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生存率的相关因素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临床内科杂志2008年12月第25卷第12期J clin Intem Med,Deeember 2o08。vol,25。No.12 ・807・ ・综述与讲座・ 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生存率的相关因素 何伟邓丹琪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01-9057(2O08)12 807一D4 [中图分类号]R593.241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生存率 近年,随着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认识的 深入,早期诊断手段的增多和治疗水平的提高,sLE的 生存率已有很大改善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国内 外对SLE生存率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表明:感染、脏器 损害、治疗方式的选择与应用、以及妊娠、心理、性别、 年龄、种族、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等都对SLE的生存率 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生存率 sLE多发于育龄期妇女,育龄期妇女与同龄男性 患者之比约9:1,与绝经期妇女患病率之比约为3:1。 此病遍及全世界,亚洲人患病率较高。我国是一个狼 疮大国,目前狼疮患者已超过百万,且有逐年增高的趋 势。自20世纪5O年代之后,随着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早期诊断手段的增多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其预 后已大有改善。如今在发达国家,sLE的五年存活率 已经提高到>95%,十年存活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 国内1年、5年和lO年生存率大致约为98%、86%和 76%l2 J,尽管各文献报道略有不同,但整体生存率呈 逐年增高的趋势。 二、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生存率的相关因素 1.sLE对生存率的影响 (1)肾脏损害:肾脏受累是SLE最常见的临床症 状之一,肾损害可出现于本病的任何阶段,以第一年较 多。SLE肾损害临床多表现为。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SLE肾炎根据组织上病变广泛程度和病理改变可分为 5型,各型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有所不同。其中4型 是最常见、最严重的病变类型,约45%一50%。据陆 才生等人_3 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生存曲线中可 以看到,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病人死亡以 确诊后2年内死亡居多,3年以后的生存曲线已比较 作者单位:65O1叭云南昆明,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 (风湿免疫)科 通讯作者:邓丹琪,E—mail:danqid@hotmail_com 平坦。特别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药物的联合应用,透 析、肾移植、血浆置换等肾脏替代治疗手段的不断成 熟,以及随访制度的规范化等原因,狼疮性肾炎的预后 已有所改善和提高,致死率逐年降低。即便如此,仍有 lO%一3O%的狼疮性肾病的患者会慢慢进展至肾功衰 竭。因此,尽早肾活检确定病理分型,早期诊断及预防 肾脏病变,合理用药以控制肾脏病变,仍是提高sLE 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2)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神经精神性狼疮是sLE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一组症候群,表现为各种各 样的神经精神症状,是sLE病情严重的一种表现。系 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无论病史长短均可发生神经系统 损害,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精神症状发生率高, 主要为情绪变化和精神分裂症样。情绪变化轻者为抑 郁状态,重者为痴呆。精神症状多变,常为可逆性,经 正规治疗可减轻。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癫痫样发作, 占中枢神经系统的l7%一50%,其他表现包括中风、 头痛、一过性脑缺血,也可表现为颅神经损害、脊髓炎、 脑膜炎、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炎等。精神及神经病变 可同时存在,亦可单独发生,其发生可能为脑内血管炎 所致。多数学者认为 在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各种表 现中,脑血管意外是唯一提示预后不良的指标,其他症 状如癫痫样发作,精神病,器质性脑病,颅神经病变等, 只要积极治疗,均不构成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3)心血管系统损害:约见于1/3患者。近年来 有研究提示:因为疾病本身以及药物治疗特别是糖皮 质激素的应用,SLE患者心血管系统损害大大增多,并 随着SLE病程的延长而增多。受累以心包炎最常见, 可有心包积液,重症时可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 常、瓣膜病变、心衰及猝死等。sLE心脏损害的主要病 理改变为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肌间结缔组织水肿,炎 性细胞浸润及纤维蛋白样变性。因此SLE的心肌损 害在活动期和危重患者常见。