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我的祖家是歌乡》 听:《花儿与少年》 教学目标:
1、通过乐句连接的练习,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流动与终 2、能准确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的乐谱和歌词; 3、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发声练习 1=C 2/4 5 3 4 2 1 2 3 4 5 3 4 2 1 — ni no ni no ni no ni 二、乐句连接 1、认唱旋律短句
1)请学生打好拍子,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
2)自己练唱,想一想如何连接比较好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唱。 3)把排列好的乐句来唱一唱。 三、欣赏《花儿与少年》 四、新授课 (一)情境创设
导入: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我们去过美丽的新疆,也到过 古老而神秘的“世界屋脊”——西藏,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到祖国的东南沿海去看看,去领略 那里特有的椰风海韵,我们的第一站便是--台湾。 (二)感受体验
1、欣赏:在背景《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声中,欣赏台湾风光。 (三)唱歌表现 1、教师范唱
(1)、该歌曲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音乐的情绪如何? 再次欣赏歌曲,思考:怎样才能把歌曲唱的更好听? 2、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3、视唱曲谱。
(四)高山族的民歌主要有四类。 (五)实践表现
1、播放音乐,教师拍手为歌曲伴奏。
师:大家今天表现真不错,我不禁要为大家鼓掌了,可是我的掌声可是有节奏的, 请大家听好了!
2、请学生放慢速度练习拍手。
3、请一半学生唱歌,一般学生伴奏。然后调换。 4、自评,互评。
1 / 28
5、集体演唱并伴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跳柴歌》 听:《百鸟朝凤》 教学目标:
1、学唱《跳柴歌》 ,指导学生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与速度的变化,来表现歌曲轻 快、欢悦的情绪.
2、根据歌曲创编动作,跟着音乐跳一跳,感受海南民族的风族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
独立自信的唱好歌曲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2、精彩三分钟,模仿各地方言。 二、练一练,我的创造(p29) 1、按不同的排列顺序唱一唱; 2 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3、哪一组旋律最通顺、流畅? 三、教学新歌
1、谈话:同学们,现在老师给大家听赏一首海南民歌《跳柴歌》 ,听完后请告诉我你们想干什么?想跳 一跳,那我们先来学唱歌曲。 2、模唱全曲;用柯尔文手势视唱旋律。 3、朗读歌词,注意咬字、吐字。 4、跟琴唱词。
5、小组合作唱词至熟练。 6、歌曲艺术处理。 1)小组交流意见;
2)小组练唱,在分组展示;
3)选择打击乐,自由创编节奏为全曲伴奏。 四、扩张延伸
1、欣赏《百鸟朝凤》
2、介绍:这首乐曲曾获第四届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近年来我国艺术家在国外演奏民族器 乐作品时受到热烈欢迎。 3、参与表现:
1)展示你创作的动作,并教给大家。 2)分组活动表现歌曲。
A、舞蹈组 b、演唱组 c、跳竹竿组。 4、各组展示,评价。 五、小结:听曲出室。
2 / 28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重点:
欣赏葫芦丝曲《月光下的风尾竹》。 教学难点:
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及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教学目标:
1、利用网上资源自主探究,了解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加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增进民族感情。
3、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情绪并能跟着音乐哼唱主要旋律和部分歌 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说竹,交流课前研究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在课前大家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竹子的活动,我看到有的同学从书上查找资料,有 的同学到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老师很想看看,愿意向大家展示并介绍一下吗?请你们说一说竹与人类的 密切关系。 2、给同学们 3 分钟的时间,并试着先介绍一下。
3、指名介绍,学生交流课前研究的竹与人类密切关系的初步成果。
3师:是竹的故乡,有毛竹、紫竹??从古至今,竹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大画家、大诗人 都以竹为题材作画作诗呢!人们还用竹来比喻那些具有高尚品质的君子。
(三)走进竹乡——西双版纳
师:走进这片如海的竹林,你听到了什么?(生回答初听时感受。 )
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的片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整欣赏。
