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节幼⼉⾏为观察的⼏种常⽤⽅法⼆、事件取样的观察⽅法教学⽬标:
1.了解事件取样⽅法的内涵;
2.了解事件取样⽅法的优缺点以及所适⽤的情境;3.了解事件取样⽅法应该怎样运⽤。教学重点:
了解事件取样⽅法应该怎样运⽤。教学难点:
了解事件取样⽅法应该怎样运⽤。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法:讲授法教学过程
⼀、事件取样的涵义
事件取样,是以事件作为观察⽬标,记录事件发⽣的来龙去脉,包括说明事件发⽣的前因以及事件发⽣后的后果。当观察者设定的⽬标⾏为出现时,就开始将⽬标⾏为及其前后发⽣的事件记录下来,⼀直记录到事件结束为⽌。⼆、事件取样的优点
所得资料是完整的持续性资料,容易了解事件及其发⽣的脉络;可针对某⼀特定的事件或⾏为,作深⼊的探讨和研究;配合事前的缜密计划,资料信息容易聚焦。三、事件取样的缺点
只观察和记录特定的⾏为或事件,容易忽略特定⾏为或事件之外的资料;若以叙事描述⽅式记录特殊事件,分析时不易进⾏分类和得出结论;
受限于只能观察持续时间短或不常出现的⾏为,对于持续时间长或常出现的⾏为不能有效地观察和记录。四、事件取样的适⽤情境⽤于观察特定的⾏为或事件。五、事件取样的观察程序
采⽤事件取样的⽅法进⾏观察,主要分为事前计划、实际观察与事后分析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若⼲步骤。事前计划阶段包含:明确观察⽬的、确定观察主题、界定⾏为的定义、设定观察时间、选择记录⽅式(符号代码记录⽅式、叙事描述记录⽅式)、制作观察表。
实际观察阶段包含:仔细观察、客观记录。
事后分析阶段包含:整理分析、解释评定、资料呈现。举例1 符号代码记录⽅式
(⼀)观察⽬的:了解幼⼉告状的原因与情境,帮助幼⼉改进。(⼆)观察主题:幼⼉的告状⾏为。(三)观察对象:经常告状的幼⼉⾬欣(四)符号代码说明:
1.告状原因:A=肢体冲突 B=物品争夺 C=欺辱他⼈2.告状发⽣的时间:a=晨间活动 b=⾃由活动 c=⼩组活动d=集体活动 e=区⾓活动
(五)观察⼯具:⾃制“幼⼉告状⾏为观察表”。
(六)观察者⾓⾊:参与式观察者。(七)观察时间:5⽉5⽇、5⽉6⽇、5⽉7⽇
(⼋)分析评定:依据前述观察与记录结果,逐次分析幼⼉告状⾏为发⽣的情形。举例2 叙事描述记录⽅式
(⼀)观察⽬的:了解幼⼉告状的原因与情境,帮助幼⼉改进。(⼆)观察主题:幼⼉的告状⾏为。(三)观察对象:经常告状的幼⼉⾬欣(四)观察⼯具:⾃制“幼⼉告状⾏为观察表”。表2 幼⼉告状⾏为观察表
(六)观察者⾓⾊:参与式观察者。(七)观察时间:2007年5⽉5⽇(⼋)观察情境:幼⼉的区⾓活动。(九)分析评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