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古代屋顶十大神兽寓意解析 图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中国古代屋顶十大神兽寓意解析 图

中国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一些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

中国木构建筑,最怕遭遇雷击,它是人们防雷的希望。它们也有建筑功能。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角兽就用来当做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垂兽,戗兽,套兽,

也都是一样的作用。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的。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这些小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吉祥兽数量的不同,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最多故宫太和殿在最后增加了一个行什。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

太和殿,用十个走兽。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

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中和殿是用七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仙人骑鸡:队伍最前面是一个挺直腰板,穿着长袍,潇洒飘逸的神仙,最奇特的是他骑着一只比自己大了许多的鸡,也有人说是一只凤凰,所以人们把建筑物上的这个构件叫做仙人骑鸡,或者仙人骑凤。

为什么要把他放在最前面呢?传说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齐国,有一位国君,一次战争失败,被追兵一路追到了河边,眼看就要被追上时,忽然从天上飞下来一只凤凰,这位国君紧忙骑上凤凰渡江逃走了,终于逢凶化吉,转危为安。所以有人说把骑凤仙人放置在屋檐四角的最前面,可以有逢凶化吉的美好寓意。

其实这里仙人的形象很早就有了,宋代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中把这个仙人叫做嫔伽(pín qié),是一个半人半鸟的人,上身是个美女,背后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手里托着一个放着金光的盘子,就像是仙界的礼仪小姐。随着时代的变迁,到明清时期,就转化成了骑凤仙人的形象。

记忆歌诀:

龙凤狮子一二三,天马海马站中间;

狻猊獬豸九斗牛,行什长张猴子脸。

龙和凤代表的是尊贵和祥瑞;狮子在中国人的眼里一方面是勇猛的化身,一方面具有仁德的品质;天马和海马则代表着智慧、威德、吉祥等能够通天入海,到达四方。

古书里记载的狻猊,传说是龙九个儿子之一,长的很像狮子又很像马,但是比狮子厉害很多,能够吃老虎和豹子。而且生来特别喜欢焰火,所以小朋友们以后再看到香炉上面,长的像龙一样的神兽,那就是狻猊了。别看它样子很凶猛,但是心地善良,能给人带来吉祥。

押鱼则是海里的一种怪兽,能够喷出水柱,兴风作雨,起到灭火防火的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是个学法律很棒的学校,办公楼下面就放着一只獬豸,长的很像羊,但是只有一个角,不仅力气特别大,而且很正直。它最大的本领就是只要听听这个人说话,就能知道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所以在古代的时候,那些掌管司法的法官都会用獬豸来装饰衣服。

斗牛的本领其实和押鱼本领很像,也能够兴风作雨,起到逢凶化吉,保护住宅的作用。

太和殿的这些小神兽里面,排在队伍最后面的是一个长着猴子脸的动物,背后长着两个翅膀,手里拿着一个金刚宝杵,传说这个宝贝可以起到降妖除魔的作用,因为它排在第十个,所以叫做“行什”。有人说他长得很像雷公,尖嘴猴腮的样子,所以把它放在屋顶上可以起到防雷的作用,要知道,在紫禁城里发生的那么多次火灾,有很多次都是因为雷击起火的。

也有人说猴子在十二生肖里面我们叫做申猴,而在这里的“申”是和水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可以起到防火辟邪的作用。

天安门城楼九个走兽。

太庙祧庙 9个3个和1个

广济寺大雄殿7个走兽

地坛内建筑檐角5个角兽

故宫内建筑3个走兽

太庙燎炉1个走兽

孔庙燎炉仅有骑凤仙人

《大清会典》上说这些琉璃釉面小兽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如若数目达不到9个时,则依先后顺序,小兽的递减是从后面的行什开始的。故宫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古建筑,角脊之上排列着10个小兽,其顺序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屋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鸱吻、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仙人骑凤

传说:齐国国君齐闵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投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会带来绝处逢生的好运。