( 四)完整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1、完整欣赏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1)完整欣赏这首乐曲之后,在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师简介乐曲:《月光下的风尾竹》原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 族风情的歌曲?? 师:你能说出演奏的乐器吗? (2)葫芦丝的由来 2学唱主要旋律。
出示《月光下的凤尾竹》简谱 3、欣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4、再次聆听
3 / 28
(五)知识拓展
让学生搜集有关竹子的歌曲、乐曲,下节课分享。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能听出最具特色的民族音乐 2、掌握圆滑线和延音线的区别
3、竖笛练习:彝族民歌《阿西阿里》 4、视唱 教学目标: 1. mi 的指法
2. 学会演奏彝族民歌《阿西阿里》 3.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成长的足迹
1、听一听,下列音乐片段分别是哪个民族的?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和同伴合作表 演一下。
2、下面两句旋律中的连线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选一选,唱一唱,分清楚圆滑 线和延音线
三、竖笛练习----彝族民歌《阿西阿里》 1、师示范演奏
2、讲解mi的演奏指法 3、学生练习,注意吸气符号
4 / 28
第二单元 丰收之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丰收之歌》 听赏:《丰收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丹麦的风土人情,在歌曲中感受丹麦音乐的风格特点。
2、学唱歌曲《丰收之歌》,充分感受勤劳、质朴的丹麦人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并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进行表达,能用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逐步高涨的情绪。 3、通过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A发声练习 B复习歌曲
二、导入新课教学
1、 师:同学们,你们还喜欢童话故事?认识安徒生吗?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吗?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就带你们到安徒生的家乡,素有童话王国之称的丹麦去走一走,看一看。
2、 欣赏丹麦风光图。(多媒体)
3、 师:丹麦的人民最喜欢秋天了,因为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当麦田果园丰收的时候,他们都在辛勤的劳动着,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劳动的歌声吧。 4. 播放《丰收之歌》。好听吗?请听听老师再唱一遍。
5. 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歌曲。出示掌上五线谱,学习歌旋律(板书中) 6. 带领学生反复视唱,幻灯出示全歌谱,找一找歌中有无相同的旋律。 7. 带领学生跟钢琴再唱主旋律。 8. 带领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9. 说说2/4拍号的强弱规律及含义。 10. 跟钢琴学唱歌词多遍。
11. 再听范唱歌带,带领学生轻声模唱歌曲。 12. 歌曲处理
1)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学生答。
5 / 28
2)幻灯出示用热烈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3)跟钢琴再唱两遍。
13. 跟伴奏带唱出丰收的喜悦。 三、拓展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丰收的欢乐,但在丰收的背后,有让人更加感动的场面,那就是辛勤的劳动。有首诗我们都学过,让我们一起朗诵一遍。幻灯片出示《锄禾》。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师:同学们要热爱劳动,珍惜每粒粮食,平常生活中不能浪费,要学会感恩。 四、欣赏《丰收歌》 五、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听:靖江民歌《打麦号子》《喜洋洋》 唱:《打麦号子》 教学目标:
1、欣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感受一领众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2、能用一领众和的形式,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打麦号子》
3、能积极参与歌表演《打麦号子》的创编活动,并能大胆地当众表演。 重点:用热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难点:采用一领众和演唱形式时,领与合的相互衔接。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谈谈自己对“号子”的理解
2、师小结:“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它产生于人们的劳 动生产中,是人们在从事繁重的劳动时,为了使大家在同一时刻协同用力而自然 产生的呐喊。当这种呐喊具有节奏性旋律性时,便形成了“号子”,后来“号子”
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歌曲体裁。 二、欣赏
1、生听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 三、学唱歌曲
1、再听号子,感受一领众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2、同学分析歌谱,找出相同的部分。 3、学习前八小节 4、学唱中间八小节 5、学唱最后八小节
唱一唱与前八小节不同的地方。
后十六分音符替代了小附点节奏,吐字要清晰。 6、学生跟范唱完整默唱歌曲 7、学生跟琴完整唱歌曲。
8、教师问学生:号子中出现两处三拍子的节奏,如改成二拍 子,会给人怎样的感受?
