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白鹤梁题刻中北宋涪州知州吴革考辨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14年1月 第36卷第1期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Jan.2014 Vol_36 No.1 白鹤梁题刻中北宋涪州知州吴革考辨 王晓晖 (长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重庆408100) 摘要:位于重庆涪陵的白鹤梁上,有唐代以来的枯水题刻若干,里面涉及到不少官员官秩和人名,其中有 北宋宣和四年涪州知州吴革题记。长期以来,研究者基本认为此人即北宋开国勋臣吴延祚的七世孙,靖康二年 死难的吴革。今通过对两宋时期四位名叫吴革的官员的考察辨别,确定并非此人,而是另有其人。 关键词:吴革; 白鹤梁题刻;涪州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4)01—0025—04 中图分类号:K 877.4 白鹤梁题刻中,有留题姓名者将近五百人。考明 (公元1123年1月24日),权知涪州军州事吴革与几 这些题名人的生平情况以及在涪州任职等事宜,将有 位官员共游白鹤梁,并且留下题记。关于知州吴革, 助于对石鱼文字的正确解读,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 在宋以后直到现在,有许多提法: 深入,扩大学术领域,同时也将对白鹤梁丰富的历史 清代姚觐元撰《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吴革题 文化内涵作出有益的挖掘。但是自从唐代以来,虽然 记》按语记载:“宋有两吴革,一见宋史《忠义传》,字义 历代在白鹤梁上留名的人不少,但由于时逾千载,加 夫,华州华阴人(阴,史传误作阳)。官武功大夫、阁门 之题名人中绝大多数因为官职较低或为偏处一方人 宣赞舍人,死张邦昌之难,传不言其历文职、典外郡。 士而在史书中难觅其踪,因此,对这些人物的考订研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四年十月,直秘阁吴 一究非常困难。本文将通过对各种资料的爬梳整理,对 革为江南西路转运副使,五年三月为两浙转运副使, 北宋宣和年间在白鹤梁题名的涪州知州吴革进行考 九年二月升直龙图阁,充京畿都转运使兼开封少尹, 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不行。与此刻题记相距十余年,或即其人也。清代王 应元撰《涪州碑记目》记载与此相同。”_】卫 李胜先生认为:“吴革,字义夫,华州华阳(今四川 双流)人,一说华阴(今属陕西)人(《涪州石鱼文字所 一、对吴革的相关记载与研究 吴革之名,仅见于白鹤梁题刻中的《吴革题记》: 易以包无鱼为远民,民固可近不可远。余 牧是邦久矣,今岁鱼石呈祥,得以见丰年,而知 民之不远也。即尘显妙,有开必先,余乐斯二 见录・吴革题记》按语)。宋初勋臣吴延祚七世孙。 少好学,喜谈兵。再试礼部不中,乃从泾原军镇守西 北,以秉义郎干办经略司公事。金人南牧,曾率部解 者。遂率宾僚共为之游,时宣和四年十二月十 三日。朝散大夫、通判军州事常彦,奉议郎、前 辽州之围。使粘罕军庭,揖而不拜,责其贪利败约,词 直气劲,坚贞忠烈。后被叛臣党羽抓捕,英勇就义。 通判达州权司录事李全,修武郎、兵马都监曹 绾,宣教郎、权司士曹事王拱,迪功郎、涪陵县尉 《宋史》卷452有传。” 陈曦震先生主编《水下碑林——白鹤梁》介绍说: “吴革(1095—1146年)字义夫,华阳(今属四川双流 张时行。朝奉郎、权知军州事吴革题。 由此题记看到,宋徽宗宣和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人)。少好学,喜谈兵事。宣和四年为朝奉郎权知军 收稿日期:2013—04—22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水文记录与社会意识:中国古代洪水枯水题刻研究”(13YJAZH090);2012年全国 高校古委会古籍整理研究项目“白鹤梁题刻文献汇集校注”(1221);长江师范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重庆古代石 刻文献研究”。 作者简介:王晓晖,男,长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25 州事。