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评价问题探讨

来源:小奈知识网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6月20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Jun.20 2009 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评价问题探讨 康艳霞 (肝封教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学生评价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在辉煌成就的背后还存在着 不足,分析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评价;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09)02一OO81一O2 一、新课改中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 在评价方法上,基于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来 在理论界,教育理论-L作者在对传统学生评价方式进 认识,在认识到分数重要性的同时,并不夸大分数的意义,而 行口洙笔伐、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建构了大致这样的发展性 是主张量化的评价方法(考试、测量)与质性的评价方法(成长 学生评价体系。 记录袋、表现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动态评价)相 在评价的目的上,强调创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教 结合,个性评价与共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 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通过评价 价相结合,从教学环节,包括课堂、作业、日常活动、考试等不 了解和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发现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 问层面,运用多种评价工具,试图形成立体、综合、多层次的 的学习积极性,预测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将来发展的方 评价方法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向,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促进教 在评价语言上,强调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提倡评价语言 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肯定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提倡为评语的切人点,以肯定学 在评价功能上,强调选拔、甄别、教育、发展多种功能的 生的主要行为表现和进步为评语的主体,以肯定学生良好的 整合。即坚持以发展为学生评价的基本理念,坚持以改进、提 心理素质为评语的高潮,以指出今后应努力的方向作为评语 高和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为主,以选拔、甄别为目的的评价为 的结束,强调评价语言的情感化、个性化、具体化、激励化、自 辅的原则,并逐步过渡到完全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形成一个 省化、随机化。 被评者自主、积极向上,评价者和被评者共求发展的评价氛 在实践上,学生评价改革朝着理论界构筑的发展性学 围,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 生评价体系前进。其进展状况主要有:注重了淡化分数与评 在评价主体E,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 比,强调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在评价过程中, 源化,建立学生、教师、同伴、家长、教学管理人员共同构成的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现,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主体参与 平等、开放、动态、互补的交互合作的以“学生自评——他人 评价得到_r初步的实现;评价标准与内容初步实现了多元 评价——学生自评”为主要模式依托的评价共同体。 化,评价内容不仅涉及到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更突出了学 在评价埘象L,啦调评价对象是伞体学生,同时,评价 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对象可以分为班级层面的学生评价、小组层面的学生评价以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突出了评价的过程性, 及个体层面的学生评价。 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突破了传统的纸笔测验独霸天下 在评价目标与内容的界定上,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 的局面,小论文、成长记录袋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开始运用 差异。有学者提出将学生发展总目标分为一般性发展日标与 到评价实践中。 学科发展日标。一般性发展目标主要是指道德品质、公民素 二、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存在的不足 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学 在理论研究取得成果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空白地 科发展口标主要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带”,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观,主张分别进行评价。有学者提出按照加德纳提出的八种 例如,在评价主体方面,首先,到底什么人能够和应该成为评 智ae(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 价者?其次,各方面的评价者在总评价中占什么地位、发挥什 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为评价的维度分别进行评价。还有学 么作用?也就是说,各方面评价者的评分在总分中占多大权 者主张将一般性发展H标、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能融合进学 重才是合理的(如果不得不计算总分的话)?再次,怎样保证(各 科学习日标进行评价。 方面评价者)评价的信度?信度若没有得到保证,强行使用信 收稿日期:2009—03-06 作者简介:康艳霞(1963一),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讲师。 ・81・ 度低的评价结果,不只是犯什么错误的问题,它甚至产生更 消极、更恶劣的社会效应和滞后影响。第四,如何进行评价者 的心理调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必然带来评价主体问的相互 作用。这样,评价者就容易受各种心理效应的干扰,使评价结 果产生严重偏差,评价将不再为评价。