6 / 28
教师分别组织学生唱唱两种不同的拍子。
9、师:同学们,我们也来用一领众和的形式唱唱歌曲。 师生或同学之间进行,注意衔接。 四、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唱了靖江民歌《打麦号子》,老师还找了一首《船夫号子》,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生听《船夫号子》 五、听赏《喜洋洋》
为《喜洋洋》创编打击乐器伴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竖笛练习: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2、成长的足迹:奏一奏,唱一唱 教学目标:
1. 学会演奏《丰收之歌》
2.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一部分演奏一部分唱。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成长的足迹
1、听一听,下列音乐的旋律,老师弹奏的是那一句?跟琴唱一唱。 2、听一听,说一说,下列作品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 (1)对花
(2)《Do Re Mi》 (3)《哦,十分钟》 (4)《打麦号子》
三、竖笛练习--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1、师示范演奏 2、讲解演奏指法
3、学生练习,注意节奏
7 / 28
第三单元 雨中交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水花花、泥巴巴》 教学目标:
1、用活泼、跳跃地情绪来学唱歌曲《水花花、泥巴巴》,体验雨中跑着 勇敢的小娃娃。 教学重点:
唱准乐谱、欣赏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听音练习
1、老师先弹奏以出示的音,并认识音名。
2、老师完整的弹奏旋律乐句,学生仔细听辨并能准确填写音名。 3、把旋律完整的演唱。 三、学唱乐谱
1、学生先自己认识音名。并根据歌曲旋律音高来演唱乐谱。 2、老师把有难度的乐句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 3、轻声跟琴来演唱歌曲乐谱 4、分组来演唱歌曲乐谱。 四、新授歌曲
1、导入: 从新课内容进行导入。 2、教师范唱
3、用声势感受歌曲旋律
4、师:这首歌曲是几几拍?二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强弱规律:强弱。
5、按节奏朗读歌词 6、跟琴学唱歌曲 五、创编动作
1、观赏、体验“小脚丫”在雨中跑的动作
8 / 28
2、根据歌曲集体创编动作,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捉泥鳅》 听《落水天》 奏《落水天》 教学目标:
一、学唱歌曲《捉泥鳅》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
二、认识四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 三、欣赏《落水天》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活泼地心情演唱好《捉泥鳅》歌曲; 教学过程:
一、欣赏《落水天》
播放歌曲《落水天》 带领学生读读歌词,感受歌曲的情绪。 跟着录音哼唱,体会歌曲的情绪。 唱唱广东方言版的歌词。 二、音乐引入 学唱歌曲
1、 同学们我们放着风筝来到了田野,你们瞧,一群小朋友在干什么?——捉泥鳅;你们捉过泥鳅吗? 捉起来容易吗?请你们听他们是怎样捉泥鳅的。 2、教师范唱
3、用声势感受歌曲旋律
4、师:这首歌曲是几几拍?四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
5、视唱歌谱,感受强弱次强弱规律师 6、按节奏朗读歌词 7、跟琴学唱歌曲 三、创编动作
1、观赏玻璃瓶中的泥鳅的动作
2、根据歌曲集体创编泥鳅动作,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四、学吹竖笛《落水天》 1、视唱“旋律,感受换气处。
9 / 28
2、学吹高音 ri 3 学吹歌曲“ 四、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听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教学目标:
听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通过听《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培养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
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1、 整体感知 那现在我们来聆听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管弦乐吧,听一 听音乐大师是怎么来表现“雷鸣电闪”的?当你在乐曲中听到“雷鸣电闪”时,赶快捂起你的耳朵! 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欢乐的人们正在庆祝丰收,载歌载舞。听,天气好象发生了变 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们的兴致却是越来越高,他们仍然继续欢歌,继续舞蹈。
2、 认识打击乐器 乐曲中的“雷鸣电闪”的地方还真多,那作曲家是用什么打击乐器来表现的呢? 介绍定音鼓和钹
3、 片段欣赏 那我们再来欣赏其中两个片段,感受定音鼓和钹在其中的作用。 在
片段一中你好象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生说) (雷声隆隆、倾盆大雨的景象) 片段二中,给你什么感受呢?
