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二十二单元 补虚药
细目一 概述
要点一 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根据“甘能补”的理论,大多具有甘味。
要点二 补虚药的功效
补虚作用有补气、补阳、补血与补阴的不同。
有的补虚药还分别兼有祛寒、润燥、生津、清热及收涩功效。
要点三 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主要适应于人体正气虚弱、精微物质亏耗引起的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气短,脉象虚弱等。
具体地讲,补虚药分别主治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和阴虚证。
要点四 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误补益疾”之弊。
2.应避免补之不当。如不分气血,不别阴阳,不辨脏腑,不明寒热。 3.补虚药用于扶正祛邪,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避免闭门留寇。 4.应注意补而兼行,使补而不滞。
5.作汤剂宜适当久煎,另可选蜜丸、煎膏(膏滋〉、口服液等。
要点五 各类补虚药的性能特点
补气药:性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大多数药主要归脾、肺经。少数药兼能补心气者,可归心经。 补阳药:味多甘辛咸,药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补血药:甘温质润,主入心、肝血分。
补阴药:性味以甘寒为主,能清热者,可有苦味。其中能补肺、胃之阴者,主要归肺、胃经;能滋养肝、肾之阴者,主要归肝、肾经;少数药能养心阴,可归心经。
要点六 各类补虚药的功效
补气药:具有补气的功效,又包括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元气等。某些药物还兼有养阴、生津、养血等不同功效。
补阳药:补阳药补肾助阳,能补助一身之元阳。 补血药:具有补血作用。
补阴药:具有补阴作用,并多兼润燥和清热之效。
要点七 各类补虚药的适应范围
补气药:主要用于脾气虚,症见食欲不振,脘腹虚胀,大便溏薄,体倦神疲,面色萎黄,消瘦,或一身虚浮,甚或脏器下垂,血失统摄等;肺气虚,症见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咳嗽无力,声音低怯,甚或喘促,体倦神疲,易出虚汗等;心气虚,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剧等;元气虚极欲脱,可见气息短促,脉微欲绝。某些药物还可用治阴虚津亏证或血虚证,尤宜于气阴(津)两伤或气血倶虚之证。 补阳药:主要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痿早泄,精寒不育或宫冷不孕,尿频遗尿;脾肾阳虚,脘腹冷痛,或阳虚水泛之水肿;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筋骨痿软,或小儿发育不良,囟门不合,齿迟行迟;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之虚喘;以及肾阳亏虚,下元虚冷,崩漏带下等。
第1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补血药:主要用于各种血虚证。证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爪苍白,眩晕耳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月经愆期,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脉细等。
补阴药:主治肺阴虚、胃(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心阴虚证。
细目二 补气药 人参
性能: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扶正祛邪。
应用
1.元气虚脱证。为拯危救脱要药。 2.肺脾心肾气虚证。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4.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之证。
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西洋参
性能:甘、微苦,凉。归肺、心、肾、脾经。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应用
1.气阴两伤证。 2.肺气虚及肺阴虚证。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 用法用量:另煎兑服,3~6g。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党参
性能: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脾肺气,补血,生津,扶正祛邪。 应用
第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1.脾肺气虚证。 2.气血两虚证。 3.气津两伤证。
4.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气血亏虚等邪实正虚之证。 用法用量:煎服,9~30g。 使用注意: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太子参
性能: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生津润肺。 应用:脾肺气阴两虚证。 用法用量:煎服,9~30g。
黄芪
性能: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应用 1.脾气虚证。 2.肺气虚证。 3.气虚自汗证。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5.痹证、中风后遗症。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第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鉴别用药:人参与黄芪
同:补脾肺之气,同可用治脾气虚、肺气虚之证。
异:人参又可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智,扶正祛邪。常用治元气虚脱证;心气虚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脉虚;肾不纳气的短气虚喘,肾虚阳痿;热病气虚津伤口渴;消渴证;失眠、健忘;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等证。
黄芪又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常用治脾虚气陷;表虚自汗,浮肿尿少;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痹证、中风后遗症等。 白术
性能: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应用
1.脾气虚证。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2.气虚自汗。 3.脾虚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温燥,热病伤津及阴虚燥渴者不宜用。
山药
