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等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激趣、朗读、合作交流,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感: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学习重难点: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揭示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说说你对亲人的理解。(有血缘关系,最亲密的人称“亲人”。)
说起亲人,大家被亲情所感动着。然而在人们遇到危难的时候,凡是能伸出援助之手的,都会被视为亲人,例如非典时候的白衣天使,5.12地震中的武警官兵。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让人感动的故事。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五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
2、介绍背景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毅然出兵支援朝鲜,先后出兵30余万人,却有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你知道哪些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3、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10月,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朝鲜人民噙着泪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
4、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课文中的“亲人”指哪些人?他们是亲人吗?为什么把不同国度的人是称为亲人?
二、自主学习,归类释疑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朝鲜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自主学课文,选择你喜
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想一想,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读的过程中,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把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2)交流: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
3、汇报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从哪些事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1) 大娘 : 送打糕,昏倒路边;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 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 为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腿
三、走入情境,研读分享
教师范读大娘的故事,想一想哪些词句表现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1、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2、重点出示: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交流讨论: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些词句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打糕是怎样送来的?
大娘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养伤,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你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从“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从“唯一”这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
亲!
研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板书)
四、分层应用,情感升华
1、在朝鲜战场上, 为了 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为了
浴血奋战。两国人民用 凝成了 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 。
2、在分别之际,这位朝鲜的阿妈妮怎么舍得志愿军离开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以大娘的口气描述一下送别的场面。
五、交流反思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阅读链接
本文的作者是魏巍,他还有一篇非常经典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下大家可以找来阅读。
不是亲人
板书:志愿军————————朝鲜人民:大娘
胜似亲人 小金花
大嫂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等词语。
2、通过重点问句的理解,体会文章中心及作者思想感情。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过程: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学习17课,再见了,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时,我们要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领会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志愿军和大娘告别听情景)——板书:大娘
2、分几层写的?
(三层:请求——回忆——反问)
3、请打出这段课文里的两个重点来出示小黑板
你是根据什么来找的?(根据课后提示来找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说明你很会学习。
好,让我们先看第一个句子。
4、理解第一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感叹句)要表达怎样一种感情呢?看句子。
②有两句话,第一句说什么?(送打糕)——板书、送打糕
第二句说什么?(这真是雪中送炭)
③理解“雪中送炭”
A.“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
B.在一般情况下比喻什么?(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C.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
(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正在这时,大娘送来了打糕,真是“雪中送炭”呀!)
(1)还有更深的意思吗?
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
(要是有吃的……加点水……也好啊!)
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
(2)不仅仅是打糕,而且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
这就是——雪中送炭!
④志愿军心里充满了对大娘的什么?(感激)
⑤指名朗读这句,然后齐读。
5、理解第二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②这儿也有两句,第一句说什么(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板书失去孙子
“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
大娘独一无二的亲人是谁?(小孙孙)
为什么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亲人(其它人都被敌人杀了)
这唯一的亲人又是怎样失去的(救伤员)——板书、救伤员
大娘家有两人需要照顾,一个是——……一个是——……,他们都要救,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丢下了谁?抢救了谁?
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哪儿可以看出?
(爱,从抢救小孙孙看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到大娘面对炸平的房屋,怎样呼喊着自己唯一的关人?
(孩子呀,别怪奶奶,奶奶是为了救叔叔,叔叔会为你报仇的!)
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娘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这样的感情用陈述表达怎么样?(不强烈了)
③指名读,然后齐读。
6、这段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感激、崇敬)
指名朗读,读到重点时,大家齐读。
7、我们是怎样学这段的?
(①抓住主要内容。②分清段内层次。③体会重点,词句)
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后面的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自学。
①主要写了什么?
②分几层:
③找出的重点句是哪句?
2、引导体会重点句?
