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解读异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来源:小奈知识网
解读异化的四种表现形式

一、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 (一)劳动者及劳动产品的形成

中世纪后, 由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 贸易交换 活动迅猛发展, 在初期的城关市民中诞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 封 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必 然要取代旧生产关系去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 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的产生都必将伴随着另一个与之相对立的 阶级产生。 随着自由竞争的日益激烈, 一部分人拥有或拥有较多 的生产和生活资料, 而另一部分人则没有或拥有较少。 那些拥有 生产、生活资料的人为了拥有更多,便办起工厂,雇佣工人为自 己劳动。 另一部分没有生活资料的人, 为了自己和后代能够获得 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必须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提供劳动。

自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以来, 劳动产品自身的价值意 义远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的意义。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固化的劳 动,劳动产品无非就是劳动者为了得到仅供自己和后代生存而不 得不牺牲健康和生命而创造的。 劳动产品身上集中体现了血淋林 的剥削关系,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劳动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说:“国 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 (劳动) 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了劳 动本质的异化。” [1]

二)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异化的表现

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 本应不与除劳动者之外的他人有 任

何关系。但事实上,在以资本为逻辑的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 产品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异化。 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属于 自己,反倒属于没有付出劳动的他人。

马克思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 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 [2]

(三)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最终归属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永远都是与资本家斗争中的输家。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规律。 这里笔者从社会的三种发展状态 来探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最终归属问题。

1. 生产力活跃期

在社会生产力活跃期里, 劳动产品和资本都是处在不断积累 过程中。因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显著提高,市 场需求大于市场供给, 资本家需要大量的工人为他资本的不断增 值服务, 劳动者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唯一有利的状态。 资本家为 了积累更多的资本, 必然会采取措施来吸引工人为自己生产更多 的产品,例如加工资。 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且导致 资本的积累,从而使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异己的东西与工人对 立。同时,工人也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更多的工资,不得 不牺牲自身的健康和自由以及精神上的兴趣与愉悦, 替资本家卖 命。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劳动者必定要牺牲一部分人的生命来成 全另一部分人。相应地,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劳动产品也被疯

狂生产。最终的结果就是整个劳动产品的生产过剩。

2. 生产力低靡期

在社会生产力低靡期里, 整个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生产 力发展失去活性。 在这个时期, 劳动者受到了最大的剥削和压迫。 首先对于资本家来说, 由于市场不景气, 不会投入过多资本用于 生产,也不会大量雇佣工人,甚至会解雇一部分工人。而对于工 人来说, 由于资本家不需要投入大量生产, 也不会因为资本的增 殖而争夺自己,那些身体条件差的、技术能力弱的工人,自然被 那些身体健康的、 技术能力更全面的工人淘汰, 从而沦为乞丐或 饿死。最终,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不到充分地利用。 劳动者的生活日益穷苦, 有一部分人被减少工资, 有一部分人丢 掉工作, 最悲惨的便是因没有任何生活资料, 连最基本的生存需 要都满足不了的人。

3. 生产力饱和期

在社会生产力饱和期, 生产力发展到顶点。 由于生产力和社 会财富都没有增长的空间, 资本家也就没有必要再加大生产的力 度,市场需求和供给基本相当,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当社会资本 达到最大化时, 虽然资本家可以获得最大的私人利益, 但对于工 人来说则是不变的贫困。 马克思认为这种状态是国民经济学最喜 爱的状态。但同时,工人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必须要忍受 资本家运用一切手段剥削他们的劳动产品, 将他们的工资降低到 仅能够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 劳动者在这个时期面临着工作 同伴的竞争, 时刻保持较高的优势维持工作状态, 以获得生存的 基本条件。

二、劳动者与劳动的异化

(一)劳动和资本的关系

劳动的行为结果就是劳动产品。 马克思已经论证了劳动者与 他产生的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异化。 既然其结果发生了异化, 那 么它的劳动过程势必也是存在异化的。 要理解劳动者和劳动的异 化首先应该把握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资本只有通过工人的劳动过 程才能实现增殖。劳动作为资本的工具,受资本的利用和支配。 马克思说: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利。 资本家拥有这 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 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 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 力。” [3] 然而,工人则需要付出劳动才能够从资本家那里得到 微薄的工资去购买生活资料以维持正常的生存需要。

(二)劳动者与劳动异化的表现

马克思在手稿当中全面地阐述了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异化 表现。简言之,劳动不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是非自 愿的且不属于劳动者的活动。

