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

来源:小奈知识网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与文言词语。 2. 了解故事大意,总结寓意。

3. 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语言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大意,总结寓意。

教学难点: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语言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的图片让学生猜出寓言故事。然后引入对寓言文体知识的介绍。

2、介绍《杞人忧天》的作者以及出处。

二、检查预习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

杞(qǐ)人忧天 崩坠(bēnɡ zhuì) 身亡(wú)所寄 星宿(xiù) 中(zhònɡ)伤 充塞(sè) 躇(chú)步跐(cǐ)蹈 舍(shì)然大喜 3、解释划线的词语。

(1)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无,没有)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为.....而担忧)(担忧) (3)终日在天中行止 (行动,活动) (4)若屈伸呼吸 (你)

(5)奈何忧崩坠乎 (为何,为什么) (6)只使 (纵使,即使) (7)亦不能有所中伤 (伤害)

(8)舍然大喜 (消除疑虑的样子)

三、疏通文意,总结寓意。

1、 根据课文注释,简单翻译课文。

2、读课文,填表格,了解文章大意。 谁担忧 杞人 为何而忧 忧成何状 谁来解忧 何以解忧 忧天地崩坠 废寝食 晓之者(或忧彼之所忧者) 1、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2、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3、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是否解忧

舍然大喜 小结: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最后结果怎么样?

3、 总结寓意。

(1)故事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杞人,一个是晓之者。课本插图中哪一个是杞人,哪一个是晓之者?请在插图上标记出来并说明判断理由。

明确 :心宽体胖的是晓之者,形容消瘦的是杞人。杞人成天担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而且“废寝食”,满腹忧愁,所以形态消瘦 ;晓之者成竹在胸,通晓天地本质,舒展沉稳,不急不躁,当然为胖者。

(2)看一看杞人那双眼翻白的惊吓表情,同学们发挥想像,他忧到什么程度?

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明确:废寝食。

(3)你觉得杞人的忧虑是有必要的吗?

明确:杞人的忧虑是没有必要的。

(4)文中晓之者,他认为有必要不?他是如何劝说的?

(在PPT呈现“晓之者”的话)

(5)晓之者的劝导有效吗?

明确:有用,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6) 杞人舍然大喜,说明到最后他接受晓之者的劝说没有?

明确:认同,认同就说明杞人到最后也同意自己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板书:不必要的担忧)

(7) 分析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则寓言的寓意应该是什么?

明确:讽刺不必要的担忧,告诉我们不要去为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过度忧虑的道理。

四、拓展。

1、提出疑问:难道杞人的担忧真的是没有必要的吗?

(PPT播放2013年俄罗斯陨石坠落事件和2018年的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提示发生过的地震等灾害)

2、你们看,杞人所担忧的真的是有发生了,同学们看完后觉得杞人的忧虑

有必要吗?

明确:有(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我们确实不需要像其人那样过度地去担忧,但是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感,适当的危机感可以促使人奋进。)

3、那么在这种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能不能避免它的发生或者说防范于未然呢?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五、总结升华。

古人觉得遥不可及的忧虑大可不必,是因为那时认识局限或发展缓慢。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当今,防患未然的“深忧远虑”确实必须。我们学习寓言,既要走进去追根求源,把握本意,又要走出来结合当今,获得新知。

六、板书

22、杞人忧天

杞人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晓之者 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舍然大喜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寓意: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七、作业:完成《学霸·智慧课堂》P136-138页相关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