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典精神分析

来源:小奈知识网


人格心理学

题 目: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总结 学 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 级: 2013级心理二班 姓 名: 陈 家 美 学 号: 130711011203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

1、意识是能被个体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只有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各种观念才能进入意识领域。

2、潜意识是无法被个体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潜意识是心理结构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异常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3、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指当前未注意到,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才能进入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1、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深处,代表着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即力比多)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2、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3、超我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它是人格的最高形式。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三、心理发展理论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而力比多是人格发展的动力。他把人格发展分成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5岁。这一时期的力比多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吮吸,咀嚼,吞咽等刺激口腔的活动来获得满足。

2、肛门期:1.5~3岁。此时期主要靠排泄和控制大小便时所产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性欲的满足。这个时期也是对婴幼儿进行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

3、性器期:3~5岁。在这个时期,儿童将经历恋母情结(俄底普斯情结)或恋父情结。俄底普斯情结的解决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以同性父母自居,使男孩有男

孩的特征,女孩有女孩的特征。此时,儿童采纳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并以超我的形式表现出来。

4、潜伏期:5~12岁。此时期儿童的俄底普斯情结已解决,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从对父母的感情转变到学习,游戏等方面,团体活动多呈男女分离的趋势 5、生殖期:12岁以上。随着性生理发育的成熟,兴趣转移到异性身上,性心理的发展也趋于成熟。

这五个五时期的发展对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有固着和倒退两种危机。固着是停滞在某一个阶段,倒退是由后一个阶段退回到先前的阶段。

四、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A. 焦虑——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能适当的控制心理能量的一种冲突的结果。 B. 出生创伤——婴儿出生时与母体分离,是人类体验到的最大焦虑。 C. 起因——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

焦虑是理解神经症的关键所在。焦虑是一种弥漫性的恐惧的体验。

D. 分类

a) 现实性焦虑:是人们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的紧

张、不安和恐惧。

b) 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担心失去对本我控制而产生的潜在危险所引发的。 c) 道德性焦虑:是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良心不

安、羞耻感和有罪感。 2、自我防御机制

A. 概念:个体无意识或半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

突或挫折的方式。

B. 特点:都是伪造或曲解现实的;作用是避免和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大多数

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时人们通常意识不到。 C. 种类:

a)自恋型防御机制,又称精神病型,多为婴幼儿采用,包括否认,曲解,外射等

b)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多发生于幼儿期。包括内射、退行、幻想 c)神经症型防御机制,少儿期得到充分采用,包括潜抑、隔离、反向等 d)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很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成熟的正常成人经常 采用,包括幽默,升华,压抑,利他等。其中最常见有八种:压抑,否认,投射,退行,移置,补偿,合理化,升华。

压抑: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 日常生活中常常选择性地遗忘痛苦的事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向:由于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将潜意识中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通过截然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减轻焦虑,是一种矫枉过正的防御机制。

转移:指把对某一对象的欲望,情感或行为意向不自觉地转向不相干的对象,及发泄了相应的心理能量,又不会给自己带来威胁。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 以解除焦虑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

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使自己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的形式有酸葡萄心理柠檬心理。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升华被认为是最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幽默是一种积极而成熟,对个体心身健康有益的心理防御机制。 移置:个体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不能在某种对象上得到满足,就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如欺软怕硬

幻想:当无意识的愿望受到阻碍和挫折时,就会采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白日梦是典型的幻想作用 五、释梦理论 1、释梦的内容

(1)梦----潜意识欲望的替代性满足: (2)显梦——梦境中所显示的具体内容 (3)隐梦——梦境内容所代表的潜意识含义

梦的分析 显梦 梦的工作 隐梦

梦的工作四个基本过程:象征-移置-凝缩-润饰

(1)象征:用一种中性事物来象征替代一种所忌讳的事物,可减少或避免引起梦中自我的痛苦或创伤。例如,用细长、尖锐、蛇虫等东西来象征阴茎。 (2)移置:指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爱或恨)转移和投向另一个对象方面去。 (3)凝缩:指在梦中将内心所爱或恨的几个对象,凝缩成一个形象表现出来。 例,《红楼梦》中贾宝玉游警幻境时梦到警幻仙子领他与其仙妹成亲。这位美女的形象是他所爱的三个女性的意象经过凝缩而构成的。

(4) 润饰:指做梦者在梦醒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地对自己的梦进行修改加工,使它比较有次序或合乎逻辑一些;或者将梦中最有意义的东西反而置于次要或不显著的地位。

六、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1、开辟心理学的新研究领域——潜意识:心理分析法是第一个对人类的无意识心理现象作了系统探究的方法,无意识概念已被正统心理学所接纳。

2、创立了心理治疗的新理论和方法: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创伤” 是引起精神病症的主要原因,创立精神分析法,挖掘患者的潜意识动机来治愈疾病。心理分析治疗是心理治疗史上第一个正规的治疗体系,它的出现使心理治疗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对后来的各种治疗法有重大的影响。

3、开创了西方的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分析包含许多合理成分,它强调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核心作用,强调自我的整合、组织经验、协调、控制功能,这与当代多数人格理论的看法是一致的。 (二)不足:

1、它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很肯定的。因为它的治疗常常需要当事人的领悟能力,而这种领悟能力可能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所以,从总体上来说,人们认为它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

2、它治疗时间太长、花费太高是公认的事实。加上对当事人的选择条件,使得心理障碍当事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可能成为接受的分析者。

3、心理分析学说有太强的生物决定色彩。它单纯强调人的生物性的作用,人成了一种生物欲望的动物。最为严重的是心理分析学过度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它把

