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说复习专题文档

来源:小奈知识网


小说复习专题

小说文体知识

定义: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 定义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小说的类别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中考主要考查的是微型小说或 节选内容。它的特点是微、新、密、奇。

微: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

新:立意新颖,风格清新;密:结构严密;

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梳理考点 对小说阅读的考查以小小说为主,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都 成为小说阅读考查的内容。具体来说,小说阅读的考点常有:梳理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体 会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故事内容或相关段落的大意;对文章标题和内容的理解;对 小说主题的理解;品味小说的语言;对小说的艺术技巧的评价;谈谈从小说中获得的感悟。

小说的相关常识

一.人物描写

1.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对

1

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的是肖像(外貌)。

3.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语气声态进行描写的是语言。

4.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 描写。 补充细节描写:对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种细微的举止行为以及景物片段等的具体 细腻的描写。

考点解析: 考点解析 人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人物的身份特征,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人物的思想品格,有时还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人物形象

1.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

2.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 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 题思想。

三.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尾声两部分。

1.开端是作品所反应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

2.发展是作品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2

3.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是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 思想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4.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性格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体思想得到得到充 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考点解析: 考点解析: 1、梳理、概括小说情节,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概括情节,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怎样”的格式加以概括;有时次要成分可以省 略,但一般要保留“何人+做何事+何结果”三个主要要素。

四.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鱼虫风 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景物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主要空间,即人物的社会空间、身份、地位,以及社会关 系、工作场合、政治背景等。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性格、处境有极大的关系,决定着人 物的命运。 划分层次?

五、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3

(4)总分总(掐头去尾) 记叙顺序及作用?

六、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写作手法及作用?

七、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动作和感情,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如冰心的《谈生命〉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如: 《皇帝的新装》

(4)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卖蟹》

(5)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白杨礼赞》

4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 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八、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作用: 在开头: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 情节发展; 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 ; 在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2)在内容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 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

九、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下文作铺垫

十、小说线索及作用? 小说线索及作用? 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的情感

5

十一、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解析

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

题型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 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 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 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特征+形象意义。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

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

6

题型有: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推动情节的发展 (2)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3) 衬托主题;(4)渲染气氛;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1)渲染气氛(2)为情节做铺垫(3)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4)交代 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间关系及生存环境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 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 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考点三、把握故事情节

题型有:1、文中写了 XX 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

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 后照应;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 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 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 了……,点明了…… 理清情节安排类型及作用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

7

喜剧式等。

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

题型有: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 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 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 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通过描绘 XX 故事情节,讽刺了/刻画了/抒发 /赞扬了……

考点五、理解小说标题

题型有: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1、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2、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3、通过分析小说的 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1、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2、点明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一是具体的意思。 (文中具体的 XX )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题目作用:

⑴考虑题目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眼球) ,引发读者思考;⑵考虑修辞角度,题目使 用什么辞格或句式,有否词类活用;⑶考虑语言角度,题目是否具有文学性或文学色彩,语 言是否通俗易懂、平实、生动形象或带有讽刺、幽默等意味;⑷考虑文章内容和结构,题目 是否行文线索,是否

8

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否揭示主旨的关键,是否一语双关,是否作品主 人翁,是否内涵丰富、深刻等。简而言之,主要从与小说的主题和结构的关系去分析。

考点六、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对小说的艺术技巧的评价)

题型有: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运用了什么 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 一、表达方式 ;二、结构方式;三、表现手法;四、修辞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 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表达了什么内容 内容(分 方法 内容 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 效果) ;有何效果 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 何效果 说明 )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引用、反语 表现手法;对比;矛盾双方,进行对比 象征;借用具体形象暗示特定人物或事理 欲扬先抑;从贬抑着手,实为褒扬 讽刺夸张;言过其实,讥讽嘲笑 托物言志;借客观事物寄托感情抱负 借景抒情;借景抒发情感

衬托;正衬,反衬 动静结合、正侧面烘托、虚实结合 还有: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伏笔照应,借古讽今,点面结合,铺垫白描,承上启下,开 门见山,虚实相生等。 (1)人称 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①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②倒叙:

9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 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3)结构安排: (巧妙)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注重)前后照应,严谨完整; (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讲求)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考点七、品味语言特色

题型有: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XX 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考点八、谈感悟,启示 读小说就是审美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因此,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这类题往往是考查我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体验,感悟。

答题解析: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主题,人物答题)

10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紧扣文本,联系实际)

感情——有所感悟而领会(对人物、情节或主题)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结合文本,自己的观点)

军人之家

巴利斯

维拉的丈夫巴都林离开她上前线两年了。一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巴都林 受了重伤,现在就住在市荣军医院。 医生带着维拉走进病房,指向一张靠在墙边的病床,床上的伤员盖着被子,仅露出圆圆 的修剪过的后脑勺。 维拉快步奔过去,轻轻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 “巴都林,巴都林……”她希望看到床上的 人把枯瘦的双手伸出来,她就会投向他的怀抱,可是他没有动。维拉猛然惊呆了:手呢?原来自己的丈夫竟然连双手都没有了!床上的伤员慢慢地抬起了头,维拉看到的是一张破了相并带有深红色伤疤的脸,空空的小洼坑代替了眼珠,又大又白的伤痕歪歪斜斜地穿过这可怕 的面孔,她惊叫一声,便失去了知觉……

维拉醒过来之后,上校和医生向她介绍了事情的全部经过:他踩响了地雷,烧伤了双眼, 炸没了双手,截去了双腿……他不能说话,至少是现在……被找到时已无法辨认,他身上没 有证件,胸前内衣口袋里仅藏着一封给妻了的信,根据这封信人们确认了他的身份。 第二天她再次来到医院,把巴都林运回了家。战争毁了她的幸福,但她没有屈服,她悉 心照料着了,盼着他的状况能够有所好转。 九月的一天,维拉正在做家押,篱笆门吱呀地响了一声。啊!站在门口的是活生生的、 健壮的巴都林吗? ……

巴都林听妻子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他激动地问妻子: “你以为他就是我?” “当然。 ” “只要他活着你打算护理他一辈子?” “是的! ” 伤员躺在床上,脸朝着墙,维拉倾着身子温和地在他

11

耳边说: “我的丈夫回来了!但您别 难过,您将和我们一起生活,谁也别想带走您,听见了吗?”

巴都林突然想起了什么: “你说在她身上找到一封信?给看……” 维拉拿出了信。巴都林看完后兴奋地说: “他是阿廖沙,我的战友!以防万一,我们交换 了信。

这样,如果一个人牺牲了,另一个人就可以把信转给他的亲人。 ”巴都林抹了抹眼泪, 开心得像个大孩子,大声对伤员说: “阿廖沙,我是巴都林,你还记得吗?” 阿廖沙微微地点了点头,巴都林接着兴奋地说: “你就在我家里,我们将在一起生活,你 听懂了吗?” 床上的阿廖沙动了一下,苍白的嘴唇颤抖着,传了邮含糊不清的声音: “谢谢,通知—— 我母亲,我没有被——抛弃……” 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 ( 《新故事》2009 年第 12 期,有删改)

13.为使“伤员不是维拉的丈夫”这一情节合乎情理,作者在小说中埋下了伏笔,请你找出来。(3分)

14.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一缕阳光洒进室内,窗外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有何作用?(3 分)

15.请你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妻子维拉或者丈夫巴都林的性格特点。 (只选一个)(3分)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