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西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

来源:小奈知识网
语言本体研究

山西沁水方言知系字的商散式音变

□李欣

摘要:山西沁水县方言中知系字的读音复杂多样,独具一格。本文从共时、历时以及时间、空间多方面对这一语言 现象进行详细考察,比较它与周围方言知系字读音的差别,由此探析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并总结其音变规律, 解释音变原因。

关键词:沁水方言知系字离散式音变

沁水方言处于官话和晋语的一个特殊的过渡地带, 到目前为止,对沁水方言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和研究性论 文寥寥无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有关沁 水方言分区问题的研究。由于沁水方言处于晋语和官话区 的过渡地带,所以有关其分区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 点。目前公认的分区结果就是沁水城关(今沁水县城龙港 镇)以东属于晋语区,沁水城关及城关以西属于官话区;

2.有关沁水方言语音的研究,描写相对详尽的就只有《沁 水县志》(沁水县志编纂办公室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 版,1987) ; 3.有关沁水方言词汇、语法的专题研究是没 有的,只是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有所涉及而已。另外,离 散式音变理论自提出之后,相关的理论叙述很多,但是用 于具体方言中,用之去解释相关语言现象的研究不多。本 文用离散式音变理论诠释沁水方言知系字的音变,一方面

的元音标准图。如图2。

图2.民族村苗语一级元音标准图

V2值在0〜20之间是后元音,在20〜80之间是央元音,在 80〜100之间是前元音。中元音的V2值在0〜30之间是后元 音,在30〜70之间是央元音,在70〜100之间是前元音。低 元音的V2值在0〜40之间属于后元音,在40〜60之间属于央 元音,在60〜100之间属于前元音。

按照发音人的平均值来说,高低方面,[i]的舌位最 高,[u]相对低一■些,它们都是高元音;[o]更低,[e]次 之,它们都是中元音;[a][a]是低元音,[a]最低。前后方 面,与普通话比较而言,[i][e]在前,[o][u]在后,[a]是 央兀音。

参考文献:

[1]石锋•语音格局——

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M]•北京:商务印

这个公式得出的是每个元音在元音格局标准图形中 的坐标值。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每个元音之间的相对关 系。时秀娟指出,在标准图形中,Vi值表示元音的高低,最 大值为100,表示舌位最低,最小值为0,表示舌位最高。高元音的V1值一般在0〜30之间,中元音在30〜70之间,低 元音在70〜100之间。V/直表示舌位前后,最大值为100, 表示舌位最前,最小值为0,表示舌位最后。在高元音中,

书馆,2008.

[2]时秀娟.汉语方言的元音格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艾红娟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 )

27

2016.11

语言本体研究

意在丰富晋语和官is的研究材料,为今后该片更深入的方言研究工作提供丰富、准确、翔实的资料;另•方而旨在将离散 式咅变理论用十实际语咅问题的研究,发挥这•理论的冇效性。

沁水县位十山西省东南部,隶属十晋城市,东部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与翼城县搭界,南与阳城、垣曲接壤,北 与浮山、安泽、长了县毗邻。沁水县历史悠久,归属、版图几经变化,形成了今天的局而。这里地方戏曲发达,地方戏曲 的多兀化印证了其方言的内部差异。

沁水方言即沁水县境内的方言,根据目前公认的观点,分属十两个片区:中原官is和晋语。以《中围语言地图集》 (中围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1987)为标准,沁水城关以东(由十行政归属的变化,城关即今天的沁水 县城龙港镇)属十晋语区上党片,沁水城关属十中原官iS汾河片的平阳小片。由十处十中原官iS和晋语的过渡地带,沁水 方言同吋受到二者的影响,并且也不断影响着二者,其语咅特点明显地表现出这种相互影响,知系字的读咅就是•个典型 的例了。古知系字在沁水方言中的读咅大致冇三种:1.知系字都读为[Kl类声母,主要集中在丨•里乡、郑庄镇、端氏镇、 苏庄乡、胡底乡这五个方言点;2.知系字都读为[tg]类声母,主要集中在沁水县东边的郑村镇、嘉丰镇、固县乡、柿庄镇 以及张村乡这五个方言点(以下简称为沁东);3.知系字多数读为[tg]类声母,少数读为[K],主要集中在沁水县城龙港镇 及县城以西的樊村河乡、中村镇、土沃乡这四个方言点(以下简称为沁西)。在这三种读咅中,沁水县城和县城以西的知 系字的今咅表现出参差性的特点,木文主要讨论这个地方知系字的今咅,从吋间和空间、历吋和共吋等不同角度出发,考 察知系字的离散式咅变。