心肌肌钙蛋白I(cTnI) 为目前检测心肌损伤特异性指标,心肌酶谱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仅次于cTnI,二者对心肌轻度或持续性损伤 ・808・ I盎床内科杂志2OO8年l2月第25卷第l2期 J Clin Intem Med,December 2o08,Vol,25,N0.12 都有很好的敏感性 J,鉴于大多数SLE常累及心脏, 但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又多不典型,因此对sLE患者特 别是活动期患者进行详细的心血管系统检查,包括超 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肌酶谱和cTnI等,以便及早发现 可能存在的心脏并发症,这对提高SLE的诊断和治疗 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4)消化系统损害:约见于40%患者,胃肠道任何 部位均可受累。sLE消化系统表现的发病机制,除药 物、感染、应激等引起外,亦可由sLE本身导致的血管 炎引起。组织病理可见小血管壁免疫复合物及补体沉 着,伴有炎症细胞的浸润,也可有小血管内血栓形成, 尤其是合并抗磷脂抗体者。导致消化系统炎症、溃疡、 梗阻、出血、蠕动异常、腹膜炎及肠系膜血管栓塞,从而 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消化道出血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消化系统的某些症状甚至可以是 SLE的最初首发表现。以消化系统病变为首发或主要 表现的SIJE患者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容易弓I起漏诊 或误诊 J。消化系统受损经合理用药大多可以缓解, 减轻消化系统症状,预防和控制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仍 是我们今后提高SLE患者生存率的工作重点。 (5)呼吸系统损害:SLE患者约有40%一50%的 病人出现肺与胸膜受累。胸膜炎或胸腔积液往往为双 侧,是最常出现的临床表现。一部分患者出现间质性 肺炎,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由于感 染的好发部位,肺脏处于第一位,因此,肺脏受累可算 是sLE全身表现中最常见的。sLE肺脏受累常提示 预后不良。随着对sLE合并肺损害认识的不断加深, 影像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肺部受损多能做到早诊 断、早治疗,其病死率已有所下降。 (6)血液系统异常:约有50%的患者可有血液系 统的异常。一般说来,血液系统异常可作为判定sLE 活动的指标之一。患者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 板降低、血沉增快、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加、补体 降低等。血液系统的异常可加重患者的病情。白细胞 减少、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既可降低机体的抵抗 力,增加感染的机率,又可诱发加重肾脏、中枢神经系 统和浆膜等的病变,从而影响预后。研究发现:血小板 降低是影响预后增加死亡率的危险因素,血肌酐增高 血c 降低对SLE生存率具有不良影响。补体低水平 提示病情活动和肾脏受累。Nuntana 等人又提出溶 血性贫血是影响生存率的不良因素。因此,血液系统 异常对sLE患者病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发挥着 及其重要的作用。 (7)其它系统的损害:除以上器官系统损害外狼 疮还可以引起皮肤黏膜、关节、肌肉、骨骼等的损害,表 现为面部红斑、脱发、口腔溃疡、紫癜、四肢关节疼痛无 力等。虽然不至于危及生命,但使患者的精神,心理大 受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2.SLE并发症对生存率的影响 SLE合并感染近年来已经公认为是影响SLE预 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大量研究证明感染是sLE患 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J。感染不仅在SLE 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而且一旦感染,可使得狼疮活动难 以控制,同时也影响治疗药物的疗效。研究表明,感染 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关系密切,防治感染已成为提 高sLE生存率的重要目标和突破口。sLE感染菌谱 的最大特点:一是革兰氏阴性菌增加,多重耐药菌和高 度耐药菌的出现;二是真菌感染,特别是二重感染增 加,除此之外,病毒感染亦呈增多趋势,疱疹病毒、各种 呼吸道病毒等病毒感染在sLE患者中医院感染的重 要性也应予以重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分析120 例sLE患者院内感染,其发生率为6O%,感染好发部 位为肺(45.8%)、泌尿道(22.2%),病原菌以革兰氏 阴性杆菌最多,占44.4%,其次为真菌(31.8%)、革兰 氏阳性杆菌(23.9%)、结核杆菌(5.6%) J。其中特 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结核感染,目前似有增加趋势,我 们应在临床工作中提高警惕避免漏诊和误诊。 3.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 (1)糖皮质激素:多年来糖皮质激素对于治疗 SLE功不可没,但由于其引起的感染、糖尿病、代谢紊 乱、消化道溃疡、股骨头坏死、电解质紊乱等严重的不 良反应以及由于停药不当引起的停药综合征,严重影 响sLE患者的预后。因此,在应用其治疗SLE时,严 格掌握其适用指征,联合用药,减少用量,缓慢减量,积 极预防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方法。 (2)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具有抗炎和免疫抑 制的作用,在使用激素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小剂量免 疫抑制剂可减少激素用量,减轻激素副作用,延缓器官 损害,疗效肯定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环磷 酰胺、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环孢素A、来氟米特、吗替 麦考酚酯、他克莫司、雷公藤等。