①是什么句?(转折关系)
②看三个小句子:
读第一句:干什么回来?(救老王)板书——
读第二句:为什么焦急?(小金花和老王回来了,妈妈还没回来)
读第三句:等来的是什么?(噩耗)“噩耗”的意思是(亲人死亡的消息)
等来的是什么样的噩耗?( )
“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妈妈为什么跟敌人“同归于尽”。(小金花的妈妈知道自己已给暴露,如果不拉响手榴弹,金花和老王就有可能再次落入敌人的魔掌,妈妈为了救出老王,宁愿同敌人一块死去)。
③比较、朗读。
等来的是噩耗
(书中句子)
读起来我们为什么不同的感情?(悲痛、仇恨)
④指导朗读,然后齐读。
3、同志们都伤心地痛哭起来了,小金花胸中充满了悲痛和仇恨?
这两种感情中哪种最强烈?(仇恨),从哪看出(但是你把脚一跺……)
同志们都伤心地哭了,小金花也应没哭啊!因为哪是自己的妈妈呀!她想哭吗?(想)但是她哭没有?(没有)她想哭却没有哭,从哪儿看出(嘴角抽动两下),她悲痛哪儿去了?(她悲痛为对敌人的仇恨),化悲痛为力量悲痛越大,对敌人的仇恨就越深。
用这种感情朗读——
小金花多么刚强呀,今天刀子却落泪了,为什么?
体会到什么?(小金花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
小结:看到刚强的小金花落泪了,志愿军叔叔也是心湿也不好爱啊,谁来朗读本段。
4、指句朗读,读到重点时,齐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自学习本段,检查。
(1)写了什么?(志愿军同大嫂告别听情景)——板书,大嫂
(2)分层怎样?
(3)重点句是哪句。
2、体会重点句:
(1)这句是什么句?(反问,改陈述)
(2)两个小句,读
第一句:“代价”是什么意思?( )
这里指达到什么目的?(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双腿受伤致伤)
双腿是怎样受伤致残的呢?(……)——板书:挖野菜
从“血泊”你想到了什么?( )
为什么用省略号?(那情景太残忍了,说不下去)
大嫂付出的代价高不高?
体会到什么?(比亲人还亲)
大嫂架着双拐走了几十里来送行志愿军是怎样说的呢?
3、指名读,读到重点句处大家齐读。
五学习第五段:
1、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地开动了,从此我们就要和朝鲜的亲人分别了,让我们再向相处八年的亲人说声再见哟,谁来读?
①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②为什么说亲爱的土地?——板书:土地,洒过鲜血。
③朗读。
2、志愿军叔叔还有许多话要讲啊,可是无情的列车飞快地向前奔,谁来读?
“再看一眼”怎样讲?“再停留片刻”怎样讲?
再见了,亲人
(某些过渡句摘录)
一、板书课题,简介历史背景后谈话:那是一个多么难忘的日子啊在送别的火车站里,志愿军战士望着相处八年的朝鲜亲人,踩着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怎么忍心离开呢?望着为自己赶走侵略者,重建家园的志愿军,朝鲜人民又怎么忍心分别哟?抚摸着亲人的肩头,
握着亲人的双手,有多少知心的话要说,有多少难忘的情要诉啊!一幕幕依依不舍的动人情景出现了。让我们也来到车站上,看看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吧!
大娘为志愿军送来的不仅仅是解除饥饿的食物,还送来了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食粮。
小金花拉着志愿军的手,还在那里不住的抽泣,一位背着孩子,架着双拐的大嫂从人群中挤了过来。
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列车就要开动了,这么多的亲人,怎么能一一话别呢?望着舞动的鲜花,望着不断涌来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只能满含热泪,深情地呼唤——
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朝鲜人民舞动鲜花,追着列车奔跑!志愿军战士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不断地挥动着手臂,他们又一次深情地呼唤——
列车越去越远,终于消失在铁路的尽头。虽然看不见志愿军了,但朝鲜的亲人仍然站在那儿,静静地站着,任的热泪流尚,虽然看不到朝鲜亲人了,但志愿军战士仍在不停挥动手臂,再一次觉悟呼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