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卷·2015届黑龙江省牡丹江一高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来源:小奈知识网
牡一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学年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部为必考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

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 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臵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臵的斧钺呢,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臵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臵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

第 1 页 共 15 页

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形象,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臵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

第 2 页 共 15 页

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

‚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3分)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5分)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① 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

8.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第 3 页 共 15 页

9.在诗歌的尾联中,诗人为何“自怜”?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用了什么手法结尾?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3) ,到黄昏,点点滴滴。 (4)念去去,千里烟波, 。 (5)人生如梦, 。

(6)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景资料)。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考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第 4 页 共 15 页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又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选自《意林》2011年04期,有删改。)

背景资料: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和未来。

(2)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第 5 页 共 15 页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蛇年春晚上,国际巨星席琳·迪翁与中国民歌天后宋祖英合唱了《茉莉花》,真

可谓鸾凤和鸣,让所有观众大呼过瘾。 ....

B.近日,湖南省凤凰古城突发大火,及时赶到的消防员们奋不顾身地冲入火海,不 惧危险,忘乎所以,直到把大火扑灭。 ....C.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出版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这也给他带来许多没料到的不虞之誉。 ....D.3月28日,美国NBA迈阿密热火队取得了在常规赛中连赢27场的佳绩,其内外线的雄厚实力令其他球队难以望其项背。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B.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C.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D.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从源头上限制了塑料袋的生产,但要真正减少塑料袋污染,还需消费者从自身做起。

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金秋的九月在这里分外的张扬,蚌渺湖一片蔚蓝,碧波荡漾, , , , , , 。 我不禁想到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微微徐来的湖风把我的心情洗涤得分外干净。

①四周的群山倒影在湖里 ②小鱼欢快地嬉戏

③湖边的稻田里一片金黄 ④蓝蓝的天空和湖面青一色的干净 ⑤水葫芦蓝盈盈的小花流淌着淡淡的清香 ⑥三三两两的野鸭在欢快地戏水 A.②⑥⑤③①④ B.⑤③①④②⑥ C.②⑥①④⑤③ D.⑤③②⑥①④

15.现在,有些超市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且在醒目处贴有“每一个摄像头都是一双监视你的眼睛。”“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样让人很不舒服的标语。请你另拟一条提示语,既能表达同样的意思,又语言得体。

16. 根据下面的文字,仿照划线的句子补写,要求内容合理,句式一致。(6分)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因为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 , 。‛前者的立足点在于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_______

第 6 页 共 15 页

___ 。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被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道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跟我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牡一中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学年

语文试题(教师)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部为必考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

第 7 页 共 15 页

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 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臵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臵的斧钺呢,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臵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臵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形象,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答案】(3分)D. “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文中无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

第 8 页 共 15 页

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答案】(3分)B. “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有误。文中第三段提及“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并未提及“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所以B项有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答案】(3分)D.过于绝对。原文最后一句话,“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为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臵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

【参考译文】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以文章著称于世。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上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太祖看后很高兴,说:“江南有二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了,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于是被召置礼贤馆。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

第 9 页 共 15 页

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

‚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参考译文】洪武元年八月,上奏言,“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 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诏谕说:“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到时后悔都来不及。”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王祎回头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答案】(3分)B 。“宠”为“宠爱”、“奖赏”之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3分)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3分)B。②句是用比喻说理,不触及利害关系;④是说他史事擅长,有文采。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

第 10 页 共 15 页

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答案】(3分)C. “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的意思与原文不符,应为“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5分)

【答案】(5分)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会”“ 遣”“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5分)

【答案】(5分)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各1分,句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① 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

8.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答:画面: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东岗傍晚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2分)

分析:结合诗句分析:诗歌通过对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的描写营造了田园清新淡雅的氛围。(3分)

9.在诗歌的尾联中,诗人为何“自怜”?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用了什么手法结尾?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第一问:眼前江山如画,使诗人联想到中原故土战火纷飞,国土沦丧,(1分)深感自己人近暮年,闲居田园,无法挽救国家命运,不由感伤自怜。(1分)

第二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结尾,(1分)前六句所写的优美的田园景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1分)鲜明地突出了(1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1分)(意思答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3) ,到黄昏,点点滴滴。 (4)念去去,千里烟波, 。 (5)人生如梦, 。

(6)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第 11 页 共 15 页

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景资料)。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基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考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又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选自《意林》2011年04期,有删改。)

背景资料: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第 12 页 共 15 页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和未来。

答案:CE (对一个2分,对两个5分。)A项“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于文无依据;B项,强加因果;D项只揭示了部分原因,人们的沉默,更多的是人们对杰夫卡夫斯基的举动的不解。

(2)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照应题目,以美好的“歌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②渲染宁静而压抑的氛围;③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绪,以情感人,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他热爱音乐,如果不是战争,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②他满怀爱心,他喜欢听孩子们在教堂唱歌的感觉,男孩绊倒时他毫不犹豫地去搀扶;③他勇于自我牺牲,甘愿为保护反抗入侵的“孩子”而接受军法处置。

