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础工程卷子

来源:小奈知识网
 五 选择计算 2.在不出现负摩阻力的情况下,摩擦桩桩身轴力的分布1.某场区从天然地面往下土层分布为:粉质粘土,厚特点之一是 D 。 l1=3m,qs1a=24kPa;粉土l2=6m,qs2a=20kPa;中砂,A. 桩身轴力为一常量 B. 桩端轴力最大 qs3a=30kPa,qpa=2600kPa。现采用350×350mm预制C. 桩顶轴力最小 D. 桩顶轴力最大 桩,承台底面在天然地面下1.0m,桩端进入中砂1m,初步确定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 kN。 3. 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需作地基承载RaupqsialiqpaAp力验算的建筑物的范围是 D 。 40.3524220630126000.352 595.7KN2.设柱截面为600mm×400mm,基础底面尺寸为2000mm×1600mm(基底长边与柱截面长边方向一致),若台阶宽高比为1:1,则刚性基础的高度至少应大于 mm。 Hbb0bb02000600700mm2tan2tan21 A. 所有甲级 B. 所有甲级及部分乙级 C. 所有甲级、乙级及部分丙级 D. 所有甲级、乙级及丙级 4.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高度由 C 确定。 A. 刚性角 B. 扩散角 C. 抗剪强度验算 D. 抗冲切破坏强度验算 5.下列基础中,A 种为扩展基础。 A. 预制钢筋混凝土杯口基础 B. 柱下条形基础 C. 平板式筏形基础 D. 箱型基础 6.计算桩基沉降时,荷载应采用 C 。 A. 基本组合 B. 基本组合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C. 准永久组合 D. 标准组合 7.当桩的l/d较小,桩身穿越软弱土层,桩端设置在密实砂层、碎石类土层中,微风化岩层中,这类桩应按什么类型桩设计 A 。 A 端承桩 B 摩擦桩 C 摩擦型桩 D 端承摩擦桩 8.进行地基变形验算时,对于砌体结构应由 C 控制。 A. 沉降量 B. 沉降差 C. 局部倾斜 D. 整体倾斜 9.导致地基产生压缩变形的根本原因是 B 作用的结果。 A自重应力 B.附加应力 C基底压力 D自重与附加应力 10.黄土最主要的工程特征是 C 。 A.高压缩性 B.高孔隙比 C. 湿陷性 D.胀缩性 三、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建筑物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2.桩基础一般由 基桩 和 承台 组成。 3.受水浸湿只不过是湿陷发生所必需的外界条件,而黄土的 结构特征和 物质成分 才是产生湿陷性的内在原因。 3. 一墙下条形基础底宽1m,埋深1m,承重墙传来的竖向荷载为150kN/m,则基底压力为 kPa. PkFkGk150201170kPa 1A4.条形基础宽1.2m,埋深2m,基底以上为粘性土,其17kN/m3,若基底压力pk160kPa,软弱下卧层顶面距基底1.5m,扩散角25,则进行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时,pz为 kPa。(pz为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 opz(pkpc)b(160217)1.258.2kPao(b2ztan)(1.221.5tan25) 5.如图所示的桩基础,作用在桩基上(至承台底面)的竖向偏心力F+G=25000kN,所产生的弯矩为12000kNm,则桩1所受的最大压力为 kN。 1.2m2.4m1.2m2.1m2.1m1.2m1086e2.4m52.4m32.4m1.2m16.6m974.按承台底面的相对位置,桩基础分为高承台桩基 和 地承台桩基 两种类型 12m 五、计算选择 FGMyxi25000120004.81.墙厚240mm,墙下条形基础的宽度为900mm,若台阶Ni3000kNnxi21042.4244.82 宽高比为1:1.25,则刚性基础的高度至少应大于 mm。 09B一 单项选择 bb0bb09002401.在进行钢筋混凝土基础底板抗冲切和配筋计算时,应 H412.5mm2tan2tan21/1.25 C 。 A. 基底附加压力 B. 基底自重压力 C. 基底净反力 D. 基底平均压力 第2页 42 2.独立基础埋深1.5m,基底尺寸3.5m×2.5m,基底以317kN/m上为粘性土,其,若基底压力pk150kPa,软弱下卧层顶面距基底2.0m,扩散角 六、设计计算 某钢筋混凝土独立柱基础,所受荷载如图示。试设计基础底面尺寸。(ηd=1.1、ηb=0.0) 25o,则进行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时,pz为 kPa。 A. 46.5 B. 55.7 C. 65.5 D (pkpc)bl(b2ztan)(l2ztan)(1501.517)2.53.546.51kPa(3.522tan25o)(2.522tan25o) pz3.某箱形基础,上部结构和基础自重传至基底的压力P=130kPa,若地基土的天然重度为γ=18.5kN/m3,地下水位在在地表下10m处,当基础埋置在多大深度时,基底附加压力正好为零 。 PokPc13018.5h0h130/18.57.03m (1)进行地基承载力修正: fafakdm(d0.5) 801.116.5118.60.5(1.50.5)1.5 4.如图所示的桩基础,作用在桩基上(至承台底面)的竖力F+G=25000KN,偏心距e0.8m,则桩6的顶端1.2m2.1m2.1m1.2m12m197.2KPa 压1.2m2.4m76852.4m4力2.4m值2.4m1.2m136.6m2为(2)按轴心受压确定基底面积: Fk480A2.87m20fd197.2201.5aG (3)考虑偏心受压,将基底面积扩大20%,则: e=0.8mA=1.2A0=3.4㎡,取l=2b,初拟尺寸: b=1.4m l=2.6m (4)验算: FGMyxi25000250000.82.4Ni2662kN222nx822.444.8iM60KNm, F480201.42.61.5589.2KN 5.某场区从天然地面往下土层分布为:粉质粘土,厚l1=3m,qs1a=24kPa;粉土l2=6m,qs2a=20kPa;中砂,qs3a=30kPa,qpa=2600kPa。现采用350×350mm预制eM0.102l0.43 (符合要求) 6桩,承台底面在天然地面下1.0m,桩端进入中砂1m,F初步确定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 kN。 RaupqsialiqpaAp40.3524220630126000.352 595.7KN pkmaxminFG6e(1)Al200KPa 123.8 KPa Pkmax=200KPa<1.2fa=236.6KPa Pk=161.9 KPaA、深基础 B、人工地基 C、深埋 D、浅埋 2、对于四层框架结构,地基表层土存在4m厚的“硬

