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LuoyangNormalUniversityMar.,2011Vol.30No.3
自我的艰难找寻
———文化视野下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王晓斌
(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
摘《宠儿》要:通过文化视野下对主人公塞丝人生历程的审视,对照作者莫里森个人经历,认为二者
实际上都是以黑人文化的回归为基础的自我完善,是作者自身对黑人文化找寻在作品中的展现。
关键词:文化;找寻;自我中图分类号:I106.4收稿日期:2010-11-12
作者简介:王晓斌(1980-),女,甘肃张掖人,甘肃联合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西北大学文学院语言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语言学。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1)03-0073-03
《宠儿》小说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五部作品,她因此而获得1988年的普利策奖,并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被洛杉矶时报评为“不能想象少了它的美国文学”作品,不但为托尼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也将黑人们所承受的被人们逐渐淡忘的苦难用如歌的文字凝注为永恒。大家着迷于托尼·莫里森诡异的叙事,探究它作品的“黑人性”,关注“宠儿”的多重身份,挖掘其中蕴含的伟大的爱与对自由的追求。除此之外,作品中还暗含着对文化的找寻。
,“文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曾说化是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份子所获得的一切技巧与习惯。”文化为人们从事各项活动创造了一个社会环境,人因为有了文化而能够掌握世界,又因为文化而受到束缚。文化既表现为结构性和规范性的体系,又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类就在这种文化创造的环境里既享受前人留下的成果,按照既有的规范和价值观来理解生活,又不断根据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重新解释已有的规范和价值观。每一种文化都表现出它特有的样式和性质,这些结构和规范会阻止完全背离传统的变化,也会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它所特有的“过滤”功能,既保护了文化的传承性,同时也阻止了文化的变化。下面就以《宠儿》。此视角来审视莫里森及她的
[1]
己女儿的惨痛过程,展示了她悲剧的生活。作者笔下的塞丝是一个美好的黑人姑娘,而这种美好在奴隶制的碾压下分裂破碎。塞丝在逃亡路上产下宠儿,虽然艰辛却不曾将其遗弃,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爱,但是在白人奴隶主追来时,却又残忍的将刚刚会爬的女儿杀害,这种爱与伤害的矛盾根源于塞丝破碎的自我。
个体的自我意识源于周围的社会环境,也就是文“黑人之家”,在那里失去了和母亲的化。塞丝出生在
联系,母亲作为价值判断、道德风俗的第一传承者的缺位,在事实上造成塞丝对母亲携带的黑人文化的缺失。社会人不能失去文化,于是以白人奴隶主为体现的白人文化自然地介入使塞丝产生认同,这种认同使,自觉地使用白塞丝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了“香蕉人”
色眼睛审视自我,约束自我。白色文化和黑皮肤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在矛盾中塞丝的自我必然是破碎的。破碎的自我使她意识不到苦难生活的根源,把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好的白人奴隶主身上,本族文化的缺失使塞丝在白人文化的遮蔽下迷失了自我,失去基于本族文化的价值判断。
“令人作呕的伤疤”讲述自己身上时,塞丝复述了“苦樱桃树”的表达,这体现了黑人群体接受白人姑娘
了白人群体对他们伤害行为的伪饰;回忆过去的经历“黑人之家”时,塞丝不断想到的美好,这意味着黑人群体对自我奴隶地位的肯定;不愿接受苦难而反抗时,使用了杀害自己亲生女儿的残忍做法,实际上说明了黑人群体在遮蔽下无法找到正确地反抗方式。没有本族文化的支撑,在白人群体和黑人群体之间特定权力关系的条件下,白人奴隶主可以将基于白人文化
一
《宠儿》以塞丝已逝去女儿灵魂的出现为发端,如泣如诉地讲述了黑人女奴塞丝逃亡并在绝望中杀死自
·74·