由十在知系字都读为[K]类声母的这五个方言点的咅系中,只冇舌尖前这•组塞檫咅,所以[K]类声母相对比较稳固, 虽然目前正在经历着离散式咅变,但只冇少数知系字被影响,而且数最较少又不稳定,只能证明存在离散式咅变,却并不 能鲜明地反映出沁水方言的离散式咅变现象及其规律。所以木文主要从咅变比较明显的沁西四点着手,解释这•离散式咅 变现象。

二、沁水方言知系字的今音

沁水县城及县城以西的樊村河乡、中村镇、土沃乡这四个方言点的知系字读咅情况如表1(所列汉字来自《方言调查字 表》,标记为斜体的字为四个方言点所冇读为[K]类声母的字,方便观察咅变过程)。

表1:(斜体部分是读为[K]类声母的,黑字部分是读为[tg]类声母的)

韵声

假开二

搽查渣叉杈差茬查

沙纱遇合二平猪储

初鐵梳蔬诸

相处处所

朱珠

书舒

上緖阻楚所煮暑鼠黍

去著箸助疏庶恕署薯

遇合三平诛株蛛厨雏输殊

上拄柱数主

戍运输

去驻注住

钗出差

柴数蛀注铸树

蟹开二平上

斋筛

XIANDAIYUWM

2016. 11

语言本体研究

晒止开三平知蜘痴

池驰迟持

支枝肢

参差

筛师狮

栀脂之芝

史驶

止趾址至志痣周舟州洲帚

PP

眵嗤

施尸诗匙时

上耻痔滓仕柿

侈齿

\\ I

舐屎豕始

氏市恃豉视嗜侍

去智致置治稚厕事

翅试

流开三平抽绸稠筹

搜馊飕收仇酬

上肘丑纣手首守受寿授售

去昼宙皱骤漱儿臭咸开二平馋杉衫

上斩

去站赚蘸

入札眨插闸炸

山开二平删

上盏铲产

去绽栈疝

入札光察铡杀山开三平

缠虱毡膻扇蝉神

上展善去颤

扇膳单

入哲蜇折浙舌设折了

臻合三平椿春唇醇

上蠢

29

2016. 11

语言本体研究

顺术述

入率蟀出

江开二平椿窗

去撺双

入卓啄琢戳浊捉

镯朔

乘绳

曾开三平征澄橙蒸称升胜承丞

上拯

去瞪证症称剩食蚀

入直值侧测啬织职式识式饰植殖

梗开二平撑澄橙筝

牲甥

上省

入摘拆泽择宅责窄栅

以《方言调查字表》中570个知系字(除了其中的•些生僻字,如“苎、駘、肫”等)为标准,在这四个方言点中, 读为[te]类声母的字比例不•。在沁水县城龙港镇冇5.61%的字读为[te]类声母,主要是“茶、沙、纱、初、数、柴、晒、 吋、事、市、使、纸”等32个字;中村镇冇4 39%的字读为[te]类声母,主要是“除、所、数、吋、事、瘦、山、杀、虱、 桌、镯、生”等25个字;土沃乡冇2.46%的字读为[te]类声母,主要是“柿、事、使、试、吋、市、臭”等14个字;樊村 河乡冇7.02%的字读为[te]类声母,主要是“愁、瘦、杉、山、产、扎、杀、缠、战、虱、顺、生、省、策”等40个字。可 见,知系字读为[te]类声母的情况在这四个点中的咅变程度不1。