善书,其行楷酣畅浑厚。” H。何风桐先生介绍 为:“吴革,字义夫,华州华阳人。北宋宣和年间南下 为官,其他事迹,史多不见。”l5 曾超先生在其著作中 介绍了陈曦震和何风桐的看法,未进行探讨 。 卒,年五十有三。追赠少傅,卫国公。入贵池、 广德、吉等处名宦,祀乡贤。子六人,朋珏自有 传。t 8]卷 。 元丰三年至五年(1080—1082年),吴革知南雄 承议郎,元丰三年六月到任,元丰五年 从以上研究所见,对于在白鹤梁留题的涪州知州 州,史载“吴革,9j卷 元佑元年(1086年),吴革出任广西转 吴革,长期以来有不同意见和认识。较多的指向是吴 十二月替。”l见《苏轼集》载《李杲卿可京西转运副使张公 延祚七世孙,靖康二年死难的吴革。笔者以为,在《宋 运副使,史》卷45l《忠义传》里对吴革之事的记载没有丝毫证 庠可广东转运副使楚潜可广西转运副使吴革可广东 卷l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佑二年 据证明书中提到吴革任涪州知州之事是准确的,此人 转运判官制》¨0l并未在宣和年间南下为官,也未出任过涪州知州。宣 (1087年)五月记载:“去岁张公庠除广南转运使,辞 和四年出任涪州知州的吴革并非此人,而是另有他 人,只是因为名字相同,而且史书中对此人的记载语 焉不详,以致今天出现混淆的意见。 二、关于历史记载中吴革之探讨 从史书和其他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来了解,两宋 时期,先后在宋廷任职的官员中至少有四个吴革。其 中,在时间上与宣和四年没有关系的有两人,一位是 北宋中期的安徽全椒人吴革,另一位是南宋中后期的 江西九江人吴革。还有两位则在时问上与宣和四年 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的研究也较多地集中在 这两个人身上。以下对宋代四位吴革的情况逐一进 行考察,并最终确定宣和年间在涪州出任知州并留下 题刻的吴革。 1.全椒吴革(1035—1088年) 安徽全椒吴革,字孚道,熙宁四年(1071年)进 士 J。卒于元祜三年(1088年)。在《全椒县志》有较 为详细的记载: 吴革,字孚道,蔚之弟。少治经术,能文,举 熙宁进士。为襄州司户参军,以忧去。调扬子 主簿,迁贵池令。精于吏职,令行禁止。鞠巨盗 黠甚。有兄弟相与讼田者,至革,为垂涕譬喻, 俱感泣去。巨盗闻之,旋悚服。改秘书省著作 郎,知广德军,值建平岁被,陈荒政十事,不待命 发,廪账全活以数万计。通判韶州,就移知南雄 州。课为广东第一。有胥吏鬻狱,闻革严能,乃 匿去,为外台吏,革下车,尽得其奸状,捕取伏 法,郡内肃清。擢知吉州,课又为江西第一,时 吉州盐课,自蹇周辅增至二百万,民已失生理。 而魏伦上诸县增课九十五万,革至则上书言各 属勿以增盐为课,优诏允之。累进宝文阁直学 士。元丰末,大蝗,行江南安抚司事,章奏悉关 军国大计。元祜间,除江西运判,徙湖南,其时 按察御史暨近臣交荐革才任监司。惜以积劳 26 不赴任,朝旨送吏部别与差遣。法行于下而不行于 上,非至公之道。仰惟圣鉴裁照,幸甚!”【“] ’张公庠 除广南转运使在1086年,那么,吴革在这一年就先任 命为广南东路转运判官。随后,又出任江西转运判 官,这一点,县志记载吴革于元佑年间(1086—1094 年)除江西转运判官,《苏辙集》也记载有《吴革江西运 判告词》 。。卷 。元桔三年(1088年),吴革卒。据 《全椒县志》记载,全椒县西南十里辑瑞冈吴山寺有 “宋赠少傅吴革墓”,其上有黄庭坚所撰墓志。《山谷 集》也载“公讳革,字孚道,除江西转运判官,徙湖南, 居数月,寝疾,殁于官,享年五十有三,元{;占三年四月 某甲子也。”【l2_卷 通过对史料的检索与探讨,安徽全椒吴革的生平 情况比较清楚,元{;占三年(1088年)卒于湖南任上。由 此可见,宣和二年(1123年)在涪州出任知州的吴革并 非此人。 2.九江吴革 这个吴革主要活动在南宋中后期,根据对史书的 整理,将按照年代顺序将其活动依次排列。 据《嘉靖九江志》记载: 吴革,字时夫,(吴)元之子也,三领举于 漕,肄业南康白鹿书院。理宗朝筮,任抚州之崇 仁尉。三历库官,宰钱塘,倬杭,历至文华阁学 士、刑部尚书、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行宫留 守、知建康府兼淮西总领。赠光禄大夫,谥清 惠。公每以崇正学,基化本,宣德达情为己 肛[1317 ̄ ●- o 在宋代重要的法律文献《名公书判清明集》中,也 明确记载到:“吴革,号恕斋,庐山人。”