性能: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应用 1.脾虚证。 2.肺虚证。 3.肾虚证。 4.消渴气阴两虚证。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麸炒可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白扁豆
性能: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脾和中,化湿。 应用 1.脾气虚证。
第4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2.暑湿吐泻。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用于健脾止泻及作散剂服用时宜炒用。
甘草
性能: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应用
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 2.脾气虚证。 3.咳喘。
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物、食物中毒。 6.调和药性。
用法用量:煎服,1.5~9g。 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
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 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 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大枣 性能:甘,温。归脾、胃、心经。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应用 1.脾虚证。 2.脏躁及失眠证。
3.与部分药性峻烈或有毒的药物同用,有保护胃气、缓和其毒烈药性之效。
第5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用法用量:劈破煎服,6~15g。
饴糖
性能:甘,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补益中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应用
1.中虚脘腹疼痛。 2.肺燥咳嗽。
用法用量:入汤剂须烊化冲服,每次15~20g。 使用注意:本品有助湿壅中之弊,湿阻中满者不宜服。
蜂蜜
性能:甘,平。归肺、脾、大肠经。 功效: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应用
1.脾气虚弱及中虚脘腹挛急疼痛。
2.肺虚久咳及燥咳证。 3.便秘证。 4.解乌头类药毒。
此外,外用,对疮疡肿毒有解毒消疮之效,对溃疡、烧烫伤有解毒防腐、生肌敛疮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或冲服,15~30g,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助湿壅中,又能润肠,故湿阻中满及便溏泄泻者慎用。
细目三 补阳药 鹿茸
第6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性能: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应用
1.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
2.肾虚骨弱,腰膝无力或小儿五迟。 3.妇女冲任虚寒,崩漏带下。 4.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用法用量:1~2g,研末吞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服用本品宜从小剂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发热者均当忌服。 紫河车
性能:甘、咸,温。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肾益精,养血益气。 应用
1.阳痿遗精,腰酸,头晕耳鸣。 2.气血不足诸证。 3.肺肾虚喘。
用法用量:1.5~3g,研末装胶囊服,也可入丸散。如用鲜胎盘,每次半个至一个,水煮服食。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不宜单独应用。
淫羊藿
性能:辛、甘,温。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应用
1.肾阳虚衰,阳痿尿频,腰膝无力。 2.风寒湿痹,肢体麻木。 用法用量:煎服,3~15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不宜服。
第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巴戟天
性能:辛、甘,微温。归肾、肝经。
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 应用
1.肾阳虚阳痿、宫冷不孕、小便频数。 2.风湿腰膝疼痛及肾虚腰膝酸软无力。 用法用量:煎服,5~15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及有热者不宜服。
仙茅
性能:辛,热。有毒。归肾、肝经。 功效:温肾壮阳,祛寒除湿,培补肝肾。 应用
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精冷、小便频数。 2.腰膝冷痛,筋骨痿软。
3.肝肾亏虚,须发早白,目昏目暗。
用法用量:煎服,5~15g;或酒浸服,亦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燥烈有毒,不宜久服。
杜仲
性能: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
1.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 2.胎动不安或习惯性堕胎。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第8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使用注意:炒用破坏其胶质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故比生用效果好。本品为温补之品,阴虚火旺者慎用。
续断
性能: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活血祛瘀止痛。
应用
1.阳痿不举,遗精遗尿。 2.腰膝酸痛,寒湿痹痛。 3.崩漏下血,胎动不安。 4.跌打损伤,筋伤骨折。
5.痈肿疮疡,血瘀肿痛,乳痈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崩漏下血宜炒用。 使用注意:风湿热痹者忌服。 肉苁蓉
性能:甘、咸,温。归肾、大肠经。 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应用
1.肾阳亏虚,精血不足之阳痿早泄、宫冷不孕、腰膝酸痛、痿软无力。 2.肠燥津枯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本品能助阳、滑肠,故阴虚火旺及大便泄泻者不宜服。肠胃实热、大便秘结者亦不宜服。
锁阳
性能:甘,温。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应用