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可引起脱发、胃肠道反应、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 少、肝肾功能损伤、月经紊乱或闭经、并发各种感染等。 故应用时亦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疗程及用量,注意用 药方案的个体化。 (3)抗疟药:抗疟药有抗光敏和稳定溶酶体膜的作 用,对轻型sLE患者的光敏、盘状红斑等皮肤病变、关节 病变有较好疗效。用于sLE治疗的主要有氯喹和羟氯 喹。有研究表明¨ sIE和DLE患者孕期用羟氯喹治疗, 可避免病睛活动,减少泼尼松用量,对孕妇和胎儿均无不 I缶床内科杂志2o08年12月第25卷第12期J Clin Intem Med,December 2oO8,V0l,25,No.12 ・809・ 良影响。长期应用抗疟药的患者可发生视网膜病变,所 以要求服药者每月检查视力、视野、辨色力和眼底。 治疗顽固耐药的sLE;在sLE靶器官损伤的治疗中, MSC将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7)进展:生物制剂靶向治疗SLE是近年来发展 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已有数个生物制剂用于临床。 (4)沙利度胺:又称反应停,其通过稳定溶酶体 膜、阻止中性粒细胞释放过氧化物酶、抑制炎症细胞的 趋化和吞噬作用、抑制某些细胞因子如IL.8、IL一12、 TNF. 的表达、阻止IgM抗体合成及在基底细胞膜的 沉淀,从而发挥抗炎活性和免疫抑制功能。Hous- manl1 等用沙利度胺治疗23例经抗疟药等治疗无效、 生物制剂同传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相 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们能够选择性地抑制自身反应 的淋巴细胞,对机体正常免疫功能没有明显损害。目 前可以将治疗sLE的生物制剂归纳为以下几类:①细 以皮损为主要表现的LE患者,剂量l00 mg/d,用药时 间均在1个月以上,结果在用药8周内91%的患者皮 损完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沙利度胺有强烈的致畸作 用,孕妇禁用。副作用主要为口干、头晕、倦怠、恶心、 便秘等。 (5)性激素干预:溴隐亭可抑制催乳素的分泌,对 sLE的治疗作用已有研究,该药有助于降低病情活动 度,减少狼疮复发次数,还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等 情绪状态。脱氢表雄酮(DHEA)可以改善某些sLE患 者的认知状态、疲乏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 也有助于减少狼疮复发次数及降低病情活动度,且耐 受良好。 (6)其它:①丙种球蛋白: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 注射通过抗体封闭作用治疗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不能 控制的难治l生患者国内外均有成功经验。但此法对不 同的病人疗效差异较大,也有一定副作用,且价格昂贵 在临床应用比较受限;②血浆置换:能迅速减少血液中 的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从而较快的改善病情。但仍属 短期缓解病情的权宜疗法,需和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配 合使用。也有并发感染、凝血障碍、水和电解质失衡等 副作用,且价格昂贵;③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一 般分为异体干细胞移植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现文献报 道较多的是自体干细胞移植,多用于中晚期难治性患 者。目前最常用的方案是在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 (多为环磷酰胺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甲强龙)后¨ , 再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达到免疫重建的目的。 但作为一种新方法,HscT仍存在问题,包括复发、移 植成功率低、感染及带来新的自身免疫疾病。④间充 质干细胞:问充质干细胞(MSC)是骨髓中除了造血干 细胞以外的另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 的干细胞。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造血 细胞以外的组织细胞,并具有造血支持、免疫调节、组 织修复等作用。目前还未见Msc直接用于治疗sLE 的临床报告,但可以推断MSc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具 有治疗sLE的潜力:MSC在提高HscT治疗sLE的成 功率与有效率方面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MSC移植与 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可能起到协同作用,可望能用于 胞因子的活化与调节;②抑制T细胞活化并诱导T细 胞耐受,阻断T.B细胞的相互作用;③抑制B细胞活 化从而抑制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4抑制补体的活化 与沉积。生物制剂近年发展迅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 注,也为sLE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4.其它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 (1)性别、年龄、种族:目前sLE的预后到底与性 别年龄种族是否有关尚无统一定论。但多数人认为虽 然男性发病率较低,但误诊率高,病情较重,肾病发生 率高,是影响预后的负性因素,死亡率较高 ’ J。亦 有学者提出 ,男女sLE的差异与特点与体内性激素 水平的影响有关。有研究发现 ,育龄期sLE患者与 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中雌二醇的水平显著上升,雌二 醇的水平越高,病情越重;而睾酮的水平显著下降,睾 酮水平越低病情越重。