的观念强加在黑人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这种文化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黑人对自我的看法就会较大程度的扭曲,要么自视甚低、逆来顺受,要么采取极端的方式予以反抗,而这一切只能使黑人群体陷入更深的苦难无法解脱。
正如非裔美国女作家帕特里夏·希尔·柯林斯所,“黑人妇女受控制的形象用于使种族主义、认为的
性别歧视以及贫穷看起来是自然的、正常的,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这种形象不仅使黑人妇女受压迫,而且对于维持种族、阶级、社会性别压迫的连锁系统也很关键。”须以文化的回归为基础。
“林间空地”中贝比萨格斯的祷告是一种典型的“呼唤———应答”的非洲模式,在这种应答中塞丝听到……爱我们的肉体。深深的爱它……”“那久远的了“
“想去那里,至少去歌声留在身后的余韵”,于是有了
聆听”的冲动,这种黑人色彩浓郁的唱和代表了黑人文化,而塞丝的聆听实际上蕴含她对黑人文化的一种靠拢和回归。在众多黑人妇女重聚到蓝石路124号“林间空地”“一声来到了她身边,在唱和时,塞丝感到
压过一声”的唱和中,她找到了壮阔得足以深入水底的声波。这段有浓重象征意味的描写,进一步重申了作为黑人文化代言的唱和给塞丝带来的震撼。在震撼中,塞丝于恍惚中拿起冰锥刺向白人,同时,那个一“宠儿”直纠缠她的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塞丝来说,刺向白人的行为不仅是行为的突破,更是精神的突破。这意味着塞丝在破除白人文化遮蔽的基础上找到了带给她苦难的真正元凶并奋起反抗,“宠儿”的离开意味着塞丝最终走出了杀子阴影。至此,塞丝经历了一场基于情感、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理性的找寻。在找寻中重新定义自我,逐渐变得自尊、自立起来,此时的塞丝不再是一个奴隶,而成为一个具备完整人格的个体。被白人文化遮蔽而破碎的自我得以重塑,与其说是应和给了塞丝力量,不如说是应和所代表的黑人文化给了她力量和契机,使她。走向觉醒,还原了她那“浓得化不开的爱”
[3]
[3]
[3]
[2](P68)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典文学学士学位,而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并获得硕士1955年起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任教,1957年回学位,
到霍华德大学教授英语。不论是英语学位还是古典文学学位,抑或是喜欢阅读的作品,我们几乎看不到本托尼·莫该属于黑皮肤的黑人文化的影子。可以说,里森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白人的文化经典,而白人文学作品中关于黑人女性工作、家庭、母爱、政治参与等方面的体验,通常被歪曲或者被排斥在传统学术话语之外,这就造成了她对本族文化无意识的疏离。白人文化基于不对等的权利可以不断扩张并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黑人群体身上,从而使得黑人群体失去完整的自我价值判断。
托尼·莫里森在谈及离开、记忆和写作时曾说她学的东西都是西方的,曾被其深深影响,以至于得到的有关黑人的信息似乎都是落后和封闭的。这有力地说明了在她成长过程中基于白人文化的遮蔽的价值偏
[3]
移。这种偏移也内化在她的作品中,如《最蓝的眼
此时塞丝要想正视伤
痕、解脱自我,首先要找回完整的自我形象,而这必
,《柏油孩中佩克拉·勃瑞德拉渥渴望的蓝眼睛睛》
子》中雅丹的自视甚高。这种偏移必然导致自我意识的残缺,从这个角度上说,托尼·莫里森的自我也曾破裂过。
伴随莫里森成长的不仅有白人文化的熏陶,还有黑人民权运动的不断深入。先是杜波依斯提出“双重,而后是20年代的兰斯顿·休斯领导的哈莱姆意识”
文艺复兴运动,再到60年代的黑人文艺运动。虽然莫里森没有直接参与这些运动,但黑人民权运动对莫里森影响巨大。尤其是自1968年莫里森调任兰登书屋纽约总部的编辑,成为兰登书屋少数几个负责黑人书籍出版的编辑之一后,在近二十年的工作中,她相继推出了众多非裔美国人的作品,编辑了众多有关黑人历史文化的书籍。这使她在更深入地了解黑人文化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挑战着主流文化的话语权。
莫里森兰登书屋的经历实际上是她对已经疏离的黑人文化的回归,这种回归把她导向反思。莫里森在《纽约时代杂志》的一次访谈中说“如果黑人要在这一文化中获得成功,他们必须总是离开,付出可怕的代价。……一旦你离开家,你不再获得养育你的东西,你不再有生活。而美国生活,白人的生活当然不是你所以,你真的孤立了自己。然而,我能够记能得到的。
住我可以回味的世界。我能够写它。”很显然,莫里——回归”森同滋养她的黑人文化经历了“离开—的过程,这种回归不但是对黑人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更是借助黑人民权运动对黑人文化生存现状的深入思考,《柏油孩子》这在中有着深刻阐释。莫里森说“写作,——写作中,莫里森我用这种方式思考。”在思考—