4、 小结:乐曲逼真的表现了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的景象,但人们仍然兴高采烈、纵情起舞。再来 欣赏下,用语言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当然可以随着音乐通过动作来表现。 那我想,现在大家可以完成书上的表格了! 三、实践创作 我们感受了大师所创作的“雷鸣电闪”,现在我们也来创作,用这些宝贝来表现下面的四个主题。 (1、 雷雨;2、清晨;3、课间十分钟;4、厨房交响曲) 请
10 / 28
小组长将宝贝拿回去,要迅速的选择一个主题,充分发挥这些宝贝的作用,来表现你所选题的声 音。想一想,这些声音可以用哪些宝贝来表现。 评价:你知道他们表演的是什么吗? 在这个主题中,这个声音是通过??来表现的!真棒!观察的真仔细! 这些宝贝在你的手里真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总结下课 大家欣赏、表演的都很好! 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 模仿出各种声音, 相信大家积极的观察, 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去创造,也能成为像“约翰?施特劳斯”一样的音乐大师。
第四单元 飞翔的翅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飞吧,飞吧》 教学目的:
1.《飞吧,飞吧》通过学生自己的配乐朗诵导入到歌曲,感受歌曲柔和、深远的意境;最后进行三声部的合唱,边练习边引导学生感受和声的美妙效果。 教学重点:
1. 感受歌曲柔和、深远的意境。
2. 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对表达相应情绪所起的作用,能说出不同的乐器音色在塑造音乐形象时的差异。 教学难点: 三声部合唱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唱问好歌,开始上课。 2、进行连音和断音的发声练习。 二、欣赏 《鸽子》《快乐阳光》 三、 教授新课:
1、导入:在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经写了这样有名的一句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知道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在外国也是同样的道理。下面我们就来学唱一首德国歌曲《飞吧,飞吧》,它借用了小鸟的口来向大家讲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2、师播放录音歌曲。分析:
11 / 28
这首乐曲很简单,只有几句,但却有三个声部。我们可以很快的将歌谱和歌词学会,再进行合唱。 3、教师弹奏旋律。 4、学习歌词:
1)学生集体朗读歌词。 2)教师播放歌曲录音 3)播放歌曲伴奏。 说说诗句的意思
和大家一起学习歌曲《飞吧飞吧》 听赏老师播放的歌曲录音 感受三声部的和声
在演唱声音要统一,时边唱边听,注意各声部的音准以及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和谐。
学习歌词集体朗读播放歌曲录音 播放歌曲伴奏,跟唱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翅膀》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以欢快的歌声,抒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及有远大的想。
2. 进一步提高二声部歌唱的技能,注意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及因色统一。 3. 初步感受三、八拍节奏、音乐。 教学重点:
《翅膀》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乐曲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尝试合唱之前可运用柯达 伊手势进行三度和 四度的音程训练。 教学难点:
教学中既要追求声音的和谐、统一,又不可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过 于枯燥、苛刻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1 2 3 4 二、体验 三、八拍节奏
1、复习三、四拍,认识三、八拍;
2、听音乐,用不同的拍击形式体验三、八拍歌曲; 3、创编三、八节奏及乐句。 三、合唱练习。
12 / 28
1、利用柯达伊手势进行两声部的和声音程练唱。
2、练习合唱发声练习曲。要求一气呵成,韵母发音位置统一。
3、视唱二声部旋律 做一做柯伊达手势和同学一起进行二声部音程练习 四、新歌教学《翅 膀》。
1、激趣导入,播放课件: 学生听赏歌曲《翅膀》。 2、聆听范唱,划分乐段。 3、朗读歌词。 4、跟琴唱词。
5、找出曲谱中的节奏较难的乐句 6、跟琴唱一唱高声部歌谱。
7、小组练唱,并随即指导,主要是唱准确。 8、巩固演唱歌曲
9、再引导学生唱一唱低声部的歌谱
10、指导学生能分别演唱高、低声部的歌谱。 五、歌曲艺术处理。
1、这是一首带副歌的分节歌,高潮在副歌部分。我们在演唱时可以怎样处 理呢?
