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困惑: 教育政策如何面对流行音乐文化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文化、教育与传媒政策 委员会会议综述 ■李法桢 在世界现代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无疑有其十分重要的位置,音乐教育体系与社会整体文化系统 的关系如何,不仅关系着音乐教育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因此,隶属于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音乐教育学会两年一届的大会,总会吸引全球文化教育界的目光。在教育政策 层面,各国政府如何对音乐教育提供最大的政策支持?教育政策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需要与教 育实践需要?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在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方式如何面对科技 发展与流行音乐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总之,关乎音乐教育与政策沟通之间的所有问题,都是文化、 教育与传媒政策委员会每一届专题会议研讨的重点,从这里传出的声音,代表着世界音乐教育界对各 政权实体的呼声,同时也预示着世界各国音乐教育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动态,因此,尤为引人注目。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文化、教育与传媒政策委员会的专题会议于2010年7月27日至30 日在河南大学举行。专题会议以“政策关注:音乐教育中的传统与流行音乐文化”为主题,以“发展中 的数码技术、文化和音乐教育:政策和实施的前景与局限陛”为副题,来自世界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七十 余位与会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并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展开了坦诚而激烈的论争, 在学术的交流与碰撞之中,代表们分享了来自世界各地音乐教育领域的成果、经验,广泛交流了各种信息, 并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笔者全程跟踪了本次专题研讨会,并感受到:面对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世界 音乐教育界面临着同样的认识困惑和实践难题,反映到教育政策上,就是政府的政策导向在顺应教育 实践发展时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 委员会联合主席之・—_I.斯科特・戈布尔教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在题为《加拿大音乐课程文 件中的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及审美导向与实践导向的对抗》的发言中这样表述:“我更关心的是,本届大 会及音乐教育的议题由纯美学转向了文化学的层面,音乐应更加关注其社会价值、人文价值,而非传统 意义上的纯审美价值”,“‘音乐审美’、‘音乐即精美艺术’、‘音乐作品即艺术品’等这些长期处于统治地 位的基于欧洲传统的观念已经有所改变,以实践为目标的音乐教育恰恰反映了这种观念的转变,音乐教 育继而转向引导学生认知不同音乐习俗或音乐文化形式的情境优势。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哪个更具价值? 过去人们对此有过争执,现如今人们关注的是一个更有社会性基础的问题,即:音乐在对谁倾诉?音乐 为何对其倾诉?”戈布尔先生将这种转变命之为“审美导向与实践导向的对抗”,并结合加拿大不列颠哥 伦比亚省、马尼托巴省、安大略省、萨斯喀彻温省等音乐教育实施过程中新课程文件相关隋况的调查与 分析,为教育决策部门及时调整教育政策、启动流行音乐文化导向程序提供了理论及现实依据。 2ol+ l{l 叩因暑 数吉 13 CHINAMUSIC[DUCA¨()N 特别策划:走进IsME■Special Report 美国罗纳德・P科斯先生(美国波士顿大学)则在《沉默的流行音乐文化:美国文化相关课程的政 策障碍》的发言中,直指流行音乐文化在美国学校教育中所遭遇到的尴尬:“尽管人们呼吁音乐教育和通 识教育要吸收更多的流行文化,但实践中却很少落实,……西欧传统的音乐艺术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法仍是主流。”他重点分析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在当前财政政策下,新引进的媒体技术给学校带来的 挑战;2.学生个人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政策所推崇的音乐文化的脱节;3.对文化传承感兴趣的权益人 在政策制定上扮演的角色;4.已定型的师范教育政策如何阻碍了新生代教师对学校音乐的前景构想。他 还从教育实施和政策分析的视角,阐明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解决方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委员会联合主席之・的叶丽慈教授与河南大学陈家海教授、尚永娜老师的合作研究《对河南与香港 音乐教育政策中关于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观点的比较研究》,通过对河南、香港两地“准音乐教师”的 相关调查,重点考察了政策扶持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传统文化与学生群体音乐生活中后来居上的流行文化, 在两地政策性文件中的表现程度、政策发展如何促进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共存与互相影响”等问题, 试图从这种比较中引起更强的政策关注,“洞悉并发展可行的政策”。 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教育局的杰伊・麦克弗森先生则将目光投向了课程方案,他在《巴赫、贝 多芬、勃拉姆斯、甲壳虫乐队和布兰妮:从澳大利亚的角度看音乐课程的曲目包容度》的发言中提出: 要设计一个“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音乐教育课程”,其标准在于“尊重音乐风格、所属年代及流派的多 样性”。他主张从政策角度,“学生们应被给予范围更大的一些曲目去学习和理解音乐,并且要了解音乐 传统、音乐文化以及当代音乐发展趋势的丰富陛、多样性”。 河南大学的王思琦博士则提请音乐教育界注意一个问题:单纯从教育的视角来谈流行音乐文化, 有可能会割裂其与社会文化系统之间的广泛联系。他在《媒介变革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言中, 重点分析了文化传播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这两种方式及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因媒介参与而形成的几个 发展阶段,并具体论证了媒体变革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媒 介的变革与流行音乐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该文将论题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大文化”的视域, 而不是孤立地看待音乐教育系统如何引入流行音乐的问题,因此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的赖美玲教授则将目光投向了年龄在13至15岁之间的初中生,她在《初中生流 行音乐偏好与年龄、性别及音乐学习的相关研究》中,通过对台湾l4所中学1,27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分析、探讨了流行音乐偏好与年级、性别和音乐学习经验的相关性,真实地反映了台湾初中生对于节奏 蓝调、嘻哈音乐、摇滚音乐等五大类流行音乐的偏好状况,从而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事实依据。 