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11期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0gy(Hum8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12 No.11 Nov.20 1 4 2O14年11月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4.11.017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冯丹丹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经管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摘 要:《论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论语》各英译本庞杂繁芜,影响了其在世界的传 播。阐述了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产生背景,并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予以解析,发现其无论是对译 本的选择还是对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翻译实践中具体策略的多维选择与适应,皆印证了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现象的解释力与指导力,这也为中国经典作品在西方有效译介与传播提供了些 许启示。 关键词:《论语》英译本;生态翻译学;适应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辜鸿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O95—333X(2014)11-0058-04 一、引言 然科学的理论来加以说明,尤其是他提出的“翻译适 应论”,从适应和选择的角度解释现实生活中普遍的 翻译活动和过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论语》集孔子思想精髓之大成,;K-影响力无与伦 比。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智慧的结晶,《论语》被汉学 本文试图分析辜鸿铭是如何在适应其所处的翻 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出多维度的适应来翻译《论 语》。在翻译中,唯有强调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协调与 平衡,要求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对涉及这一文化活动 家翻译成6O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其中仅英 译本就有20种之多。 19世纪初,随着西方传教士马歇曼(Joshua Marshman)的第一本《论语》英译本面世,翻译学者 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这本智慧之书,至19世纪末,已 的各类要素进行考察,才能使得原著的思想原封不 动地传递出去n]。 有多位大家出版了各自的《论语》英译本,包括威妥 玛、理雅各等,当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中国学者辜鸿 铭的译本(以下简称“辜译本”)。 二、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体系建构 (一)生态翻译学概念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 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 辜译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必然的历 史选择。从翻译《论语》的外部情况来看,自甲午中 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 关系的科学。目前,生态学己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 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英国生物学家达尔 日战争后,华夏文明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文明,遭到来 自西方文化的有力挑战,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 危机。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同步自封,外界不了解 中国的情况,借此,西;h-殖民主义者故意将中国描绘 文的《物种起源》也曾论证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以及物 竞天则、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近些年来,“生态意识”在学术界也越来越浓厚, 成是一个愚昧落后的民族,为其侵略中国找借口。 辜译本暗合生态翻译学理论,将中国传统文化以适 应西方读者思维习惯的方式推介出来,准确传达了 中国文化博大的精髓。 胡庚申教授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翻译学 许多学科研究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一 种国际性的思潮和趋势,于是翻译的生态学视角研 究便应运而生。 翻译生态学是从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出发,对 翻译作品进行选择,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遵循原作 的概念,胡教授认为,对翻译问题的研究,可以用自 *收稿日期:2O:4-09一i2;修订日期:20 14 09—26 作者简介:冯丹丹(j980--),女,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经管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觏译及商务英语教 学方面的研究。 第11期 冯丹丹: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生态韶译学解读 59 固有的生态结构,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进行再现,它 不片面强调翻译过程,所以,生态翻译首先注定要带 有自己的特色。翻译生态学是运用生态理性、生态 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一种理论。 (二)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 生态翻译学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走过了启步 探索、立名整合、建构拓展的基础阶段。为完善和巩 固理论体系,一些学者已不满足于单纯借鉴或照搬 套用生态学的术语概念,而开始系统地从学理层面 深刻理解、反思并科学论证生态翻译学的必要性与 合理性以及同其他学科的学术关联性。 当前,学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生态翻译学与现 有的其他翻译研究途径相比究竟“‘异’在何处、‘新’ 在哪里”的困惑和疑问。