壳层”,其下卧层上的承载力明显低于“硬壳层”承载

力。下列基础形式中较为合适的是 B 。

A 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 B 钢筋混凝土

柱下独立基础

C 灰士基础 D 砖基础

1、地基上层土较硬,下层土较软时,基础宜采用 D 。 则应保持 一定距离 。

2、需验算基础台阶宽高比的是 无筋扩展 基础。 3、膨胀土产生膨胀的原因是其组成成分中含有较 多 亲水性 矿物和外界 含水量 的变化。 4、 桩距 是影响群桩效应的主导因素。

5、桩基础按承载性状分类有 端成型桩 、 摩擦型桩 。 6、 倒梁法 和 静定分析法 属于柱下条形基础内力计算的简化方法。 08B二、单项选择题

1、浅基础的抗冲切验算,其基底压力应该取 C 。 A 附加压力 B 自重压力 C 净压力 D 平均压力 2、在不出现负摩阻力的情况下,摩擦桩桩身轴力的分布

特点之一是 D 。

A 桩身轴力为一常量 B 桩端轴力最大 C 桩顶轴力最小 D 桩顶轴力最大

3、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需作地基承载力验算的建筑物的范围是 D 。

A. 所有甲级 B. 所有甲级及部分乙级

C. 所有甲级、乙级及部分丙级 D. 所有甲级、乙级及丙级

4、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高度由 C 确定。

A. 刚性角 B. 扩散角

C. 抗剪强度验算 D. 抗冲切破坏强度验算 5、与灌注桩相比,预制桩具有 C 的优点。

A. 可采用很大的直径 B. 可采用很大的桩长 C. 桩身混凝土质量容易保证 D. 可以基岩作持力层 6、计算桩基沉降时,荷载应采用 C 。

A 基本组合 B基本组合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C 准永久组合 D 标准组合7、当桩的l/d较小,桩身7、7、穿越软弱土层,桩端设置在密实砂层、碎石类土层中,微风化岩层中,这类桩应按什么类型桩设计A 。

A 端承桩 B 摩擦桩 C 摩擦型桩 D 端承摩擦桩 8、某箱形基础,上部结构和基础自重传至基底的压力P=130kPa,若地基土的天然重度为γ=18.5kN/m3,地下水位在在地表下10m处,当基础埋置在多大深度时,基底附加压力正好为零 B 。

3、 C 应验算其稳定性。

A.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设计等 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 经常承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 4、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高度由 C 确定。