2、各组按新的要求练唱全曲。 3、各组展示演唱。 4、评议。
5、各组练习 小组展示、活动评价 六、 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天鹅》《云雀》 竖笛《海鸥》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云雀》《天鹅》 ,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地想象,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形体语言, 结合音乐去表现天鹅和云雀。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律动,互问好! 二、欣赏《天鹅》
(一)、初听乐曲,说说感受。 (二)、复听乐曲,理解作品。 1、听辩乐曲的演奏乐器。 三、欣赏乐曲《云雀》。
1.初听乐曲:你听到了什么?
2.再听乐曲: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再听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老师请大家再听一遍乐曲,你能听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生:听后回答,小提琴演奏的。
13 / 28
4.介绍小提琴:出示小提琴的图片及演奏方式图,聆听小提琴优美华丽的音色。5.完整聆听乐曲,体验乐曲欢快的情绪。 四、竖笛练习《海鸥》 五、小结
第五单元 浪花里的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小事情》 听《水草舞》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事情》, 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在演唱二声部中要做到声部和谐。
2、 聆听《水草舞》,感受乐曲表现生活中的情景。
3、 通过编创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对艺术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唱唱、听听、做做中感受音乐;唱好《小事情》歌曲二声部,做到声部和谐。 教学过程: 一、感受三四拍
1、认一认三四拍号,了解它们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2、练一练,播放音乐《小事情》用声势感受三四拍歌曲。
14 / 28
二、新课教学
1、谈话:《小事情》是一首美国童谣,在学习这首歌曲时,先让学生学会歌词,让他们理解歌曲所蕴含的道理。
2、听《小事情》,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旋律线条。 3、轻声哼唱《小事情》,回忆歌曲的旋律及音位。 4、视唱两声部,做到声部和谐。 5、师: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6、师:(出示碰铃)你们认识它吗?它的声音怎样?这么好听的声音,让我们随它的节奏读歌词。
7、第一遍有感情朗读歌词;第二遍边做动作边读歌词。 8、学唱歌曲:跟琴学唱;分声部学唱;配上碰铃演唱。 9、创设情境进行表演、听演唱、竖笛吹奏。 三、听赏《水草舞》
1、在美好的情境中,请大家聆听《水草舞》
2、跟着音乐轻轻哼唱,想想这段音乐适合表现生活中的那些场景,请说一说。 四、介绍音乐课新栏目《音乐信息站》。每人搜集有关的音乐知识、故事,在课前介绍给大家,丰富我们的音乐信息量,看谁找的故事最有趣。方法是轮流,期末评选最佳信息员。
五、结束:听曲出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水乡歌儿多》 听《鳟鱼》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优美抒情歌声,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真挚感情。
2、进一步提高二声部歌唱的技能,注意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及因色统一。 3、听赏“鱒鱼”,区别音色、形状、及演奏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自行大胆的表现歌曲及乐曲是重点;唱准歌曲中的节奏的乐句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合唱练习。
1、利用柯达伊手势进行两声部的和声音程练唱。
2、练习合唱发声练习曲。要求一气呵成,韵母发音位置统一。 二、节奏练习。 模仿拍击
15 / 28
三、新歌教学《水乡歌儿多》。 1、激趣导入。
2、聆听范唱,划分乐段。 3、介绍八三拍,跟师唱一唱。
4、跟琴唱一唱曲谱、小组练唱,并随即指导。 5、朗读歌词,体会意境。 6、跟琴唱词。
7、小组练唱,主要是唱准确。 8、歌曲艺术处理。
9、各组按新的要求练唱全曲。 四、欣赏“鱒鱼”
1、出示课件(乐器图片) 学生观察各乐器的外形特点并描述。 2、出示课件,聆听各乐器的音色特点。 五、歌表演《水乡歌儿多》。 六、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竖笛练习:美国童谣《小事情》 2、成长的足迹:奏一奏旋律 教学目标:
能连贯的演奏出《小事情》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成长的足迹
听一听,下列音乐的旋律?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和同伴合作表演一下。 选择下面的节奏进行接龙游戏。你还能编创出哪些节奏? 三、竖笛练习--美国童谣《小事情》 1、师示范演奏 2、讲解演奏指法
16 / 28
3、学生练习,注意连音线
第六单元 山谷回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听《火车向着韶山跑》 教学目的 :
