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乐学才能乐教

来源:小奈知识网
乐学才能乐教

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应该要有“自来水”、“长流水”。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就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完善专业知识和生成专业智慧,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更快的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

古今中外,但凡成名成家的人,都离不开读书。因为做人需要学问,做学问需要智慧,智慧的得来需要学习,而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读书。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更要有一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泉水”。教师居“读书人”之列,试自问:我喜欢读书吗?读书了吗?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可以教读书的学生吗?我们是否惭愧书读得太少?是否惭愧因此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教学活动没有创新,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境界和水平上呢?

如果我们带着一颗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就会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激情满怀、应付自如。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雅”起来,会“活”起来,会充满生命的力量。进而,当我

们教师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使读书、实践、思考、写作成为一种需要,我们就会走向不断成长。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却认为“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数为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岂不知功夫在书外。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于漪是中国的教育大家。他曾连续做了四场演讲,四个小时没有任何的稿子,讲得都那么华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于漪说:“都是教无定法。教师个性不同,学生个性不同,教材个性不同,环境又不同,哪能有什么固定的法子可学。”于漪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于漪的语文教学。这就是教读相长。这说明一个道理: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每年的寒暑假要求老师读书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不仅使老师的假期充实,作为教师来讲,全面回顾,反思一段时间教学上的不足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写教案确实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有没有想过,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地写下去,所写的还是别人的东西,还是花了很长

时间,仍然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形成不了个性、风格。如果每天拿出半个小时读经典,一年之后,一个小时,两年后拿两个小时,读与教就会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从自己所教的学科领域读起,累土成丘,积少成多,毕竟,教科书里所包含的那点学科基础知识不过是一些入门的常识而已。学生课上所需的,与教师本身所拥有的相比,只是沧海一粟。然后,广泛涉猎人文社科,研读教育理论、报纸杂志、专业著述等,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高屋建瓴,具备理论基础和经验智慧。并且,要渐渐培养出一双慧眼,所到之处,处处留心,对自己专业所需能够敏锐识别,广泛吸纳。有了这样的储备,备课时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就不会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或四处搜寻经典教案,或完全照搬他人的教法,才能胸有成竹地站在讲台上。所以,教师遇见好书就要读。读书,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真善美;读书,能给我们以底气和灵气,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读书,教师的教育写作才能更加勤奋;读书,教师才能提炼出值得推广甚至公开发表的观点;读书,教师才能和学生更加亲近……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读书还能让人心灵宁静。现实生活中,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宛如没有灵魂的空壳,喧闹着,躁动着,听不到灵魂深处真诚的低语。随时光流逝,岁月带走了我们许许多多的记忆,我们沉溺于人世浮华,专注于利益法则,消蚀了心底曾经拥有的那份率真和纯性。我们做教师的都没有了闪亮轻盈

的心灵,又从何谈起给予我们学生以真善美的教育呢?但读书却可以让我们好像在清水中洗了个澡一般,心又重新变得剔透明亮,我们定能以一种从容的目光重新打量自己的心态。合上书的我们唇齿留香,我们会因此拥有博爱之心而无邪恶之气,有深沉之思而无浮躁之为,读书给我们的人生以智慧的启迪!

让我们开始读书吧,不要说没有时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