1、 龙 天下动物的领袖 能在水里游,云中飞,陆上走。龙的角似鹿、鳞似鱼、爪似鹰。唐宋视为祥瑞的象征。

明清将之象征帝王,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由此这龙是皇权的象征。

2、凤 是百鸟之王,带来天下太平。象征尊贵、有圣德之人。 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亦是皇后的代称。

“龙”是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它是皇权神圣的象征;“凤”属于鸟中之王,取“凤”也是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3、狮子 万兽之王 威武的护法神,代表勇猛、威严。 《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狮子”始传于佛教,据《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手指天,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4、天马 神马 象征日行千里,追风逐日。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

5、海马 我国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 象征着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狮子、天马、海马

6、狻猊(音酸泥) 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它头披长长的鬃毛,因此又名“披头”,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传说能食虎豹,有率从百兽之意。“狻猊”也是龙子之一,非龙似狮又似马,因它形象似雄狮,用作镇兽;押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它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能手”。

7、狎鱼(音侠鱼)是海中异兽 与下雨谐音,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8、獬豸(音谢智)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 “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9、斗牛 传说中是一种虬(音求)龙 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音吃)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的吉祥物。

10、行什(音航十) 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 它,只在太和殿出现,它是举世无双的第十只角兽,大家不知道给它起什么名字,看它排行第十,就叫它:行什。清代人说它是猴子,其实,它有翅膀,手拿金刚宝杵,会降魔。它是传说中雷震子的化身。

(关怀,气魄,正直,勇 猛,吉祥,聪慧,灵敏,威武,高贵,尊贵,坚忍)它们身上寄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因此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动物。这些美观实用的小兽端坐檐角,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梁思成评价道:“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后来我发现在古建中多有不涂釉面的瓦件,称“黑活”。黑活不用仙人,领头的为狮,后面均为马。雍和宫的配殿即是,无论琉璃还是黑活

做法。小兽设置一般多为单数,其大小、数目是根据柱高、等级、角脊长短诸多因素而定的。

古建筑屋脊上,置放瓦质或陶质的兽形装饰,叫脊兽。除宫殿庙宇外民宅不得安兽。有功名的,由皇帝特批敕建。安兽之脊叫作“仪脊”,以示殊荣。

“鸱吻”,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一位“龙子”,关于这一龙子,自古有种种传说。一说是由于这一龙子能喷浪成雨故将它装饰在屋顶的正脊两端,取镇火之意;二说屋脊两端的兽俗名为“吞脊兽”,其模样似龙非龙,面朝里,张着大嘴,好像要把整个殿脊吞下去。它的背上还插着一把利剑,只有剑柄露在体外。为什么会这样?据说是因为这一龙子“擅离职守”,逃回南海而死,死后把它镇于屋脊上;三说是龙王把王位传给了大儿子,可是,龙王死后,老二和老大争夺王位,谁也不肯相让,怎么办呢?哥俩最后商量,以吞下一条屋脊来决定胜负,胜者为王。老大自知武艺不如老二,又恐王位被夺,心一横拔出宝剑趁老二吞脊之时,从背后狠刺下去,把老二钉在屋脊上。

其实,中国古代屋顶上的神兽只是古代人根据自然界的动物神化出来的形象,具有吉祥的寓意,渐渐地它们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提及北京的神兽,首先要说的必然是龙,因为北京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首都,皇权至上,而龙早已是皇权的象征。据图腾文化学者王大有介绍,唐代以后,龙已成为文化符号的集合体,到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已定型,即具有鹿角、鱼须、蛇身、鹰爪等,它的身子特别长,三波九折。

“龙在唐代以前还带有全民性,唐代之后就基本政治化、等级化了。例如唐代开始规定黄色的龙只能帝王使用。”王大有认为元明清时期是对龙的政治化的延续,“龙是汉族流传下来的,蒙古族、古建瓦满族要想使他们的政权合法化,就必须借龙来加强统治权威,用龙来神化自己,以让汉人接受。所以元朝时更加强了龙的等级划分,规定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五爪的龙。”

