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制定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来源:小奈知识网


如何制定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可见,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评价功能,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调节功能,影响并制约着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一切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首先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一)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我以为可遵循以下原则来进行

1 整体性原则

要从学科的整体要求出发,一切具体的目标都不能与总目标相悖。

2 科学性原则

目标要适当,恰当,符合学生实际,普通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发展性目标优生能达到。

3 可操作性原则

目标要简明、具体、易操作、以检测,可是教学目标主干要鲜明,数量不能过多。

4 阶段性性原则

明确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侧重。

5 科学性原则

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用不同的行为动词作出具体而恰当的描述,严格把握分类的准确性,描述的严密性。

二)规范表述教学目标。

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学生)。

因为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或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2.陈述要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如果是公开课,还应该使听课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检测的。

3.必须体现“三维”融合,层次清楚。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必须体现这三个维度,

但是这三者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不能单独分列出“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哪些”、“情感态度目标有哪些”。此外,工具性是多方面的,人文内涵也是十分丰富的。课文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学习的重点也不同。一般地说,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主目标或基本目标。

4.必须立足学情,体现学段目标。

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既着眼于学段目标的达成,又考虑原有目标的基础,兼顾与下一个学段目标的接轨,提倡“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对课程目标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对学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有助于我们了解编者意图,明确所教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当然,准确制订教学目标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实现目标才是教学活动的最后归宿。因此,还要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课堂实施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要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制订真正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心理设计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使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既不拔高也不过低,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有轻重之分,由易到难,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使教学目标能有效达成,在落实环节的时候还必须讲究教学策略,指导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主动化的特征:1、过程情趣盎然 2、探索活动积极 3、师生互动互惠

一堂好课需要老师从观念上把学生放在首位,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讲究教学方法,让学生有知识上、能力上、情感上的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