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目: 名: 院: 业: 级: 号:
导教师: 开题报告
营养调理剂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职称:
20 年 月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题
姓 学 专
班学 指 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课题的意义 培育壮秧是夺取水稻高产的重要环节,不同拌种剂和覆盖方式对培育壮秧有一定影响。水稻药剂拌种能提高水稻出苗率、减少苗期病虫害、增强水稻分蘖能力。而覆盖方式对秧苗素质有一定影响,对秧苗抵御外界气温突变的风险、病虫害都起着重要的屏障作用,并能调节苗床的温湿度。为探索不同拌种剂和覆盖方式对水稻的影响,以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覆盖方式以及不同拌种剂,比较水稻苗期秧苗素质、大田生长、产量等指标,为我国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营养调理剂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研究材料,探讨不同浓度的营养调理剂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营养调理剂对机插水稻不同秧龄秧苗质量的影响,从而指导生产实践。 2、国内外研究进展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战略目标,水稻从栽培到收获,生产环节多,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而水稻种植受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耕作制度、经济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种植水稻的方式、方法大不相同,以传统的手工移栽为主大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0%左右。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主要有机插秧、机抛秧、机直播3种模式。从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机械化种植必将取代手工种植[1]。水稻种植机械化将向着高性能机械化插秧、机械抛秧、机械直播3种模式并存的方向发展。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来考虑,水稻直播是较理想的栽培技术;水稻抛秧技术具有节省劳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节省秧田、省水、省肥、增产等一系列优点;机插秧的种植方法类似于手工插秧,特点是先育秧,后插秧,产量稳定,成本低、劳动强度小、工效快。根据我国主要稻作区水稻生产技术特点,机插秧将是替代人工插秧的主流技术之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目前世界上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有美国、日本和韩国。其中欧美国家以机械化直播为主,亚洲国家以机械化移栽为主[14]。水稻直播不需要秧田,可省去育秧和移栽的工序,是一种高效,省时省工,操作简便、低成本的水稻种植技术。该技术对水稻品种、生长期、灌溉条件、整地质量及杂草控制技术都有较严格的要求,对整地质量要求较高,一般应保证地表平整高度差在20mrn以内,否则由于水层难以控制,将直接影响水稻的出苗。同时为防止鸟类等危害种子、控制杂草和防止土壤返盐对出苗影响,一般采用播种后覆水的水直播方式,用水量大,不适合我国水稻生产的现状[15]。机插秧能缓解水稻生产季节与品种生育期的问题。适应性比较广,但需要育苗的环节。日本是水稻机械化插秧程度最高的国家。从育秧到插秧综合考虑,解决了带土中、小苗的插秧农艺问题,并首先实现了工厂化育秧作业,为插秧机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秧苗条件。20世纪80年代,日本全国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水稻栽培模式,育秧、插秧机械已实现了系列化、标准化,水稻机械化插秧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达到98%,居世界前列。 3、营养调理剂对机插水稻素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1) 素质 水稻高产,水肥是关键,营养调理剂的运筹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随着水稻产量的不断提高,营养调理剂施用量逐步增加。但肥料运筹不当,往往出现产量、肥效下降的现象。因此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如何调整营养调理剂运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研究表明[7],随营养调理剂增加,返青活棵后茎蘖数增加速度快,有效分蘖期内分蘖数多,成穗也多。水稻在不同生育时期其生长中心不同,分蘖期的生长中心是分蘖芽的生长,是决定穗数的时期,幼穗发育期是决定每穗粒数的时期,结实成熟期是决定结实率和粒重的时期,这三个时期与产量的构成因素是一致的,所以必须通过施肥来保证足够的营养。氮素对水稻分蘖的发生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分蘖期稻体内含氮率与分蘖数之间呈正相关,分蘖期水稻功能叶含氮率为3%~5%时,分蘖大量发生,低于2.5%分蘖显著减少[8]。 我国对水稻产量、品质的研究由来已久,彭长青等[9]研究了营养调理剂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提高基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配合施用穗肥有利于提高产量;单位面积总颖花量的显著增加是机插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钱银飞等[10]以杂交中粳徐优40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营养调理剂对机插杂交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杂交稻徐优403适宜营养调理剂以施N225 kg/hm2为宜;营养调理剂主要影响稻米品质中的垩白度和垩白率,其次为消减值,而对其它品质指标影响较小;品质性状中的加工碾磨品质、稻米的表面积、横面积可与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产优质统一,而其它品质指标则表现为对营养调理剂存在负响应。胡剑锋等[11]增施营养调理剂能促进长秧龄机插稻分蘖的发生,改善了群体光合特性;随着营养调理剂的增加,群体生长率和各生育时期对应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大,叶的物质转化率和物质输出率增加,茎的物质转化率和物质输出率却降低,各生育期稻株氮素积累量增加,叶和茎的但运转量增加,但运转率降低;氮素产谷效率、收获指数、干物质生产效率都随营养调理剂的增加而减小,营养调理剂利用率随营养调理剂的增加而增加,产量随营养调理剂的增加而提高,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随营养调理剂的增加而增大。 一、 参考文献 [1] 张杰明. 浅析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趋势及对策[J]. 农机推广与安全, 2006(12): 2-3. [2] 钱银飞,张洪程. 移栽密度组合对机插水稻淮稻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31): 41-48. [3] 李仁清,卢雪忠. 不同移栽密度对“常优1号”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J]. 上海农业科技, 2005(2): 41-42. [4] 李世峰,刘蓉蓉,吴九林,等. 不同播量与移栽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 2008(1): 72-74. [5] 葛红芳,魏亚明,陈俊,等. 机插水稻不同栽插密度试验简报[J]. 上海农业科技, 2008(1), 36-37. [6] 周培南,冯惟珠,许乃霞,等. 营养调理剂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J]. 江苏农业科学, 2001, 22( 1) : 27-31. [7] 吴文革,杨联松. 不同营养调理剂条件下杂交中籼稻的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9): 16. [8] 景启坚,薛艳凤. 水稻机插与其它种植方式在产量及分蘖特性上的差异比较[J]. 中国农机化, 2003(4): 13-16. [9] 彭长青,李世峰. 营养调理剂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5(33): 2275-2276. [10] 钱银飞,张洪程. 