在评价内容方面,过程 评价、情感评价如何付诸实践的问题,知识、情感、能力等评 价内容的比例关系该如何处理,在评价的方式上,形成性评 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如何处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如何 协调,在评价的频次上,如何确定评价的强度?强度过低会导 致评价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过高则会使学生和老师成为评价 的“奴隶”。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给予明确的解 答。但是,反观我国目前的评价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对传统 评价实践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对发展性评价理念、特征、 功能以及模式的介绍与叙述,停留在对西方学生评价方法的 介绍,而真正立足于评价改革实践、扎根于评价改革实践,能 够解决实践问题的本土化的研究则相对贫乏。评价研究已经 滞后于评价改革实践的需要。 伴随着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在实践上的进展,纵观学 生评价的现状,随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 1.评价理念不清。据调查显示,还有42.5%的教师并未 认可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理念。 2.评价经费投入不够。新课程的学生评价通常要比传统 评价费用高,原因在于由纸笔测验发展为作品、展示或者口 头报告、演示等形式为主的新评价模式过程中,评价者收集 的评价信息可以是文本信息,可以是录像带,还可以是艺术 作品。多样化的评价信息的收集和保管对学校引进设备与技 术提出了新要求,无形中增加了评价的成本。 3.评价主体多元化实效性差。首先,这种评估的实效性 很难评估;其次,学生、家长评价往往在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 上不明确,使评价散、大、空,难免流于形式,有时家长感觉教 师推卸责任,而教师感觉家长不负责任;此外,学生互评时往 往注重成绩和等级,有时同学之间互不服气,评价成了“挑 错”和“指责”,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是客观公正的,在评价过 程中,有时难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有的学生能客观公正的 评价同学,有的则不能,特别是在评价自己的朋友及平时与 自己矛盾较大的同学时尤为明显。 4.教帅对新课程学生评价的激励、发展性功能并未真正 理解和落实。许多学校更多关注的是激励的形式。你给学生 评“小星星”,我给学生奖“小红花”,缺乏在明确的评价目标、 准确的观察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的激励,最后导致激励的盲 目性或者无效性,甚至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5.在评价内容与目标上,存在着一般性发展目标与学科 发展目标脱离,学科目标里,也存在着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割裂的现象。知识与技能依 然是学科评价目标里的重点。 6.在评价方法}二,一线的教育实践者还存在认识上的误 区。在对考试矫枉过正的情况下,许多人并没有把考试当作 一种评价学生的方法。对于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苏格拉 底式评价法、动态评价等质性的评价方法知道的人寥寥无 几,而“成长记录袋”成为大家一致认同的评价学生的质性评 ・82・ 价方法。而“成长记录袋”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一些学校 对于使用成长记录袋的目的并不明确;封面使用教师设计好 的统一画面,不能反映学生个性化的心理特征;在资料收集 的内容上没有明确的主题,材料多而凌乱,并且缺少学生的 反思;在作品的选择上,仍然是老师的绝对权威,学生缺乏自 主性;在对成长记录袋的评价上,基本上还是无人问滓的“沙 漠地带”。 三、新课改学生评价存在遗憾的原因分析 自古以来学校教育非常强调学生读书,多读书、读好 书、读经典作品;希望学生强记博闻,达到“学富五车”,并且 通过严格的书面考试制度加以强化。这种文化特点极大地影 响了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学校教育高度 重视“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教师 教学已经形成过分依赖教科书的局面,考试设计忠实于课 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以考促学”和教科书主义的倾向。 无论是名校还是名师,抑或是名牌大学的学生,他们成 名的媒介基本上都是强烈地依赖于传统的考试制度,在我 国,考试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教育的范畴。我国学校教育一 贯重视并集中学习那些具体的便于考试测量的教学内容,故 中国的学生在国际性学科竞赛中常常有绝佳和惊人的表现, 也令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包括英、美等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羡 慕和称赞。这一教育特点和优势,应当说跟重视“三基”教学 和考试制度强化是分不开的。然而,我们应当看到,我国传统 学校教育和考试评价制度不能够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尽管多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也意 识到这一点,有趣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思想深处已经形 成对传统教育模式、教科书以及书面考试制度的“眷恋”情 结,似乎感到只有这样才是踏实的、可信的和公平的。 由于选拔人才的竞争,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今天的普 通高考都显得十分激烈,因此,追求考试制度的公平性、客观 性以及社会的稳定性,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某种意 义上讲,中国的父母已经习惯并且形成对考试的依赖,中国 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由千百年考试历史所孕育和传承的文化 慕因 参考文献 【1]吴维宁.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广东:广东 教育出版社,200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一E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2. 【3]胡中锋,董标.教育评价:矛盾与分析——在基础教育新课 程改革的关照下[J].课程・教材・教法,2005,(8):10—12. 【4]王景英、梁红梅.后现代主义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启示【J].东 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78—80. 【5】刘 JII,王仕尧.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1.教育研究, 1999,(3):56-59. [6]何 聪,秦娟.新课改实验区学生评价与考试改革现状分 析【J1.教育探索,2006,(1):38—40. (责任编辑:李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