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从信息素养的表现,可以将对中学生信息培养的要求总结为三点:(1)知识与技能的培养;(2)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那怎样来培养与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呢?“润物细无声”,要润泽学生,要从不同的层面上,不同的角度上,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个环节,在无声无息中做到高中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个人对高中生培养信息素养的简单见解。
一 、深入研究新教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方面,在新教材的理解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视其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而过于重视技能操作的培训。有人误认为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因此,他们往往重视学生对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的讲解,这种误区的实质就是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完全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而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单纯的电脑操作,克服单纯技术观点。
另一方面,在新教材的把握上。面对新教材,很多信息技术老师无从下手,甚至有的老师把信息技术新教材比喻成类似于以前的老教材,也有的干脆删繁就简,只向学生介绍书中提到的各种应用软件如何进行操作,而忽视了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培养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也有的老师“依葫芦画瓢”,教材上介绍什么,就向学生教什么,这就严重违背新课程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因此,新课程改革迫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教给学生,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也是人生路上的引路人。这种师生交互式教学既能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摆脱旧的束缚,走上创新之路。
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贯穿与课程教学之中。只有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学生才能在无声无息中提升信息素养。
二 、更新课程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既然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来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针对这样的培养目标,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变化,应该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堂,才能真正让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得到提升。
新课程的标准认定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非零起点的。对于这些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有必要考虑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所以我认为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还应该有下列方式进行教学:
(一)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小组成员在分工、合作中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进学生之间感情。这一点与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提升了素养。
(二)问题导学教学法。它是在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前提下,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把握好本次课的知识结构,分清重点与难点,在此基础上,由易到难组织问题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达到弄懂教学任务的目的。理论课相比操作课枯燥,不易为学生接受。而在新课程实施的教材中,大大提升了理论知识的份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引领学生自主进入学习的引领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提出并互相探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疑难性问题,设置运用知识强化能力的应用性问题,以及经过总结反思再进一步研究拓展、深化的新的探究性问题,将问题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全面发展。
(三)网络模式下的教学法。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在机房服务器上搭设了一个专题学习网站。在专题学习主页,可以布置学习与实践的题目,并提供各种需要的素材或参考网址,还可在专题学习网站中发布学生的作品,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及学习动力。在专题学习主页中,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自己创建分页,并根据对应学习内容分小组整理资料及在自己的分页中发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团队协作。这样的专题网站既是学生活动的指南,也是师生交流的园地。这种实时交流的平台,为每一个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协作学习的环境,对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很有好处。
三、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1、通过学校行为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
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努力引导教师们树立科研意识、名师意识,全面科学地梳理、提炼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论文、课件、公开课等各种形式对外展示研究成果。
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举行教学论坛努力提升教学人员的专业素养;邀请专家学者进入校园,同时还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培训;增加兄弟学校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2、通过教师自学自觉提高
要使教师利用现代技术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教学成果有突破性的发展,并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做到的,而必须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把提高、学习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流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团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有保障。
四、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
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让学生随时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将教学的主动权下放到学生中去,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给学生主动认识,深入思考与探求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如各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语文的演讲课,生物的野外考察实践,信息技术的设计课等,这些课都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信息,在课堂上进行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处理,最后总结展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又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五、建立建全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
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式,要求评价真实地体现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要求评价结果体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的情况。新课程所倡导的质性评价方式有很多,如观察、交流、作品展示等。新课改将课堂教学看作是一种动态化、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生成的课堂应是精彩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认真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努力让学生开展评价与自我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六、努力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个体或团体形式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同学们参与研究性学习可以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贯穿于整个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活动主线。研究性学习最终的结论和成果不是凭空得出的,它需要加工的原料,研究性学习的原料就是各种信息。
以上是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影响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策略。我相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