虽然有学者研究认为性别、种 族与生存率关系不大 引,但在美国,非洲裔美国人及 其它少数民族较其它种族发病率高,预后差;在英国亦 有报道称亚洲人患者较当地白种人病死率高,这当中 遗传因素及经济文化背景也起了一定作用¨ 。通常 情况下老年人发病比较温和 ,症状不典型,生存率 稍高,预后较好;而青春期发病的患者累及的器官数目 多,sLE活动指数(SLEDAI)积分高,难治性SLE多,病 死率高 。但由于老年人身体基础差,对激素及免疫 抑制剂耐受性差,副作用发生率高。加之多数老年人 合并有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导致了sLE病人的第 二个死亡高峰。因此,老年人的预后并不比年轻人好。 (2)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患者的依从性及医 师的水平:有报道认为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背景与患者 的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患者的经济状况好或有医 疗保险做为其治疗保障,可使患者治疗时无后顾之忧, 形成较好的依从性。而文化背景较好,可对自己的疾 病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能较好的与医师沟通,从而使治 疗更为顺利的实施。在此我们还必须指出患者的依从 性对预后的重要性。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普遍发现,如 果患者的依从性不好,自动减药或停药,不规范治疗, 不坚持定期随访,医师无法正确评估其病情,则其复发 率较高,预后较差。另有研究表明 ,SLEDAI评分对 ・810・ 2008年12月第25卷第12期 J Clin Intem Med,December 2008,Vol,25,No.12 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就需要临床 医师细心观察,准确判断评估,同时,SLE病因复杂,病 情变化多样,用药要求合理、联合、个体化,并需及时调 整,所以,随访医师的技能水平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 (3)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为SLE患者病情反复 的诱发因素之一。人的情绪可直接影响免疫系统,而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是其 主要发病机理,患者不稳定的心理状态直接导致病情 的不稳定,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由于SLE病程长、 易反复、久治不愈、药物的诸多不良反应,从而造成患 者经济损失、影响婚育、外貌形象损害、生活、工作能力 下降、家庭及各种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交娱乐活动受 限,这些不利因素都可引起sLE患者的不同程度的精 神抑郁 和精神障碍。文化程度高者抑郁发生率要 低于文化程度低者。胡东艳 等人研究结果显示:负 性生活事件、应激是sLE病情复发和加重的重要相关 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疗SLE患者躯体疾病 的同时,不要忽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整和干预。实 践证明,临床医师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注意针对患 者负性情绪,及时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往往能起到意想 不到的治疗效果。 (4)妊娠:目前有关妊娠对sLE生存率的影响尚 存争议。有学者认为sLE会因妊娠和分娩而诱发或 加重病情 ,妊娠和产后可能使sLE活动或加重的影 响因素有①妊娠加重了已经受累的心脏和肾脏的负 担,诱发sLE活动;②妊娠期增加的糖皮质激素在产 后迅速下降,出现反跳式病情恶化;③妊娠过程中的性 激素变化,机体免疫反应增强。但这种情况的发生率 据统计仅为17%,而50%的患者妊娠时病情平稳,约 33%的患者妊娠时病情有所缓解。这表明,SLE通过 治疗,病情不但可以缓解,在病情控制后还可正常结婚 和生育 船 。妊娠前病情处于静止期的sLE患者的 活产率和足月产率高于妊娠前处于活动期者,静止期 的sLE DAI也低于活动期患者,表明病情缓解是妊娠 的先决条件。 5.展望:传统的感染及脏器损害对生存率的影响 已得到公认。近年来,性别、年龄、心理、妊娠等其它相 关因素对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许多学者已致力于其中进行相关研究,但许多结 果尚无统一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其它影响 SLE生存率的相关因素的研究将会成为SLE生存率 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相应的大样 本研究。随着这些与生存率相关因素的面纱一一被揭 开,并被临床工作加以利用研制出相应的对策,sLE生 存率将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M0ngchinsriJ,TantawichienT,0siriM et al_Infection in Thaipa-tients with systemic 1upus erythematosus a review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Med Ass0c Thai,2o02,85(Suppl】):S34—39. [2]陈盛,陈顺乐,顾越英,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8年随访.中华风 湿病学杂志,2o00,4:27-3O. [3]陆才生,叶任高,孙林,等.狼疮性肾炎病人存活率及其影响因素分 析.中华内科杂志,1998,37:250-253. [4]梁志安,俞万香罗伟文.神经精神性狼疮的预后分析.中国热带医 学,2006,6:1296—1297. [5]李瑾,肖传实,王来远,等.血清肌钙蛋白与结缔组织疾病损伤心脏 的相关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1999,3:163-164. [6]容海鹰,盛平,张震字.系统性红斑狼疮消化道损害36例临床分 析.