第9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1.肾阳亏虚,精血不足之阳痿、不孕、下肢痿软、筋骨无力。 2.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脾虚泄泻、实热便秘均忌服。
补骨脂
性能:苦、辛,温。归肾、脾经。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应用
1.肾虚阳痿、腰膝冷痛。 1肾虚遗精、遗尿、尿频。 3.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4.肾不纳气,虚寒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5~15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及大便秘结者忌服。
益智仁
性能:辛,温。归肾、脾经。
功效:暧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应用
1.下元虚寒遗精、遗尿、小便频数。 2.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及口涎自流。 用法用量:煎服,3~10g。
第10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菟丝子
性能:辛、甘,平。归肾、肝、脾经。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应用
1.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及宫冷不孕。 2.肝肾不足,目暗不明。 3.脾肾阳虚,便溏泄泻。 4.肾虚胎动不安。 5.肾虚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10~20g。
使用注意:本品为平补之药,但偏补阳,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不宜服。 沙苑子
性能: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应用
1.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白带过多。 2.目暗不明、头昏目花。 用法用量:煎服,10~20g。
使用注意:本品为温补固涩之品,阴虚火旺及小便不利者忌服。
蛤蚧
性能:咸,平。归肺、肾经。
功效: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应用
1.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 2.肾虚阳痿。
用法用量:煎服,5~10g;研末,每次1~2g,每日3次;浸酒服,用1~2对。
第11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使用注意:风寒或实热咳喘忌服。
冬虫夏草
性能:甘,温。归肾、肺经。 功效:补肾益肺,止血化痰。 应用
1.阳痿遗精、腰膝酸痛。 2.久咳虚喘、劳嗽痰血。 3.病后体虚不复或自汗畏寒。
用法用量:煎服,5~15g。也可入丸散。 使用注意:有表邪者不宜用。
韭菜子
性能:辛、甘,温。归肾、肝经。 功效:温补肝肾,壮阳固精。 应用
1.阳痿遗精,白带白淫。 2.肝肾不足,腰膝痿软。
用法用量:水煎,3~9g。或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第12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细目四 补血药 当归
性能: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
1.血虚诸证。为补血之圣药。 2.血虚血瘀,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3.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 4.血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5~15g。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熟地黄
性能: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炒炭止血。
应用 1.血虚诸证。 2.肝肾阴虚诸证。 3.崩漏等血虚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使用注意:本品性质黏腻,较生地黄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防止黏腻碍胃。 白芍
性能: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止汗。 应用
1.肝血亏虚,月经不调。
2.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 3.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4.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阴虚盗汗。
第13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大剂量15~30g。 使用注意:阳衰虚寒之证不宜用。反藜芦。
阿胶
性能: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润肺,止血。 应用
1.血虚诸证。为补血要药。 2.出血证。 3.肺阴虚燥咳。
4.热病伤阴,心烦失眠,阴虚风动,手足瘈疭。 用法用量:5~15g,入汤剂宜烊化。
使用注意:本品黏腻,有碍消化,脾胃虚弱者慎用。
何首乌
性能: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应用
1.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 2.久疟、痈疽、瘰疬、肠燥便秘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使用注意:大便溏泄及湿痰较重者不宜用。
龙眼肉
性能:甘,温。归心、脾经。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第14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应用: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惊悸怔忡,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煎服,10~25g,大剂量30~60g。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或有停饮、痰、火者忌服。
细目五 补阴药 北沙参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应用 1.肺阴虚证。 2.胃阴虚证。
用法用量:煎服,4.5~9g。 使用注意:反藜芦。
南沙参
性能: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肺,清胃生津,补气,化痰。 应用 1.肺阴虚证。 2.胃阴虚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反藜芦。
第15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百合
性能:甘,微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养胃阴,清胃热。 应用 1.肺阴虚证。