(4)杰夫卡夫斯基是合格的军人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杰夫卡夫斯基是一个合格的士兵。①从资历上看,杰夫卡夫斯基是一个“二战”老兵,德军入侵苏联,他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为了祖国利益而战。②从信仰上看,杰夫卡夫斯基对“伟大的莫斯科”有着无比信任,体现了其军人的坚定信仰。 ③从军事素质看,杰夫卡夫斯基训练有素,当男孩拿出手枪的那一刻,他习惯性地下手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示例二:我认为杰夫卡夫斯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士兵。①杰夫卡夫斯基并不热爱自己的职业。他喜欢音乐,对自己差点成为钢琴师念念不忘,战争期间也因为听到钢琴声而思想上开小差。②杰夫卡夫斯基意志不坚定,太善良,太具爱心。军人作为国家的战争机器,应该是冷酷无情的命令执行者。但杰夫卡夫斯基在枪杀了男孩之后,却“觉得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③杰夫卡夫斯基自作主张,“保护敌人的同伴”,这并不是一个军人应有的行为。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蛇年春晚上,国际巨星席琳·迪翁与中国民歌天后宋祖英合唱了《茉莉花》,真

可谓鸾凤和鸣,让所有观众大呼过瘾。 ....

B.近日,湖南省凤凰古城突发大火,及时赶到的消防员们奋不顾身地冲入火海,不 惧危险,忘乎所以,直到把大火扑灭。 ....C.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出版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 这也给他带来许多没料到的不虞之誉。 ....D.3月28日,美国NBA迈阿密热火队取得了在常规赛中连赢27场的佳绩,其内外线的雄厚实力令其他球队难以望其项背。 ....

第 13 页 共 15 页

【参考答案】D A.用错对象。“鸾凤和鸣”指鸾鸟凤凰相互应和鸣叫,比喻夫妻和谐;B.褒贬误用。“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C.语义重复。“不虞之誉”指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B.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C.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读日”。

D.塑料购物袋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从源头上限制了塑料袋的生产,但要真正减少塑料袋污染,还需消费者从自身做起。

答案:D. A项递进关系的内容颠倒,应把“不仅”放到第二个“诚信”后;B项搭配不当,把“吸引”改为“引起”;C项表意不明,不能确定“几十个”修饰报社还是记者。 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金秋的九月在这里分外的张扬,蚌渺湖一片蔚蓝,碧波荡漾, , , , , , 。 我不禁想到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微微徐来的湖风把我的心情洗涤得分外干净。

①四周的群山倒影在湖里 ②小鱼欢快地嬉戏

③湖边的稻田里一片金黄 ④蓝蓝的天空和湖面青一色的干净 ⑤水葫芦蓝盈盈的小花流淌着淡淡的清香 ⑥三三两两的野鸭在欢快地戏水 A.②⑥⑤③①④ B.⑤③①④②⑥ C.②⑥①④⑤③ D.⑤③②⑥①④

答案:A(按照景物的空间顺序由近到远安排,先承前描写湖里的景物,再描写湖边的景物,而后合写群山、天空和湖面)

15.现在,有些超市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且在醒目处贴有“每一个摄像头都是一双监视你的眼睛。”“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样让人很不舒服的标语。请你另拟一条提示语,既能表达同样的意思,又语言得体。

解析:拟写的标语应该注意语言的场合,联系实际环境而运用。超市中的标语主要是面对消费者,应该让消费者看着舒服,而不能让人看了之后有不舒服的感觉。 答案:每一个角落都有录像,请您甜美地微笑。

16. 根据下面的文字,仿照划线的句子补写,要求内容合理,句式一致。(6分)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因为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 , 。‛前者的立足点在于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_______

___ 。 答案: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因为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句式1分,内容2分)。后者的立足于创造(追求),所以就有了体会创造过程的喜悦和品味创造结果的快乐着双重喜剧。(句式1分,内容2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第 14 页 共 15 页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被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道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跟我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俗话说,赠人玖瑰,手有余香。材料中的工人每天与门卫师傅的打招呼看来是一件极其细小的事,实质上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平等与友爱。这种习惯了的小事情,却成了这位师傅获得救命的唯一线索。生活小事件蕴含了社会大道理,值得写。

从门卫的角度,可以写“善于观察日常、善于思考”,这也恰恰是高考作文需要考生做到的事——从日常小事中提炼大道理;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人情味”这个角度来提炼,因这个人是向门卫打招呼的唯一一人,颇可以从“拯救冷漠生活中唯一的温暖”的角度来概括门卫的行为。此外,从被关在冷库里的人的角度也可以提炼出立意重点,颇具佛家意味的“种昔日因得今日果”,往日的微小善意,日积月累之下,亦可以变成今日的救命稻草,这是无心之善,但冥冥中自有善报。“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样可以大做文章。而比较稳妥的选择是从后者也即是被关者的角度来看,因为它明显更符合“整段材料”主要想说明的事情。

第 15 页 共 1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