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奈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桃花源记理解及试题

桃花源记理解及试题

来源:小奈知识网
桃花源记 翻译注解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缘:沿,沿着。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 行:划船上行。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芳:芳香。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非常。

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欲:想要。

穷:尽,走完,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形容词动用。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

才:副词,仅仅,只能。

才通人:仅仅容得下一个人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豁然,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旷:空阔,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通达。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表征,借指老年人。垂髫,古时小孩不

扎结头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髫,小孩下垂的头发。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的样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竟然

从来:从……地方来。 具:同“俱”,详细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讯,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的总称。 邑人:同县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

焉:谦词,于之。 隔绝:不通音信。 今:现在。 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叹息。惋:惋惜。 延:邀请,聘请。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具:通“俱”,完全,详尽。 辞去:辞别离开。

语云:对(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或告诉

不足为:不值得向。足,值得。为,向、对。 既:已经,以后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循,沿着、顺着。

向:原先的,旧时的,以前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名词作动词,作标记。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的话。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做的标记。 遂:终于。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名驎(lín)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文中指探访访求。 津:渡口。 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而美丽(多指植物);今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断绝来往;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 今义:口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词类活用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做标记,动词。

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记号”)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以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多词一义

文中出现了三对词都是一个意思,这种词类叫做多词一义。有:\"便要还家\",“要”(通假字)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都是\"邀请\"的意思;\"缘溪行”,“缘”与“便扶向路”,“扶”都是“沿着”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咸来问讯”,“咸”,还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不足为外人道也\",“道”与“此中人语云”,“语”都是“说”的意思 同义词

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叹惋 3)咸:咸来问讯 4)并:并怡然自乐 5)具:具答之 沿------1)缘:缘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请—1)要:便要还家 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 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在本文中,主要表现在省主语和省宾语。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

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

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闻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

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

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教学素材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

路”,埋下伏笔。) 【内容评析】

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 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线索: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文章主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沿用至今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黄发垂髫、落英缤纷、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世外桃源

成语典故: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

争的美好世界。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成语例句: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豁然开朗

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 晋·陶潜《桃花源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成语例句: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怡然自乐

成语典故: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例句:刘厚守听了,怡然自乐,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无人问津

成语典故: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例句: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

成语典故: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乡下景色很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阡陌交通

成语典故: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那一片片水稻田中,阡陌交通,掩映着农家的自在. 黄发垂髫

成语典故: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落英缤纷

成语典故: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拓展:刘子骥

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志趣相投,经常结伴游山玩水。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陶渊

明与刘子骥结伴探险,在一个武陵渔人的向导下,来到了陌生的奉家山桃花源地段,发现了古村落,发现了赤岩山(后文中要提及)。陶渊明与刘子骥是讲信用的人,为了“不与外人道”,因而在文中陶渊明耍了一下手段,隐去了自己,也隐去了刘子骥。可以说武陵渔人的原型是陶渊明自己。(这点是陶的惯用写作手段,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就是写他自己)陶渊明为什么要到奉家山来呢?陶渊明祖籍邵阳,家族庞大,在邵阳、溆浦一带的亲友不少,陶渊明肯定听到过关于莫徭的传说。所以,陶渊明与刘子骥结伴而探险奉家山区是极有可能的。 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

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

个特点。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练习题

【真题回放】(2006温州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从整体把握中得知道,本文是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的。第2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解答时,一定要紧扣原文语境,以及题目要求。第3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乃”“无论”等词语的用法,并把省略部分补上。第4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题干中的限制性要求也要注意。解答时,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应该在发现桃源的内容中找,而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应该在进入桃源的内容中找。对文中名句的默写,还要注意平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第4题考查理解和评价能力,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须弄清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并紧密结合文章内容。

【参考答案】1.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2.(1)咸(皆)(2)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深度了解:《桃花源记》为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然而对其中几个词语的处理似乎未尽完善,现提出来加以探讨。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此例中“得”字在古代有“至、到”的意思,朱先生明确指出“便得一山”就是“便到了一座山下”,如此理解文意显得甚为通顺,疑难也自然迎刃而解。

2.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此句中“所”亦“哪里”义,“所从”即“从所”(“从哪里”的意思),这句是说“问他从哪里来”。鉴于语文教材中“所”的这种用法少见,故教材编者应明确指出。 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不少人将此“郡下”理解为“郡城下面”。这明显与下文“诣太守,说如此”之语境不谐。可见此“下”不当按其字面意义来理解。课标教材将“及郡下”解释为“到了郡城”是正确的,但美中不足的是,教材只释出“郡”义,“下”义却没有着落,难免会让一些师生产生疑问。其实此“下”非表具体的方位意义,而是表示某地所在的一定范围。《汉语大字典》“下”条第三十二个义项中列有“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处所、条件等”义,江蓝生《后置词“行”考辨》(《语文研究》1998年第1期)也指出方位词“下”跟在处所名词之后,意义虚化,不表示方位上下之“下”,只表示处所、范围。“郡下”显然指的就是郡城那里。

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指出:“汉魏六朝典籍中,„下‟字常用于名词(多为地名)之后。表示一定的处所、范围。”此论更具概括性及针对性,课标教材在注释“郡下”之“下”时可作这样的补充说明。

苏教版九年级(上)文言文练习:桃花源记

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 C、问讯

无论 间隔

B、绝境 D、交通

问津 妻子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 .

