点。“创想天地”开展课程育人,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融合为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育才天地;“创智群落”引导学生社团营造创新创业生动氛围,实施文化育人;“创新平台”开展科研与竞赛活动,实现实践育人;“创客空间”推动“政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下的协同育人;“创业苗圃”为学生创业实战提供孵化服务,进行生态育人。以“创想天地”“创智群落”涵育“创新平台”,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夯基垒台,为创新教育强势筑底;以“创新平台”“创客空间”支持“创业苗圃”,通过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立柱架梁,支撑创业实践冲高问顶,最终形成“五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见图1)。
图1 “五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 “五创+”育人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
2.1 全面纳入“五创+”模式,强化课程育人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对学生后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是十分必要的。我校不断优化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以成果为导向,加强体系化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着力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至少设置2个学分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实践环节中设置2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同
时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创新领导力等30余门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并打造了大学生创新、创造和实践方法、大学生现代工程综合创新实训等双创线上精品课程和服饰创新创业等线下精品课程,使双创融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做到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持续推进卓越计划试点班、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菁英班、工程科技创新实验班等多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系统设置机械创新设计、化工创新实验、安全创新实践等课程上,实行导师制、小班化教学,开展研讨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017年,我校成立了基础学院,开设了工科试验班,探索培养基础知识雄厚,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实践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且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学校基于“五创+”模式还提出了新书院制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有效的课程体系设计。 2.2 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生动氛围,打造文化育人
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教授,还需要校园文化的引导和渗透。我校注重“五创”融合,致力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集群,创建个性化、专家化的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已建立了超算中心、晋豹车队等32个校内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基地。同时,学校还建有38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包括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大学生专业创业园等,基本实现了学科全覆盖、学生全覆盖。同时,着重打造“云顶”ICT、“畅逸”文化创新、“匠坊”工程应用三大引领示范平台,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向高端化、差异化、协同化方向发展。此外,学校还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开展系列创新创业大讲堂,建立校内外
创新创业导师库。当前,校园内充满了开拓创新、相互共享、探索进取的文化氛围,学生自发的跨专业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学习型组织,利用群体的力量不断开拓个体的认知边界,使学习共享成为一种默认行为,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
2.3 充分提供科研活动与科技竞赛平台,实现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是高校引导学生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加深理论认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6]。我校充分利用理工科院校背景优势,以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会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08年以来,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已启动13批,共立项资助1 200余项,其中国家级210项、省级333项,共有6 000余名学生参
张 琤,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19
与,涉及近700名教师,覆盖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建设体系。学生自主创建《创新通讯》,成功出刊120余期,建立线上“太理大创实践环境优质资源”微信平台,展示教师团队的实践环境及指导经验。同时,学校要求各实验室设立设计性、综合性开放项目,实行学生实验室双向选择,以项目推动实验室开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此外,学校还开展创意集市等创新创业活动,并广泛推动师生参与科技竞赛,仅2018年全校就有1 200人次教师、10 000多人次学生参与了各类各级竞赛项目132项,获省级以上奖项849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年度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排行榜中,我校以总分84.34分位列第26位。
2.4 广泛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育人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7]。我校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工作,注重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制度化。聚合社会优质资源,联合企业共建众创空间、工程中心、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引导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8]。2010年,学校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开展试点,与30余家大中型企业深度合作,获批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且5个试点专业全部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2年,学校首批进入教育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开展化工精英班,把优秀科研人员、先进实验室、前沿项目等优质科研资源引入育人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本领。
目前,学校共有18个专业通过认证,并有3个专业进入考查。学校与、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共建了10多个联合研究院,为师生提供创新研发平台;与中国移动山西公司、三一重工等10多家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200余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华为、浪潮、曙光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协作平台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路径,有效激发企业研究所等参与合作的内生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育人深度融合。
