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为(64.26±2.28)h,对照组产妇产后泌乳时间为(82.26±2.74)h,观察组产妇产后泌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51.371,P=0.000)。
3
讨论
母乳喂养一直被认为是最佳的婴儿喂养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母乳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第一,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乳铁蛋白,这对新生儿骨骼的发育有很大的帮助。第二,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牛磺酸,牛磺酸有助于大脑的发育。第三,母乳中含有非常
6]丰富的DHA,DHA对新生儿视力的提升有重要帮助[5,。第四,
学的干预可为母乳喂养提供良好条件。此外,观察产妇产后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产后护理能够促进产妇乳汁分泌,这样也为母乳喂养提供基础。
总之,对于初产妇给予产后护理可促进乳汁分泌及提高纯母乳喂养率,进而促进婴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2][3][4][5][6][7][8][9]
刘春群.分析产前及产后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CD].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34):101、103.
李晓莉.产前产后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分泌及喂养的影响观察[J/CD].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6):103.
李艳,李红玲.产前产后护理对初产妇母乳分泌及喂养的临床影响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2):202.
邹蓉.浅谈进行产前及产后护理干预对初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7):237-238.
葛圆.促进母婴分离产妇乳汁分泌及母乳喂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
朱玉兰.影响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CD].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9(4):480-482.
戴红霞,李小毛.系统化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不同时期哺乳技能与纯母乳喂养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5(16):1932-1936.陈显月.整体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及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3):2074-2076.
李琳.预见性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母乳喂养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1,17(31):113-114.
(收稿日期:2018-09-14)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溶菌酶,溶菌酶对预防痛经有重要作用。此外,相关研究还显示,儿童成年时期的视力也与儿童在幼儿时期接受母乳喂养有很大的关系,因而母乳喂养对婴儿成长发育
8]意义重大[7,。
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与初产妇自身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若初产妇心理上抵致母乳喂养,对母乳喂养相关技巧、护理等知识不了解,会严重影响到新生儿母乳喂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产后合理的刺激也是影响母乳分泌量及分泌时间的重要因素[9]。为此,临床上对于初产妇进行产后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产后护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引导的方式让孕产妇意识到母乳喂养对婴儿的积极作用,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意愿。通过饮食指导、乳房按摩等促进乳汁的分泌,为母乳喂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产后护理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通过产后科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护理配合评价
程
杰
(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
将2015年10月12日—2017年10月
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护理配合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5年10月12日—2017年10月11日收治的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中选取68例,治疗方式均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通过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各3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7岁~60岁,平均年龄(43.36±9.54)岁;病变位置:固有肌层19例,黏膜下层12例,黏膜肌层3例;肿瘤类型:胃癌23例,直肠癌6例,食管癌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6岁~61岁,平均年龄(43.41±9.29)岁;病变位置:固有肌层18例,黏膜下层13例,黏膜肌层3例;肿瘤类型:胃癌22例,直肠癌7例,食管癌5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手术护理措施,即:做好术
前准备工作,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简单介绍手术流程及预后。术
瘤的护理配合效果。方法
11日在我院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68例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用双盲法分成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护理,观察组采用全面性护理措施。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天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5.88%,低于对照组的26.47%(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天数为(9.56±2.25)d,短于对照组的(12.36±3.20)d(P<0.05)。结论在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中配合全面性护理措施效果可靠。
【关键词】消化道早期肿瘤合
效果
DOI:10.19435/j.1672-1721.2018.36.098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属于微创手术[1],在消化道早期肿瘤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但其还是无法完全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出现,因此还需配合良好的护理干预。本文探讨内镜下黏膜
作者简介:程杰,女,大专,主管护师。基层医学论坛2018年12月第22卷第36期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护理配
后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密切监测。
观察组实施全面性护理干预,即:手术前,在规定时间(术前4小时)提醒患者禁饮禁食,加强保暖,将疾病及手术的相关知识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术中需要配合以及注意的事
5211经验交流
项;手术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指标,恐惧情绪比较严重的患者,通过抚触额头、双手等方式来稳定其情绪,严格配合术者完成手术;手术后,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方法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除了监测各项生命指标外,还需对其大便颜色、呕吐物、腹痛等症状进行观察分析,及时上报异常情况,例如血便、呕血等,在饮食方面,术后2d严格禁食,通过静脉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物质,手术后第3天可食用流食,例如菜汤、米汤等,随后转为半流食,例如鸡蛋羹、面条等,坚持1周后可正常进食,但需要远离刺激性食物。在运动方面,术后2d不得下床,术后第3天可在走廊、病房等地方进行小幅度的运动,逐渐增加运动量和时间,但要注意2周之内不得有剧烈活动。
1.3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为(9.56±2.25)d,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为(12.36±3.20)d,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t=4.17,P=0.01)。
手术后,观察组发生1例感染、1例继发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5.88%;对照组上述两种并发症发生例数为5例、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4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字2=5.31,P=0.02)。
3
讨论
消化道肿瘤是内科的常见疾病,早期予以手术治疗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以往消化道肿瘤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但近年有年轻化的发展趋势[2]。手术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主要方式,首先对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程度进行判断,再选用针对性的手术方案,可使淋巴结清除范围缩小,促进术后恢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其精细化的操作过程可最大程度地减小创伤[3],同时保证预期的疗效,但内镜的侵入会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4],引发并发症,该术式需要术者具备较高的操作技术水平,同时还需配合全面化的护理干预。
常规手术护理仅按照日常手术流程实施护理操作,无针对性且内容片面,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机体早日康复等的效果欠佳。全面性的护理措施在手术前、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结束后都予以细致化的护理服务,在手术开始前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可消除手术风险,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安抚,同时积极配合术者,可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手术结束后在饮食、运动等方面加强指导,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天数更短(P<0.05),说明对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应用全面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总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有效术式,通过配合全面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保证预期疗效,预防并
5212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身心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古延丽.护理干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
效果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4):2722-2723.[2]吴琼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黏膜下肿瘤的护
理[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9(4):356-358.
[3]孙红英,常勤征.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73例围
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403-3404.[4]许德巧.综合护理干预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
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10):106-107.
(收稿日期:2018-09-30)
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住院
小儿手足口病中的护理路径
应用价值评估
谢
姣
(萍乡市湘雅萍矿合作医院,江西萍乡337000)
【摘要】目的用价值。方法
评估小儿手足口病中的护理路径(CPN)应
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2月期间收诊
的5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采用CPN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体温恢复、溃疡愈合及皮疹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
小儿
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6%,提高对照组的8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
手足口病
护理路径
应用价值
DOI:10.19435/j.1672-1721.2018.36.099
手足口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具有传染性,多表现为手足臀部丘疹或疱疹。近些年,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和“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推广,人们树立了较强的健康意识,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此,本文以5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儿手足口病中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11.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2月期
手足口病护理中应用护理路径模式,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提
间收诊的50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年龄(2.5±0.38)岁;平均体重(12.3±0.39)kg。干预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1岁~7岁,平均年龄(2.6±0.51)岁;平均体重(11.9±0.35)kg。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作者简介:谢姣,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层医学论坛2018年12月第22卷第36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