A. 刚性角 B. 扩散角

C. 抗剪强度验算 D. 抗冲切破坏强度验 算

5、对负摩擦桩,轴力最大的截面位于 C 。 B. 底端 A. 桩的顶端

D. 桩的竖向位移为0C. 中性点处 处

6、根据地基承载力确定桩数时,荷载应采用 D 。 B 基本组合和地震作用 A 基本组合 效应组合

D 标准组合 C准永久组合

7、某箱形基础,上部结构和基础自重传至基底的压力

P=130kPa,若地基土的天然重度为γ=18.5kN/m3,地下

水位在在地表下 10m处,当基础埋置在多大深度时,

基底附加压力正好为零 B 。

A d=5.68m B d=7.03m C d=8.03m D d=6.03m

8、下列哪种情况下不能考虑桩基承台下地基的承载力

作用 A 。

A 大面积堆载使桩周土压密 B 软土层中的摩

擦桩 C 桩距较大的短桩 9、柱下条形基础两端伸出的长度宜取多少 A 。 A(1/4~1/3)边柱距 B(1/2~1/3) 边柱距

C(1/4~1/3)中柱距 D 1/6 梁高 10、当桩的l/d较小,桩身穿越软弱土层,桩端设置在 密实砂层、碎石类土层中,微风化岩层中,这类桩应按

什么类型桩设计 A 。

A 端承桩 B 摩擦桩 C 摩擦型桩 D

端承摩擦桩

A d=5.68m B d=7.03m C d=8.03m D d=6.03m 9、柱下条形基础底部的翼板宽度由什么因素确定 C 。三、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A 柱截面尺寸 B 构造要求 C地基承载力 D梁高

