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化工类专业毕业生素质与课程设置分析
[摘要]文章论述了高职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高职化工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紧扣培养目标,围绕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重视产学结合、综合实训,以及建立稳定而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高职化工类专业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课程设置
一、高职化工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高职化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就业市场的需求接轨,必须与相关企业对人才基本知识结构和素质的要求一致,这是对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毕业生素质的总体要求,也是对高职化工类专业办学方向的要求。要使高职化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受到就业市场和企业的欢迎,就要在高职化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素质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期促使高职化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知识结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高职化工类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定位
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以往中专类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是以培养企业一线具有实用型技术及管理人员为主的办学方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这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指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这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导向是有重要区别的,但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高职教育如何在质量上既区别于本科教育,又高于中职、中专教育,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如果说,高职教育要求的“技能型素质”相对比较容易区别于普高本科教育的“系统知识素质”,但与同样“以技能型素质为主”的中职、中专教育就难以区分清楚了。高职与中职、中专相比,其人才培养质量规格到底“高”在哪里并如何实现,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如果在专业技能方面,高职毕业生与中职、中专毕业生一样只获得初级或中级技术等级能力与资格,那么,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没有优势的;如果高职院校毕业生只掌握专业技能,而不拥有专业核心理论知识,那就等同于中职、中专生,在职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如果高职院校毕业生只重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就比不过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比不过中职、中专生,从而在就业市场上陷入被动。如此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基础理论的理解和了解上虽然不及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但一定要优于中职、中专生,他们的实践能力、再学习能力一定要高于中职、中专生。
既然是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那么高职化工类毕业生首先就应当具有相关专
业的基本实用技术和技能,对于一般的化工生产的流程和设备有一定的了解,至少对生产一线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是需要一定的基本理论为支撑的,因此,高职化工类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当掌握、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即所谓的“双基”。因此,高职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首先解决好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定位问题。要以完成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为依据,坚持在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技能、核心知识”中贯彻“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所谓“核心技能、核心知识”应当是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技能和知识。要设计好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既区别于本科生,又区别于中职、中专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努力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化工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分析
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市场出现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高、中职毕业生就业不易;另一方面,社会企业用人单位高呼技能型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紧缺。一方面,职业院校宣称自己在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各类合格的技能型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反复强调“不想对所录用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支付很高的再培训成本”。这些矛盾现象表明,当前的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目标指导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没有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也表明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较好的行业岗位业务适应能力。再进一步说,就是当前的职业教育普遍在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教材、师资素质以及实操、实训等方面存在缺陷。然而,我们也要相对而言,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并不能完全说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合格,高技能人才是通过学校系统地学习之后,又经过生产一线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再学习才培养出来的。因此,刚参加工作的高职毕业生有一些不适应也是正常的。关键的问题是,目前的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要求在与同类院校和同类专业的横向比较中做得更好,更清醒地认识到相关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高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前已述及,高职化工类专业的学生应当既掌握、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又具有相关专业的基本实用技术和技能,这只是所谓的专业素质。此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高职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很多,但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这些素质和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不是谆谆教导出来的。而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综合素质片面理解为能说会道、善于交际和组织,从而放松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及自身情商的培养。需要指出的是,没有相关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就没有能力。没有情商的发展,智商与知识也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可偏废,“鱼”和“熊掌”要兼得。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已经意识到,员工良好的思想道德是一种延续性强并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髓。诚信、务实与责任,是个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现代企业将高尚的品格、诚信、正直作为录用人才的首要原则。由此可见,高职化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但要注重专业素质,更要强调综合素质。
二、高职化工类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职化工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最关键的环节。课程设置比较容易体现专业素质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则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通过渗透、实训而逐渐培养的,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紧扣培养目标,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来提高综合素质。
(一)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课程理论适度化。所谓理论适度化,就是要做到少而精。要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化工行业通用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精”要以实用为度,即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课程内容要尽量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重点介绍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应用范例,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例和应用方法。
2.课程设计动态化。作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动态之中。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课程组织不再以学科为中心,自我封闭,而是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课程内容也不再是完全确定、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根据客观需要和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和修正。其过程一般是: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计——教材选择与编写——教育实施——评价反馈——修改调整。
3.课程结构模块化。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例如,通过设立模拟化工流程,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从事安全处理工作,增加真实感。同一模块既可以供一个专业使用,也可以供几个相关专业共用;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也可以对模块进行增减。
4.选修课程小型化。选修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要体现比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尽可能及时地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近年来,我们开设了“煤化工”“化学文献检索”“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稀土化学”“化工发展史”以及“化工产品营销”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并与当地化工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
5.加强实验、实训课程。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同类型的企业要求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多数企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分析及检测等技能。因此,我们要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增加实际应用性的综合实训内容,如进行煤质、污水分析、食品检测等。综合实训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极有
帮助,在开展实训时,一般要结成团队,相互协作,要接触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这就会碰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学生要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1.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偏废。在高职化工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之间的“度”要把握好。两者之间要制定一个比例是容易的,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有许多客观制约因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一般都缺乏实训所需要的设备,对实训的组织管理也缺乏经验。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以及其他院校的经验,理论学习和实训的比例应当为1∶1。然而,目前的情况是,理论课的教学一般都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实习、实训课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因为实训设备和场所的欠缺只能转向校外,而与化工相关的企业对实习、实训一般是不愿意接收的,因为化工企业多数都是在高温、高压状态下生产,涉及安全等诸多问题。所以,即使能接收,往往也是“狮子大开口”,费用较高,学校就只能在时间上压缩,这样就对实习、实训的课时和效果打了折扣。因此,即使制定了理论课和实训课1∶1的比例,但实际上很难完全落实。要解决以上问题,去相关企业实习、实训是唯一的,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这需要制定相应的鼓励,制定细致的、可操作的规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给予分类指导。学校要主动出击,积极与企业“拉关系”,想办法为企业提供服务,包括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为企业输送人才等,从而获取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支持和帮助。
2.高职化工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稳定而灵活。为此,我们可以实行“2+1”的教学模式,即两年的课程学习,一年的实习、实训。两年的课程学习应当包括围绕行业岗位、技能所制定的相关课程,同时也包括课程实训,课程实训主要是指课程学习中针对某门课程的实习、见习和实训。一年的实习、实训主要放在第三年进行,当然时间的设定也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这一阶段的实训应该称为综合实训。综合实训也是一种学习,是与生产实际以及就业结合的学习。综合实训可以是顶岗实习,也可以是半工半读式的学习,还可以是直接上岗就业,要因专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用工情况而定。学校要积极联系企业,以安排学生实习和就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联系实习单位最好和日后就业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实习过程中还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收入。当然,有些专业并不容易联系实习场所,或者因为经费、食宿等问题难以实施,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可以暂时组织他们在学院内跨专业、跨系听课,以体现自由、自主的学习理念。总之,采取这些办法来解决综合实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多积极作用:首先是克服了学院实训设备的局限性;其次是容易与学生就业结合,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最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做出选择,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22190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