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 2020
智能管理
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
建筑工程基坑支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陈海波
(中铁一局第三工程分公司,陕西 宝鸡 721006)
摘 要:研究指出基坑支护是一项临时性的工程,所以工程方以及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未能重视此项工程的
价值,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基坑支护各种问题,导致无法对建筑基底的稳定性以及整体施工安全性提供保障,不能推动建筑工程的有效开展,甚至会影响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文章主要分析基坑支护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分析当前在基坑支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问题提出几点优化措施,以提高基坑支护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措施;基坑支护;施工问题;建设质量
基坑支护可以保障基坑内部实现正常的安全作业,也能防止出现土体移动的现象,从而确保基坑附近的建筑物或者是管线实现正常的运行。基坑支护主要是为了保障主体地下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因为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损坏,是建筑施工中一项具备多样化风险的工程。如果不能保障基坑施工的整体质量,会给整体建筑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威胁周边群众的财产与生命安全。所以需要分析当前在基坑支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问题制定优化措施以推动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1 基坑支护运用分析
基坑支护是一项临时性的施工,但是在整体建筑中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基坑支护主要是为了对地下主体的施工行为提供安全保障,也要确保施工过程中侧壁安全,最大程度减少由于施工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基坑支护也可以对周边的施工条件进行考虑,确保工序能够有效开展,也能减少由于水文条件对建筑工程所造成的负面影响[1]。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逐渐增多地下建筑出现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在土方开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范围的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得到基坑支护的保障,通过基坑支护给地下作业提供更强大的安全保障,有助于高层建筑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
2 建筑工程基坑支护的问题分析2.1 设计工作出现不合理现象
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前必须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勘察,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设计工作,推动后期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基坑支护时也需要进行工程设计,要对勘察范围进行明确的规定,需要对地区内部的水文条件进行分析,要考察周边承重情况[2]。在对多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基础上进行基坑支护的设计工作,确保此项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基坑支护盲目设计的现象,未能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勘察或者是没有进行勘察就直接进行设计施工,也没有对周边环境进行精准的判断。导致设计数据不能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在基坑支护过程中会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2.2 土方开挖遇到的问题
基坑支护需要得到土方开挖的支持,土方开挖的整体质量会对后期的基坑支护开展有重要影响。土方开挖是具备
比较强的复杂性,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得到不同工序的支持,以此确保土方开挖能够符合工程建设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在土方开挖之前必须要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也需要分析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者是险情[3]。通过合理规避的方式提高土方开挖的整体质量,避免因为工序混乱所导致的工期延期问题。2.3 施工技术带来的问题
为了确保基坑支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与设计图纸完全一致。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工程项目未能确保基坑支护和原有的设计图一致,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会因为设计图与实际施工状况不相符而出现各种技术问题。例如设计人员所设计出的水泥参量和实际参量有很大的出入,导致基坑支护的实际强度未能达到设计图纸预计的强度要求,甚至会影响出现基坑裂缝问题[4]。除了因为技术而导致的基坑支护质量问题,也存在一部分工程人员出现偷工减料的行为,会对基坑支护的实际施工质量造成影响。3 合理解决基坑支护各种问题的安全技术措施3.1 需要对基坑周边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做好设计工作
基坑支护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影响,而周边水位条件的处理情况又会影响基坑支护的开展情况。所以在基坑支护施工之前必须要对周边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做好止水设计方案,也应该根据周边因素的调查情况对施工顺序与需要关注的事项进行明确规定。不同地下水源会对基坑支护的施工作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止水方案的设计。设计人员需要对地下水源进行情况调查,对周边各种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3.2 提高土方开挖的管理和施工质量
土方开挖会对基坑支护的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所以为了保证基坑支护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则必须要保障土方开挖此项作业的质量。施工单位一方面需要及时处理因为土方开挖而导致的土堆一现象,确保施工场地交通运行的通畅度,也能避免因为土堆所导致的工序混乱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土方开挖进行全面的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对土方开挖的各项作业程序进行协调,重视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例如在进行土方开挖过程中对线路或者是地下管道造成破坏时,管理人员必须对工序进行协调,在对事故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又能确保土方开挖作业的开展。在进行土方开挖过程中,
