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改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

来源:小奈知识网
嬲 新课改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 赵文莉(河北省邯郸理工学校,邯郸056000) 【摘要】新课程中职教育发展的舰颈在于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职教育的一 个重要课题。对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 心理健康 中职教育 研究措施 新课改下,现代教育突出强调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仅培养 地解决。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注重学生的情感、兴趣、态度、需要、 信念等情感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稳定的情绪及调 控能力,完善的意志品质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完善的个性特征 及创造能力等心理品质,以满足企业对中职人才的全方位要 求。中职学生从初中而来,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面对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往往在心 理上产生诸多心理困惑问题,因此,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显得更为迫切。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但主要来自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教师的教育方法和中 职生自身等因素: l、社会影响。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对中 职生的偏见,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2、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家长 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或家庭关系紧张,缺少温 暖和爱,使学生性格畸变。 3、学校教育不当。除了中职教育体制不能适应教育形势 的发展,普遍存在以普教方式管理职教的情况外,一些教师忽 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 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 当,学习松散,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不断地诱发学生心理问 题的产生。 5、已进入社会的同龄人的间接影响。看到许多同龄人过 早的进入社会就业挣钱,也使在校生产生心理负担,导致无心 学习。 以上几方面原因普遍的情况是,中职学校更多地关注学 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对中职学生心理素 质的关注较少,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比较严峻。本文通 过剖析中职学校的现实状况,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措施,为 中职学校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有现实针对・眭 1、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展开心理教育。新生主要是适应性 教育,应帮助新生尽量多地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尽快适应新 环境,根据新的环境特点使其快速地调整个人行为,培养乐观 思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针对学生性别特点,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针对中职生 的性别和心理特点,采取讲座、辅导等形式对他们重点传授一 些心理知识、心理调试方法,并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使学生 能够正确地认识学习、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自己妥善 软件・毅字 1醚琴鬻 嗣 26 二、以德育教育为主线。健全学生人格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程度制约着 人格的发展。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但每个人的潜能得 到发展的方向可能是不同的。一旦学生生而有之的心理潜能 被充分发掘出来时,就会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的独立民主意识、 很强的创造性、智力充分发展和品德十分高尚的人,这也是心 理高度健康以及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标志。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体现职教特色,打好进入职 场的心理基础 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职业心理 教育是一个过程,渗透与整个中职教育中,而不仅仅是毕业时 的就业指导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持久性的育人 工程,要靠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应把它自然地渗透到各科教学 中去。教师要善于挖掘一些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教育内容,潜 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逐步提高学生认识品质、意志品 质、个性情感品质。二是职业心理教育重在促进学生的职业成 熟,重视为学生选择就业方向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其 提高职业认识、职业兴趣和职业决策等方面的能力。 四、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职能 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是班主任的日常班级管理中,更应准 确的了解、把握学生心理障碍的度,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 问题,并有的放矢的进行纠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 清除学生的自闭心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中职生大部 分在初中阶段都有过后进生经历,平时经常遭受嘲讽和讥笑, 自卑心很强,不敢面对同学和老师,同时又渴望被关怀,因此, 班主任应对他们特别关爱,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和他们交朋 友,帮他们树立信心。 五、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活动课为主,引导学生健 康发展 心理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 预防为主的教育,方式方法宜多样化、灵活化。教师根据心理 知识并围绕学生特点组织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 心理体验,提高心理素质。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在教师引 导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可参与制订计划,参与设计活 动,参与自由讨论,充分开放自己的心灵,在师生之间和生生 之问的互助、他助活动中实现学生心理互助的目的。 总之,教育势在必行,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 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的局面,同时要形成 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教育网络,突破校园围墙界限,让学生 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项整个社会都关注的全方位的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