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将相和》
授课时间:2011-4-12
授课地点:512课室
授课教师:张晶
授课内容:第18课《将相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建的联系。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 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1、 复习上节课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大家能否说说课题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吗?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呢?
2、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其他两个两故事里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课时目标)
① 齐读课文第11-15自然段,想一想,在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请大家找出蔺相如的语言,并模仿表演一下。
A:“请您为赵王击缶。”“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问:为什么蔺相如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之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借机羞辱赵王。)
B:秦王没占到便宜,为什么又让赵王回去?(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② 同学们,请大家一起评论评论,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却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与蔺相如的身份不同,要求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赵国占了上风。)
③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请两位同学模仿蔺相如的语气说话。
3、 学习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① 分组朗读:第一组朗读第16自然段,第二组朗读第17自然段,第三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比一比哪个组读的最好,最具有感情色彩。
② 思考:为什么廉颇不服气?(指名读廉颇的话。)
③ 这个故事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真的有罪吗?(可以说有: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也可以说没有:廉颇只能说是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④ 表演“负荆请罪”
⑤ 从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⑥ 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二、回顾全文,总结主要内容。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含义(怎样来的?)
2、说说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第一个故事的结局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导致了第三个故事的发生。)
3、出示小黑板,进行小练笔,总结全文。
小练笔:
因为蔺相如在( )立了功,做了( );又在( )立了功,做了( )。廉颇
( ),所以将相不和。后来,廉颇听蔺相如说,他所以避着自己,为的是( ),很受感动,就( ),两人又和好了。
4、“小小人物评论会”,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完成同步作业第18课。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完璧归赵 立功 机智勇敢
蔺相如 渑池之会 再立功 心胸宽广
廉颇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