1、新建建筑基础埋深应 小于 相邻建筑基础埋深,否 第4页

10、导致地基产生压缩变形的根本原因是 B 作用的结果。 4、根据地基承载力确定桩数时,荷载应采用 D。 A、自重应力 B、附加应力 C、基底压力 D、自重与 A 基本组合 B 基本组合和地震作用附加应力 效应组合 三、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C准永久组合 D 标准组合 1、确定基础埋深需要考虑工程地质条件和 与建筑物有关的5、与预制桩相比,灌注桩的主要不足是C 。 A 截面较小 B 桩长较小 条件 、 水文条件 、及 等方面因素。 C 桩身质量不易保证 D 施工机具复杂 2、桩基础按挤土效应可分为 挤土桩 、 部分挤土桩 、 6、初步判断膨胀土的室内试验指标是 D 。 A 压缩模量 B 孔隙比 C 粉粒含量 D 自非挤土桩 。 由膨胀率 五、计算选择题 7、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高度由 C 确定。 1、墙厚240mm,墙下条形基础的宽度为900mm,若台阶A. 刚性角 B. 扩散角 C. 抗剪强度验算 D. 宽高比为1:1.25,则刚性基础的高度至少应大于 mm。 抗冲切破坏强度验算 bb0bb0900240H412.5mm2tan2tan21/1.25 8、按倒梁法求得条形基础的支座反力一般与柱荷载不相等,不能满足支座静力平衡条件,其原因是 A 。 2、独立基础埋深1.5m,基底尺寸3.5m×2.5m,基底以上为Ⅰ计算中假设地基反力为线性分布 Ⅱ柱脚为不动317kN/m粘性土,其,若基底压力pk150kPa,软弱下脚支座 Ⅲ假设地基反力为曲线分布 Ⅳ计算误差 o卧层顶面距基底2.0m,扩散角25,则进行下卧层承载A Ⅰ,Ⅱ B Ⅱ, Ⅲ C Ⅲ, Ⅳ D Ⅰ,Ⅳ pz力验算时,为 kPa。 9、深基础的常用类型主要包括 A 。 A. 桩基、沉井及沉箱 B. 桩基、沉井及沉箱、箱基(pkpc)blpzC. 桩基、沉井及箱基 D. 桩基及箱基 (b2ztan)(l2ztan)10、对负摩擦桩,轴力最大的截面位于 D 。 (1501.517)2.53.546.51kPaA. 桩的顶端 B. 底端 oo(3.522tan25)(2.522tan25) C. 中性点处 D. 桩的竖向位移为0处 4、某场区从天然地面往下土层分布为:粉质粘土,厚11、由 B 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无须进行基础深宽l1=3m,qs1a=24kpa;粉土l2=6m,qs2a=20kpa;中砂,qs3a=30kpa,qpa=2600kpa。现采用350×350mm预制桩,承台底面在天修正。 然地面下1.0m,桩端进入中砂1m,初步确定其单桩承载力A.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按理论公式计算 特征值为 KN。 B.地基载荷试验 C.规范承载力表格 RaupqsialiqpaAp12、建筑基础中必须满足基础台阶宽高比要求的是 B 。 240.3524220630126000.35 A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B 砖石及混凝土基础 595.7KNC 柱下条形基础 D 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07A二、单项选择题 1、 C 应验算其稳定性。 13、属于非挤土桩的是 D 。 A 实心的混凝土预制桩 B 下端封闭的管桩 A.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设计等级为C 沉管灌注桩 D 钻孔桩 乙级的建筑物 C. 经常承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 14、下列哪种情况下不能考虑桩基承台下地基的承载力2、对于框架结构房屋,控制柱基础地基变形的变形值是作用 A 。 B 。 A. 柱基的倾斜值 B. 相邻柱基的沉A 大面积堆载使桩周土压密 B 软土层中的摩擦桩 C 桩距较大的短桩 降差 C. 局部倾斜值 D. 柱基的平均沉15、某箱形基础,上部结构和基础自重传至基底的压力降量 P=130kPa,若地基土的天然重度为γ=18.5kN/m3,地下3、上部结构和基础本身刚度较大的条形基础,其基础梁纵水位在在地表下10m处,当基础埋置在多大深度时,基向内力计算方法应选择 B 。 底附加压力正好为零 B 。 A 静定分析法 B 倒梁法 C 弹性地基梁法 D A d=5.68 Bd=7.03m Cd=8.03m D d=6.03 有限元法 第5页 2、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的埋深、底面尺寸、所受荷载1、独立基础埋深1.5m,基底尺寸3.5m×2.5m,基底以上等同题1,高0.5m,底面钢筋中心距混凝土底表面的3距离为35mm,柱的截面尺寸为0.5m×0.5m,试计算为粘性土,其17kN/m,若基底压力pk150kPa,软o弱下卧层顶面距基底2.0m,扩散角25,则进行下卧抗冲切破坏验算中的Fl。(要求画出计算简图)。 层承载力验算时,pz为 kPa。(4分) 解: A. 46.5 B. 55.7 C. 65.5 D. 74.7 基础高度h=500mm,其有效高度为h0=500-35=465mm。 (pkpc)blpz(b2ztan)(l2ztan)基底净反力 (1501.517)2.53.5237.5FM160020046.51kPap20037.5kPmax2jmin(3.522tan25o)(2.522tan25o)162.5AW421/624 abc0.5m,b2m 4、条形基础埋深2.0m,持力层fa180kPa,所受竖向基础的l4.0m,tbc2h00.520.4651.43mb2m 中心荷载(地面处)为150kN/m,则为满足地基承载力四、计算选择题(单选) labb要求,基础的最小宽度为 m。(4分) 所以Alch0lch0 lat222c225、某场区从天然地面往下土层分布为:粉质粘土,厚A(bbh)l(h)l002222l1=3m,qs1a=24kpa;粉土l2=6m,qs2a=20kpa;中砂,4.00.520.5qs3a=30kpa,qpa=2600kpa。现采用350×350mm预制桩,(0.465)2(0.465)22.489m22222 承台底面在天然地面下1.0m,桩端进入中砂1m,初步确定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 KN。(4分) FlpjmaxAl237.52.489591.1kN 4.答案 2RaupqsialiqpaAp40.3524220630126000.352 20005005001200595.7KN500五、计算题 5001、如图所示的柱下单独基础处于γ=18KN/m3的均匀的中砂中,地基承载力fa=250KPa。已知基础的埋深为2m,20004000基底为2m×4m的矩形,作用在柱基上的荷载(至设计地面)如图中所示,试验算地基承载力。(本题11分) 本题计算简图 07B计算简图 5.答案 1600kN100kNm地 面07B二、单项选择题 1、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需作地基承载力验算的建筑物的范围是 A 。 50kN2mA 所有甲级 B 所有甲级及部分乙级 C 所有甲级、乙级及部分丙级 D 所有甲级、乙级及丙级 4m 2、除岩石地基外,基础的埋深一般不宜小于 B 。 A 0.4m B 0.5m C 1m D 1.5m FG1600242201920kN (1分) 3、上部结构为柔性结构而基础本身刚度较大的条形基M100250200kNm (1分) 础,其基础梁纵向内力计算方法应选择 A 。 FG1920A 静定分析法 B 倒梁法 C 弹性地基梁法 p240kP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