2.阴虚有热之失眠心悸及百合病心肺阴虚内热证。 3.胃阴虚有热之胃脘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6~12g。蜜炙可增加润肺作用。
麦冬
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胃、肺、心经。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应用 1.胃阴虚证。 2.肺阴虚证。 3.心阴虚证。
用法用量:煎服,6~12g。
天冬
性能:甘、苦,寒。归肺、肾、胃经。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应用 1.肺阴虚证。 2.肾阴虚证。
3.热病伤津之食欲不振、口渴及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甘寒滋腻之性较强,脾虚泄泻、痰湿内盛者忌用。
第16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鉴别用药:麦冬与天冬
同:既能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又可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润肠通便,常用治肺阴虚、胃阴虚及热病伤津之肠燥便秘。然麦冬微寒,清火与滋润之力虽稍弱,但滋腻性亦较小,而天冬苦寒之性较甚,清火与润燥之力强于麦冬。
异:麦冬又可清心除烦,宁心安神,常用治心阴不足及心热亢旺之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悸怔忡等证。
天冬又可滋肾阴,降虚火,常用治肾阴亏虚之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及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等证。 石斛
性能:甘,微寒。归胃、肾经。 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应用
1.胃阴虚及热病伤津证。 2.肾阴虚证。
用法用量:煎服,6~12g,鲜用15~30g。
玉竹
性能: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应用 1.肺阴虚证。
2.阴虚之体感受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等。 3.胃阴虚证。
4.热伤心阴之烦热多汗、惊悸等证。
第17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用法用量:煎服,6~12g。
黄精
性能: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应用
1.阴虚肺燥,干咳少痰,肺肾阴虚,劳咳久咳。 2..脾胃虚弱。
3.肾精亏虚,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枸杞子
性能: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应用:肝肾阴虚及早衰证。 用法用量:煎服,6~12g。
墨旱莲
性能:甘、酸,寒。归肝、肾经。
功效: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应用
1.肝肾阴虚证。 2.阴虚血热的失血证。 3.用法用量:煎服,6~12g。
第18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女贞子
性能:甘、苦,凉。归肝、肾经。 功效:滋补肝肾,乌须明目。 应用:肝肾阴虚证。 用法用量:煎服,6~12g。
黑芝麻
性能:甘,平。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补益肝肾,润肠通便。 应用
1.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 2.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9~15g。 龟甲
性能:甘,寒。归肾、肝、心经。
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止血。 应用
1.阴虚阳亢,阴虚内热,阴虚风动。 2.肾虚骨痿,囟门不合。 3.阴血亏虚,惊悸,失眠,健忘。 4.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 用法用量:煎服,9~24g。宜先煎。
鳖甲
性能:甘、咸,寒。归肝、肾经。
第19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功效: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应用
1.肝肾阴虚证。 2.癥瘕积聚。
用法用量:煎服,9~24g。宜先煎。
鉴别用药:龟甲与鳖甲
同:滋阴潜阳,退虚热,同可用治肾阴不足,虚火亢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及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但龟甲长于滋肾,鳖甲长于退虚热。
异:龟甲又可健骨、补血、养心,常用治肝肾不足,筋骨痿弱,腰膝酸软,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证。
鳖甲又可软坚散结,常用治腹内癥瘕积聚,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硬成块。 1.补气药
(1)补脾肺之气的:
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山药。 (2)健脾燥湿或化湿的: 白术、白扁豆。 (3)补心气的: 人参、西洋参、炙甘草。 (4)补肾气的: 人参、西洋参、山药。 (5)补中缓急的: 甘草、大枣、蜂蜜、饴糖。 (6)兼能养阴或生津的: 人参、西洋参、山药。 2.补阳药 (1)兼祛风湿的: 巴戟天、淫羊藿、仙茅 (2)兼强筋骨的:
鹿茸、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 (3)兼安胎的: 杜仲、续断、菟丝子。 (4)补益肺肾,纳气平喘的:
补骨脂、蛤蚧、胡桃仁、冬虫夏草、紫河车。 (5)阴阳并补的:菟丝子、沙苑子、紫河车。 (6)兼养肝明目的:菟丝子、沙苑子。 (7)兼益精血的:
鹿茸、紫河车、蛤蚧、肉苁蓉、锁阳。
第20页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8)兼润肠通便的: 肉苁蓉、锁阳、胡桃仁。 (9)兼温脾止泻的: 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 3.补血药
(1)兼补阴的:熟地、白芍、阿胶。 (2)兼润肠通便的:当归、何首乌。 (3)兼有活血作用的:当归(鸡血藤)。 (4)兼有调经作用的:当归、白芍。 4.补阴药
(1)偏补心阴的:麦门冬、玉竹、百合、生地黄、阿胶。 (2)偏养胃阴的: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 (3)偏补肺阴的:沙参、麦冬、百合、天冬、阿胶。 (4)偏补肝阴的:
枸杞、白芍、山茱萸、制首乌、熟地黄。 (5)偏补肾阴的:
熟地黄、制首乌、天冬、龟甲、鳖甲。 (6)偏补肺胃之阴的:
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等。 (7)偏补肝肾之阴的:
山茱萸、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 (8)兼有补血作用的: 黑芝麻、龟甲、桑椹。 (9)兼有明目作用的: 枸杞子、女贞子、石斛。 (10)兼有滋阴潜阳作用的: 龟甲、鳖甲。
第2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