明清时期,皇室对龙的使用更加宽泛,他们不仅在严肃的政治场合中使用龙,还将龙大量使用在生活器具上。有学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皇帝具有龙崇拜观念,恰恰相反,他们心目中的龙只是任由驭使的工具、玩物而已”。的确,故宫中有的痰盂和蜡烛上都有龙纹,这样龙就难免被痰垢污浊,被火燃烧。这至少显示出皇室对龙的敬重之心并不是无处不在,“如果龙真的具有图腾含义或真的代表皇帝,它无论如何也不会受到如此作践”。从某种程度来讲,元明清时期的龙只是皇帝的象征和工具。

故宫的屋顶绝对是神兽们能体现自己身份地位之所。龙之九子中,狻猊、嘲风、螭吻就被用在屋顶上,而从屋顶的神兽中也可看出皇家等级的森严。

故宫大殿屋顶正脊两端的吻兽就是龙九子之一螭吻,螭吻好吞,所以是吞脊的模样。大殿最怕着火,螭吻放置在这里有镇火之意。如果仔细看,还会发现螭吻的背上插着一把剑,据说,这把宝剑是晋代道士许逊所有,这把剑的目的是防止螭吻逃跑,取其永远镇火之意,瓦也有人说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的用意。清代

的吻兽只能用在官式建筑上,吻的大小要根据宫殿大小和建筑等级而定。

除吻兽外,屋顶的檐角还要立神兽。檐角最外侧的是一个骑着凤的小人,俗称仙人骑凤。其后是一排小神兽,俗称走兽。走兽后面是一个较大的兽头,叫做垂兽。一前一后的仙人骑凤和垂兽是固定的,走兽放置的多寡,一是根据脊的长短,二是根据建筑的等级而定。在明清时期,檐角走兽最多可用九个,如保和殿房檐上就有九个走兽,唯一的例外是太和殿檐角有十个,多了一个行什,可能是因为“九”不足以表现它的尊贵吧。走兽随着建筑等级的降低,从最后一个依次向前减,但要保持单数。

除仙人骑凤和垂兽外,太和殿檐角的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有关仙人骑凤的来历说法不一,大概是取其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象征意义;龙象征帝王;凤在明清时象征后妃;狮子是“猛”与“仁”结合在一起的能驱魔避邪护法的瑞兽;天马是一种智慧的动物,象征尊贵、祥瑞、权威;海马象征皇家威德通入大海;狎鱼是传说中的海中异兽,能降雨喷水,灭火防灾;斗牛是远古神话故事中的一种虬龙,也是祥瑞动物,起镇鬼压灾、逢凶化吉的护宅作用;行什像猴子,背有双翼,手持金刚宝杵,具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像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放在屋顶还有防雷的寓意。

有些人认为屋顶的吻兽、垂兽、走兽在建筑结构等方面等有很大作用,但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总经理杨宝生表示,它们在建筑结构方面作用并不大,最主要的作用

还是装饰。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包世轩则认为,这些神兽最主要的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其次是其吉祥、平安的寓意,最后是使建筑美观。

脊兽的等级、大小、奇偶、数量、次序等都有严格规定,如在故宫太和殿的角脊上,排列10个琉璃坐姿小兽,成双数,为最高等级。乾清宫是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兽减去“行什”,为9个;坤宁宫明代是皇后寝宫,清代祭神和举行婚礼之用,檐角兽为7个。东西六宫是后妃居住的地方,檐角兽为5个。宫墙门檐角则多为1个,即琉璃小兽只有“龙”一种。

可以说,紫禁城建筑群的殿脊和屋脊上的琉璃装饰件,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而且还是屋顶防止雨水侵蚀渗漏和松散脱裂的重要琉璃部件,是建筑匠师们把实用构件与艺术造型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典范。

据中国古书记载:正脊两端的兽叫“龙吻”,垂脊上的五条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这五条兽合称为“螭吻”。对螭吻,古书解释说:“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

兽头也”。 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六兽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正脊上的龙吻也叫“吞兽”,其作用可以严密封固两坡瓦垅交汇处,提防雨水渗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