(三)劳动者和劳动异化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失去光明的前途, 竟沦为人们的生存 手段。劳动竟能够不依赖其主体发生异化, 使劳动者失去了他作 为真正人的机能, 却自由自在的运用着他的动物机能。 劳动活动 本身的异化,使劳动者和资本家的生存及生活状态有着本质区 别。劳动者深受其害,越劳动越困苦。资本家深受其利,越休息 越富有。劳动者和劳动异化,将会让劳动者痛恨劳动,但又不得 不参与劳动。而劳动本身

则失去了价值。 三、劳动者与 其类本质的异化

(一)类本质的内涵

类本质是区别于动物的, 人的本质。 结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来分析, 人作为区别于动物的客观存在, 应在社会关系的维度来 理解类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本质主要是意识和实践,人 具有这种特有的类的意识、 类的实践。 人不是动物性的本能的存 在,而是自我意识,自主创造的能动的存在。人的类本质在于, 人不仅能够生产劳动产品, 人自身还能够改造大自然。 动物仅仅 能够生产自身和后代所需的东西, 而且仅是直接的生产。 而人不 仅可以直接生产东西, 还能够间接地生产自己观念和意识形成的 东西,生产为一切物、生物、人所用的能力。这里是放到劳动视 域里探讨的类本质的异化。

(二)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表现 人只有在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 觉得自己是一个区别于动物的真正的人。 也就是人在运用动物机 能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是人, 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 却感觉自己 是个动物。 [4] 劳动者每天重复着枯燥乏味的生产活动,甚至吃 喝穿住都受到严格的限制, 肉体和精神上在长期的压迫下形成动

物的惯性。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情感活动都被异己的劳动本身所掩 盖,更不要提人的其他高级需要了。 生命活动的机械化与精神世 界的虚无将伴随着他们,直到他们生命的终结。在异化劳动中, 人的对象性的生活支配了人的自我意识,

将人的本质变成了维持

其肉体生存的手段。这就让有意识的能动性的人与仅有本能生命 活动

的动物没有区别了。

(三)劳动者与其类本质异化的结果

类生活本应该是目的,不应当贬低为是手段。人丧失了他作 为类存在物的特性,丧失了自我意识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 变成了失去了类本质的动物。 异化劳动夺取了人的无机身体一自 然界,把人具有的优点转变成了缺点。这是人的自我异化。劳动 者自己的身体,他的无机身体一自然界,他的实践活动,都存在 于他之外。对于劳动者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持续。而生活的意 义则在于长时间的持续。劳动者不断地在资本的支配下牺牲身体 和自由,最终成为资本的奴隶。

四、人与人的异化 (一)如何理解人与人

人同其劳动产品、其劳动本身、其类本质发生异化直接导致 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 解。第一,人与自身。劳动者劳动过程中,他不属于他自己,而 是属于占有他劳动产品的他人。第二,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 系是通过人与他人的关系来体现的。马克思将人放到社会关系的 维度来理解, 他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直观的对象。 而他认为 人是社会的人,不是直观的抽象的人。马克思认为,在实践的、 现实的世界中, 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 现实的关系才 能表现出来。 [5] 因此,既然人与自身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人 与他人也会因此发生异化。这种异己的力量始终占有劳动产品、 劳动活动本身且与人相对立存在。

(二)人与人异化的表现 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不是属于他自己,

而是属于一个异己 的敌对的,不依赖与他的人。劳动不是自觉自在的自我活动,而 是受制于他人,为他人服务的活动。人的身体,意识,实践以及 人改造的自然界都不属于人本身, 而是存在于他之外。 人在劳动 中对劳动产品的占有权,人在劳动中应该享受到的乐趣与快乐, 劳动活动本身都完全被一个异己的他人所占有, 并且受这个不劳 动却享受生活乐趣的他人所统治。 马克思说: “正像他使他自己 的活动同自身相异化一样, 他也使与他相异的人占有非自身的活 动”。 [6]

(三)人与人最终的归属 劳动者占有越来越少的生活资料, 被迫放弃乐趣和自由从事 劳动,失去人的类生活。 而那些不劳动的人则充分享受劳动产品、 享受生活乐趣,并掌控社会生活、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社会,越 懒惰的人得到的越多,越勤快的人得到的越少。资本主义社会, 物的增值与人的贬值、 劳动者的痛苦与资本家的乐趣、 劳动者的

受制与资本家的控制是相统一的。 在固有的社会制度里, 追求利 益最大化是普遍的社会规律。 人被当作资本的工具, 受资本主宰。 完全丧失人所应该具有的个性、 自由。 人应该是自主自觉的价值 主体,所以只有消灭资本,以上的四种异化形式才能得到解除, 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得到解放,人也就能实现自主自由的活动。

[ 注释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5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51. [3] 2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卷)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

54.

2012(第\\

人民出版社,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一 卷) . 北京: :

59.

2012(第\\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一 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