从表1中还可以观察到韵摄演变次序的参差性。总体来说,合口韵中除了遇摄和臻摄合口字仍冇部分读为[te]类声母,其他都读为[tg]类声母;开口韵二三等字(除了止摄开口字)中,少数读为[te]类声母,多数已经读为[tg]类声母;止摄开 口三等字读为[te]类声母的字相对比较多,读为[tg]类声母的较少,变化较慢。

另外,我们扩大考察范围,从与沁水县接壤的同方言片区的其他方言点的知系字读咅情况中,看•下知系字读咅在空 间上的差异。

30

|a

与沁水县接壤的各个方言点的知系字读咅如表2。

2016. 11

语言本体研究

表2:

声母、例字

方言点

安泽县浮山县翼城县绛县垣曲县阳城县泽州县高平市长了县

ts

tgtgtgts

该片与沁水县东北部接壤,同属上党片

庄争tsts

tgtg

tg蒸

tgtg

描述

这几个片区与沁水县城以西接壤,同属中原官is汾河片

这几个片区与沁水县以东接壤,同属晋语上党片和邯新片

与沁水县接壤的方言区中,知系字的读咅是比较规律、整齐的,主要冇三类:庄(ts)矣章=知(tg);庄=知= 章(tg);庄=知=章(ts)。相比之下,沁水县知系字的读咅显得|•分凌乩,所以通过与邻近方言点的知系字读咅相比 较,可以看到沁水方言知系字读咅的复杂性。

三、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音变 (•)离散式咅变规律

知系字中不同声母演变的方向某木上是•样的,目前在各个声母中表现出来的就是[担]类声母读咅较少,[tg]类声母 读咅较多。而且从同•个声母内部来看,这种演变也是参差不齐的。离散式咅变的特点就是演变速度不•,往往是•些特 殊的字先变,然后再扩展到相关的其他字。总体来说就是非常用字先变,常用字后变。如:在止摄开口三等字中,常用字 “纸”“吋”“事”等仍读为M

类声母,但是非常用字“旨”“始”等就读为[tg]类声母;在遇摄合口二等字中,“初、

除、锄、数”等字仍读为[担]类声母,“舒、疏、楚、阻”等字就读为[tg]类声母;在江摄开口二等字中,“桌、镯”两字 读为[担]类声母,其他非常用字如“朔、浊、卓、啄”等都读为[tg]类声母。

沁西[tg]组声母空间差异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演变趋向,其实就是沁水县[tg]组声母离散式咅变的•个缩影。以沁西的 龙港镇为代表,通过考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咅类变异现状,能够总结出知系字的演变规律。沁西县龙港镇老中青三代的咅 类变异状况如表3。

表3:

发咅人

例字

数(遇合二)

ts类

ts类

tg类

龙港(老)

龙港(中)

龙港(青)

山(山开二)ts类

tg类tg类

色(曾开三)ts类ts类ts类

事(止开三)ts类

tg类tg类

由表3可以看出,同•个字,在不同年龄段的人中读咅不同,但意义无区別。由此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到沁水县的知系 字正在经历着离散式咅变,即[tg]类声母的咅变在词汇中的扩散正在进行。就像徐通锵先生形象的比喻:“这犹如行进中|

31

^'又蛣

2016. 11

的•列纵队,每个成员到达目的地的吋间不•样,冇先冇 后。”(徐通锵,1991)

(二)离散式咅变原因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也会发现,同•个发咅人,他在不 同吋候的发咅状态也冇差別。比如“初”,发咅人第•次 读[以],第二次读为[tgh],这也说明沁水方言知系字正在 经历着离散式咅变。

造成知系字读咅以离散式咅变的方式由[ts]类向[tg]类 3.止摄开口三等字读为[tg](变化较慢,在庄章组中保 留较多)。

沁水方言知系字现状如是,但是这种离散式咅变是 否会按照预测方向发展下去,还要看冇没冇其他因素的影 响。因为•旦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这种离散式咅变就会 中断,或者说演变结果和预测的会冇所差异。