胡庚申教授具体指出,从哲 学理据和理论基础方面,生态翻译学以生态整体主 义为视角,以华夏生态智慧为依归,以“自然选择”原 理为基石;在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方面,生态翻译学 是一项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 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在研究方法 和术语系统方面,生态翻译学运用学科交叉、移植类 比和综观整合的研究方法,并有配套的(如“翻译生 态”“翻译生态环境”“生存”“适应、选择”“翻译群落” “重生尚和”等)术语系统,这些都是生态翻译学区别 于其他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也可谓是生态翻译学 “新”之所在[2j。 三、辜鸿铭对生态翻译学适用的分析 (一)对自我角色的适应 辜鸿铭其人,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生在南 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辜鸿铭充分汲 取了西洋文化的博大精髓,并在得到著名翻译评论 家马建忠的指点之后,开始潜心学习、钻研中国儒道 经典文化。 辜鸿铭回国后,因其出色的外文造诣被张之洞 收作幕僚,专门负责内外翻译事宜。于是,辜鸿铭凭 借着自己过人的能力,背诵了许多国学经典,从此中 文水平便产生了质的飞跃。相较其他西方汉学家而 言,辜鸿铭对《论语》的理解更加深刻准确。 译者能够适应原作的需求,原作能够适应译者 的心理生态环境,翻译就有了可能;反之,译者不能 适应原作的需求,原作不能适应译者的心理生态环 境,翻译就难以成功实现跏。而此时,辜鸿铭学贯中 西的背景使得其完全拥有了优秀的英汉双语能力, 而这种能力也完全适应其学贯中西的自我角色,因 此可以说,辜鸿铭本人在适应了译者角色的同时,也 适应了《论语》的翻译环境。 (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译者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 个人所处微观社会生存环境的适应,二是对宏观的 社会大背景下生态环境的适应。辜鸿铭首先具备了 适应微观社会生存环境的素质。 虽然辜鸿铭出生在马来西亚华人家庭,却因为 其父亲的教诲而对中国文化怀有极大的崇拜和满腔 的热忱 而后,去西方深造的辜鸿铭非但没有全盘 接受西方的宗教意识形态,反而更加向往中国传统 文化,这与其导师卡莱尔有着极大的关系。 卡莱尔等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对东方文 化褒奖有加,赞不绝口,辜鸿铭因此更加敬仰中国博 大精深的文化。成长的生态环境使辜鸿铭对中国传 统文化推崇备至,为其今后的翻译活动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促成了辜鸿铭对当时中 国宏观社会背景生态环境的适应。1840年,中国的 国门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第一次从一个 文化输出者转变成了文化输入者,角色的转换让中 国的文化人感到惶恐和不适应,不论是保守派还是 革新派,都保留着一个“天朝上邦”的梦[ ,于是,不 少爱国人士掀起了在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上追逐西 方的变法浪潮。 所以,当时的翻译活动主要是由西方向中国译 介,以期“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随着西学东渐规 模的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对中华 文明极度推崇的辜鸿铭看出了这种趋势,认为有必 要独辟蹊径,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到西方世界, 而不能一味地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因此,在生态翻译学看来,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推崇恰好适应了当时宏观背景下中华文明的地 位遭到质疑,而这种适应程度也极好地维护了语言 文化的生态平衡。 (三)以《论语》为译本的选择 辜鸿铭不是翻译《论语》的第一人。晚清时期, 西方传教士理雅各将《论语》翻译成英文版本后声名 大噪,一时间西方各界纷纷将此译本视为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的途径。 但在辜鸿铭看来,理雅各所使用的术语是粗糙、 拙劣甚至不恰当的,而且在某些地方是不合乎语言 习惯的,其中还有对《论语》原本语境中内涵理解不 到位、翻译过程中又犯有概念的强行等同和替换等 文化化约主义以及西方理性主义、实在主义假定等 错误,并且,《论语》中有些中国特有的文化负载词, 西方译者无法翻译出其中的内涵,其韵味在翻译之 中就流失掉了,还造成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60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11月 因此,辜鸿铭萌生了重译《论语》的想法。辜鸿 进西方快速了解《论语》的精神文化,在生态翻译学 看来,这不但是追求自然话语界的秩序和平衡,还同 时适应了其时代背景,取得了理解上的成功。 (三)文化维度 铭是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第一人 ,他认为救赎西 方资本主义野蛮掠夺的唯一方法便是引进中华文 明,而能够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大乘的当属《论 语》。辜鸿铭甚至认为,也只有《论语》倡导的道德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感到为难的通常不是 神可以拯救西方社会 。 四、《论语》辜译本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 依据生态翻译理论,译者在适应其翻译生态环 境的基础上,会做出适应性的翻译策略选择,这种适 应性的选择涵盖了多重维度,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语言维度 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中文结构松散,英 文结构紧凑;另外,由于汉字为表意文字,文字具有 画面感,在荚译时要求译者能够完整地表述原文的 语感。 比如《论语-学而》:“子日:‘巧言令色,鲜矣 仁!”’辜译本译为:“Cofucius remarked:‘with plau— sible speech and fine manners will seldom be found moral character.”’【 ] 古汉语感叹句中,为强调谓 语,经常使用倒装,谓语提前。上例中“鲜矣仁”是倒 装结构,正常语序为“仁鲜矣”,“矣”相当于现代汉语 中的“啊”,再加上句子末尾使用感叹号,来表达说话 者的语气之重,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可见,译者对目的语词汇和结构的选择运用,一 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辜鸿铭能够翻 译得如此到位,要归功于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同时又 谙熟西方的语言习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辜 鸿铭能够适应自己深谙古文、熟稔西文的角色特征。 (二)理解维度 《论语》中有不少孔子弟子的名字,如果一一X,t 应翻译,对西方读者来说有些难以理解和消化,因 此,辜鸿铭在翻译《论语》时,将出现次数较少而且与 内容没有较大关联的人名均隐去,只译成“A disci— pie of Confuciu”,这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可以减少理 解《论语》的阻力,也增加了向西方传递中国文化的 效率。