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冰花》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阅读文章。通过写小童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赞美,表现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希望了解大自然的愿望。选用这课,是因为在教学中,多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已有经验积累,理解词句。并能结合现成的语言环境,学习生字。
【案例描述】
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段:
导语: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冰花的一些常识,想不想再领略一番冰花的优美姿态呢?
1、教师展示搜集来的冰花图片,并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边看边想象,你觉得冰花像什么?看完后由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冰花姿态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4、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哪种冰花?”学生边看图边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宽大”、“柔嫩”、“丰满”三个重点词。
(1)观察想象一下,哪些树叶是宽大的?(梧桐叶、芭蕉叶)对,这些树叶看起来又宽又大,学生感受了“宽大”。
(2)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准备的小草,问问他们有什么感觉?感受了“柔嫩”。
(3)比较两朵花,一朵饱满的,一朵干瘪点,问“哪朵花开得好看?为什么?”
学生认为第一朵好看是因为它色彩鲜艳,形状饱满。理解了“丰满”。
指导读好三个比喻句,表现出冰花不同姿态的美。
5、小童的想象力好丰富呀,同学们,你们觉得冰花还像什么?
学生练习说话,教师及时评价:“啊,真漂亮!它像——的——,像——的——,像——的——。”
6、再读句子,想想冰花还有什么特点?
从“一束束”、“一朵朵”体会冰花多,从“晶亮”、“洁白”体会冰花质地和颜色美。
指导学生读好整个句子。
7、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冰花,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交流。
小童也和我们一样,感到很惊奇。出示第一句“他惊奇地喊着:‘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
“惊奇”什么意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哪些事令你惊奇过?(加深对“惊奇”的理解)
指导用惊奇的语气读出小童说的话,可边读边做动作。
8、读句子,学习“他”、“它”。
“他”指谁?(小童)他是个男孩,所以用“亻”。启发学生用换部件方法记“他”。学生用“她”来帮助记忆。
教师追问:“在《大海睡了》中‘她’指谁?(大海)
教师点拨:作者把大海当妈妈,妈妈是女的,所以用“女”字旁。
教师再指着句子:“它”在课文中是指谁?(冰花)像冰花这样用在除人以外的事物上的是“宀”宝盖头的“它”。
9、出示练习,及时巩固。
选词填空
他 她 它
(1)( )是我的爸爸。
(2)妹妹抱着( )的洋娃娃。
(3)( )是一只可爱的小猫。
10、齐读全段。
【案例分析】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但儿童有儿童的特点,特别是一年级小学生,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个体。我想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就必须打破以往语文教学旧模式彻底摒弃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代之以引导学生多读感悟,教师必须培养引导他们,创设发挥主体性的情境,激励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我国著名的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认为: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性模块(“相似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语的“打火石”。本课正是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地感受冰花姿态的优美,通过结合学生实际来理解词句,让学生带着美的感受去朗读美文,更能引起共鸣。
3、随课文识字,可以将字的音、形、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他、她、它”这三个字是本单元识字的难点,把它们放在课文中,结合所在的句子,利用得天独厚的现成的语言文字环境,将字音和字形相结合着来理解,直观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及时练习,巩固加深,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