¨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到,吴革,字时夫,号恕斋,庐 山人,南宋时期官员。“淳袼中为钱塘令,中兴以来, 钱塘地段多为王宫公府,而税赋尚存,民以为病,革申 请于府为之奏免。九年通判临安府。”_l _卷 在出任钱 塘县令几年后,于淳{;占九年(1249年)出任临安通判, 在此任上,参与《淳j;占临安志》的修撰。《淳j;占临安志》 由赵与(赵与,1179—1260年,字德渊,号节斋)主持修 纂,纂著者为陈仁玉、吴革、王亚夫等。纂著者初为通 判吴革,一年以后吴革迁官,由通判王亚夫及陈仁玉 继之 ] 枷。淳{;占十年(1250年),吴革迁司农丞,不 久,迁南安军知军。这在《齐东野语》中记载颇为详 细②。吴革在南安军任知军一直到宝j右二年(1254 吴革,字义夫,华州华阳人,国初勋臣延祚 七世孙也。少好学,喜谈兵。再试礼部不中,乃 从泾原军,以秉义郎干办经略司公事。 金人南牧,帅兵解辽州之围。使粘罕军,见 之庭,揖不拜,责其贪利败约,词直气劲。粘罕 少屈,为追回威胜诸屯兵,授书使归[25 3 ̄451。 年)七月。江西大余有道源书院,其源于宋淳j;占二年 从以上记载显见:金人南牧,即金国军队南下攻 (1242年)知州林寿公所创建的周程书院,以祀周敦 宋之前,吴革一直在泾原军任职。由于金人南下攻 颐、程颢、程颐。宝j;占二年(1254),时任知军的吴革准 宋,徽宗、钦宗先后发布诏书,西北各地军队前往河 前教授赵希哲状请敕额,宝{;占五年(1257年)知军郭廷 南、山西一带勤王,吴革始随军前往。 坚又状请敕额,诏下,改名“道源”,并令郭廷坚兼山长 教授其中。 宝{;占二年(1254年)八月,吴革任提举常平仓事到 绍兴,史载:“宝祜二年,以朝奉郎,八月十三日到任。” 吴革到任后,因见有马天骥所建的朱熹祠,因此而“请 为稽山书院”。稽山书院是因为吴革之请而建立 的 』卷加。景定四年(1260年),四月,吴革以权发遣判 官兼知临安【18]。418十二月,临安府帅臣吴革奏狱 空,诏奖之 ]。2251五年,七月二十九日,革罢 侣] 。 吴革在临安任上的事宜,《咸淳临安志》中还有详细的 记载:“(景定四年秋九月),吴革,江州人,是月以权发 遣户部判官兼知。六月转朝奉大夫。九月二十二日 除司农少卿兼户部判官依旧兼知。十一月十二日兼 敕令所删修官。五年四月三日除司农卿依旧兼。七 月二十九日革罢。”l20 l卷4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书判有昌化、富阳的,均属 临安府。明张九德辑评的《折狱要编》卷二有《吴恕 斋》条,记载他于理宗时任江南西路提刑,平反赣州雩 都县一件宽案的故事 。想必该是在景定五年七月 以后至次年知福州之前的事。 咸淳元年(1265年),吴革知福州。在福州任上, 吴革主持刊刻朱熹所撰的《周易本义》十二卷、《易图》 一卷、《五赞》一卷,后代称之为吴革建宁府刻本 。 《福州府志》也记载“吴革,咸淳初,知州事,雅重风化, 尝创道立堂,祠濂溪以下诸贤,附以贤牧,又创经史 阁。官至户部尚书。” 2。j卷 咸淳二年(1266年)继续 在福州任知州。史载:“为政雅重风化,尝创道立堂, 祠濂溪以下诸贤,而附以贤牧。又创经史阁。官至户 部尚书。本纪:三月己巳,吴革沿江制置使。志:三月 二十四日,革除宝章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 使。” 2 1卷 咸淳六年(1270年)五月,辛丑,革加宣抚 使 1卷 。至此以后,吴革任官及其他事迹不见史载。 3.华州吴革(?一1127年) 这个吴革,《宋史》卷451《忠义七》当中有记载。 这也是四个吴革当中唯一在《宋史》中立传的。 近年来,不少地方相继发现《吴氏族谱》,其中有 《宋徽宗御制吴氏族谱序》,记载道“……秉义郎干办 经略公事吴革,捧其宗谱进呈,朕万几余暇,披览一 通,嘉其朊仕,历泰山、濮阳、西河、太原、渤海诸郡,由 汉唐迄今,清流美谱犹存。……”尾题为“北宋宣和六 年二月初三日宋徽宗赵估赐撰” 6l 。宣和六年 (1124年)吴革为“秉义郎于办经略公事”。 对以上记载,合理的解释是,由于金人南侵,陕 西、甘肃一带宋军前往河南、山西勤王,吴革以“秉义 郎干办经略公事”身份前往,在徽宗召见之时,呈上宗 谱请皇帝赐序,所以宣和六年二月徽宗皇帝所赐的序 中,仍然称为“秉义郎干办经略公事”,随后,“十月,钦 宗问割地与不割地利害,对日:‘金人有吞噬之意,愿 悉起关中士马赴都为备。’诏以为武功大夫、阁门宣赞 舍人,持节谕陕西。行至朱仙,闻金人犯京师,复 还。’’