1. 通过乐句连接的练习,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流动与终止。 2. 能准确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乐谱和歌词。 3. 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4. 欣赏《火车向着韶山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发声练习: 二、乐句连接 认唱旋律短句:
1)请学生打好拍子,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 2)自己练唱,想一想如何连接比较好听。 3)唱一唱排列好的乐句。 三、欣赏\"火车向着韶山跑\"
1. 听赏音乐\"火车向着韶山跑\边听边模仿开火车的动作。 2. 这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四、新授课
17 / 28
1. 导入新课
2. 听音乐:指导学生边听边轻声哼唱。 3. 讨论分析歌曲
老师解释\"波音\":从本音出发向上波动一个音再回到本音。 4. 学唱乐谱
1)根据音高来模唱旋律。 2)齐声划拍轻声唱旋律。 3)师生接口唱乐谱。
4)分小组来演唱歌谱,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唱得最好! 5. 学唱歌词 1)先听音乐
2)再跟琴轻声演唱歌词。
3)学生来排练这首乐曲,想想可以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来演唱? 4)请学生自己选择演唱形式来试一试,看看表演效果如何。 5)再在歌曲前加上引子:\"2 3 2 1 2 -\" 太阳 出来 啰 学生自己进行排练,并进行表演。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亲爱的回声》 听《朝景》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轻快的歌声演唱歌曲演唱《亲爱的回声》,用歌声表现出人声与回声奇妙和谐的音响效果。
2、 掌握6/8拍的节奏形式以及强弱规律。 3 、欣赏《朝景》,了解管弦乐,体会其田园风味 教学重难点:
用轻快、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的人声与回声。 教学过程 1导入:
(1)听《山童》,了解它的演唱形式。
——(童声合唱),教师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情绪的变化
(2)师:你们去过大山吗?老师这有一组大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师播放大山风景图片)
(3)师:看到这么美丽的大山景色,你们想干什么? 2、新歌教学
(1) 听范唱,了解歌曲的节拍
(2)认识6/8拍以及它的强弱规律
18 / 28
(3)复听歌曲,分别用︵和△为歌曲划一划,说说那些旋律用︵,哪些旋律用△。
(4)再听,在适当处用合适的划拍方式为歌曲划拍,(前面用点状,后面用线状)
(5)学唱歌曲前半部分
① 亲爱的回声你可好,哈罗,哈罗 同头换尾
② 回声他也像你问好,哈罗,哈罗 (6)教唱后两句
教唱歌曲旋律,唱准音 完整的演唱歌曲
(7)用其他形式演唱歌曲 4、欣赏《朝景》,了解管弦乐 5、露一手《山谷的回声》 6、在歌声中结束课堂。
师:美妙的回声让我们对大山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同学们可以利用假期去大山感受人声与回声的音响效果。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竖笛练习:菲利特《亲爱的回声》 2、成长的足迹:听一听,唱一唱,连一连。 教学目标:
能分为两个声部合作演奏《亲爱的回声》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成长的足迹
1、听一听,按录音顺序说出下列音乐片段分别是用什么主奏乐器演奏的? 2、唱一唱,连一连 《太阳出来喜洋洋》 《飞吧,飞吧》
三、竖笛练习--菲利特《亲爱的回声》 1、师示范演奏 2、讲解演奏指法
3、学生练习,注意要富有表情
19 / 28
第七单元 难忘的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听 管弦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教学目标:
一、能够用自然、坚定的声音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初步了解音乐知识在歌曲中的表现效果。
二、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在歌曲的演唱活动中,用歌声去感受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通过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介绍聂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懂得唱好国歌的重要意义,并能用恰当的力度表现歌曲雄壮、激昂的情绪。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具有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从而体会各种音乐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力度正确的表达歌曲的情绪内容。
20 / 28
教学过程:
一:情感互动,组织教学:
1、学生在老师富于激情的引导下,欣赏管弦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师生问好;
二、谈话导入,激发体验:
1、的国旗是什么?的国歌是什么?(播放课件)
2、谁能告诉老师在什么样的场合中会升国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呢?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揭示课题 三、新歌教学,体验快乐:
1、初听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体会音乐情绪。 2、师边弹琴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3、教师根据学生了解的情况介绍国歌的故事。 4、分析曲调结构,随琴学唱旋律。
5、教师指出学生在唱曲调中不准确的乐句,在教师指导下把它唱准。 6、学唱歌词: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按节奏朗读歌词。 (2)教师重点指导部分:
A、教师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乐句。 ﹥ ﹥ ﹥ ﹥
6 5 | 2 3 | 5 3 0 5 | 3 2 3 1 | 3 0 ||
为什么在“中华民族”四个字上要加上重音记号? ,
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演唱来进行比较,体会这句歌词的含义以及重音运用的作用。 学生运用重音记号和休止符演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进一步体会歌曲内涵。
B、学生唱唱“起来、起来、起来”这句话的歌谱。(课件) 学生用手势表现这句旋律的走向。 教师穿插介绍音乐知识“上行”。
唱一唱:加入力度记号演唱,进一步体会这句话的情感表达。
C、为什么在“前进!前进!前进!进!”要多加个进?并加重音记号?(课件) ﹥ ﹥ ﹥ ﹥ ﹥ ﹥ ﹥
5 1 | 5 1 | 5 1 | 1 0 || 学生讨论、回答。 完整演唱最后一句。
7、学生有感情完整地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师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加深体验
1、运用不同的表演唱形式进行表现歌曲。 (1)学生讨论自行排练节目。
(2)教师可提示学生用:绘画、舞蹈、齐唱 、合唱、等形式。 2、播放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学生展示表演情况。
21 / 28
4、教师对表演好的学生给以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爱好特长来表现音乐,感受音乐之美。通过教师的肯定、鼓励性的语言,学生能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总结归纳,师生共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红星歌》
听《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红星歌》,感受歌曲中进行曲的雄壮的风格。 2、体会重音记号的作用,用队列行进的方式进行表演。 3、听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教学重点:感受进行曲的特点及重音记号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动作感受进行曲雄壮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在音乐情境中走进课堂
22 / 28
教师弹奏《红星歌》,用进行曲节奏伴奏。 二、导入
三、积极参与 感受新歌
引导学生听旋律找出歌谱中学过和没有学过的音乐记号(重音记号、渐强记号、反复记号、反复跳跃记号),然后,逐个讲解。
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歌词内容。 四、唱中感悟
1、模唱歌曲,找出相同歌词不同旋律的部分。
2、学唱歌词,体会重音记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要果断地、坚定地(切忌拖泥带水)。
3、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恰当运用重音记号,表现音乐雄壮的气氛。 五、深入感受进行曲的特点
边唱边做队形的变化,感受节拍的同时,走出五角星的形状,之后队伍散开,形成一个大圆圈。
出示卡片:跑步、走步、跳舞(从三种动作的图式中选择出最合适的一种动作确定音乐的特点);出示卡片:欢快活泼、雄壮有力、优美抒情(从中选出进行曲特点)。
分辨进行曲(教师分别播放《雪绒花》、《运动员进行曲》等等让学生从中选出进行曲),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六、听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1、在格子内填上合适的词语表现歌曲不同段落的情绪 2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或拟声为歌曲的不同段落伴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送别》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 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2、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23 / 28
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教学过程:
1.讨论:同学们,你们看过哪些电影、电视?其中哪首影视歌曲(或器乐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教师简要介绍影视音乐的几种类型。(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
3.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人数可根据时间灵活掌握)。
4.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 5、多师:能不能告诉大家,这首动听的歌曲,是出自哪里?