2.5 积极创造项目孵化条件,构建生态育人
在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打造生态育人环境[9]。我校建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构筑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纵向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
业化研究直至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新路径。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引导和推动创业投资、创业孵化与成果转移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面向企业和产业需求,向全社会开放,主动解决企业核心技术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此外,成立了技术成果转移中心,提供创新成果孵化推介、扶持和转化等方面的服务;建设成立了我校“双创”基地,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条件;与区签订协议共建太原理工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着力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等提供技术支撑和现代化服务。学校多人获得“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山西青年奖章”“山西杰出青年创业奖”“大学生‘双创’之星”等荣誉称号。
3 基于“五创+”的新书院制生态育人模式探索围绕“五创+”培养体系,我校构建了新型书院制下的新书院生态育人模式(见图2)。学校通过探究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发展的现状,对基于新书院制的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有益探索。2017年,新书院生态育人模式吸引了众多企业和研究所的关注,它们主动进行投资和育人意向洽谈,有力地促进了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新书院生态育人模式是在有效整合与共享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化的非正式学习驱动教育组织形态创新,促进“互联网+”背景下工程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五创+”梯级递进、赋能、面向未来的自适应成长体系,形成学习、文化、实践、培养的矩阵化育人生态,从而构建起实现个性化发展教育目标的育人生态体系。书院以持续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本科生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构建跨界融合的泛在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学习选择和成长路径,促进高质量工程人才的培养制度与文化建设,形成顺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培养机制[10]。
4 结语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充分利用潜在的教育资源[11]。该培养体系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从人格、知识、能力、素养、价值5个维度建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自主学习、社群学习、合作学习、跨界学习和泛在学习的教改实践;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开展工程师文化建设、专业技术公开课、递
20 实 验 技 术 与 管 理
图2 新书院生态育人模式
进式项目实践、校企深度合作项目等,创建网络资源与现实资源兼备的工程教育资源支持架构;以场景化活动平台为依托,开展社区牵引性活动、社群协同性活动、团队竞赛性活动、创客综合实践活动等,构建学习时空拓展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推动了教师、课程、实践等资源的协同共建,建立了专业与创新创业资源协同共享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2]
张小惠,白帆,霍亚光.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 37(3): 28–30. 易高峰. 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J]. 中国高等教育,2017(9): 53–55. [3]
张雷,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4(9): 85–86.
[4] 胡海山,杜文博,陈平.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 过程的路径探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 34(9): 27–29.
[5] 张琤,常晓明,陈伟.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与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6): 9–11.
[6] 张家玮. 打通高校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J]. 内蒙古教育,2019(21): 1–4.
[7] 陈艳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究:以“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为例[J]. 改革与开放,2019(1): 107–110.
[8] 戴亚虹,李宏,邬杨波,等. 新工科背景下“学践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 34(12): 1–195.
[9] 王严淞. 凝聚共识·交流理念·分享实践:“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综述[J]. 中国高教研究,2016(7): 14–20.
[10] 高航,张琤,李卫国,等. 新书院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
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19(17): 49–51.
[11] 马永斌,柏喆.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 99–103.
(上接第8页)
[4] [5] [6] [7]
高禄梅,孙宇. 推动仪器设备院级平台建设,提升高校存量资源使用效益[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36(3): 5–8. 张欣,岳鑫隆,李文洋,等. 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机制与平台建设思考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36(2): 14–17. 刘彦强,王益民,阎冰,等. 提高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会质量的措施探究[J]. 实验室科学,2016, 19(3): 215–217. 王文君,刘淑云.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38(6): 269–272.
[8] [9]
陆文宣. 构建校院两级公共平台,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水平[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 37(9): 278–281.
周晓东, 闻星火,武晓峰, 等. 中国高校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体的现状与展望[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36(6): 12–15.
[10] 钟冲,高红梅. 新时期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体系
探索与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36(6): 1–7. [11] 张海峰,郑旭.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
享新举措[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36(6): 8–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