[z5] 靖康元年(1126年),河北、河东宣抚判官折彦质 发文书,对象是当时率兵攻宋的金国统帅之一的国相 元帅粘罕,借宋金议和请求他不要再发动攻势。在遣 使名单中,有修武郎吴革 J2弼,这与《宋史》本传中的 记载:“使粘罕军,见之庭,揖不拜,责其贪利败约,词 直气劲。粘罕少屈,为追回威胜诸屯兵,授书使归。” 相互吻合,本条记载当可补《宋史》之遗。 靖康二年(1127年),由于“有立张邦昌之议,革 谋先诛范琼辈,以三月八日起兵。谋既定,前期二日, 有班直甲士数百人排闼人言:‘邦昌以七日受册,请亟 起事。’革乃被甲上马,至咸丰门,四面皆琼党,绐革人 帐,即执之,胁以从逆。革骂之极口,引颈受刃,颜色 不变。其麾下百人皆同。”[ ] 吴革三月初六死难之事,史书中多有记载,许多 著录中事实基本相同,如《靖康纪闻》、《三朝北盟会 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靖康稗史笺证》等。另 外,从吴革官秩的情况来看,华州吴革在宣和四年知 涪州也是不可能的。宣和六年(1124年),吴革为“秉 义郎”,为从八品。宣和七年至靖康元年(1125—1126 27 年),官秩为“武功大夫(正七品)、阁门宣赞舍人(从 出任涪州知州的吴革,因为对川渝地区的情况相对熟 七品)、修武郎(正八品)”。而宣和四年(1123年)“朝 悉,在绍兴年间终出任潼川府路转运副使一职。那 奉郎(从六品)、涪州知州(正六品)”的官秩明显要高 么,在宣和年间于白鹤梁上留下题刻的涪州知州应该 出不少。吴革作为抗金主要将领,焉能做官越做越 就是这个吴革。只是从目前对资料的占有情况来看, 小。 我们还不能确定他的籍贯,实在是一件憾事。 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作为宋初勋臣吴廷祚七世 孙的吴革,在宣和六年二月之前,还是“秉义郎干办经 注略司公事”,那么,在宋徽宗宣和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公元1123年1月24日)与同僚登上涪州白鹤梁并 留下题记的就不是这个吴革了,陈曦震、何风桐、李胜 ①碑文录自陈曦震、陈之涵编著《中国长江水下博物馆:白鹤梁题刻》 中的图版。其中一句,陈氏、曾超都录作“奉议郎、前通判达州权司 录事李全修,武郎、兵马都监曹绾,”并解释“武郎”为“武义郎、武 的论著当中所指的吴革为此人就不能成立了。由此 可见,吴革另有其人。 4.吴革 通过对以上三位吴革的任官情况的梳理,他们与 宣和四年知涪州的情况都不吻合。只有本部分所讨 论的吴革,应该才是宣和四年出任涪州知州的人。在 南宋绍兴年问,官员吴革多次出现在史籍的记载中, 其经历主要为: 绍兴元年(1131年)秋,七月,庚子,朝议大夫、新 知澧州吴革为潼川府路转运副使。自置宣抚司后,四 川监司以敕除者始此 。 绍兴二年(1 132年),任江西转运副使 。 绍兴三年(1133年),江西转运副使 。十二月, 庚戌,淮西宣抚使刘光世遣参谋官右中奉大夫吴革以 机速事人奏。上召对后,十三日加直秘阁遣还 。 绍兴四年(1134年),两浙转运副使 。]卷8 。 绍兴五年(1135年),两浙转运副使⑨。 绍兴六年(1136年)五月,右司谏王缙请令浙西漕 司……所谓前任漕臣乃王俣李谟吴革而缙亦其一也。 己丑……直徽猷阁知衢州吴革各进一官,以三省言丕 问等,究心郡政吏,戢民安故也 。 绍兴八年(1138年),两浙转运副使 加]栖。。 绍兴九年(1139年)二月,直显谟阁、两浙转运副 使吴革升直龙图阁,充京畿都转运使兼开封少 丑[28]126 / o 绍兴九年(1139年)二月,宝文阁直学士、知西外 宗正事赵子澶为京畿都转运使,代吴革也 。]卷 。 绍兴九年(1139年)五月,丁亥,龙图阁直学士、提 举江州太平观李迨为京畿都转运使,初命吴革为畿 漕 。。卷 。在白鹤梁题刻中记载有“余牧是邦久矣”, 可见吴革在涪州出任知州有不少年头了,华州吴革出 任涪州知州就变得很不可能。而从以上任官经历和 任官时间又看到,绍兴元年(1131年),吴革以朝议大 夫、新知澧州的身份为潼川府路转运副使,说明在南 宋建立之初,新政权选拔一批官员,早在宣和年问就 28 经郎”等,此说法有误。应为“修武郎”。 ②周密《齐东野语》卷5《赵伯美》载“……有旨吴革知南安军”。中 华书局,1983年版。 ③宋代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3记载:绍兴三年,三月, “甲子……于是江西转运副使吴革、韩琼并罢,而澡勒停。回素与 吕颐浩不谐,由是不复而卒。……九月甲戌,右朝奉郎、新通判宣 州楚执柔并放,罢取勘内公羝达停官,又李回、韩璎、吴革、李澡别 见。”