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管道布置 第一节 工艺管道布置 第二节 气轮机管道布置 第三节 辅助管道布置
第三章 配管应力解析及管道支架 第一节 配管应力解析 第二节 管道支架 附录1 配管柔性算图 附录2 配管柔性计算例题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本规定适用于离心式压缩机吸入、级间、排出管道、密封油系统、油冷却器以及汽轮机系统的配管设计。
不适用于由制造厂成组或成套供应的配管系统设计。
第1.0.2条 本规定第三章及附录一和二的内容,供配管设计人员在配管研究阶段,对离心式压缩机的吸入和排出口管道,作初步的宏观应力分析和判断,设计出可行的管道几何形状,供应力分析专业进行最终的柔性分析和计算,直到最后确定为止。
第二章 管道布置 第一节 工艺管道布置
第2.1.1条 离心式压缩机典型配管研究图见图2.1.1-1和图2.1.1-2。 离心式压缩机上方及四周的配管,不应妨碍其吊装及维修,不应在转子抽出范围内布置管道。离心式压缩机的周围要留有足够的检修空间。
图2.1.1-1 离心式压缩机及汽轮机管道平面布置研究图
注:(图2.1.1-1) ① 见第2.1.10条 ② 见第2.1.12条 ③ 见第3.0.1条 ④ 见第2.1.11条
1 / 4
⑤ 见第2.2.5条,此阀通常随机带来。 ⑥ 见第2.2.9条 吊钩 1
SLDI 333C06-2001
图2.1.1-2 离心式压缩机及汽轮机管道立面布置研究图 注:①见第2.1.12条。
第2.1.2条 必须重视离心式压缩机吸入口处的配管结构,使其结构有利于入口处流体的分布均匀。 吸入管弯头与压缩机法兰之间,必须配置一段直管段(不连支管),此直管道长度至少为3~5倍管径,如图2.1.1-2所示。 对这一直管段的要求,通常由压缩机制造厂提出。
第2.1.3条 吸入口处的弯管,其弯曲半径应等于或大于3D。 排出口处的弯管应采用R≥1.5DN的弯头。
第2.1.4条 当吸入管道直径与压缩机上的吸入管接口不相符时,应采取过渡变径管连接,严禁采用异径法兰连接。一般变径管角度为8~12°,而有的压缩机制造厂要求过渡变径管的角度不大子6°,如图2.1.4所示。
图2.1.4 吸入口过渡变径管
排出口附近的变径应采用定型产品的异径管连接。不得采用异径法兰连接。 第2.1.5条 对机壳开缝与轴呈水平方向,即转子从机壳上部吊起的结构(图2.1.5-1)在压缩机吸入及排出口向上或侧向接管时,必须配置一段较长的可拆装的管段,以便将压缩机的顶盖吊起,如图2.1.5-2中注②。 2
SLDI 333C06-2001
图2.1.5-1 单级或多级压缩机机壳开缝与轴呈水平方向
2 / 4
图2.1.5-2 在压缩机顶部的吸入及排出管道布置空视图 注:(图2.1.5-2)
① 见第2.1.2条及第2.1.3条 ② 见第3.0.2条
③ 当用汽轮机驱动时,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上的阀门不常操作,用电动机时,吸入管道上的阀门一般为自动或手动节流式。 ④ 见第2.1.5条 ⑤ 需与机械工程师一起检查沿压缩机轴的轴向入口要求。
第2.1.6条 在压缩机吸入口管道上一般都需装设临时过滤器(按PID要求)。为便于临时过滤器的拆装,在吸入口管道上应配置一段可拆装的短管(两端带法兰)如图2.1.6所示。
其短管长度应根据临时过滤器形式及大小决定。 3
SLDI 333C06-2001
图2.1.6 在压缩机底部的吸入及排出管道布置空视图 注:(图2.1.6)
① 见第2.1.2条及第2.1.3条 ② 见第3.0.2条
③ 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上的阀门,当用汽轮机驱动时不常操作,用电动机时,吸入管道上的阀门一般为自动或手动节流式。
第2.1.7条 压缩机排出管道应尽量靠近吸入管道布置(如图2.1.5-2、图2.1.6),应使吸入及排出管道。上的阀门、仪表集中便于吸入及排出管道合用一个管架。 第2.1.8条 排出管道上的止回阀应尽可能靠近压缩机安装。 第2.1.9条 两台或两台以上的离心式压缩机并联操作时,应避免气流顶撞、减少并机效率损失。在每台压缩机出口支管与总管合流处应按图2.1.9所示连接。或顺气流流向与总管斜接。
3 / 4
图2.1.9 压缩机并联出口合流管连接
第2.1.10条 集中布置的阀门,其手轮均应朝同一方向,如图2.1.1-1 离心式压缩机及汽轮机管道平面布置研究图所示。
第2.1.11条 离心式压缩机吸入排出管道的布置应满足压缩机热位移的变化(图2.1.1-1,注④)。压缩机热态与冷态位移和方向见图2.1.1-2。 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管口以及其中间冷却器进出管口,在热态时管系所产生推力和力矩必须小于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管口所允许的外力和力矩。否则,应改变管道布置,或应采取管道预拉伸和设置限位支架加以弥补。
第2.1.12条 压缩机吸入及排出管道布置在地面上时,其管底至地面的景小高度为600mm。并需与管架设计者一起确认其高度(图2.1.1-2注①)。 4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