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

来源:小奈知识网


辛弃疾词用典艺术浅探(转载:来自于互联网)

[摘要〕辛弃疾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中都占有极索高的地4卜于用典有很大关系.辛弃疾博学多闻,用典信手拈来,触处生奏.经史‘借助历史人物与事件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悲演.他以文为词,常借典故发表议论,触典议为一体。他用典做到了形式多样,花样翻断,使人目不暇接。

「关健词〕辛词;共故,用典艺术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词史上的著名词人.其词是两宋词坛上的一座绚丽多姿的艺术峰峦,足以辉摇千古。他的创作,除了使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发扬光大外,在表现手法上也不落案日,勇开新路。仅从用典艺术看,辛词已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在现存的六百余首稼轩词中,用典者竟占“六分之五”L}J,所用典故有一千五百多条,可谓蔚然大观。

一、辛词用典庞杂而广泛

辛弃疾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刻苦用功,潜心学业,好读书,善读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达到“驰骋百家,搜罗万象”的地步。他博学多闻,用典

于经史子集无所不取。邓广铭《稼轩词编年浅注》对辛词收罗甚全,评说得当。是研究辛词的重要资料,郝青云据之统计辛词的用典,其出于“经”者有179处,出于“史”者有607

处,出于“子”者有441处,出于“集”者1328处,可谓庞杂而广泛。而且辛弃疾

对有的著述研读甚深,从中取典甚多,其中,出自于《史记》的有117处.出自《后汉书》的有360处,出自《庄子》的101处,出自杜甫诗的190处,出自苏轼诗的163处.辛弃疾饱学博览,普于摊拾拈取古人旧事、典故和史实,紧扣词盒,精雕细凿,铺排衬砌于作品之中,天然随

分,了无痕迹。他“创造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人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rCaJ同时.辛词用典甚密,一首词中往往数典并用.或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问题,或从同一方面加大育说的力度。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连用了王昭君远嫁匈奴、陈皇后幽居长门、卫庄姜送归妾、李陵长别苏武、太子丹诀别荆柯等数个典故.言人间别离自古多,有一唱三叹之效。其用典旁征博引,多姿多彩,为人钦叹.一首《满江红·席间和弘舍人兼简司马汉章》中有句“天与文章,呀万解、龙文笔力”,虽是称赏他人文章,实乃夫子自道,用以评价辛词,绝不过分。

二、辛词用典多托古喻今

辛弃疾怀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希望“了却君王夭下事甲点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但南宋统治者始终施行妥协投降政策,使他迭遭压抑,倍受摧残,金剑沉埋,报国无门,因此其作多抒发爱国情怀,也常抒写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许多古人古事,对他时有触动,他便常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如《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用三国时期刽据江东、对抗曹刘的孙权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多年来风尘劳碌,事业未成先白头的感慨.抒写了不为朝廷重用的孤愤.黄异《中兴词话》评其“铁心石肠发于词气间,凛凛也”。《八声甘州,戏用李广事,斌以寄之》作于辛氏晚年被废置于上饶时,他读《李广传》.由此引起英雄失意、壮志难酬的慨叹。上片“恨漏陵醉尉”用典,表达对李广受派陵尉欺侮的同情,“桃李无言”则表达对李广的崇敬;下片写自己不甘罢职投闲,而希望像李广那样短衣飞马,谈笑慷概,再以“甚当年,健者也曾闲”聊以自

慰,一吐胸中郁塞之气。如此用典,借古讽今之意甚明。他的门生范开为其词集作序.云:稼轩作词“果何惫于耿词哉?直陶写之具耳”,道出辛弃疾的创作动机。所以,辛词以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为主旋律,即使用典,也必反映他对时事的关注以及无法掩饰的孤苦心境。

三、辛词用典灵活多样

用典乃是“不指明出处地采用古人的语句或故事城幻,这样的采用。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十分讲究技巧。辛弃疾师法古人,又兽于创新,对各种用典之法驾轻就熟,兹举数端:

正用,又称直用,即直接使用,正面作比喻寄托.辛弃疾《贺新郎·邑中园亭》:“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其中“甚矣吾衰矣”典出《论语·述而》,原文为:

“子日:‘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辛弃疾将“甚矣,吾衰也”一语直接写人词中。正用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用典方式,此种用法似不够新颖,但辛词众多的正用之

例中不乏翻新出奇之处。如《卜算子·为人赋荷花》:“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明月鸳鸯浦.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所用

典故出自《南史·齐东昏侯记》:“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播妃行其上,日:‘此步步生莲华也.’”由此,后世称女子缠过的小脚为“金莲”,或“三寸金莲”,并颇用于文学作品中,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金莲嗽损牡丹芽.玉替抓住茶邢架。”王实甫此语即为正用。而辛弃疾用此典是以人喻花.又以花喻人,“佳人步”写出了莲花的绰约风姿.又以莲花受风吹雨打之苦喻女子修遭蹂肺.一条典故竟然铺展成了一首词,稼轩用典功力之深,于