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④宋代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3记载:冬,十月,己卯…… 时左朝奉郎王俣直秘阁,吴革并为副使,户部侍郎梁汝嘉面奏,乞 用谟,故有是命……从两浙转运副使吴革请也。中华书局1988年 版。 ⑤《宋会要辑稿》之《食货》卷35记载:两浙转运副使吴革言:“在法, 田宅契书,县以厚纸印造,遇人户有典卖,纳纸墨本钱买契书填。 缘印板系是县典自掌,往往多数空印,私自出卖,将纳到税钱上下 通同盗f{{,足致每有论诉……”。 ⑥明天启《衢州府志》“宋刺史”记载:“吴革,右中奉大夫,直徽猷 阁”。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中国方志丛书))602号《衢州 府志》卷2,第280页。 参考文献: [1] (清)姚觐元.涪州石鱼文字所见录[M]//石刻史料新编.第j辑 一五,台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6. [2] (清)王应元.涪州碑记目[M]//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一五,台 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6:377. [3]李胜.白鹤粱石刻题名人考按五十六则[J].重庆师范大学学 报,2005(6). [4] 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5]何风桐.宋代长江水文题刻实录[J].贵州文史丛刊,2002(1). [6] 曾超.三峡国宝——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M].北京:中国文 史出版社,2005. [7]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之御选宋诗[M].文渊阁四库本. [8] 张其溶,江克让.全椒县志[M]//中国国家图图书馆藏数字地方 志.230.89—41. [9] (清)梁弘勋,胡定.南雄府志[M]//中国国家图图书馆藏数字地 方志.330.37—134. [10]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四二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2](宋)黄庭坚.山谷集[M].文渊阁四库本. [13]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九江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 1962. [14]陈智超.宋史研究的珍贵史料——明刻本名公书判清明集介绍 [J].中国史研究,1984(4). [15]魏袭琏.钱塘县志[M]//中国国家图图书馆藏数字地方志.240. 15—32. [16]永乐大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4. [17](清)李亨特,平恕、徐嵩.绍兴府志[M]//中国国家图图书馆藏 数字地方志.240.119—134. (下转第51页) 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问题的解决要从各方面人手:在 [6]李享.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我国房车旅游消费意愿[J].交 房车生产方面要积极学习国外房车先进管理经验,引 通企业管理,2008(4):15一l6. [7]邓敏.我国汽车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进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国产房车的质与量;在房车销 2010(21):22—23. 售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达到人们从了解房车到喜欢房 [8]陆军.广西自驾车旅游营地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07(3): 5—6. 