(2)欣然规往 . (1)才通人

规: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

翻译: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D 2(l)邀请 (2)计划;打算 3(1)仅容一个人通过。 (2〕就顺原路回去。

4.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祧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5-9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6.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不正确的是(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7.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答〕 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9.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案:5.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6.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7.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9.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

(3)临溪而渔 渔: .11.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2.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3.(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案:10.(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11.(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2.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13.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4.《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

16.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

1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 18.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案;14.晋代(东晋).陶渊明

15.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6.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7.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8.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五、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简要分析。

2、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3、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4、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答案:1、①为源外的社会黑暗动荡而叹惋②为源外人民一直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叹惋 2、 1 生活 2 衣着 3 心情

3、 ①寄托了作者追求和平的社会理想②不能实现,可见当时人民厌倦了痛苦黑暗的生活与战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黑暗社会的鄙弃和批判。

4、 1 第一段描写渲染了神秘的气氛,暗示下文将有奇境出现,也为下文写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2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写出了桃源人民风纯朴,热情好客。 3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了桃源人与世隔绝时间之长。

4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明了桃源人怕源外的战乱波及到源内影响他们安定的生活。

5 第二段写出了桃花源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生活安定,睦邻友好,幸福和谐

《桃花源记》练习题1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的( ),名( ),字( ),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是我国( 山水田园 )诗派的创始人。 2.填入省略的成分

A:(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便要还家 鸡犬相闻 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无论魏晋 落英缤纷 悉如 外人 咸来问讯 屋舍俨然 便舍船,从口入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一一为具言所闻 问今是何世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 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像这样 (今义:这样) 4.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出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炼。 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几句话的意思。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E: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F: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G:林尽水源 6.第2段中“土地平旷……怡然自乐”写出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着力描写和平安乐的景象,为下文“绝境”照应,表现社会生活的平静)

7.第3段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中人民热情好客、淳朴民风? (“具答之”“便要还家,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写出“具答之”中的“具”字意思相同的几个字。(悉、咸、具、皆)

9.你认为向桃花源这样的“绝境”真的有吗?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没有,表达作者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

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感。)

10.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回答) A: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B: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C: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11.第2段的中心意思是(C ) A:写渔人意外来到桃花源。 B:写桃花源中人与外人并无差异。 C: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2.根据第2段文字,可概括出一个成语:(世外桃源)

13.用“~~”在第2段中标出最能表达作者理想的句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14.根据第2、3两段文字理出“渔人”和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中。 (发现桃林/发现桃花源)--(进入桃林/访问桃花源)--(出而复寻/离开桃花源)

15.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6.谈谈你的理解,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17.“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或:文中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18.作者所要追求的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世界?(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19.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见课文第一段)

20.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见课文第二段)

21.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处与世隔绝的地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处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2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23.请你谈谈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A:增加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B:给人留下许多悬念和回忆

24.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本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答案不求统一,但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活, 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 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25.请用“世外桃源”“无人问津”各造一句话。

26.“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

《桃花源记》练习题2

一、默写(30分)

1、《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2、《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 3、写老人小孩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

4、写武陵人忽逢桃花林原因的句子是 , 。 5、“与世隔绝”在《桃花源记》中的原句是 。

6、出自《桃花源记》中的成语是

7、写桃花源社会风情的句子是 。

8、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豁然开朗”一词,陆游的《游山西村》中与之意境相似的一句诗是 , 。 9、桃源人看到渔人后的表情是 、 。

10桃花源人自叙经历的句子是 。 11、写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18分)

1、缘( )溪行2、忽逢( )桃花林3、落英缤纷( )4、欲穷( )其林5、林尽( )水源6、才( )通人7、屋舍俨然( )8、阡陌交通( )9、设( )酒杀鸡作食10、便要( )还家11、为具( )言所闻12、此中人语( )云13、便扶( )向( )路14、及( )郡下15、诣( )太守16、欣然规( )往17、寻( )病终18后遂无问津( )者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5分)

1、缘溪行( )2、便舍( )船3、豁( )然开朗4、屋舍( )俨()然6、阡陌( )7、黄发垂髫( )8、便要( )还家9、遂与外人间( )隔10、不足为( )外人道也11、及郡( )下12、诣( )太守13、此中人语( )云 四、理解

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 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答案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为桃花源外现实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叹惋。

5、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6、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

7、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3.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