智能管理
54
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
NO.17 2020
施工单位必须要确保得到设计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避免对后期的基坑支护造成不良影响。
基坑支护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地基的科学处理,保证后续施工的安全推进。施工单位必须要对地基中所存在的一些旧墙体或者是岩石等杂物进行合理的清理。清理完成之后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填充,确保整体地基的夯实度。如果在处理过程中遇到一些硬土层,技术人员则可以通过软土层构筑砌块等方式进行技术处理[5]。只有确保地基的科学性才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基坑支护所出现的安全隐患,也能减少建筑上部结构出现沉降现象,更可以规避结构坍塌等安全问题的发生。
3.3 提高基坑支护技术程度
因为在基坑支护过程中会出现设计图纸和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这样会影响基坑支护工作的开展。所以施工单位在进行基坑支护之前必须要做好科学的设计工作,确保各项安全技术的运用。基于当前基坑支护所面临的问题与高层建筑发展所提出的技术要求,也可以通过土钉支护的方式确保基坑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土体变形的问题。
在进行土方开挖之后,施工单位需要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通过土钉支护这一方式确保边坡巩固性,减少边坡出现下滑或者其他不稳定的情况。在基坑支护作业过程中会因为拉力等因素影响造成土体变形问题的发生,会对基坑支护造成质量威胁,也会对整体的上层施工建设产生安全隐患。所以在进行土钉支护施工作业过程中需要关注到多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拉拔力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不能仅是想土钉所存在的理想状态,而是要确保实际的作业符合工程施工所提出的技术标准。第二,对孔深进行精准的计算。因为孔深会对基桩长度造成影响,只有确保计算的精准性才能给基坑长度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第三,在进行数据计算之后应该做好相关的标注工作,确保注浆符合技术方案要求。3.4 确保基坑支护整体施工质量
因为基坑支护的施工质量会对工程系统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基坑支护过程中必须确保整体施工质量,要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相关的质量控制工作。在进行基坑支护过程中,支护用品以及材料选择都会对最终的质量造成影响。支护环境会对整体施工难度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之前必须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并勘察选择适宜的环境,有助于提高支护施工质量。
支护材料通常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技术设计要求选择,需要结合不同的施工项目确定不同的支护材料,应该对支护材料的材质以及具体技术需求进行筛选。支护用品通常是对支付机器进行合理的选择,在此项设备选择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基坑支护技术标准对生产商资质进行考察,确保所选择的商品质量能够满足,基坑支护所提出的技术需求。在基坑支护施工之前做好以上方面的工作,施工单位可以对基坑支护的整体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由于设计不合理或支付材料选择不科学而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3.5 关注环境保护
在基坑支护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施工作业对周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施工单位要在施工过
程中种植一些绿色植被,通过植被种植的方式能够提高施工作业过程中的环保力度,减少因为基坑施工而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施工单位也必须要合理提高基坑支护施工设备的质量,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振动而导致的噪声污染。此外,施工单位必须要对基坑支护的各项工作程序进行管理。分析在基坑支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施工污染现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减少因为施工作业对支护土体所造成的扰动范围。4 结语
基坑支护是建筑施工中地下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如何做好基坑支护工作是施工单位必须要考虑到一项内容。施工单位必须要在基坑支护施工作业之前对现场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结合多种因素设计科学的设计方案,选择合理的施工计划,有助于基坑支护达到预计的施工作业效果。施工单位也需要在基坑支护施工作业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考虑到施工作业对周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合理控制基坑支护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基坑支护作业的稳定性,也可以给整体的建筑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良顺.建筑工程基坑支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安全技术措施[J].低碳
世界,2019,9(7):213-214.
[2] 陈少青.基于高层建筑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安全技术探讨[J].福建
建材,2019(6):115-116,71.
[3] 朱冬林.浅谈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的安全技术措施[J].现代物业:
中旬刊,2018(10):241.
[4] 曲连峰.浅析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的安全技术措施[J].门窗,
2018(3):82.
[5] 余图圆.浅谈建筑深基坑支护及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处理——以
广州市人大代表之家项目深基坑施工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5):76-78.
[6] 郭建平.简析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与监理要点[J].
建材与装饰,2018(1):46.
作者简介:陈海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