车进而开着房车旅游的效果;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 [9] 厉新建,王真真,李静.我国自驾车旅游与汽车营地建设:发展、 面,加强营地的开发建设,满足房车旅游的要求;在政 问题与对策[J].旅游研究与实践,2010(11):38—39. [10]上海市旅游局政务网.房车旅游发展相关政策及瓶颈[DB/OL]. 策法规方面则要尽快完善诸如房车交通、房车保险与 http://lyw.sh.gov.cn/shlyj—website/HTML/DefaultSite/tsly—fcly/ 行业规范等相关法规政策。 201 1—07—22/Detail_4018.htm. [11]陈建斌,徐印州.房车旅游特点及其旅游开发对策[J].经济师, 2004(9):6—7. 参考文献: [12]李西香.山东省汽车营地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3]卢艳,蔡璐.房车行业市场调查及我国房车产业发展对策 [1]GB/T3730 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s]. [J].科技和产业,2010(12):8—9. [14]冯渊成.赵公山拟建旅行房车(汽车)露营地的报告[J].中国集 [2]21世纪房车网[EB/OL].http://www.21 rv.conr/. [3] 陈芸.我国房车旅游发展初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 体经济,2009(19):28—31. (7):15—16. [15]钱学礼.我国房车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J].商场现 [4] 王智明,李景海,杨旭.国内外旅居车:发展・现状・前景[J]. 代化,2009(9). 商用汽车,2005(4):8一l1. [5] 中央情报网.2011—2015年中国房车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预测 报告[DB/OL].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 1/07/ [责任编辑:马建平] 】2l12453】32249.shtm1. (上接第28页) [18]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南宋制抚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 [25](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84. [26]郝巨杰,陈道久.商山四皓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19](元)佚名,李之亮校点.宋史全文[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 [27](金)佚名.金少英校补.李庆善整理.大金吊伐录校补[M].北 社,2004. 京:中华书局,2001. [20](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再造善 [28](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本.2006. [29](宋)确庵,耐庵编.崔文印笺证.靖康稗史笺证[M].北京:中华 [2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名公书判清明集 书局。1988. [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0](宋)李纲.梁溪集[M].文渊阁四库本. [22]李致忠.宋版书叙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23](清)徐景熹.福州府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 [24](明)黄仲昭.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自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