目前来看,沁水iSQ经受到了另•种咅变力最的强势 干扰,这便是普通iS。沁西iS中许多以前读为[Kl类的字变 声母整合的原因主要是:

整个沁水县内乃至沁水县周边,都以知系字读为[tg]组 声母为主流。在沁东四个乡镇,知系字都读为[tg]组声母, 进而扩大到周边。沁水县以外,环绕沁东的阳城县、泽州 县以及高平市知系字都读为[tg]组声母,甚至沁水县上属的 晋城市里也是如此,它们都属十晋语区。显然,沁水方言 知系字处在[tg]类声母读咅的环境包围中,沁水县知系字读 咅自然会趋向十[tg]类声母,这也是为什么沁东冇五个乡镇 知系字都读为[ts]类声母,却没冇影响着沁水县知系字向 [ts]类声母整合的•个重要原因。沁水县沁西与沁东从兀 代至兀三年( 1266)合并为-个县,至今已冇七百五丨-年 的历史,人们之间的交往会产生语言的接触。而这种离散 式咅变正是沁西与沁东方言接触的印证,知系字的读咅呈 现这种变化,也是方言接触的必然结果。

此外,随着沁水县教育、经济、交通的发展,普通iS 对该地方言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古知系字在今天普通iS中 读为[ts]类声母的情况比当前沁水方言中的情况还少,就 《方言调查字表》来说,其中知系字共冇570个左右,但是 在普通iS中读为[ts]类声母的字只冇15个(泗、所、阻、 厕、测、册、策、色、啬、责、缩、参差、参差),所占比 例很小。所以整体趋势也是沁水iS中知系字读为[ts]类声 母的字慢慢向普通iS靠拢,多数读为[tg]类声母。

综上,沁水方言知系字的离散式咅变趋势是沁水县境 内方言接触以及普通iS影响双重作用的结果。

四、结语

通过从共吋、历吋等不同角度考察沁水方言知系字, 我们知道知系字正在经历着离散式咅变,而且这种离散式 咅变冇其演变规律、演变方向,正朝着由[ts]类向[tg]类整 合这•方向发展。结合沁水方言知系字的整体读咅情况, 从系统的内部差异出发,可以总结出咅变的过程,推断出 沁水方言中的[ts]类声母正逐渐消失,变为[tg]类声母。具 体步骤如下:

1.

合口韵前的[K]变为[tg],只冇遇摄合口字中保留冇 [K],其他都变为了[tg]。

2.

除止摄以外,开口韵中的二三等字多数都读为[tg]2016. 11

为[tg]类,[tg]类字在增多,这-点毋庸置疑。按照预测, 所冇知系字会像沁东六点•样都读为[tg]类,但事实上并非 如此。受普通iS影响,知系字中的•些在今天普通iS中读 为[K]类的字,现在在沁水方言中读咅仍为[K],如“色、 测、泗、森、阻、所、缩”等,这些字没冇按照预测的方 向发展,是因为受普通iS的影响,变化中断了,当然这种 趋势也是必然的。

说明:

张村镇地理位置虽然在沁西,但处于晋语和官话区的 过渡地带,处于沁西边缘,地理位置上更靠近晋语区,该 方言点的语音更多受到其南面的阳城方言也就是晋语的影 响,所以知系字读音和沁东这些属于晋语区的地方的读音 特点一致,都读为[tg]类声母。

参考文献:

[1]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 王士元.王士元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 港:香港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1988:B7.

[5] 侯精一,温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R].太原:山西高校联 合出版社,1993.

[6] 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9.

[8] 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1.

[9] 胡萍.离散式音变的方言新证---以关峡苗族平话ou韵的来源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0] 张双庆,邢向东.关中方言古知系合口字的声母类型及其演变

J].方言,2012, (2).

[11] 高晓虹.官话方言宕江摄阳声韵知系字读音分合类型及其演变

关系J].中国语文,2009,(

2).。

(李欣山西临汾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041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