6、师结合多媒体图片或者是电影片断,简单介绍电影《城南旧事》 7、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 8、欣赏FLASH《送别》
9、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多媒体展示)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
10、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 11、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12、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生讨论 ) 13、师总结
14、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15、 全班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16、 多媒体展现
在《送别》的优美旋律中结束此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竖笛练习:舒伯特《鳟鱼》片段 2、成长的足迹:唱一唱旋律 教学目标:
能够流利的演奏《鳟鱼》片段 教学过程:
24 / 28
一、常规训练 二、成长的足迹
1、唱一唱下面的音乐旋律,注意唱准三连音。 2、看着老师的手势,唱一唱。
三、竖笛练习----舒伯特《鳟鱼》片段 1、师示范演奏 2、讲解演奏指法
3、学生练习,注意速度
教学内容: 听:《雪橇》 唱《铃儿响叮当》 教学目标:
第八单元 铃儿响叮当第一课时
25 / 28
1、通过学唱《铃儿响丁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美国民歌的音调。指导学生全曲要唱得活泼、欢畅,给人以欢快向上的感觉,鼓励学生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节奏感及二部节奏的配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及音乐的艺术表现;二部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礼仪问好。 二、歌曲教学: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铃等)形象地模仿马儿奔跑时的马啼声、铃铛声,引出课题《铃儿响丁当》。 2、录音欣赏,提出问题:
(1)歌曲的节奏是欢快活泼的还是优美舒缓的?
(2)描写了“我们”坐在雪撬上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老师加以肯定、小结。 3、复听音乐、强调每段歌词字数不同,根据减时线的提示演唱,轻声跟唱。 4、练唱第一段歌词。
5、讲解、分析节奏,划拍视唱,唱准音程、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 6、练唱第二、三段。
7、请几个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全班同学齐唱。(要求用明亮、欢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
8、复习巩固、进行歌曲的演唱处理。第一段全班齐唱,第二段由老师用英文演唱,第三段的第一部分由男、女生分乐句轮唱,第二部分全班齐唱。 三、创造与活动。
1、节奏创编:给出几种节奏,请每位同学创编1—2小节节奏。请四个同学展示作品,选出两组进行二部交换练习。
2、老师给出两个节奏,进行单声部、二声部节奏练习。 3、讲解三连音,进行三连音二部节奏练习。 四、听赏“雪橇”(钢琴独奏)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踏雪寻梅》
26 / 28
听《冬天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巩固学生对拍号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演唱二声部曲谱的能力。 3、听赏《冬天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后半拍起的乐句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3/4 30 20 10 ︱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 三.节奏游戏:
放《踏雪寻梅》的录音,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四.导入新课《踏雪寻梅》 1、简介歌曲,放录音。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学生欣赏歌曲,想象一幅画面,并把它画下来。 2、歌曲教学: (1)齐读歌词。
(2)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 (3)再次欣赏歌曲。
(4)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 (5)巩固几遍。
(6)请个别唱得好的同学独唱歌曲。
(7)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的唱好断音。
(8)全体同学唱歌曲,个别同学打击乐器伴奏。 3、歌曲处理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五、听赏《冬天的故事》 六、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第三课时
27 / 28
教学内容:
1、竖笛练习:彼尔彭特《铃儿响丁当》 2、成长的足迹:选择合适的音完成旋律 教学目标:
能欢快的演奏《铃儿响丁当》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成长的足迹
1、选择合适的音完成下列旋律 2、听辨、说出下列旋律片段的节拍
三、竖笛练习--彼尔彭特《铃儿响丁当》 1、师示范演奏。 2、讲解演奏指法。
3、学生练习,演奏高音时,注意控制气息,并准确开放高音孔。
28 /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