性驱力看成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及心理障碍的基本原因,并提出了文明的进步和人性的发展是对立的,为此描绘出了一个悲观的世界。

4、精神分析论的许多概念都是含糊不清的,不少概念是用生动笔调或隐喻来描述的,缺乏操作性,也难以实证研究。由于精神分析的一些主要假设无法验证其真伪,因此,其科学地位受到普遍的怀疑。 七、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

古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指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他的早期的理论是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是无意识系统;另一是前意识系统(它包括意识)。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无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无意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意识和前意识。后期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与二部人格说中的无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以性心理为主线。以性心理发展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他所用的研究方法有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他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对病态人格的心理分析。

新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尼、弗洛姆等人。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菜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

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现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新精神分析在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下,仍保留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潜意识动机作用,压抑和抵抗,精神决定论,移情作用,以及自由联想法等。新精神分析学家在各自理论中提出的如基本焦虑,原始恐惧,逃出自由等概念,尽管名称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在起主要作用,不过表现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而已。一些从西欧,特别是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医疗实践和理论探讨中,开始背离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路线。他们反对S.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本能论,抛弃了里比多(即性力)的概念和人格结构说,把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提到了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和治疗原则的首位,逐渐形成了新精神分析派。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H.S.沙利文、K.霍妮、E.弗罗姆等人。

沙利文强调的是人这个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格不是别的,乃是一个人在以一定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中一种日趋完善的相对持久的模型或完形。他为了与带有先天性驱力的自我概念相区别,提出了动能一词,包括在自我系统中的各种动能和次动能代表着心理过程的相对持久模型。个人从童年起,在涉及自身生存的时刻,动能就加紧活动,执行着防御机制的功能,缓解情绪上的困难,防止焦虑的产生。沙利文很重视人格发展中的认知过程,即不同年龄儿童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应付各种符号化的实际能力,区分出几种经验模式,并特别强调语言的共同有效性在人格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沙利文认为一个人在童年的人际关系中,如果经常遇到成人的不赞许或谴责,就会因其生理需要和安全受到社会环境的压力而产生焦虑,严重的焦虑可以导致精神分裂而产生精神神经病。他还主张在治疗精神神经病时,分析者应创造一种自己积极参与其中的双边情境,尊重患者,设法恢复患者的潜意识中人际关系的安全感。沙利文企图将精神病学与其他各种学科构成一种知识统一体。他的理论反映了美国现代实证论和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潮,也表现了美国当时心理学中的折衷主义倾向。

霍妮从更广泛的社会联系中来探讨人格的形成和精神神经病的病因问题。她的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基本焦虑,她认为人出生后就处于一个充满潜在敌意的世界之中,双亲对儿童的不良态度和行为会引起儿童的基本焦虑,因此家庭环境决定

着儿童对社会的反应方式,从而决定着他的性格结构和人格发展。儿童为了克服孤独和不安之感,就在行为中采取种种防御策略。这些策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人格的固定部分,即精神神经病需要。霍妮列举出10种精神神经病需要,并将它们归结为3种指向性活动或“精神神经病倾向”,即走向人们、反对人们和离开人们。这3种倾向都不足以对付现实,而且由于互相抵触而引起所谓基本冲突,循环往复,反而使精神神经病更趋严重。她还提出一个“理想化自我意象”的概念,认为理想的自我与真正的自我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精神神经病的主因。霍妮认为精神分析的治疗目的在于使患者能意识到自己的当前倾向和冲突,精神神经病的治愈不一定要追溯到幼儿期被压抑的欲望。霍妮在揭示精神神经病患者的社会制约性时,指出了“西方文明”中存在的剥削关系和竞争现象,严重地妨碍了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和弊端。

弗罗姆的理论充满了社会哲学的色彩。他把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强调社会中大的切面对人格的影响。弗罗姆是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考察现代人的性格形成的。他认为人类从原始社会,经过中世纪封建社会直到资本主义社会,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由于面临现代社会中冷酷竞争的现实,反而产生孤寂和恐惧之感,因此现代人的主要动机是逃出自由。他认为个人逃出资本主义社会是“积极的自由”,但不可能实现,于是只得转而寻求“消极的自由”,即将孤寂不安之感压抑到潜意识之中,结果变成了强迫性观念和行为,神经病即由此而生。弗罗姆认为人能获得安全的社会制度有两种:一种是权威主义,一种是人本主义。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应付孤独感的各种机制,称之为性格的动力倾向性。其中接纳、剥削、贮藏和市场4种倾向性都是人格的病态表现,只有一种生产倾向性才是常态的、健康的表现。根据讨论的结果,弗罗姆企盼的不是革命,而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人本主义社会的乌托邦。弗罗姆的理论多少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但他得出了只有改变个人的病态心理才能改变病态社会的错误结论。

从继承上来看,新精神分析是以古典精神分析为基础,延续了一些概念,如\"潜意识\"、人格结构的三段论、在人格发展问题上划分不同阶段进行研究、重视早期经验等,研究方法也不够严谨.从整体上看,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古典

学派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从发展上来看,新精神分析更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弱化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如阿德勒提出\"自卑感及补偿\"作为人格的动力;人格结构上新精神分析学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依附于本我;新精神分析学派还赋予人性更多积极的特征,认为性本善;另外新精神分析学派不把儿童的早期经验作为人格的决定性因素,认为人格是持续发展的。

总之,新精神分析学派是在弗洛伊德构建的理论的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很大程度上受其理论的影响,虽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但是其基本观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仍未完全摆脱生物化思潮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