实用医学杂志,2oo6,22;25O8_251O. [7] Nuntana Kasitan0n,Laurences,Magder,et al_Predict0rs 0f suwival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0sus.Medicine,20O6,85:147—156. I 8 1 wongchinsrj J,Tantawichien T,0siriM,et al Infecti0n in Thai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0sus a review 0f h0spitalized patients. Med Assoc Thai,2002,85(Suppl1):S34.39. [9]吴根彪,朱平,张惠琴,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院内感染分析.中 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增刊):66. [10]陈顺乐.要重视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中华医 学杂志,2o05,85:942-943. [11]Levy RA,Vilela Vs,cata1do MJ et.a1.Hydro ychlor0quine(HcQ)in lupus pregnancy:d0uble-blind and placeb0一c0ntIDlled study.Lupus, 2001.10:401_406. [12]H0usman 1's,Jorizzo JL,Mccarty MA,et a1.L0w dose thalidomide thera・ py f0r refract0ry cutaneous lesions 0f 1upus erythemat0sus.Arch Demla— t0l,2003,139:5O.54. [13]Sidir0poul0s PI,Bertsias GK,Kritikes HD,et a1.Therapeutic stmtegies f0r ref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0sus.Dmg Discovery Today:Ther- apeutic Stmtegies,2004,1:375—382. [14]Andrea Doria,Luca Iaccarin0,Anna Ghirardell0,et al_L0ng—Te丌『l Progn0sis and cause 0f Death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08us.Medi— cine,2OO6,119:7OO-7O6. [15]夏育民,陆玲,徐世正男女两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l晦床对照研究.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22.23. [16]Mok CC,Lau cS,Ho cT,et al_D0 nares 0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0- sus decline er menopause?Scand J Rheumatol,1999,28:357_362. [17]卢志明,孙汶生,李桂琴,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性激素水平与 Th1/Th2漂移的相关性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6:367— 369. [1 8]Miettunen PM,0rtiz-Alvarez0,Petty RE,et al_Gender and ethnic 0rigin have n0 effect on 1on erm 0utc0me 0f childh0od 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0sus.Rheumatol,2004,3l:1650-l654. [19]Petri M.Epidemiology 0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0sus.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01.2OO2.16:847—858. [20]李志军,陈琳洁,范晓云,等.晚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41例临床分 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852—855. [21]沈凌汛,余立凯,黄安斌,等.青春期起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 J 床特点分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oo6,10:422425. [22]PetriM,Epidemi0l0gy 0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0sus Be8t Pract Res Clin.Rheumato1,2002,16:847.858 [23]邓丹琪,谢红,陈浩,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原因及疾病活动 度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14. [24]贾海红,张文英,王茹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 护理.河北医学院学报,2oo5,22:4O41. [25]胡东艳,李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华皮 肤科杂志,2o03,36:16—19. [26Meyer0,Maki“g pregnan y safer fn patients with lupus.Joint B0ne Spine,2004,71:178—182. [27]M0kcc,wongRw.Pregnanc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0s us.P0st ad Med J,2o01,77:l57—165. [28]袁松华,黄中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19例分析.中国实用内 科杂志,2O04,24:348—349. (收稿日期:2OO8 7-o3) (本文编辑:李宇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