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 典故,辜鸿铭在处理一些典故时,也采用了省略的手 法来保障理解。 应该说,辜鸿铭考虑到西方读者的理解能力而 采用省略的手法,也是基于对当时翻译生态环境的 一种适应性选择。理雅各翻译《论语》是为了让来华 的传教士了解一些中国文化,以便更好地传播西方 宗教,所以在很多地方没有加以解释,话语权仍掌握 在西方手中,而辜鸿铭选取适当的地 ̄-)JU以省略,促 字或句的选用,而是如何传递原文的文化,这一点在 《论语》译本中体现尤甚,有些中国文化的负载词,像 君子、小人等,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相应的词汇,需要 在深人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辜鸿铭翻译《论语》时,使用的是“努力按照一个 受过教育的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的方式”,为了消除 英国读者的陌生与古怪感,他去掉了许多专有名词, 还加了很多注释,并添加了一些欧洲著名作家的话, 与《论语》两相比照,以期西方读者能够读懂并受其 影响[ 。 在英译本《中庸》的序言中,辜鸿铭多次提到“道 德责任感”的重要,极力为中国文明辩护。“君子”一 词在《论语》中出现最多,一般中国译者只是简单地 把它译为“gentleman”,但是西方文化中的“gentle— man”与东方的“君子”绝对不是同一概念,辜鸿铭把 它译成“good and wise man”,字虽多了,但不会引 起误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辜译本译为: “Study without thinking is labor lost;thinking without study is perilous.’’ 在译文中,辜鸿铭有时会改变原文的意思,如 “君子不器”一句,他译成“A wise man will not make himself into a machine fit only to do one kind of work.”这里,译者不会不知“器”的含义,“ma— chine”显然是译者故意使用的,以讽刺西方物质文 明对人的禁锢。 五、结论 生态翻译学能够基于整体主义对译本与译者的 生存境遇、译著能力等方面展现新的研究视角,不但 避免了狭义的理论解释,还预防了后世译者在对古 籍经典进行再创造翻译时的乱译、胡译。该理论不 仅有助于西方读者对《论语》的深刻理解,加强中西 方语言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将中国经典推广到世 界,使其在世界语言所共有的生态体系中构筑出对 自我的适应与从容。 从生态翻译学这一新颖的理论视角看来,《论 语》辜译本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不断适应个人 角色、时代背景与译本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能动地 选择翻译策略,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理解维度上 达到翻译转换的和谐。 第11期 冯丹丹: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生态氍译学解读 61 2011(11):165-167. 参考文献: [6]蔡禹僧.衰诉之音的绝响——关于辜鸿铭《中国人的精 [1 胡庚申.生态嬲译学解读 J .中国蕊译,2008(6):11-15. 神》[EB/OL ̄.(2009-02-09)[2014—08—01].http:// . E2]胡庚申.生态静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FJi.上 360doc.com/content/09/0209/14/49267,2497794.shtm1. 海露译,2009(2):3-8. 273辜鸿铭.辜鸿铭英译《论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 [3 蒋晋光.辜鸿铭中西文化观的价值——文化哲学视域 社,2011. 下的一种考察[J .文化学刊,2011(1):146-150. [8]朱维铮.辜鸿铭生平及其它非考证EJ].读书,1994(4): E4]钟兆云.解读辜鸿铭[J_.书屋,2002(i0):40-50. 23—34. E5]朱宝锋.试论辜鸿铭英译儒经的选择[J].名作欣赏,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y Ku Hungm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FENG Dan-dan (Dept.of Foreign Languages&Economics Management,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6,China) Abstract: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t is world—fa- mous.However,its translated versions in English are varied and mixed,which has impaired its spread in western countries.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English version by Ku Hungm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1atology,expounds the combination of selected translation,ecological adaptation, multiple strategies,and manipul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 in the translation,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ome Chinese classics. Key words: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eco—trans1atology;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anslation eco—environment;Ku Hungming (责任编辑:韩自波 实习编辑:孟 潇) 声 明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有力地促进科研学术信息的交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扩展广大作者的学术交流渠道和促使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本刊已先后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 盘版)》《中国期刊网》以及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的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具体 负责运作的“万方数据网”、由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所创办的大型综合性《中文科技期刊数据 库》,并成为上述《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 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