斯可见。

反用,即从典源正面引来,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的是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情感或看法。如王维诗《山居秋限》“王孙自可留”句,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

不可久留。”这本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刘安招纳隐士之辞,王维反用此典,表示自己有归隐之意。这种用法,杨万里称之为“翻案法”。稼轩词不乏反用之例,如其《鹤鸽天》中的

“不向长安路上行”,典出李清照《操恋花》“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一句.李氏所言是对国事日非产生的不满.觉得世事若此,说又何益;辛氏借此言志,表面是说自己对国事已

心灰愈冷,实言自己报效君国义不容辞。

化用,即根据需要将典故加以改写,有时甚至将典故拆傲.融人饲句中。辛氏《木兰花慢》“与客携壶且醉,雁飞秋影江肠”句,即化用杜牧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句,改动之迹甚明而又淆晰可辨。又如其《满江红》(落日苍茫)“笑江州司马,太多悄,青衫湿”一句,则脱胎于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衫湿”。辛氏之妙笔,已使典故与己作融为一体。

有人将用典又列出明用、暗用等种类,因与正用、反用、化用有所交叉,此不赘述.还要提及的是,辛氏用典也见其艺术个性。首先表现为在同一首词中把正用和反用结合起

来。如《满江红)(倦客新丰)“且置请级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句,前句为正用,言西汉终军向汉武帝请续愿缚南越王以献之事,表达报效国家的愿望;后句之典用汉代渤海

太守龚遂劝百姓卖剑买牛,发展农业生产一事,辛氏则借以表示对朝廷不思北伐、屈膝媚敌的强烈不满,此即为反用。

其次,辛弃疾还创造性地将典故连用.如《水调歌头》(十里深窈窕)中“王家竹,陶家柳,谢家池”三句,连用三典:“王家竹”用王子欲爱竹典.“陶家柳”用陶渊明《五柳先生

传》典,“谢家池”用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典。典故连用,要求格式整齐,结构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如此佳句古难觅,而辛氏似可信手拈来。又如《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梦连环,歌弹铁,斌登楼”句,亦三典连用:“梦连环”用韩愈“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典;“歌弹侠”用《战国策》中冯谈客孟尝君,对所受待遇不满之典;u赋登楼”用东汉末王架登当阳城楼,抒发思乡情与不遇恨之典。三句一气贯注,表达了辛氏壮志难酬的悲愤。辛氏谙熟史事,用典信手拈来,虽多典并用,也能安放自然。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阅,连用张翰、刘备、祖沮故事,借古人的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作者的内心.愈味非常深厚。

四、辛词用典常杂议论

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的多种表现手法用于词的创作。他的移植,更多地表现在词中的议论上,其议论纵横奔放,组含着丰富的人生

哲理和幽默感.十分耐人寻味。值得注愈的是,辛词的议论常与用典相结合.做到了典议相融.其做法主要有三:

一是以一“‘-一‘一“‘一’一“’龙吟·寿韩南洞》走卜.原摘一些晋初名辛词中

用“夷甫诸,予了辛氏对投降派;是,月儒事,君知币

二是由卜“差以毫厘谬千里一,下钓,解忆一,口”,兀‘砚千里’典,“细思量义利,舜拓之分,草草者,等是鸡鸣而起”用《孟子·尽心上》典故,说明了舜之徒与拓之徒差别之大.同是鸡鸣而起,孜孜以求,却因目的不同而有本质的不同。辛氏此词欲言贤者与愚者有几许差别,便以二典加以说明,典对议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三是典议一体,即在用典的过程中发表看法。如《永泪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言今,亦史亦论,下片从南朝宋刘义隆草率行事导致北伐失败写起,再以敌酋祠庙香火正旺暗示

国土分裂,北方已非我有,最后自比廉颇,表其壮心未已,报国之心,夭日可表。通篇沉痛,读来令人啼嘘。辛弃疾南归后,艰难竭级的处境使他长怀优愁优思,悲愤填房,而令人窒息的玫实又使他不能畅所欲言,常常欲说还休,通过典故来表明心曲则能蕴藉含蓄,“在容寥数语当中将厚重深远的情怀思致寄扦其间,而达到言简惫远的目的”[’j.

辛词喜用典,善用典,通过用典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乃人之共识。虽然有时辛弃疾过于逞才使气,炫扭学问,存在类似“掉书袋”的毛病,但总的来说,辛词用典是威功的,他“驭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词林记事》引核敬思语),在书山学海中纵横摔阂,左右逢源,触处生容。这对于他雄踞于词坛之众,无疑是一种助推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