在探究流行文化在教育中的显现时,人们总是回避不了“传统”与“流行”这样的词汇,是应该传 统多一些,还是流行多一些,确实已成为困扰全球的问题。本次研讨会,有较多论文涉及这一论题。日 本弘前大学的今田匡彦教授以《“音景”的“肌理”:日本音乐课程与政策的重新审视》为题,重点讨论 了日本教育部颁布的“学程”(Course of Study)在传统与流行音乐方面的局限性,指出在教育实践中,现 代西方美学概念实际上是以一种“极为片面的方式”融入到了当今的日本音乐教育体系中;今田先生还 援引加拿大著名作曲家R.莫利・沙弗尔的“音景”(Soundscape)概念和日本心理学家佐佐木正雄的“肌 理”(Grain)概念到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当中,借以重新审视以“学程”这 官方课程指导方针为基础的日 本音乐教育,力图在这样的尝试中为教育政策突破寻找理论依据。他认为:“将‘音景’和‘肌理’概念 引入日本的音乐课程,将是一种对古典、传统和流行等各种风格的音乐及其‘肌理’的关键性解读与超 CIIIN: ̄,M【jSIC E})L ⅥICON 14 卞自考身驭胄 !¨1lI-l1I 一越。”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安妮・波尔女士将目光聚焦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她在《政策的关键是教师: 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的澳大利亚学生对传统及流行文化中的音乐探索》的调查与研究中,讲述了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学生从何种途径探究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行的“教师公平 计划”,说明在特殊群体中,学生们的音乐学习可以“拓展教学大纲的方向并且增强自身的背景文化知识”, 但政策关注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好的教师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 国内代表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大多倾向于另—方面,即如何确保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得到有 效体现。谢嘉幸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与两位研究生的发言——《从“京剧进课堂”看中国大陆音乐教 育政策的导向及其社会效应》,重点关注了教育部文件中明文规定的将京剧经典唱段列入教学内容及其 带来的连锁反应,认为“京剧进课堂”这一政策“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 的产生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在音乐教育政策上的导向:重视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曾田力教授(中 国传媒大学)在题为《中国“琴文化”的小众传播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策略》的发言中,也强调了“区别 于西方的以东方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建立起来的东方艺术精神”的重要性,她选择最能体现中国 传统哲学、美学观念的“琴文化”做为考察对象,提出处于“小众传播”中的“中国传统高文化”,对 于当前整个世界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中国传媒大学马毓博士的论文《具有中国特色 的当代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模型的研究》,探讨了有关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模型,并试图以此“建立 一个真正符合中国自身特点的传播音乐平台,其传播的意义应该是教育}生大于娱乐性”。她认为音乐教 育中,面对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有责任心的教师应该是去“引导”而非“迎合”。另外,香港教育学院 作曲家梁志铿先生的《固守政策:从一个跨学科的角度对中国音乐进行研究》、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张亚 利老师与河南大学尚永娜老师的《植根“本土”,尊重“多元”——关于河南省豫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调查 研究》等,都是在寻求如何促进学生与传统文化亲近方面所做的努力。 在世界音乐教育范围内,流行音乐文化正在成为大多数学生音乐生活中的主流,然而教育的实施 者在如何应对这种冲击时并无太多成熟的经验,教育决策者又未能根据现实情况及时做出政策调整 和积极引导,于是就出现了戈布尔先生所说的“审美导向”与“实践导向”之间的“对抗”。在会议中, 很多代表都提到了“政策发展”这个词汇,这也反映出人们希望政府部门能够追踪音乐教育实践发展 的动态,并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及时调整教育政策的愿望。 本次专题会议中有较多研究成果涉及新兴科技对音乐教育带来的影响问题,如来自巴西的玛利亚・海 伦娜・狄・利玛女士与艾斯特・s.W_贝娅女士的合作研究《与巴西年轻人_起体验学校音乐教育与新科技: 反思与角度》,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展望了音乐教育和新科技联合使用的愿景,强调新科技的巨大力 量以及给传统的师范性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正面的、必要的改变”;现就读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 大学的陈虹百博士在《不断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互联网在台湾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探讨了互联 网在台湾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的问题,指出教育政策中无特别涉及音乐教育的部分是导致音乐 教育数字资源十分有限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美国犹他谷大学帕特里克・M.琼斯博士的《在线音乐教 育的政策和实践:平衡学术诚信、知识产权与复制性、剪裁性》、澳大利亚悉尼远程教育高级中学朱莉・蒙 塔古女士的《对远程教育的挑战:在线音乐课堂》等所谈到的在线音乐教育的问题,也都是新科技条 件下音乐教育系统所应面对的新课题。 李法桢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II1l… 中目考彝叙青 15 (I1|INA ML (:H 1( M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