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1卷第11期2003年11月经济与社会发展

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VOL.1No.11NOV.2003

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程小川

(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广西南宁530003)

  [摘 要]针对外语翻译教学被忽视的现状,教师应该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参与教学,从减少文艺作品,增加财经时事文章;重实践技能;注意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建构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外语翻译水平。

[关键词]翻译教学;建构主义;实践;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B84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3)11-0187-02  一、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在采用传统翻泽法教学时,翻译是学习英语的手段而受重视。但随着交际教学法逐渐成为主流而取代语法翻译教学法,教师较少翻译所学篇章而改为以英语交流为主,注意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编写看,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及方法都有所侧重。大多数教材虽然有汉译英的练习,但这些练习的目的只是考查学生运用新词汇的能力,没有涉及翻译理论和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甚至会忽略。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专业英语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许多英语翻译人员也有其专业的局限性,碰到一些专业知识较强的资料,会因为对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不了解而遇到困难造成翻译错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培养懂外语的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胜任专业性较强的翻译工作。今后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不可避免会接触到一些翻译任务,要胜任翻译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加强翻译教学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认识的能动作用,认为认识并非如同镜子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直接、简单的反映,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来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有价值的学习不是对现成事实的接受,而是新的个人意义和个人理解的建立。学习是通过新信息、新知识和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帮助者、管理者和中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建构主义教学法研究教学的立足点是在“学”上而不是在“教”上,这是它与以往教学法截然不同之处。传统教学包括外语教学,都是侧重于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而忽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然而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应对变化着的世界。因此,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如何帮助学生发展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在学习语言中学会更好思考,已经对外语教学进行重大挑战。

三、如何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1.减少将文学作品作为主要的翻译练习材料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

识论”。它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将莎士比亚、培根等的著作,作为学生的主要翻译练习材料,但这只适用于英语专业的教学。而对于非英语专

[收稿日期]2003-07-31

),女,重庆人,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英语教学。[作者简介]程小川(1974—

187

业的学生,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懂外语的专业人才。因为这些学生毕业后,将会进入政府部门、工商企业、教科文卫等工作。因此,翻译训练材料应侧重于专业性、实用性、时代性较强的文章,突出学生学科领域的特长。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广泛收集国内外最新的报刊等翻译资料作为素材,让学生觉得能够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语言总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科学技术发展,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2.实践技能重于理论知识

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的。英语课时有限,翻译教学课时更少。教师很难做到在全面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因此,翻译课侧重学生实践的教学法是很实用的。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理论阐述的———外部注入知识是无用的,有效的是学生在主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由学生自己从中建构知识(MarionWillians,1995)。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少用注入式教学,不是直接地告诉学生结果和答案,而是帮助、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为学习的“学”主要是为了会学、会用、会创造。因此,教师应该用多种方法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如在课堂上营造研讨气氛,在学习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解决问题,告知答案,而应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对发言者的积极因素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提出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与学生的交流、切磋或争辩中明辨是非,学习知识。教师还可就同一篇文章提供几篇不同译者的译文,请学生做译文比较,在比较中学生自己建构对翻译技巧与理论的理解。这种做法既从正面为学生提供可效仿的范例,又从反面引导他们对劣质译文拈错指疵,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Therewassomuchdustthatwecouldn’tseewhatwashappening.”有两种译文:①尘土很大,我们看不清发生了什么事情。②尘土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看不清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评析:译文①优于译文②。译文②是西化的表达,翻译用的虽然是汉语的字,背后的英文结构却挥之不去。教师总结:同意学生评析。此例旨在提醒用惯了西化表达法的译者,中文里不乏简洁的表达法,译者应用转换、颠倒、省略等方法把原文译成没有原文影子的中文,而so...that...之类表达状语188

的语言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教师还可利用学校建立的网络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实践与创新的新天地。由于多媒体技术能提供界面较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的环境,恰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相吻合。教师可将翻译素材在网上发布,并可与学生在网上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并可将自己的译文作业在网上公布,共同评议。学生在此环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就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3.注意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建构

文化决定语言,语言反映文化。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舍・奈达在他的《语言・文化与翻译》一文指出“:语言在文化中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致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他同时认为:笔译与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词语表述不当造成,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正是由于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者对该语言的文化背景不熟悉往往习惯用本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分析、翻译英语,译文就会生硬难懂,有时还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常常会闹出笑话。“Whenitcomestodancing,I’mallthumbs.”句中thumbs(大拇指)在中国文化中使用时候表示“顶呱呱,了不起”的含义。因此很多学生会想当然将之译成“:说到跳舞,我是一流的。”但是thumb这个词在西方人眼中是五个手指中最不灵活的,因此,此句应译为“说到跳舞,我一窍不通”。再如,中文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将“三把火”直译成英文,外国人是无法知道什么意思的,类似的还有谚语“爱屋及乌”,等等,这是因为一些俗语、谚语的文化背景浓厚,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因此,我们翻译时应考虑到西方的文化习俗,了解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将上述两句中文俗语分别译成“Anewbroomsweepsclean”和“Loveme,lovemydog”。

翻译课是复杂灵活、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应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针对学生特点,充分体现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多为学生创造翻译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翻译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外语翻译能力才能有较大的飞跃,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责任编辑:卫 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