不仅展示了黑人经历的无法言说地苦痛,也升华了自
[4]
[4]
塞丝自我的破碎与重塑都源于文化,是文化使她没有黑人文化从束缚到解脱,从遮蔽到清醒。总之,的回归,就没有塞丝的自我重塑。
二
从塞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托尼·莫里森的影子。托尼·莫里森在青少年时喜欢阅读19世纪现实主义作品以及福楼拜、简·奥斯汀的小说,在父母拼命工作的供养下进入霍华德大学学习,取得英语和古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75·
。不管是白人文化还是黑人文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化,都是本民族历史文明的传承,本应该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然而,读完《宠儿》后,大多数人的心情都很沉重。或许,这正表明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塞丝和莫里森的自我找寻有多么艰难。但更多的担心恐怕是在以不停逃避白人文化领域的方式暂时寻回自我时,这种自我能维持多久?可以想想,对于一个切断历史重新开始的人,纵然从情感上来说毫“突然的自我”为了生存无障碍,可在现实面前,这一
将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塞丝可以不管,但莫里森不能不足够清楚。
[参
考
文
献]
[5]
我。所以,很多评论认为莫里森的创作带有明显的自传痕迹。
可以说,没有黑人民权运动和兰登书屋的工作,就没有莫里森的创作。正是和黑人传统文化的广泛接触使她重新建立了同黑人文化的纽带,并更为清晰地认识了生存的世界和自我。所以,莫里森的创作是对白人文化遮蔽下真实自我的还原,是自我苦痛经历的疗救,而这一切,都源于黑人文化的回归。
莫里森幼年的黑色文化被遮蔽、被置换,使她陷入了苦痛之中,是黑人文化的回归使她表达了自我,还原了自我,使她挣脱了束缚,取得了成就。
三
将塞丝的找寻与莫里森的经历进行对照,我们会发现它们有着某种程度的照应:都是幼年时期黑人文化被白人文化遮蔽,个体陷入苦痛却找不到出路;都是黑人文化的回归让她们找到了自我,升华了自我。其实,塞丝的找寻就是莫里森的找寻。莫里森的创作即是塞丝们的自我重塑,又是她自身自我的升华,所“无论如何我都会写作,因为它是我无法克制以她说
的冲动。写作,我用这种方式思考。”通过对黑人女性真实境况的描写,揭露她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来反对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女性的歪曲与漠视;借助倡导了一种黑人女性自我实现、自塞丝的逐渐觉醒,
我定义、自我决定的人道主义观点,并以此来完成作者及其作品主人公的双重找寻。
一般来说,文化具有相对性,即“好的民德就是
[4]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
1991.书出版社,
[2]PatriciaHillCollins.BlackFeministThought:Knowledge,
ConsciousnessandthePoliticsofEmpowerment.Routledge,2008,(9).
[3][M].潘岳,雷格,美]莫里森.宠儿[译.海口:南海出
2006.版社,
[4]DanilleKathleenTaylor-Guthrie.ConversationswithToni
Morrison[M].Jackson:UniversityPressofMississippi,1994.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
2002.民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杨倩]
HardJourneyofSearchingforSelf
---ToniMorision’sBelovedunderCulturalVision
WANGXiao-bin
(FacultyofLiberalArt,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Abstract:ThroughtheculturalvisionoftheheroineSethe’slifeinBeloved,andcomparingMorrison’sper-sonalexperiencewiththatofSethe’s,thispaperbelievestheyarebothinfactreturningtotheblackculturebasedonself-improvement,anditshowsthatMorrisonistryingtolookfortheblackcultureinherwork.
KeyWords:culture;search;self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