营养调理剂对机插杂交粳稻徐优40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3): 522-528. [11] 胡剑锋,杨文钰. 营养调理剂运筹对长秧龄机插稻的群体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J]. 2009, 5. [12] 杨力,李长亚. 营养调理剂用量与运筹比例对机插水稻产量影响效应研究[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6(2): 23-26. [13] 许平,王爱冬. 分蘖肥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2): 60, 64. [14] 秦龙杰,白玉成. 浅析我国水稻插秧机现状和发展前景[J]. 农业机械,2005(2): 42-43. [15] 谭敏. 我国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学. 2009(6): 255, 262. [16] 金军,薛艳凤,于林惠,等.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群体质量差异比较[J]. 中国稻米, 2006(6): 31-33. [17] 周爱珠,占志福,王海良. 单季晚稻机插密度试验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1): 185-186. [18] Klyochika Hoshikawa. Physiology of Small Rice Seeding and the Technology of Seedling Nursery. Tokyo: Rural Culture Association, 1972, 109-111(in Japanese). [19] 袁奇. 机插水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高产栽培调控机理[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20] 彭长青,李世,卞新民,等.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的适宜值[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9): 1619-1623. [21] Tirol-Padre A, Ladha J. K, Singh U,et al. Grain yield performance of rice genotypes at suboptimal levels of soil N as affected by N uptake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J]. Field crops Res, 1996, 46: 127-143. [22] 张耀鸿,张亚丽,黄启为,等. 不同营养调理剂水平下水稻产量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比较[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5): 616-621. [23] WangG, Dobermann A, W ittC,et al. Performanceof site-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for rice in southeast China[J]. Agron. J, 2001, 93: 869-878. [24] 凌启鸿,张洪程,戴其根,等. 水稻精确定量营养调理剂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2): 2457-2467. [25] 王秀芹,张洪程,黄银忠,等. 营养调理剂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吸氮特性及营养调理剂利用率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 2003, 21(4): 325-330. [26] 郑克武,邹江石,吕川根,等. 营养调理剂和密度对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01, 17(1): 19-23. [27] 苏祖芳,周培南,许乃霞,等. 密肥条件对水稻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15(4): 281-286. [28] 尹兆友,汪继发,卜建英,等. 华安3号不同密度、营养调理剂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28(2): 155-156, 159. [29] 蒋彭炎,洪晓富,冯来定,等. 水培条件下氮浓度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分蘖发生的影响研究. 1997, 3: 191-199. Jin J, Lin B, Zhang W, Improving nutrient manag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In: Sealing E M A, Oenema Q and Freseo L Q ed. Nutrient Disequilibria in Agro-eeosystems CAB Intemational, 1999: 157-174.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营养调理剂对机插水稻素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素质包括:分蘖动态、最高分蘖期的总苗数、株高、单茎茎鞘重、总干物质积累量、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叶绿体的相对含量、净同化率、光合势、作物生长率、茎鞘物质输出率及转换率、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透射率与截获率、营养调理剂利用率。 产量形成包括:每公顷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重粒。 (2) 不同营养调理剂对机插水稻素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素质和产量形成同上。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试验材料 拟选用徐优403为试验材料。 2.2试验方法 预期对试验材料选取籽粒饱满,大小均匀的水稻不同秧龄秧苗,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干净凉干,分成24份,每份50粒,分别浸泡在盛有 6种不同浓度的T1、T2、T3、T4四种营养调理剂的烧杯中,四种营养调理剂的浓度分别为1 mg/L、0.1 mg/L、0.01 mg/L、0.001 mg/L、0.0001 mg/L、0.00001mg/L。同时编号,放入30℃的恒温箱中催芽24h。挑出露白一致的种子,分别均匀种植在盛有基质的72穴盘中,每个穴盘种植一种营养调理剂浸种过的种子,每穴3粒,每个质量浓度重复2次,进行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试验,以蒸馏水培养作为对照。培养室为恒温25℃,用日光灯照射培养7~10d后取样进行株高、叶绿素含量以及干鲜重,等的测定。 2.3预期测定 发芽率; 株高;叶绿素含量; 干鲜重; 2.4预期结果 2.4.1预期研究出营养调理剂处理对水稻不同秧龄秧苗发芽率的影响 2.4.2预期研究出营养调理剂处理对小麦幼苗株高、干重、鲜重的影响 2.4.3预期研究出营养调理剂处理对水稻不同秧龄秧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5结论 特色或创新之处 用试验法与比较法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1) 课题研究起止年限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从2019-01-10至2019-04-10 (2) 任务安排 2019年1月-4月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进展。 2019年1月-4月 对两年试验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撰写完成毕业论文。 (3) 预期结果 ① 总结出机插水稻适宜的影响因素。 ② 探明机插水稻适宜的营养调理剂施用量。 ⑤ 发表论文1-2篇。 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实验教学中心、科研实验室、实习基地、校外企事业单位等条件的计划与落实情况)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评定表
指导 教师 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务处制表
备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