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渔歌子》教学设计

来源:小奈知识网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1.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齐答)《忆江南》。

  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词有什么特点呢?

  2.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请位同学来读读题目,强调子读第三声。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介绍张志和。(板书:渔歌子 张志和)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2.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忆江南》回忆了江南的美景。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把生字读正确,把诗读通顺。

  3.(课件出示《渔歌子》。)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读准“西塞山”的“塞” “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

  4.齐读这首诗。

  5.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6.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2.指名说。

  预设: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需要回家。

  3.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在书上圈一圈。

  4.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预设: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

  5.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你能朗诵一下吗?

  6.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预设: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预设: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预设: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心旷神怡、悠闲自在、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7.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

  1.《渔歌子》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默读,思考。)

  预设: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2.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五、拓展另一首渔歌子

  松江蟹舍主人欢,

  菰(ɡū)饮莼(chún)羹(gēng)亦共餐。

  枫叶落,荻(dí)花干,

  醉宿渔舟不觉寒。

  从这首歌词中读懂了什么?

  六、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习题)

  (        )的西塞山 (        )的白鹭 (        )的桃花

  (        )的流水   (        )的鳜鱼 (        )的微风

  (        )的细雨   (        )的斗笠 (        )的蓑衣

  (        )的渔夫   (        )的江南 (        )的景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